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4日14:5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课题研究总体进展顺利。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消化的基础上,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协调和统筹各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和相互关联,依据先前设计、拟定的总体研究方案,经充分讨论和考虑后,不断调整与优化课题写作的具体框架,分配研究和写作任务;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召集课题组成员,依照课题组成员学术所长,各自开展相关研究和写作。自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主要从事两项重要研究工作:

(1)补充性地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访谈资料和国外前人研究成果

各子课题组依据现有的研究状况和所需,先后前往云南迪庆、四川阿坝、西藏昌都等地各相关档案馆、文史部门查阅搜集相关文献,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作个案访谈调研和实地考察,另赴北京、南京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搜集相关资料。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访学交流的机会,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藏传佛教资源中心(TBRC)、耶鲁大学及台湾中研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获得大量第一手的相关外文和藏文资料,及国外有关康藏历史文化研究的论著。

(2)夯实《康藏史》的撰写基础,弄清楚康区作为藏族三大传统人文区域的形成过程、时间、形成原因等关键问题。

康区作为藏族三大传统区域的是何时和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区这一人文单元的形成。这是撰写《康藏史》的基础问题,也是自承接项目以来首席专家一直在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自2012年下半年起,首席专家对此涉及课题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广泛收集藏、汉文献资料和充分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于今年4月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过程探讨》一文,该文对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过程和历史脉络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时期已形成吐蕃本部及指称东部藏区的mdo-smad(多麦)和mdo-gams(朵甘思)两个地理概念。元朝以此为基础,将藏区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并分别设置乌斯藏、脱思麻和朵甘思(Mdo-khams)三个宣慰司进行管理。这导致元后期及元以后藏地“三区”概念逐渐形成。文章认为,元朝在藏区划分三个行政区是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的起点和直接基础。该文因富有原创性,论证系统、深入,成稿后迅即被《中国藏学》安排在今第三期刊载。该文写成,为《康藏史》的撰写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依据修改和完善后的写作框架,以专著体例,在课题主持人的主持下,开始进行部分章节内容的撰写工作。

目前首席专家已撰写出《康藏史》(上卷)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古代康区的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第三章也正在准备相关材料。首席专家撰写出来的章节已作为范本和统一格式分发给各课题人员作参考。目前全书其它章节的撰写也在陆续进行。

在充分整理、消化已获各类资料和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后,课题组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发挥课题组成员个人学术优势,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同时还以此为基础,召开了两次课题研讨会,讨论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完善和确定具体详实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建议下,展开对部分章节内容的撰著。

以上述三项工作为根基,课题组查缺补漏,特别是经多次前往国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康藏史研究中诸多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获得大量基础性的文献资料,广泛汲取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有力地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度,保障了学术成果质量和前沿性的提升,为最终成果撰著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自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按照已搜集资料的状况,拟定进行补充性搜集汉藏基本文献、档案、报刊及外文资料的具体调研方案,并利用课题组成员出国访学交流的机会,获得大量有关康藏史的藏文、外文资料,及一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著。目前所获资料经汇总、整理后,已作为具体写作框架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

档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课题组成员查阅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波士顿藏传佛教资源中心及台湾中研院所藏大量外文、藏文文献和档案资料,因涉及康藏史的档案资料极为浩繁,课题组再次分别前往四川省档案馆、甘孜州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及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查阅所藏档案资料,连同在国外所获资料,目前已整理完毕,处在研究分析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发表。

实地考察与获取口述访谈资料

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前往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及川滇藏交界区域,作深入实地调查访谈,采访相关当事人三十余位,整理口述访谈资料十余万字。

因康区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加之不少档案馆档案资料之前一度处于电子化、网络化整理阶段,无法查阅,故课题组成员现正分组再次前往雅安市档案馆、西藏昌都地区档案馆、四川省凉山州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并赴云南迪庆、四川阿坝州及甘孜州作补充性实地调研工作。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为深化课题研究的深度,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效提升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学术含金量,课题组成员多次利用各类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访问等机会,赴美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作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藏学家及青年学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座谈,或直接加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4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梵文与印度学系博士、美国劳伦斯大学历史系前助理教授金红梅(玉珠措姆),正式入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成为本所专职研究人员,金博士长期从事康藏历史研究,在清代康区在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现正从事近代康区汉藏关系研究。征得金博士同意,她表示愿意承担本课题的相关部分的研究工作。

2013年1月-2014年3月,课题组成员邹立波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交流一年。在美访学期间,在哈佛大学及藏传佛教资源中心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藏文、外文资料,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同目前国外研究康藏史领域的部分学者,就康藏土司、宗教等问题作深入讨论。

2014年2月-2014年5月,课题组成员赵艾东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交流三个月,在耶鲁大学查阅搜集大量第一手的外文资料,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与美国部分学者及机构结成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有关基督教在康区传播历史方面的书籍,现拟于美国出版。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在利用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国内外各种藏学和民族学会议,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推介和宣传。2012年8月,首席专家石硕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会”。作为大会主旨发言者之一,在全体大会上作了“康区的地域与人文特点”学术演讲。在广泛吸取和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康区的地域及人文特点作深入探讨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对康区的历史传统、社会特点、文化面貌等作了新的剖析与透视。同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引起中外与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2013年12月,首席专家石硕参加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康藏文化学术研讨”,在大会作“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康区”的主旨发言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推介。2013年7月,首席专家石硕赴云南迪庆稥格里拉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部、台湾民族边政学会与云南民族大学、迪庆州政协共同主办的“中国民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海峡两岸学术研究研讨会,会上对项目进行了推介,期间还对迪庆藏区多地进行了田野考察。

课题按规定定期报送了《工作简报》。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及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主要问题:

(1)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搜集工作难度依然极大

因康藏史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极为辽阔,时间跨度极大,故而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且过于分散,特别是相关档案资料,散存于各省级、市级、县级档案馆内,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在查阅档案文献过程中,由于多地档案部门正从事于档案资料的电子化处理,或档案资料保存不善,致档案损坏严重,无法查阅,或因各种原因,档案资料已毁坏无存。这些均给课题组相关档案的查阅和获取带来极大的难度,无形中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对研究工作进度造成一定影响。

(2)因各个时段所存文献、档案资料的数量极为不均衡的特点突出,某些时段和区域的资料较为匮乏,加大了田野调查工作量,而田野调查的实质性收获也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实地田野调查的拟定和设计,原本为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获得实地调查之经验,加深研究的深度,但在具体田野调查过程中,常遇到年代久远,已无当事者或口述访谈不实等诸多问题,也导致研究难度增加。

改进措施:

(1)对于文献档案资料之不足,多种文字文献的互补利用可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其缺陷。由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获得的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恰填补了康藏史研究中不少时段和地域文献资料匮乏的缺憾,将汉文、藏文、外文资料相互补,相互印证,推进和改善了课题研究的进度。

(2)田野调查过程中的缺失,可由散存于民间的各类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田野调查时,课题组发现此类民间文献资料,在以往的康藏史的研究中,重视不足,实则有助于拓展康藏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1.课题研究的难度超过预期。

2.《康藏史》研究和编写是基础性、开拓性的课题,涉及面广,问题多,预计课题的完成的时间可能会延后。

3.难度虽大,但大家觉得《康藏史》的研究与撰写非常必要,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长期处于薄弱状态的东部藏区的研究,很多方面是填补了学术空白。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石硕、李锦、邹立波:《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50万字)

该书虽然主要讨论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但因康区位于藏彝走廊北部,所以该书的很大部分涉及到了康区历史、民族的研究。所以本书也是康区史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在康藏史方面的内容和学术建树主要有三点:

1. 初步梳理了康区历史上的民族演变过程,从整体上大轮廓、粗线条地勾勒出康区民族迁徙与互动的主要历史脉络。2.对藏彝走廊文化进行分区研究,尤其是呈现康区特点与面貌,探讨了康区的内涵、特质及相互联系,揭示民族互动与文化之间的对应规律与特点。3.对当今康区地域民族互动如认同变迁、经济往来、通婚、宗教交往及与之相伴随的文化变迁及冲突与调适作田野个案调查与研究。通过田野个案分析和揭示康区域多元共存的民族与文化关系,用民族学的方法从个案角度展示族群互动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形及细节,重点揭示该区域多元互动的族群与文化特点及关系。

二、《论康区的地域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本文对康区的地域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首次提出康区地域主要存在六大特点:1、康区是以横断山区为自然基础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域;2、康区为江河并流的高山峡谷区,气候、植被垂直分布显著;3、康区是地理过渡带及青藏高原重要出水口;4、康区地理环境具有阻隔性、分散性与多样性特点;5、康区是农牧混合与农牧过渡地带;6、康区地域的跨区域特点。这些特点的提出,或可增进人们对康区这一独特人文区域的认识与理解。

三,《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载《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本文对包括康区在内的藏彝走廊地区历史上的民族流动进行了初步梳理与研究,指出康区所在藏彝走廊范围历史上主要存在五个大的民族流动趋势:1,藏缅语民族自北向南的迁移;2,吐蕃向东扩张与藏彝走廊北部的“番”化;3,蒙古族南下;4,明清时期木氏土司和彝族的向北扩张;5,明清至民国时期汉人的大量迁入。文章对上述民族流动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这五个大民族流动趋势基本奠定了康区和藏彝走廊今天的民族格局。

四、《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响与辐射》(石硕、邹立波合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本文主要讨论了藏彝走廊北部藏族文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与辐射问题。指出康区的藏文化在藏彝走廊中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并存在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李绍明先生与藏彝走廊研究》

石硕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1万

 

2

《论康区的地域特点》

石硕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0.8万

 

3

《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响与辐射》

石硕、邹立波

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万

 

4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关康藏论著在西方的影响为中心》

赵艾东

论文

《西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0.9万

 

5

《民国时期川西地震及社会的应对》

王川、田利军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0.8万

 

6

《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

石硕

论文

《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1.3万

 

7

《中国西部民族宗教格局与民族关系新趋势》,

石硕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1万

 

8

《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石硕、邹立波等

专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50万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