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法国大通史》编簒 ”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4日14:4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总体执行情况

在本课题首席专家沈坚教授的统筹安排之下,兼之各子课题负责人的有力督促,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有序,且取得初步成果。经开题会和协商会两次会议之后,课题组对各章节撰写的体例达成了一致,并就子课题负责人提交的各卷目录做了详细深入的研讨,确定了各卷章节安排,并对各子课题的经费管理、使用和开销等细节问题做了讨论。经初步商定,各子课题在2013年年底之前,完成了各卷第一章的写作,并提交课题组所有成员讨论。2014年上半年,各子课题的研究全面展开,如第三卷18世纪启蒙与革命卷已完成近十万字,其他子课题开展也较为顺利。

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

2013年12月11日,本课题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会议室召开了开题论证会,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王三炼、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清,出席会议的专家包括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武汉大学向荣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以及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楼均信等人学者。各位专家学者对通史编纂的体例、主题、以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进行了细致深入得讨论,并且就目前已出版的法国通史类著作所具有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与会专家指出,课题既应体现中国学界的独特视野,同时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必不可少的,既体现法国国族性的诞生历程,同时也要体现各时段的特色。

2013年6月28日,沈坚教授召集了各子课题负责人与主要参与者,就各子课题的章节安排、撰写体例、材料组织、各卷内容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艳红、北京师范大学庞冠群、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杭,以及浙江大学吕一民、董小燕等专家出席会议。与会者就各子课题负责人提交的汇报了各章节目录展开了讨论,并就各卷的风格、某些贯穿前后的历史核心问题(如绝对主义、资本主义)的布局与前后呼应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会议决定,各子课题需在2013年底完成第一章,交课题组共议,指出问题,便于展开下一步研究。

此外,课题组曾多次邀请美国法国学者来校讲座交流,包括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院务委员会委员、雷蒙?阿隆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所(CESPRA)前任所长帕特里斯?格尼费教授,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现当代经济史教授,罗兰?穆尼埃中心负责人多米尼克?巴尔若(Dominique Barjot)曾两次访问浙大,并对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给予指点。课题组成员朱晓罕、乐启良分别赴法、美两国深造,董小燕教授在2014年年初赴法交流学习。总之课题组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十分频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论文

乐启良,《18世纪的法国“文学政治”何以成为可能——对托克维尔的一点批评》(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观点与创新:西方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之所以尖锐地批判法国大革命,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倡导文学政治。他们认为,启蒙哲学家和法国革命者缺乏政治经验,他们提出的政治哲学脱离社会现实,并由此导致大革命走向了恐怖。事实上,文学政治不是抽象建构的产物,而是扎根于18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并体现了当时人们重建法国社会的普遍愿望。拙文在对托克维尔的思想进行若干批评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政治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积极意义,并指出文学政治彻底消亡的灾难性影响。

庞冠群、顾杭,《见贤思齐、臻于至善:18世纪法国社会中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史学集刊,2013年第1期)

观点与创新:“emulation”乃是18世纪法国精英经常谈及的概念,在启蒙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该词具有竞争之含义,但它所指的不是对于利益、权力与财富的争夺,而是在美德、优点和荣誉方面追赶甚至超越他人。18世纪后期,此概念在保有其追求美德与优长之意蕴的同时,逐渐深化了参与竞争,获取成功的内涵。这一趋向与当时法国教育、艺术领域以及各省学院中盛行以竞赛、展览和征文等形式鼓励竞争意识的现象相一致。启蒙时代的某些法国精英力图将本质上体现了贵族精神的竞争意识转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从而实现社会改良之目的。他们希冀通过倡导竞争观念重塑法国人的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并且推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张弛,《谁是无套裤汉?——身份意识与法国革命前后政治文化变迁探析》(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观点与创新:作为尽人皆知的革命经典形象,“无套裤汉”常指1792年之后活跃在法国革命舞台上的激进民众。通过对基本史料的解析,本文认为“无套裤汉”这个身份起源于旧制度下的“文人共和国”,是底层文人的自嘲之词。旧制度末年,该词逐渐演变成一种反特权的措辞。革命时期,“无套裤汉”的词义更是几经变化,皆与政治形势的动荡紧密相关。换言之,“谁是无套裤汉”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法国革命前后政治文化的变动。

张弛,《近二十年欧美学界对法国大革命恐怖主义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

观点与创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学界在关于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两种对立论点——环境论和意识形态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与其说是学术性的,不如说是关于当代政治的。近二十年来,恐怖研究自觉地摆脱意识形态的论辩色彩,明显表现出一种中立立场。恐怖统治被看成是一个时段,而不是政治暴力的原型。这些研究集中分析了1793至1794年出现的各类现象,包括恐怖统治运作、机构与实践、身体与情感政治、声响世界等。这一变化既增进了对恐怖统治的理解,也体现了欧美史学界试图超越文化研究的努力。

沈坚、唐云冠,《节庆游戏与''共同体''生活----法国中世纪的愚人节研究》(浙大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年第5期)

观点与创新:愚人节曾经是中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狂欢节庆。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愚人节并非只是低级教士的节日,它实际上囊括了各个阶层、性别和年龄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愚人节狂欢游戏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纪法国“共同体”式的生活状态,即包括各级教士在内的所有成员都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这是因为中世纪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实际的和想象的威胁,因而需要通过某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来驱逐这些恐惧,同时团结一个社群的全体成员共同面对这些困难,愚人节的狂欢游戏正是这样的一种仪式。14—15世纪,深重的社会危机动摇了传统的教会和社会体系,教会开始把愚人节活动驱逐出教堂,进而禁止教士参加公共游戏活动。这些演变导致中世纪的“共同体”开始解体,并造成愚人节在16世纪中叶全面衰落。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18世纪的法国“文学政治”何以成为可能——对托克维尔的一点批评

乐启良

论文

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11000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4年第1期

2

见贤思齐、臻于至善:18世纪法国社会中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

庞冠群,顾杭

论文

史学集刊,2013年第1期

10500

 

3

谁是无套裤汉?——身份意识与法国革命前后政治文化变迁探析

张弛

论文

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12000

 

4

近二十年欧美学界对法国大革命恐怖主义的研究

张弛

论文

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

13000

 

5

节庆游戏与''共同体''生活----法国中世纪的愚人节研究

沈坚、唐云冠

论文

浙大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年第5期

102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