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4日15:3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中期检查评估报告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年5月26日《关于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将谭力文教授所负责的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136)的研究进展情况、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成果宣传推介、经费使用情况、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和工作方案,以及我们研究的工作体会、思考和建议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的进展情况

2011年1月6日谭力文教授接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书面通知,我们研究团队投标申报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批准立项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1年2月中旬课题研究经费到账,2月22日在武汉大学财务部建立单独账户。3年另5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总体上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督促、指导下,在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帮助下,在课题研究团队的合作、努力下,课题进展正常,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我学术观点,获取了一定的研究奖项,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

1. 在2011年3月12日举行了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上,课题组认为,课题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十分明确地将课题研究的主题和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聚焦在“中国管理学”上,课题研究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以来”,课题需要完成的探索性任务是“发展研究”。课题结合管理思想史专家丹尼尔?雷恩的理论体系,构建了本课题四维度(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三主线(知识生产——知识——知识运用)的总体研究理论框架,并根据该理论框架,设计了六个子课题开展研究:(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中国管理学发展现状分析;(3)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发展研究;(4)中国管理学的知识市场研究;(5)欧洲、东亚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管理学发展的对比研究;(6)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看,课题组认为,课题申报、论证,并综合课题答辩和开题论证专家们意见修改形成的研究思路、理论构建框架和子课题分工是合适和合理的。

2.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度情况。目前,按照原计划开展的1-4子课题的研究已进入深化和收尾阶段,子课题5已开始进行研究。根据结题的时间,课题组已经准备开展结题研究工作,并在结题的过程中启动并完成子课题6的工作。在7月初将召开课题组会议,总结3年多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大纲的编写工作。

3.科研成果的基本情况。到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经发表标注了课题名与课题批准号学术论文13篇(其中2012年6月以后发表的文章10篇),另有2篇论文已交版面费,并确定了刊发时间。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含两岸)学术会议22人次,提交会议论文10篇。其中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项目动态栏目全文转载的1篇,节选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的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5篇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网站、光明网等网站全文转载的论文5篇次。依靠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系,与《管理学报》于2014年2月28日共同举办“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20所大学的30余位学者,以及《商业评论》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参加了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提供会议论文4篇,其中2篇将在《管理学报》发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已分别获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厅第一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在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球价值链》一书,并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同步出版英文版《Global Value Management》。已向武汉大学出版社提交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学》(第四版)书稿,教材将在2014年7月份出版;应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要求,将对2010年在该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进行修改、编著,新的书稿将在2014年底提交;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了2015年6月提交书稿的《管理学学科地图》一书的出版合同。

5.结合课题的要求和进展,在人才的培养上,安排了部分博士生与硕士生参加课题研究。如根据答辩时专家要加强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意见,安排了博士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的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企业调查,撰写案例2篇,其中1篇“从边缘到中心:利丰的成功”已获得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另一篇“会娱乐的周黑鸭——卖的是文化吗?”正在申报第五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结合课题需要,还安排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的广东省管理类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6.3年多以来,根据立项时的要求,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办公室提交《工作简报》6期,在简报中按要求汇报了课题进展的基本情况,工作计划安排和经费使用情况;2012年6月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科规划办通字[2012]19号文提交了中期检查报告。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1与子课题2的进展情况。在2012年提交的中期检查报告中已经提出:考虑到子课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子课题2“中国管理学发展现状分析”虽在研究的侧重点有差异:一个偏重于历史的回顾,一个侧重于现状的研究,但在课题开始的初步研究阶段可以适当合并研究,这在三年多的研究成果中已经有所体现。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子课题负责人谭力文教授及研究团队已发表了论文10篇(含会议综述1篇,2012年6月后发表论文7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2篇,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科规划办网站上转载论文1篇,节选转载1篇,新华文摘转载1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3篇。参加了全国性与课题有关的学术会议10人次(其中国际会议1次,两岸学者参加的会议2次),均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在会议上作了大会主题或分会场发言(大会主题发言3次)。在2011年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广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会议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获得大会论文二等奖。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分别获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二等奖,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第一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网站、光明网等网站也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转载。

2.子课题3与子课题2的进展情况。本子课题主要负责子课题3“中国管理学的学术共同体发展研究”的研究,也结合子课题2“中国管理学发展的现状分析”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的思路是:运用Zuccala的“无形学院”整合研究模型,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计量方法客观地勾勒出中国管理学的总体轮廓,绘制相关“知识地图”,系统性地了解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知识结构、知识生产特征、未来趋势和前沿热点问题。然后以“学者”为主线,按照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学术共同体的起源、发展动力机制和内部结构等。目前已在以下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的相关研究;有关“guanxi”(关系)概念形成的基本脉络的研究;有关商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进展;有关中国管理本土实践的研究。

在这个方向上,刘林青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已经出版专著(中英文)2部,发表论文3篇,撰写案例2个,其中1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并获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2014年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篇案例获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参加学术会议6人次,提交会议学术论文2篇。

3.子课题4的进展情况。根据本子课题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创新文献研究和中国管理知识创新研究;二是管理知识传播的供给与需求研究。目前,中国管理知识的创新研究部分已经完成关于管理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管理创新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疏漏之处;围绕管理创新影响因素以及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间关系两个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介;分析了现有管理创新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该子课题研究人员发现当前的管理创新研究多是在个人主义或结构主义视角下展开的,都为理解管理思想的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足的是都过于强调某方面因素的关键作用,最终导致结论的片面性。因此,该子课题尝试弥合管理创新研究中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两个视角之间的割裂关系,构建一个跨层级、互动分析模型,即宏观、微观互动视角下管理创新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

在这个方向上,包玉泽副教授及其子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一届“管理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培训班;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第六届 “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参加学术会议6人次,提交会议论文2篇,发表论文2篇。论文《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评析与未来展望》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管理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二、阶段性成果及宣传推荐情况

通过3年多的研究工作,目前在课题研究的主题和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中国管理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观点。这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已在前述发表的论文中得以介绍,并通过较为成功的转载、获奖,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也为课题的整体研究构建了理论分析的思路与框架。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课题组认为,如果认同人类组织的管理思想是在1911年开始步入科学管理时代这一重要结论,那从20世纪初期到1949年,中国基本缺乏推行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环境与条件,中国(大陆地区)真正将管理视为是“兴国之道”,真正受到国家、企业和人们的空前重视,科学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普及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管理教育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扯动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发展的奇迹,管理专业基本从无到有,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各类管理专业。如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培养经济建设管理人才的管理专业才开始在中国的大学中全面恢复和建立,但到2010年,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157934人(为在校学生总数的20.1%);2009年管理类的任教教师人数为98550人(为高校教师总数的7.1%)。到2011年,具有招收MBA和EMBA的院校已分别到达236所和62所。2010年236所具有培养MBA资格的院校招收MBA学员35000余名,获得我国MBA学位已达19.5万人。但也就是在这样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管理学科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学科设置和管理部门对管理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够清晰;管理学科存在着快速发展带来的教学质量不够稳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够高;教学体系和科学研究基本照搬美国的“一边倒”模式,值得关注与思考;如何科学地界定管理学科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如何根据管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开展研究、组织教学、培养人才,积极、主动和有效地解决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类组织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依然是管理学科发展过程必须关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课题组认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是一个设置很好的课题,它既有现实性,更有前瞻性。

2.应进一步加深对传统经验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分野的认识。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管理活动的深刻分析,以及美国管理思想史的学者雷恩和管理思想发展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认识、了解、辨析传统经验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的本质性差异,明确传统经验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时代边界和区间划分,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讲,不仅对学习、了解、实践、推行现代管理思想大有裨益,而且对如何学习、继承、扬弃、批判传统管理中的思想、理念、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国管理学研究与发展,续写中国管理的思想,推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都具有特殊的借鉴、参考,甚至就是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3.加强对普适性管理学理论的学习与认识,为管理学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人类出现以后自我的长期经验积累和分析研究,特别是一百多年的发展,经过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以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类组织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已经较好、较全面、较科学地完成了管理学科普适性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加深管理学科社会科学与自身属性特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甚至著名学者的个人背景,加强经典理论和大家思想的系统研究,夯实自我的理论基础,真正地从体系、思想,乃至哲学层面把握经典理论和大家思想,为中国本土化管理研究打下基础,创造条件,避免诸如孔茨、西蒙等人提及的管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语义丛林”、“原理误解”、“学者之间缺乏能力或不愿意相互理解”、“构建学术墙”、“描述肤浅”、“过于简单”、“缺乏现实性”问题的出现,既是现实管理学学科研究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也是在今后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警惕和防范的工作。

4.进一步加强适应中国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管理学理论研究是中国管理学学者和实践者艰巨和繁重的工作与任务。结合中国数千年、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管理学的学者和实践者在自我的研究和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历史继承、现实需要、未来发展三个阶段,或者是三个问题的科学处理。因为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发源悠久,并能够延绵至今的文化,但主要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且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影响的中国文化,和由此衍伸出的价值体系与管理思想如何有效的继承,如何在我们现实的研究中体现时代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需要做出认真辨别和科学判断的工作。因为这个问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认真研究,但并还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是对社会科学和承担着大至国家、政党,小至企业、家庭等各类组织运行、管理工作重大影响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在近、现代发生过很大的变化,甚至严重影响到如何辨析中西文化的优劣,如何向世界、乃至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全面引进、学习、模仿、改进的管理学理论的工作和过程中十分突出和尖锐。管理工作实实在在地涉及到人、人的利益、人的管理,涉及到各类组织,甚至国家管理所仰仗、依赖的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所以,在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同时,摆脱与中国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现实脱节或背离理论或结论的禁锢与陷阱,鉴别和区分形成于数千年封建、甚至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管理思想现实的影响, 认真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开展研究,应该是管理学科必须随时面对和高度注意的艰巨工作和繁重任务。

5.关切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中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当前,中国管理学界过分依赖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管理学研究范式,脱离实践和对现实问题的指导、帮助作用不足是中国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需要高度注意和关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认为是中国管理学理性和正常发展的一大障碍。其中,一个很现实和具体的问题就是管理学界的研究工作如何给社会以正能量,能更为科学、正确地指导、引领我国各类组织管理工作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如在对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将关系列为纠正,或修改已有西方管理理论和模型重要的变量,并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了在中国的各类组织管理过程中关系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关系问题确实在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关系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有着它特殊的历史渊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地是看到关系问题的弊端,看到它与公平、公正、公开规则的冲突,看到它与法治、制度和道德建设的矛盾。加深对关系问题的了解,并注意由此产生的问题,甚至破坏性的认识,并提倡将其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应该更为合适、更为科学和更为正确。如果仅发现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现实存在和作用,并据此来构建中国的管理学思想和理论,很难说是对中国管理思想、理论的贡献,对社会发展正确的指导、引领。这应该是过度地囿于历史和现实,提倡和宣传了可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但却大大有悖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更需要科学管理思想,更需要在管理理论建设中布道的法治、制度和道德建设思想问题的反映,需要我们警惕和注意。

6.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的相关研究。以 “China or Chinese”为关键词在SSCI数据库中检索到1999篇文献。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文献计量研究(主要使用作者共被引分析和作品共被引分析)。该研究系统性地识别并选择了被引用次数超过45次的前56篇作品,这些作品构建了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知识基础,提供了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有关中国的特色话题等相关知识。通过社群分析识别出中国管理国际研究学术群中存在3个无形学院,分别为命名为“资源基础观”、“跨文化研究”和“新制度主义”。这三个无形学院有着不同的知识生产特征,既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中相关问题,也在拓展了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些被国际认可的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西方主流理论对中国问题研究的适用性差异。初步证实,从文化和制度视角在中国情境下对西方主流理论进行拓展和修正可能是一条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道路。研究识别了一些有关中国的特色话题,注意到了中国管理现象的深描对发起有关中国的特色话题的重要性。识别到了一些被国际认可的理论拓展和新概念,这集中在“新制度主义”无形学院中。该无形学院从制度视角描绘中国特有的管理现象;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不约而同地抓住了“网络”、“关系”这些中国社会中最有特色和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

7.有关商学教育的相关研究。各个国家的商学院在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建设中起到创新、构建、推行与教育的重要责任,其主要的两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和教学,教学内容实质上是研究工作一定程度的反映。该研究关注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和仅有30多年发展的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从教学维度探究美国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从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商学院——沃顿金融与商业学院(现沃顿商学院的前身)诞生,社会对商学院的批评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顾美国商学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商学院一直试图在两个对立的教育模式——学术模式与专业模式之间寻找平衡,这种情况也正在中国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发展过程逐渐显现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8.有关中国管理本土实践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管理实践的调研、总结和创新分析”是课题答辩专家组在重大课题立项时给予我们的重要建议。我们也发现在中国管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虽很早就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学科发展思路,但管理学理论过于倚重美国的理论和研究模式是中国管理学界一直注意,但并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近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和学术水平界定的简单化,问题更显突出。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课题在研究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并深入到中国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开展案例研究,并希望由此产生理论创新,形成了课题组自我的研究特色和成果。如结合中国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国家空间里的能力加值比赛——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已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获得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2014年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至2014年持续对香港利丰公司开展的跟踪研究,完成的研究成果有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全球价值链》,并在Cengage Learning公司同步出版英文版专著《Global Value Management》;撰写的教学案例“从边缘到中心:利丰的成功”,获得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深入到武汉知名企业周黑鸭公司展开调查,已开发出教学案例“会娱乐的周黑鸭——卖的是文化吗?”,目前正参评第五届“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课题组还依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和《管理学报》于2014年2月28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十多所大学的30多位学者共同深入的探讨了有关管理学理论中国本土化的问题。

三、经费使用情况(详细情况见检查表格的另一部分)

课题经费使用在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办公室提交《工作简报》中都做了相应的汇报。正如在2011年第二期工作简报上所说的那样,课题组知道经费来之不易,需要将研究经费使用在“刀刃”上,一定数量的费用,特别是子课题负责人使用的经费在其他课题中进行了开支。在课题研究初始必须实行从紧从严的原则,严格控制课题经费的使用。其目的主要是想为今后课题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为更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参加更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为发表和出版高水平的论文,特别是著作的出版创造必要的条件。到目前为止,经费使用情况如下:

2012年2月22日在武汉大学财务部建立编号为163235的独立账户,上账金额为420,000.00元人民币。

截止到2014年6月25日11.00课题经费余额为:327,589.57元人民币(不含转给子课题协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剩余经费),与2012年6月中期检查相比,使用经费26493.25元。

各项开支合符社科基金报销原则,且注意按照课题经费预算计划执行。个别存在的问题,如管理费提成比例过高的问题学校和院已整改完毕,退回了多收的管理费。目前经费结余较多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题组对经费的使用把关较严;近年来国家、学校对国家级课题经费的使用管理很严;课题组成员从其他课题经费中报销了一定数量的费用;得到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系的支持和资助;参加的一些国内会议,会议举行单位对课题组成员参会减免了部分费用。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步研究计划及工作方案,对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思考与建议。

1.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熟悉和掌握重大课题的研究特色、研究质量、研究要求,以及体现社科基金特点的科学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统一性问题是课题研究工作中虽在不断深化,但更是始终要注意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讲,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就是课题组成员如何体验基金特色的过程。在参加课题的招标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就注意到,招标公告上明确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作为了招标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思想基本起源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习、实施、推行的管理理论也基本来源于这些国家,甚至就是美国。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在肯定其基本的科学性,所取得的成功、带来变化的同时,发现其不可避免的“两重性”现象,注意在推进我国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发展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问题,甚至是副作用,关注已经显露和可能潜在的问题,依然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直需要关注的问题,尺度把握的界限,也是该课题必须回答和界定的重大问题。

2)如何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重大”的含义也是课题组长期关注问题。我们知道,“重大”二字意味着凝重和远大,前者是指研究工作基础的厚重,后者则意味着前瞻目光的远大。从课题的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来看,这个课题确实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研究课题。它既有历史的回顾、思想的梳理、理论的辨别、成败的思考,也有价值的判断、学术的思量、现实的考察、方法的界定。管理学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入“丛林”化特色的理论发展阶段,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启蒙、匆忙进入的中国管理学界在这一“丛林”面前出现的幼稚、学习、跟随、急功、忙乱,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管理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与其他社会科学不一样的学术边界不够清清,研究范畴不够明朗,甚至与社会发展实践和组织发展工作有所脱节,在“科学性”诱导的面前难以自我、难以自拔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否要梳理,是否要界定,如何去梳理,如何去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指出可供思考、可供借鉴、可供参考的道路,甚至是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该课题需要认真辨析的重要任务。这样的任务十分艰难,也使课题组成员倍感压力。在水平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研究工作中优化研究思想和方法,合理界定研究范畴与边界,明确研究的方向,明晰研究的路径,根据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得出有道、有理、有因、有据的结论,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立项通知书所要求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着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体现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代表国家水准的经典之作的目标,是课题组研究工作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还在研究、分析和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有历史的责任,敢于担当的精神,努力思考,大胆创新,以求高质量地完成重大课题赋予我们的任务。

2.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思考与建议。

从目前看,课题实际运行了3年另5个月(指2011年1月初接到课题立项通知,2月下旬科研经费上账的时间到撰写中期检查评估报告),与两年前的研究工作相比,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正常,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子课题1和2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子课题3在研究工作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子课题4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基础,在基础性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子课题5已经启动,在现有其他子课题研究成果的支撑下,会进行的更为顺利。子课题6会随着课题结题的工作进入研究的视野和工作的日程。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组通过课题工作,较为广泛地参加和融入了“中国管理学”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在相互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和更清楚地对“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解决课题答辩时专家提出的意见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绩。总的看来就是,课题组逐渐把握和了解了重大基础性课题的研究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较好的课题布局,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有关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特色,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2015年的结题工作创造了条件。

“中国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和不易完成的工作,这里面除了不论是世界上,还是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因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视角的差异,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结论,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对于在汇集中国,乃至世界管理学科不同流派、理论、思想基础上,如何形成既有包容性,也有独特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管理学科30多年发展的历程,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提出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能抽象出思想的真知灼见是对我们课题组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虽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底蕴厚重、视野宽大的特点促进了我们对管理学理论、中国管理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了解与把握。回顾三年多的研究历程,在自我的读书中,在团队的研讨中,在学术会议的参加中,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们不时可以感到我们研究团队的进步,我们站在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平台上,感受的压力,催生的动力使我们在中国管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一研究领域深深地耕耘,享受着学术研究的快乐。这是我们课题组最大的感受。

3.需要说明的问题。因原子课题负责人袁泽沛教授退休后,于2012年去南方民办大学工作,无法在校有效地承担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课题组研究决定,他原负责的子课题6“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建议”交由我院原课题参与者卫武教授负责,并已参与研究工作(如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已标注本课题资助)。后经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提醒,本人在2014年1月21日填写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要事项变更审批表”,在表中对子课题负责人更换原因及卫武教授个人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按工作程序上报给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以上是我们的期中检查报告,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课题组

首席专家:谭力文

2014年6月26日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三年多以来,目前取得较好,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代表性成果如下:

1.在《管理学报》2011年第11期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管理学构建的再思考”已经受到了理论界和社会的较高评价。论文对中国管理学界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如管理学理论究竟是不是科学、有无其基本的理论体系,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时间窗口如何确定,应该如何对中国的管理学理论开展科学和规范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可供参考,并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论文发表后《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对论文进行了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对论文进行了转载;《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对论文的结论部分“中国管理学构建的分析与建议”进行了转载;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年1月12日的要求,将论文电子版发给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并于2012年1月16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项目动态栏目全文转载了该论文(可见www.npopss-cn.gov.cn/GB/219506/219507/index2.html)。该论文已获得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二等奖,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第一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加强对中国管理实践的调研、总结和创新分析”是评审专家在重大课题立项时给予我们的重要建议。遵循专家的建议,课题组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展研究,并到香港利丰集团、湖北周黑鸭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深入调查,形成了课题组自我的研究特色和成果。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的论文“国家空间里的能力加值比赛——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对中国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与发达国家分属不同社群而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正对他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构成威胁,逐渐在西方学术界和媒体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加剧了中国与西方的争端;重新诠释转型升级的基本逻辑,调整和完善相关战略,汲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绝不在于“放弃”而是在于“强化”;能力加值才是国家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并不存在“高端”和“低端”的替代和舍弃。论文发表后已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获得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2014年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从2011年至2014年持续对香港利丰公司展开的跟踪研究,在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全球价值链》,并在Cengage Learning公司同步出版的和英文版《Global Value Management》。撰写的教学案例“从边缘到中心:利丰的成功”,获得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深入到湖北省武汉市知名企业周黑鸭公司展开了调查,已完成教学案例“会娱乐的周黑鸭——卖的是文化吗?”正提交第五届“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参评。这些研究成果逐步实现了答辩专家对课题的要求,也形成了研究课题重要的特色。

3. 有关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研究。为扩大课题影响,课题组依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和《管理学报》于2014年2月28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哥本哈根商学院、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商业评论》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4年4月11日以“‘顶天立地’做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为题,对谭力文教授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报道。课题组成员向会议提交了4篇会议论文: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命题分析与问题思考”(谭力文),“制度环境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关系质量---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刘明霞), “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基于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刘林青), “宏观、微观互动视角下的管理创新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分析”(包玉泽),其中,刘林青、包玉泽老师的会议论文即将在《管理学报》发表,课题组撰写的会议综述“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路径探索与科学尝试——2014‘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已发表在《管理学报》2014年第6期上。这些文章都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对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展示了课题组通过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本土化”问题上体现的研究实力。

4.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知识市场的研究多涉及知识创新的问题,人们容易发现,管理知识存在创新很快,“生命周期”不长的现象,甚至被人们称为“管理时尚”。发表在《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0期的论文《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评析与未来展望》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梳理了管理创新的有关概念,对当今流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介,认为当前的理论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现有的主流管理创新研究大多基于理性视角,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现有研究的逻辑推演过于简单,缺乏解释力;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并提出了改进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工作的意见:通过深化、衍生和整合来夯实管理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细分管理创新主体、完善管理创新概念,把管理创新研究推向深入;继续深入发掘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提炼影响管理创新产生和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应该通过逻辑推演和实证检验来发现和验证管理创新发生与实施机理。该论文发表后,已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3年第10期、《管理科学》2013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国管理学构建的再思考

谭力文

论文

管理学报,

2011年11期

1.5万

论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3期部分转载;论文于2012年1月16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全文发布。获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二等奖,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第一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管理理论在执政理念中的作用

谭力文

论文

人民论坛,

2011年23期

0.4万

 

3

管理学理论的科学化与中国化

谭力文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第221期

0.4万

论文于2011月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站全文转载;2011年9月14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节选发布,2012年3月19日光明网全文转载。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谭力文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万

作为会议论文,曾在2011年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广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获大会论文二等奖;论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3年第4期转载。

5

科学管理实现的回顾与思考

谭力文

包玉泽

论文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5万字

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3年第9期转载,2013年11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6

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谭力文

论文

管理学报,2014年第2期

1.5万字

 

7

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

谭力文

丁靖坤

论文

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2期

1.6万字

 

8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与思考

谭力文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

0.4万字

 

9

马克思论管理的二重性

谭力文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8日

0.35万字

 

10

国家空间里的能力加值比赛——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

刘林青黄起海闫志山

论文

中国工业经济, 2013年第4期

1.2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位与升级”为题转载(3000字),获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获武汉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学教育变革——以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为例

宋卫红潘  枫

论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0万字

 

12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路径探索与科学尝试——2014“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曹祖毅

宋晟欣

会议综述

管理学报,2014年第6期

0.7万字

 

13

管理创新研究现状评析与未来展望

包玉泽谭力文王  璐

论文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0期

1.0万字

论文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管理科学》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14

全球价值链治理

雷  昊刘林青谭力文

专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万字

 

15

Global Value Chain Management

Lei, H. Liu, L.Q. Tan, L.W.

专著

CENGAGE Learning,

2012年

 

 

16

从边缘到成功:利丰的成功

刘林青雷  昊林志颖

案例

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2013

 

 

17

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四版)

谭力文

李燕萍

刘明霞

刘林青

秦  仪

包玉泽

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出版

40万字

 

18

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基于SSCI期刊(1978-2010年)的社会网络分析

刘林青甘锦锋杨  锐

论文

管理学报,2014年第8期(已接到录用通知,并交纳版面费)

1.6万字

 

19

宏观、微观互动视角下的管理创新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分析

包玉泽谭力文许  心

论文

管理学报,2014年第10期(已接到录用通知,并交纳版面费)

1.25万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