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3日15:5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于2010年12月27日批准立项。

浙东学派是一个以浙东区域命名而又超越区域、学人辈出、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国的学术版图中独树一帜,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富有活力,不仅对当今浙江及长三角的区域文化精神承传与重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课题以“浙东学派编年史”为中心,设计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四个子课题,即浙东学派编年史、浙东学派文献志、浙东学派通论、浙东学派研究史,合之为两“史”一“志”一“论”的四位一体结构。2011年3月22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会议。2012年5月初,课题组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工作简报》报送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报告,并完成第一次中期检查。目前,本课题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四个子课题正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子课题《浙东学派编年史》进展情况:

重点是在贯通宋元明清浙东学派发展历程、全面系统梳理和总结该派的学脉传承与学术谱系。本课题成果拟分宋元、明代、清代上中下三卷,每卷先有“总论”,以揭示该时段浙东学派的发展走向和主要成就,然后以时间为线索,采用“条目”、“按语”与“评述”三位一体的独特体例,逐年著录学术发展史内容;“条目”部分,分学术背景、学术活动与学者生卒三大板块著录;“按语”部分,是对“条目”内容的总结与提示,视必要加诸相关“条目”之下,主要包括文献存真、补充说明、原委概述、异说考辨、新见论证、价值评判等;“评述”部分,殿于每年之尾,是对该年学术传承的主流学脉与新变趋势的总体评述。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编纂一部具有集成性与创新性意义和价值的《浙东学派编年史》,预计字数在500万字左右。目前进展情况:

(1)大致掌握了1200多位浙东学派学者的生平经历和著述情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浙东学派人物表》。

(2)基本梳理出了浙东学派的学术传承和发展轨迹,已完成上、中卷即宋元与明代两卷初稿,下卷即清代卷已完成一半,共计达300多万字。

2.子课题《浙东学派文献志》进展情况:

重点是对宋代以来有关浙东学派的重要文献进行深入的普查、整理与研究,既便于全面掌握浙东学派相关文献的存佚情况,也为《浙东学派编年史》的编纂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课题组在在编辑出版《重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宁海文献丛书》的同时,用了近三年半的时间对浙东学派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普查与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丰硕。本课题主要形成两方面的学术成果:一是相关文献整理;二是文献志的著录。目前进展情况:

(1)查访到有关浙东学派文献近2000种,收集到各种版本文献1300余种。其中一些版本罕传于世,包括从日本内阁文库、台北故宫博物院、临海博物馆等机构访得的一些善本、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从日本访得的宋濂《萝山集》,盖为海内外孤本。从台湾访得的陈亮《龙川文钞》等集,可补大陆文献整理之缺,所访得的宋濂《宋文宪公未刻稿》等集,亦传世不多,极其珍贵。

(2)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编辑出版《重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宁海文献丛书》、《新编宋濂全集》。2014年1月,《重修金华丛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齐,共计200册;2014年6月,《新编宋濂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计300余万字;编校《宁海文献丛书》(宋元卷),共计30册,2014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二是对《唐仲友集》、《东莱博议》、《金履祥集》、《胡翰集》等浙东学派重要文献进行校点、译注等方面的整理工作。目前《唐仲友集》、《东莱博议译注》已完稿,《胡翰集》已形成20余万字的书稿。三是发表浙东学派文献相关研究论文12篇。

(3)已完成《浙东学派文献志》部分著述提要撰写,收录宋、元、明、清金华学者著述提要约400余种,30余万字。

3.子课题《浙东学派研究史》进展情况:

重点是对20世纪浙东学派研究进程与成果进行清理与盘点,是浙东学派研究的“再研究”,呈现为“合”—“分”—“合”的构架。本课题结构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对浙东学派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纵向梳理。二是围绕学派和代表人物,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横向总结。三是通过总结浙东学派研究成果的特色及利弊得失,对浙东学派研究的未来开展予以展望。该课题拟形成三个成果:《浙东学派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浙东学派研究论文精选》和《浙东学派研究平议》。目前进展情况:

(1)已基本完成了论文、论著的普查工作,总计研究论文3万多篇,论著500余部,其中所收录的民国文献中关于浙东学派的研究资料尤为珍贵。

(2)完成了《浙东学派百年研究论文论著目录索引》(1912-2012),收集相关学派和人物专题研究的目录8240余条,大约28万字。

(3)编成《浙东学派论文精粹》收录各个学派及代表人物研究有价值的论文80余篇文章,总共68万余字。

(4)在《浙东学派百年研究论文论著目录索引》和《浙东学派论文精粹》基础上,撰写《浙东学派研究平议》之专著,先已经完成“吕祖谦及丽泽诸儒研究”(1.5万字)、“陈亮及永康学派研究”(1.4万字)、“南宋永嘉学派及叶适研究平议”(1.7万)、“晚晴永嘉学派研究综述”(1.3万字)、“北山四先生及后学研究”(1.5万字)、“四明心学及后学研究”(1.4万字)、“百年宋濂研究综论”(1.6万字)、“百年全祖望研究综论”(1.4万字)等章节,总共12万字左右的初稿,估计完成了全书的一半多篇幅。王锟所著《吕祖谦的心学及其对浙东学术的影响》刊发于《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4.子课题《浙东学派论》进展情况:

重点是对“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以建构浙东学派学术谱系,探索浙东学派的发展演变规律。主要从如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探索浙东学派所以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考证其源流脉络和师承关系;二是着重探索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成就;三是探讨各学派之间互相辩论、互相吸收、互相影响与互相融合等关系问题;四是总结浙东学派的总体特色及其利弊得失,从整体上掌握其学术风貌,并探讨其对后世乃至现代学术界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目前进展情况:

(1)已完成相关文献的搜集。

(2)已完成20万多字的书稿。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等国内十余家图书馆查访资料,并利用国内外各种大型电子资源库,搜集相关研究资料。

(1)目前已采集到浙东学派文献2000种,收集民国以来相关研究论文3万余篇,收集相关研究著作逾500种。

(2)出版《重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新编宋濂全集》、《东莱博议译注》等,编成《浙东学派人物表》。

(3)专门立项启动“浙东学派数据库建设”重点项目。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课题立项以来,独立承办小型学术会议两次,参与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一次,课题组成员又参加其他学术会议十余次。课题组与台湾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课题组成员多次应邀到日本、台湾地区等地参加学术交流、讲学活动。

(1)2011年2月,由台湾世界吕氏宗亲会主办的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成立大会在台湾桃园举行,梅新林、黄灵庚教授应邀参会,梅新林教授发表讲话,黄灵庚教授发表“吕祖谦研究的当代意义”的主题演讲。

(2)2011年3月,与台湾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协商了联合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合作编撰出版《东莱博议译注》,以及开展其他相关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共同努力推进丽泽书院的重建,每年不定期进行人员对等互访。

(3)2011年10月,参与承办在武义举行的吕祖谦与明招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吕松寿秘书长、吕荣海博士应邀参加吕祖谦与明招文化学术研讨会。

(4)2011年11月,黄灵庚教授访问日本富山大学、东京大学,从日本内阁文库访得宋濂《萝山集》,盖为海内外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宋濂全集》未收作品数百篇,校改旧刻本删改、镌刻之谬,为重编《宋濂全集》以及研究宋濂以及明代浙东学派提供了难得的珍本文献。此外,还在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等搜集到相关的重要研究资料。

(5)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赴台参加中华吕祖谦学术研讨会,讨论《东莱博议》译注及出版事宜;至台湾中央研究院,与历史语言研究学者就浙东学术研究、古籍文献整理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6)2012年5月,台湾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协会应本课题组之邀来浙江参加“海峡两岸丽泽书院重建工作商谈会”。

(7)2012年6月,在杭州举行《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咨询暨学术研讨会,课题组负责人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并征询下一步研究计划执行和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8)2013年3月,课题组成员赴台参加中华吕祖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研究吕祖谦的学术论文;至台湾中央研究院,与历史语言研究学者就浙东学术研究、古籍文献整理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9)2013年10月21日,举办“2013年中华明招文化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台湾中华吕祖谦学术研究会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论文逾20篇专门探讨吕祖谦与浙东学术。

(10)2014年4月16日,举办“《重修金华丛书》暨浙东文化研究座谈会”,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与会代表指出,《重修金华丛书》不仅有保护、抢救地方文献之功,而且为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与中国学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堪称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成功典范,而其创新的编纂体例也值得文献工作者学习。

(11)2014年5月11日至17日,课题组成员赴台参加中华吕祖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吕祖谦少仪外传与宋代理学家的蒙训辑撰》等研究吕祖谦的学术论文;至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历史语言研究学者就浙东学术研究、古籍文献整理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成果发布会情况

(1)2010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建构及其路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门户网站转载本文,对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构想作了报道。

(2)2011年3月31日《浙江师范大学报》以《我校首次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为题,对开题报告会的情况作了报道。

(3)2012年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浙东学派编年史:文献集成与学术创新》,介绍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

(4)2014年4月16日,“《重修金华丛书》首发式暨浙东文化研究座谈会”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董平(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指出:“《重修金华丛书》开地方文献集结之先声。他参照《四库提要》的体例,于每种文献之前列简短提要,述各书大旨、著作源流、版本得失、文字删减等重要信息,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丛书提要》包含了编纂者新的观点,包括对学术思想的概述和点评。《丛书》收录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这是以往大型丛书所不具备的。这样的编纂方式增加了《丛书》的文献价值,为不同研究者提供更为直接的原始材料,对学术界功劳很大,这是其他文献工作者应该学习的。”李浩(西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指出:“《重修金华丛书》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工程,同时是一部能够传世的经典”,“《丛书》编纂者这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何俊(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指出:“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主观地认为《重修金华丛书》是一个区域性的成果,而应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它。”郑利华(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指出:“《重修金华丛书》对所收录的文献版本要求很高。文献版本的择取裁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编纂者具有深厚的文献辨别功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担当情怀。我认为《丛书》的价值在于‘齐备性’和‘同行性’,把存世文献最大限度地收集进来,并收录同一种文献的不同版本,这体现出编纂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郭丹(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指出:“《重修金华丛书》在胡氏父子《金华丛书》的基地上,内容扩充两倍之多,在我看来,把‘重修’改为‘新修’更为恰当。‘重修’给人以守成的感觉,但据《提要》以及充实的内容来看,创新远多于守成,这是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2.《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1)2012年5月初,课题组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工作简报》报送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报告。

(2)2012年6月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门户网站以《浙东学派编年史:文献集成与学术创新》对本课题的最新进展作了简要报道。

(3)2012年9月2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门户网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选介>>项目动态”详细载录本课题的中期检查报告,题为“2010年度重大项目(基础类)中期检查报告之五十六:‘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

3.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2012年9月25日《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刊载肖国忠《问学古今中外学问一脉千秋——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展综述》一文,其中有对本课题首席专家梅新林教授的采访:“承担‘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已产出丰硕阶段性成果的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为此深为感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使自己在宽广的学术舞台上尽情地展现了一回自我,博得了学界广泛认可’。”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本课题是一项力图突破现状、开辟新径的重大研究工程,需要通过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突破一系列重点与难点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四大重点”、“三大难点”。其中有的在研究中获得了妥善解决,有的仍然还是目前课题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文献整理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并最终决定着《浙东学派编年史》学术质量的两大支柱之一,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等国内十余家图书馆查访资料,并利用国内外各种大型电子资源库,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目前已采集到浙东学派著作2000种,收集民国以来相关研究论文3万多篇,收集相关研究著作逾500种。已编纂出版《重修金华丛书》,完成编纂《金华宗谱文献》。但在文献整理中,同时要在广泛的文献调查与直接的文集编校两面作战,毕竟工作量太大。而且在多方文献调查基础上编纂《浙东学派文献志》,又广泛涉及不同时代、区域、类型、层级的文献梳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需要课题组继续在“广”与“精”两个方面同时下功夫。

(2)《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学脉梳理的问题。这也是直接关系到并最终决定着《浙东学派编年史》学术质量的两大支柱之一。目前,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在大致掌握1200多位浙东学派学者的生平经历和著述情况的基础上,编成《浙东学派人物表》。然后以《浙东学派人物表》为线索,初步梳理了浙东学派的学术传承和发展轨迹,为最终建构更为全面系统的浙东学派学术谱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鉴于浙东学派学脉传承的漫长、多元、曲折、复杂,真正要做到梳而理之,贯为通之,的确并非一件易事。著名史学家陈训慈曾提出“近承”与“远绍”的概念,谓“清代浙东之学,近承姚江性命之教,而远绍两宋儒哲之传,两宋三百年之间,大儒蔚起,浙东学者与中原相望,而永嘉、金华、宁波三处之学风为尤盛”。首先由清代浙东学派通过“近承”上溯于明代的王学,然后又通过“远绍”上溯于宋代的永嘉、金华、宁波之学,但究竟是如何“近承”?又如何“远绍”?比较而言,“远绍”的学脉梳理和贯通当比“近承”更难。因此,要实现系统梳理浙东学派的学术传承、建构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的高远目标,还需要课题组付出更多的努力。

2.改进措施

在两“史”一“志”一“论”的四位一体结构中,以《浙东学派编年史》为中心,以《浙东学派研究史》为基点,以《浙东学派文献志》、《浙东学派通论》为两大支柱,最终汇集和熔铸为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集成性成果。有鉴于此,无论是解决《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文献整理的问题,还是在《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学脉梳理发面取得重要突破,都无法仅仅限于各自的子课题研究中加以解决,而应该视之为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吸取、相互发明的系统工程,通过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定期会通而最终合成。

(1)关于《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文献整理的改进措施

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会通和集成。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国内外重要图书馆查访资料,同时充分借助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国内外各种大型电子资源库,搜集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等联合建立的有关《明人文集书目》、《清人文集书目》数据库,收录了包括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香港、台湾等地图书馆收藏的明人文集、清人文集,充分利用此类大型电子资源库,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明清两代文集的检索范围与效率。二是古代文献与今人文献的会通和集成。近年来,由高校、研究机构或与地方合作,整理出版了一批有关浙东学派学者的总集、别集和年谱。要充分利用这一文献整理成果,通过与古代原始文献的会通和集成,大幅提高文献资源的整合能力与利用效率。三是馆藏文献与民间文献的会通和集成。课题组在编纂出版《重修金华丛书》的同时,注重对民间文献的普查、整理与研究,成果丰硕,即将出版的1800万字的《金华宗谱文献》即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今后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有关民间文献普查、整理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利用既有成果《重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力图从中寻找和发现更多的珍贵文献。四是国内文献与境外文献的会通和集成。目前课题组在这方面以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从日本访得的宋濂《萝山集》,盖为海内外孤本。从台湾访得的陈亮《龙川文钞》等集,可补大陆文献整理之缺,所访得的宋濂《宋文宪公未刻稿》等集,亦传世不多,极其珍贵。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扩大成果。综合以上成果,然后建立既服务于本课题研究又作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浙东学派数据库”。

(2)关于《浙东学派编年史》相关学脉梳理的改进措施

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新的突破。一是从微观层面上不断完善《浙东学派人物表》。在《浙东学派编年史》的三大板块中皆以人为纲,因此,综合利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成果编纂《浙东学派人物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的《浙东学派人物表》囊括了1200多位浙东学派学者,其实还远远不限于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从中观层面上系统梳理浙东学派学者与学派的关系。浙东学派历史悠久,派系林立,往往派中有派,派外有派。鉴此,要以浙东学派重要学者为“纲”,以其为核心的各学派主要成员为“目”,然后顺藤摸瓜,摸清各学派的学术脉络,还原各学派的学术生态。三是从宏观层面上建构浙东学派学术谱系。首先要继续重点关注和解决直接关系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一是内蕴与外化的关系。即浙东学派学术谱系渊源的本土孕育与外来涵化的问题;二是主流与多元的关系。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结构的主流引领与多元共存问题;三是传统与新变的关系。即浙东学派学术谱系演进的历史承继与因时变革的问题;四是近承与远绍的关系。即浙东学派学术谱系传承的直接师承与学统认同的问题;五是原典与播迁的关系。即浙东学派学术谱系资源的原创动力与播迁效能的问题。然后还要以此统摄于“学缘”与“学统”的两相结合与贯通上,学术谱系的传承首先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直接师承而依次向前延续的,这是一种“实在”的传承关系,亦即“学缘”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超越直接师承关系、出于同代甚至不同时代之间的学统认同,是一种“虚拟”的传承关系,亦即“学统”的关系。只有统摄于“学缘”与“学统”的两相结合与贯通上,才能从虚、实两个方面完整而又辩证地把握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最终完成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系统建构。

3.研究心得

第一,高远目标的定位是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首要关键。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旨在资助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课题,通过国家立项方式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集体攻关,着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体现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代表国家水准的经典之作”的要求,本课题所确立的目标定位是:站在21世纪浙东学派研究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力图通过文献集成与学术创新的相互交融与双重支撑,编纂一部贯通历代、融合中外,重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集成性与创新性意义的《浙东学派编年史》,从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高度系统梳理与总结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谱系建构与演变规律,以此推进浙东学派以及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并为当代文化精神的重建提供丰厚的学术思想资源。这一高远目标的定位,充分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前沿性、整体性、集成性和创新性,成为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价值导向与行动指南,也是整个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展开的首要关键。

第二,文献整理的突破是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坚实基础。本课题的先期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整理出版《吕祖谦全集》、《重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等。三书规模宏大,可以说是作为浙东学派最重要发源地的金华地方文献精华的集大成者,因而从一开始就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课题组还通过多种途径陆续查访到有关浙东学派文献2000种,其中一些元、明抄本、刻本罕传于世,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从日本访得的宋濂《萝山集》,盖为海内外孤本。从台湾访得的陈亮《龙川文鈔》等集,可补大陆文献整理之缺,所访得的宋濂《宋文宪公未刻稿》等集,亦传世不多,极其珍贵。在《浙东学派编年史》编纂过程中,任何新材料的发现以及通过“编年”重新排列组合的新的时空场景的出现,同样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新的参照和启示,可以为重新辨章学术、考境源流提供新的文献依据。假如没有这些文献整理取得重要进展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今人成果的集成是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重要借鉴。浙东学派源远流长,而对浙东学派的研究,可以上溯至宋元时期有关学者对浙东学派的零星评论以及《宋史》之“儒林”、“道学”传,《元史》之“儒学”传的有关记载。但作为对浙东学派的整体研究,则正式兴起于清代,至20-21世纪之交逐步走向兴盛,而且在港台地区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因此,对浙东学派研究的“再研究”,尤其是对20世纪浙东学派研究进程与成果进行清理与盘点,的确很有必要。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了论文、论著的普查工作,总计研究论文3万多篇,论著500余部,其中所收录的民国文献中关于浙东学派的研究资料尤为珍贵。同时已基本完成《浙东学派研究论文论著索引》的编写工作。注重对现当代相关学术成果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以及再研究,目的在于使本课题站到21世纪的学术制高点上,最大限度的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然后实现新的学术超越。

第四,学术谱系的建构是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核心所在。《浙东学派编年史》以人为纲,以时间为线索,采用“条目”、“按语”、“评述”与“附录”四位一体的创新体例,逐年著录学术发展史内容。其中“条目”与“附录”部分重点体现“编年史”之“编年”的功能,“按语”与“评述”部分则重点体现和强化“编年史”之“史”的功能。概而言之,《浙东学派编年史》的核心价值即在于能否通过全面梳理“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从而系统建构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因此,《浙东学派编年史》之不同于一般的编年,更不同于个体的学者年谱,即在于它通过文献整理与学脉梳理的双重支撑,从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高度还原浙东学派学术史的历史场景,重构浙东学派学术史的思想谱系,进而探索浙东学派学术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一是立足于文献整理的新组合和新发现,重新梳理和建构“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与学术谱系,体现了对《浙东学派编年史》之“编年”的新要求;二是更多的从学理研究的角度,从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高度重新梳理和建构“浙东学派”的学脉传承与学术谱系,体现了对《浙东学派编年史》之“史”的新要求;三是以上两者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使之逐步臻于坚实的文献与深刻的史识的密切互动与交融,真正成为浙东学派“编年”之“史” 与“史”之“编年”有机结合的集成之作、创新之作。为此,需要承担梳理与建构“浙东学派”学脉传承与学术谱系任务的子课题《浙东学派通论》为《浙东学派编年史》提供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支持。

第五,良好机制的形成是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的根本保障。本课题立项以来,在课题负责人的主持下,四个子课题之间已形成分题展开、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定期会通、最终合成的良好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完善,尤其要加强四个子课题之间的互动、协调与共享,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相互发现而一同提高课题的学术质量。

4.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为重大项目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提供更多的发表机会;

二是建议为领域相近的重大项目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经验交流平台;

三是建议为部分优秀的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提供一定的出版经费资助。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黄灵庚主编《重修金华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2014年,共200册

金华晚清以前文献,今传世920余种。胡宗懋编刻《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收录125种。《重修金华丛书》在此基础上增辑至877种(其余数十种或因版本残缺严重、难以检读,或因公私藏家居为奇货、秘不示人等,未能齐备),搜罗几近完备。在不同版本搜辑方面,编纂者用力尤勤,奔走于国内外藏书机构,仔细对比勘察,挑选精本,苦索珍本,因此一批孤本及传世罕见的稿抄本得以面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丛书》尽管卷帙浩繁,内容博杂,但编排有序,体例严整,全书共分四大部分:《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三修金华丛书》、《金华宗谱文献集成》。三修卷帙最富,沿用四部分法,并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顺序编排著录,眉目清晰。

这部丛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四点:保护、抢救地方文献;给政府开展文化建设提供文献依据;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为研究浙江历史文化提供文献资料的便利。

这部丛书的编纂方法、提要写法、编纂思想都值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严佐之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提倡有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利于以后开展地方文献编纂工作。《重修金华丛书》的编纂引发了当下编纂地方文献的热潮,《衢州丛书》、《宁海文献丛书》、《桐城丛书》、《九江丛书》正在密集地进行,而编纂方法、体例多借鉴了《重修金华丛书》。

《重修金华丛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浙江日报》(2014年5月16日版)刊发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八婺大地 煌煌巨著——大型地方文献〈重修金华丛书〉出版》一文。文中指出:“我以为这部丛书有两个特点,或曰取得的成绩:其一是编纂了一部目前最为齐备的金华文献丛书。……正是在编者的艰辛努力下,我们才能看到这样搜罗比较完备的金华文献丛书。在这部新编丛书中,有些珍稀的文献就是编者辛勤访得的。……《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为今后社会各界研究金华文化、浙东学术,提供了便利,可谓功德无量。其二,《重修金华丛书》所收文献经过了编者精心整理。丛书的编纂原则,是在胡氏父子两部《丛书》基础上续修,即在保留两部《丛书》前提下,增加为两部《丛书》所缺佚的金华文献。所增文献附于两部《丛书》之后,辑为《金华丛书三编》。《重修金华丛书》对所收每种书的版本、真伪,都进行了谨慎的审订。并且对于所收每种书都撰写了提要,其内容为作者里籍、履历、生卒以及版本流传情况,介绍本书基本内容、文献价值以及优缺点。所以,《重修金华丛书》为读者提供的不仅是全备的金华文献,而且是可信的文献。”2014年4月16日,“《重修金华丛书》首发式暨浙东文化研究座谈会”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此外,《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金华日报》等报刊也相继刊发了评介文章。新华网、中国作家网等数十家大型网络媒体也报道了《重修金华丛书》出版的情况。

2.黄灵庚《金华宗谱文献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20册

本书汇集金华地方宗谱资料,收集到宗谱四百九十余种,并从中辑录名人序跋、碑记、祭文、行状、名赞、传记、实录、笔记、诗文等数万篇,内容极为丰贍,许多资料不见于他处,相信一定能为文史研究者提供新素材和新视野,以推动研究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3. 黄灵庚《新编宋濂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宋濂是浙东之学嫡传、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文与王袆并为明文正宗,诗与刘基并开一派,著述甚丰,成就卓著。1999年出版的《宋濂全集》第一次为读者提供了较完整的宋濂之集整理本,然限于当时的资料收集条件,存在不少缺憾,难以称得上真正的“全集”。如《萝山集》五卷,明刻本虽佚,但尚有元抄本传于日本,方孝孺校刻建文本,台湾亦有收藏。二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宋濂全集》未收作品数百篇,校改旧刻本删改、镌刻之谬。黄灵庚教授精心搜集宋濂传世诸本,编撰《新编宋濂全集》,勤于校雠,订正前误,博考多搜,遂使旧集焕然一新,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宋濂全集”,对全面研究宋濂其人其学、元明学术史及文学史等都有一定的意义。该成果有三大特点:一是收录全面。相比旧整理本,新编之集增收罕见的元抄本等,附录资料更为详备,可谓收录宋濂作品最多、最全的一次文献整理。二是体例允洽。宋濂之集的数十种刻本,大都为诗、文、杂著类编成集。这也给读者检索、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新编之集按体裁对数千篇作品重作分目,编排合理,门类清晰,一目了然,为阅读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三是校勘精当。明初以来,宋濂之集凡历十九次刊刻。新编之集共计300余万字,在博搜诸刊本的基础上,详作校勘,一字不苟,校记多有发明,令人耳目一新。

4. 慈波《地域、学派与士人网络:论黄溍的师友渊源》,《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

宋元易代之际,婺州成为重要的文化分中心,在元代特有二元政治秩序之下,精英阶层的作用得以向地方扩散。黄溍青年游学时期,广泛与婺州精英群体接触,其交游网络以婺州地区为主,并逐步展拓至江浙行省。砥砺向学、激荡风义的群体活动,使黄溍形成了不名一师、和齐斟酌的思想特色,体现出婺学的包容和会特征。在尝试适应现有政治秩序的游宦经历中,黄溍初步形成了随意任运、出处无累的观念,既表现出对政权的认可,又显示出一定的疏离样貌,反映了元代江南士人在政治活动中的特定心态。

5.慈波《试策与黄溍的政治关怀》,《四川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由于元代重北轻南的政策,南方士人在政治领域普遍缺乏话语权力,集体失语实为常态。作为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也被学界认为一味颂圣颂时而漠视时局,在元末乱象丛生之际,这显然是政治伦理欠缺的表现。实际上这一偏见来自于对传统诗文的倚重而相对忽视了场屋文体。黄溍文集中大量的策问以及《三场文选》中选录的乡试对策,其间涵盖了广阔的政治内容,具体鲜明地揭示了黄溍在政治领域的关注重心与思想倾向,体现出经世济用的特点。

6.李圣华《阎若璩与汪琬礼学论争考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间的礼学之争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争讼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二人礼学观不相同,研经治礼方法也互异。汪琬采兼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屑专事章句之学;阎若璩倡古礼以兴“古学”,取法汉儒,重于考据训诂,排斥宋学,批评自朱子以来学者不事考据以致“私造典礼”之习。这场论争体现了清初礼学复兴时期的特征,对清代礼学发轫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有论点摘编。

7.李圣华《查嗣庭案新论》,《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7期

查嗣庭案为雍正朝第一大文字狱,其诸多细节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澄清。导致案发的江西试题既合于经术,又切于实用,但未避开时讳与雍正帝厌恶汉官议论时政之忌。这并非概因查嗣庭“不慎”,还与其问学与尝试试题改革有关,亦与雍正帝未公布本朝忌讳文字有关。查嗣庭《日记》批评康熙帝后期“用人行政”之弊,不乏识见,纪录雍正朝灾异,大抵载述亲历闻见。查嗣庭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关心国事,《双邃堂遗集》、《晴川集》反映了其为人为官的真实情况,后世据雍正帝谕旨指斥其平庸、贪黩,实疏于考察历史的真象,故有必要重新评价查嗣庭其人。随着查案审理的进展,雍正帝惩治重心移于整饬两浙士风,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而查案从宽处理也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查案虽发生于清理朋党、科甲人集团的语境下,但属于纯粹的文字狱,不具备其他“政治斗争”的性质。

8.李圣华《查慎行与查嗣庭案及其晚年诗风之变》,《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查案不是一场孤立的文字狱,其与雍正改元及康雍政治关联密切。查慎行入狱也有着复杂的内容,非仅因“家长失教”。查嗣庭罪状中的诽谤康熙政治,“捏记”灾异,讥讪雍正继位,以及海塘进言,都与慎行存在一定的关系。慎行槛车入都,颂歌祥瑞,寻求“补救”,但作用有限。案结后之诗复载述灾异,乃是对“补救”之“再救”。雍正改元后,慎行忧时愤世,诗风由漫与而趋于悲郁,近于杜陵夔州之变。狱中憔悴之音凄于昔年江湖之调,与苏轼台狱诗“古今相望”。无论是从诗以存史,还是创作成就来看,慎行雍正间之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王锟《吕祖谦的心学及其对浙东学术的影响》,《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吕祖谦大唱经史实学,然又重视心性之学。他在“万物一体”宇宙观的基础上,主张世界“皆吾心之发见”从而挺立“心本论”,并强调“天机”和“良知良能”的能动性而高扬主体意识,进而“求心性于经史之间”,建立了心学史观之雏形,形成了大致前后一贯、又颇有特色的心学体系。吕祖谦心学虽没有陆王那样高明精粹,却避免了陆王极度唯心论之弊,对浙东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下页表格),要列出全部成果目录(见下表)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重修金华丛书》

黄灵庚主编

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2014年

200册

 

2

《金华宗谱文献集成》

黄灵庚主编

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20册

 

3

《新编宋濂全集》

黄灵庚编校

著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

300万字

 

4

《阎若璩与汪琬礼学论争考述》

李圣华

论文

《浙师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2

《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摘编

5

《查嗣庭案新论》

李圣华

论文

《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7期

1.0

 

6

《查慎行与查嗣庭案及其晚年诗风之变》

李圣华

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0.9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7

《查慎行与〈忆鸣诗集〉案》

李圣华

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0.9

 

8

《查慎行与王渔洋交游及相关诗史问题考辨》

李圣华

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2

 

9

《地域、学派与士人网络:论黄溍的师友渊源》

慈波

论文

《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

0.9

 

10

《试策与黄溍的政治关怀》

慈波

论文

《四川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0

 

11

《吕祖谦的心学及其对浙东学术的影响》

王锟

论文

《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1.0

 

12

论东南三贤散传特色之成因

俞樟华等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9

 

13

论吕祖谦文学批评的贡献

韩洪举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7

 

14

吕祖谦十七史详节艺文志节录特点述评

刘天振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7

 

15

吕祖谦少仪外传与宋代理学家的蒙训辑撰

曾礼军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8

 

16

论吕氏家塾读诗记诗史互证的经学特点

于淑娟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8

 

17

吕祖谦少仪外传蒙学教育思想浅析

蒋晓玲

论文

台湾《东莱》2014年第4期

0.6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