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3日16:4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题进展及调查研究情况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个案”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理论研究”两大部分。田野个案部分由四个子课题的专题性调查研究组成,第五个子课题为综合性理论研究部分。

第一个子课题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本子课题重点研究马头琴、蒙古汗廷音乐和长调民歌。目前进展情况如下:

蒙古汗廷音乐,是在蒙古可汗的宫廷里专门为可汗、尊臣、外国使臣等上层人物敬献的音乐。蒙古汗廷音乐主要分《茄吹乐章》和《番部合奏曲》两个部分。《茄吹乐章》是蒙古汗廷里演唱的礼仪歌曲,如牧马歌、少年行、如意宝、吉庆篇、君马黄、善哉行、佳兆、唐公主等;《番部合奏曲》是蒙古汗廷里演奏演唱的宴乐歌曲和宴乐曲调,如大合曲、雅政词等。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已收集到有关《茄吹乐章》的大量资料,正在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马头琴研究方面已梳理了相关学术史,并对马头琴演奏家和潮尔类乐器传承人进行了访谈。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其中蒙古族传统乐器显得犹为独特。长久以来,相对于丰富多彩的蒙古族器乐文化,对其乐器分类学及音乐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关注相对处于滞后阶段,甚至有些领域至今属于理论空白。本课题成员正在根据田野调查所获一手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企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长调民歌研究方面正在整理相关文本,在此基础上加强田野调查。

第二个子课题是“社会风俗和节庆礼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本子课题重点调查了鄂尔多斯地区的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奠以及包头市达茂旗的哈萨尔祭祀等民间信仰风俗和祭祀礼仪。

第三个子课题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本子课题重点在锡林郭勒盟调查了蒙古族酸马奶疗法等民间医药知识等,正在撰写相关报告。

第四个子课题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本子课题重点在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进行了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和马具制作工艺。

第五个子课题是“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研究”。具体包括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载体保护对策、文化生态保护对策、法律保障对策、家庭教育和校园传承对策等内容。目前已经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杭锦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正在整理资料,争取在2014年底前完成田野调查报告。

二,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3年1月11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局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3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通辽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学术研讨会在通辽市召开。此次会议是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项目成员为核心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首席专家色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昌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开幕式上讲话。通辽市副市长于沨介绍了通辽市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会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内师大北方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子课题负责人呼格吉勒图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色音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5日版报道开题论证会。标题如下:“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课题启动。

2,,《通辽日报》2013年10月9日 第1版报道“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学术研讨会”。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民间信仰在中国是一个敏感话题,涉及到政治、宗教、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更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话题,为此特别需要课题组成员具备高度的理论修养,善于把握处理问题的尺度。

2,因对相关规定了解不够,疏忽了《工作简报》报送工作,下一步要抓紧补报,加强《工作简报》报送工作。

3,争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积极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 代表性成果

1,周特古斯:口头艺术的点滴感悟——简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脉络及认知视野,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88-93页)。

该文从蒙古族文化思想史的视角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脉络和特征进行宏观的概括,并对这一脉络所产生背后的文化交融现象加以描述,阐释了如何建构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视野等问题。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蒙古族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蒙古族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的演绎形式,主要以口头表达为核心,并将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民众在口头传统中延续和再创造族群的历史及其艺术,并在口头传统中建构了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延绵不息的民俗文化。正如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表演则是一种交流的模式。然而,对于蒙古族传统生活而言,口头表演艺术不仅是民众的一种交流和生活方式,更是民众历来的生活本身和集体记忆,是一部部有生命力的族群历史的缩影。显然,口头表演艺术不是单一的一种艺术形态或民俗现象,而是蕴含着民众口头艺术背后的行为、思想及其想象等诸多因素。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而言,它既是族群集体记忆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延续,也是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创造的一种过程。然而,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族群传统文化的此刻,我们将用何种视角看待传统音乐文化或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当代文化来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尤其对传统文化的宏观认知有助于在当代文化视野中如何看待族群文化认同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怎样研究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目前面临的有着长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民众的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政府的关注,使得蒙古族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我们既注重那些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长调、马头琴、传承人等),也更应该关注没有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其它艺术类型和民间艺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留和体现蒙古族口头传统与表演艺术的多样性特征,并保护和传承族群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2,色音:试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发表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第112期。该文指出,成吉思汗祭奠已登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任何民族对待自己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态度往往是较复杂的。既想保存传统文化,又想发展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然而所谓的“传统”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地累积而形成的。把传统文化看作停止不前、一成不变的观念本身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应不断克服这种牢固观念,用发展的观念来对待“活态人文遗产”,不能够以“保存”、“保护”的名义来阻挡或阻碍一些民族和相关族群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所以在今后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政策,将传统的保存方式和新型的保存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和工作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保存方式和保护模式,这样才能够达到既要保存和保护,又要开发和发展的“一举多得”的最终目的。

3,张劲盛:试论蒙古族潮尔类乐器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发表于《内蒙古艺术》2014年第1期

在该文中,作者提出将蒙古族弓弦乐器分为筒形琴箱胡尔类乐器和梨形琴箱潮尔类乐器两大类,试图通过论证这一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对作者所提出的“蒙古族潮尔类乐器”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并在乐器学视域下对蒙古族弓弦乐器的分类进行了再思考。乐器学作为一个跨越音乐学及民族音乐学界限的子学科,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主流学科的焦点转移,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该文初步运用乐器学分类的方法,结合蒙古族音乐文化传统中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分类认识,通过对“胡尔”与“潮尔”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辨析、潮尔类乐器的特征、种类、分布及流变等问题的梳理和研究,论证了蒙古族潮尔类乐器基于蒙古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分类学意义以及所体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

该文对我国马头琴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口头艺术的点滴感悟——简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脉络及认知视野

周特古斯

论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7000字

 

2

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鼓及其“鼓语”研究

周特古斯

论文

《中国音乐》2013年第3期

8400字

 

3

试论蒙古族潮尔类乐器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张劲盛

论文

《内蒙古艺术》2014年第1期

6900字

 

4

试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色音

论文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报告》第112期

9000字

 

5

北方民族萨满式民间疗法的的医学人类学解析

色音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年刊(201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8000字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仰民俗

色音

论文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学苑出版社,2012年

8000字

 

7

精神疾患与歌舞疗法——蒙古族“安代”舞的人类学解析

色音

论文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学苑出版社,2013年

8000字

 

8

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色音

论文

《鄂尔多斯学研究》2013年3期

6000字

 

9

马头琴移植曲目教材

张劲盛(斯日古楞)

教材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10万字

 

10

马头琴二重奏联系

张劲盛(斯日古楞)

教材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10万字

 

11

 

 

 

 

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色音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年刊(201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8000字

 

 

12

应用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色音

论文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创新与田野调查》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