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研究: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

2015年07月24日16:0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1.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截止目前,本项目主要研究了下述问题:

(1)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并初步形成了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度指数报告书。

①通过对食品安全评价、风险预警以及监管治理等方面的文献收集和整理,设计了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我国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并对江苏省、河南省、上海市、山西省等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访调研。本次共收回有效问卷2000份调查问卷。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现错误信息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950份。

②从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视角,构建了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风险指标体系。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从地区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以及教育程度差异等方面对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风险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

(2)初步完成了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并对食品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

①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环节性,项目组从食品的生产、物流、销售和监管等四大环节着手,综合考虑食品整个环节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构建了四层指标的食品安全指数的指标体系。其中,四级指标共有331个,既涵盖了客观的系统性因素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涵盖了各类经济主体的主观行为及其不确定性因素。

②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食品安全指标体系中存在同层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反馈影响,因此在食品安全指数计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个指标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现有的权重确定方法中,客观赋权法(如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和客观赋权法在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都忽视了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网络层次分析法在则基于上述两种方法,考虑到指标体系中上下层元素的反馈影响以及系统各层次内部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将整个评价系统的元素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控制层包含决策目标及决策准则,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层支配的元素组成,整个系统内部是一个内部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

③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对整个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并根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评析结果,利用Super Descision软件进行指标权重计算。

1.1.2 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进展情况

①通过查阅中外经典文献,从食品的生产、物流、销售以及监管等四个环节,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

②设计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政府访谈等渠道对我国乳制品、肉制品等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大量调研,获取了大量我国乳制品和肉制品方面的食品安全状况的实际数据,并初步完成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统计分析。

(2)子课题二进展情况

①通过专家座谈和对企业、政府、消费者调研,从企业食品生产的透明度、物流运输的透明度、销售状况的透明度和政府监管的透明度等方面初步完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透明度指数的一级和二级指标;

②通过对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调研和访谈,对我国食品安全透明度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了解,并获得了大量我国食品安全透明度的相关数据;

③通过南京雨润集团以及江苏省质检、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资料,对我国食品零售企业的食品安全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案例分析。

(3)子课题三进展情况

①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设计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13个市与食品相关的消费者、生产者、食品流通企业、监管部门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资料和实际数据;

②通过对江苏省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调查和访谈,江苏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食品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的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进行了提取和总结;

③对我国乳制品生物风险的现状进行了企业考察和实地调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理论分析。

(4)子课题四进展情况

①通过运用博弈演化理论以及演化经济学理论,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演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②从供应链角度,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瓶颈问题及其政府错位等问题进行了博弈分析,并通过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际检验;

③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与西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与评估体系的差异和优缺点。

(5)子课题五进展情况

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现有法律规范、监管制度与机制、监管现状与效果等进行了资料搜集、文本分析和实效评估;

②就当前我国食品消费维权中的突出问题如举证责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标注基金项目号的学术论文一篇;

③从复杂系统工程角度,深入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法律规制的协调性和约束性,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各级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间隙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研究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重大科研项目,主要任务是设计出中国的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并通过相关权威媒体项社会发布,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透明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社会工程。

本研究课题目前的代表性成果是2个指数研究报告初稿:中国食品安全指数和中国食品安全透明指数报告。

两部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涵以下主要内容:

1、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大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食品安全指数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世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研究现状和进展》2个文献综述部分,详尽了解了食品安全相关指数的全世界研究情况;

2、构建了《食品安全指数的指标体系》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体系分为四层指标,最终的四级指标共有300余个,既涵盖了客观的系统性因素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涵盖了各类经济主体的主观行为及其不确定性因素;

3、设计了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机制。采用了客观赋权法(如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网络层次分析法、博弈分析法和演化分析法等各种手段进行指数计算,并计算出最终指数;

4、食品安全管理中各方利益博弈和演化研究,探索出食品安全利益链中得均衡态势,并对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和策略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5、社会各方对于食品安全信任问题的研究,通过大量访谈、调查问卷等采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进而对于食品安全这一重大社会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6、对食品安全供应链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食品安全供应链环节和效率,提升食品安全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主要观点:

1、从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看,目前各国的食品安全指数发布的极少,食品安全透明指数基本是空白,我国这两个指数也是空白,而这两个指数对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以及对于食品加工生产流通等各相关企业监管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尽快推出中国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透明指数;

2、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不仅仅需要产出理论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产出和食品安全管理现实吻合的实践成果,因此,成果的高度的实践性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

3、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设计、评测和发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相关机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整合各方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使得出台的指标体系和指数科学性、权威性、可靠性和可行性更强;

4、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时效性要求迫切,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透明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本课题必须加快进度,及早完成课题研究,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验收,经过权威媒体迅速向全国的广大消费者发布,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业尽一己菲薄之力;

5、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设计发布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文件数据库支撑,不仅仅发布2个指数,而且还要对食品各个行业各个厂家的产品及服务进行系列评价,构成一个详尽的评价系统,以起到监督、指引、透明、公正的效果,提升我国食品全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水平。

学术价值:

1、填补我国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的空白,对于食品科学、安全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形成我国具有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原创性手段方法;

2、能够产生一批研究论文、报告和书稿,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并荣获高层次的获奖,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3、培养从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生的食品安全及管理科学的研究人才梯队,构建比较强大的研究团队。

社会影响:

1、课题研发的食品安全指数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通过鉴定后,在全国性权威新闻媒体发布,并建立自己专有网站公开,每年出版年度报告,可以在全国食品安全领域引起巨大的社会影响,让消费者安全可靠、明明白白地消费,让食品生产和服务企业商家守法合规经营,打击曝光不良食品生产服务企业商家,为食品监管部门提供管理利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良心工程,社会价值重大;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发布,可以大大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度和社会美誉度,让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加顶天立地,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广大人民群众;

3、通过食品安全两个指数和系列评价系统的研究,可以提升国民的社会信任度,改善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为法制国家、诚信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下页表格),要列出全部成果目录。如下表: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指标体系、设计规则及指数发布

王冀宁等

著作

 

40万,已完成20万字

 

2

中国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研究:指标体系、设计规则及指数发布

王冀宁等

著作

 

30万字,已完成10万字

 

3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市场调查分析

陆忠顺等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调查与分析大赛二等奖

 

3万字

 

4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buyer dependence among supply chain members on trust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Shi Kuiran, Wang Jining, Wang Ping.

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6: 43-65.

10000

 

5

Stochastic evolutionary supervision in food safety

陈庭强,王冀宁

论文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已投稿

8800

 

6

世界食品安全指数研究现状和进展研究

王冀宁、陈庭强

论文

经济学动态(已投稿)

10000

 

7

世界食品安全透明指数研究现状和进展研究

王冀宁、陈庭强

论文

经济学动态(已投稿)

10000

 

8

Altruism and pricing strategy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Shi Kuiran, Jiang Feng, OuYang Qi

论文

Americ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3, 3(4): 402-412.

8000

 

9

供应链买方信任的前因及信任对合约修改弹性的影响

石岿然, 王冀宁, 许景

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34(6): 1431-1442.

9000

 

10

双边不确定性条件下制造商质量投资与零售商销售努力决策

石岿然, 盛昭瀚, 马胡杰

论文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1): 51-58.

9000

 

11

库存能力约束下损失规避型零售商的鲜活农产品订货决策

孙玉玲, 石岿然, 张琳

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12): 3020-3027

10000

 

12

农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的博弈分析

欧阳琦, 石岿然

论文

农村经济, 2012年 11期

5000

 

13

宣传投入对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彭展

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 6: 61-65

5500

 

14

关于食品安全的各利益方的博弈分析

陈鑫华

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4): 16806-16808

5400

 

15

考虑公平关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订货决策

洪美娜, 孙玉玲, 石岿然

论文

工业工程, 已录用, 2014发表

6000

 

16

考虑公平关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

孙玉玲, 洪美娜, 石岿然

论文

运筹与管理, 已录用, 2014发表

7000

 

17

制造商质量投资与零售商信任关系的演化研究

石岿然, 马胡杰

论文

软科学, 已录用, 2014发表

8000

 

18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的指标体系及设计规则研究

王冀宁、陈庭强,

论文

求索,已录用

10000

 

19

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状况研究

王冀宁、范淩霞

论文

求索,2013年9期

6500

 

20

论我国食品消费维权举证责任之完善

张治宇

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9000

 

21

食品安全中企业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均衡及对策分析

王冀宁、缪秋莲

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

7000

 

22

基于结构方程的食品安全透明度社会信任与预警机制模型及其应用

陆忠顺、秦艳、王冀宁

论文

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4期

4000

 

23

中小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朱洁、倪卫红、王冀宁

论文

食品工业,2014,4

8000

 

24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信任的分析研究

范淩霞、王冀宁

论文

江苏科技信息,2014,10

6000

 

25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王冀宁周雪

论文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年,第1期

7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