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1日16: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立项时间为2012年12月28日,2014年1月项目正式进入执行期,截至当前,项目执行时间长度为1年6个月。这期间,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9篇(含部分已被期刊接受于2014年内发表的论文),完成专题研究报告1份;所发表的论文中,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SSCI/EI检索和收录的文章17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收录5篇),国内CSSCI/CSCD核心期刊发表6篇,全国核心期刊1篇,一般期刊5篇;1份研究报告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批示。整体上看,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5个子课题执行情况:

子课题一:《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机制分析》的理论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主体研究内容已经基本完成,成果已经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之中,尚未正式发表。

子课题二:《流域土地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进展十分顺利,学术产出量最多,成果整体质量好,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及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顺利,总结了流域自然资源利用模式及效应,相对而言,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但是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完成。

子课题三:《流域产业发展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进展顺利,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变量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替代,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指数及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将在2014年内陆续发表;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子课题四:《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进展十分顺利,尤其是湿地和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多数成果已经发表;后续要加强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子课题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的政策选择》的研究成果融合在各专题研究之中,进展良好,流域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模式和支持政策研究体系已经完成,成果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后续将进一步系统整合,整理提出完整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调查研究

2013年1月-2014年6月,先后组织了4次大型调查研究工作,先后走访了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地考察了鄱阳湖和南矶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区)相关企业、农户和地方政府部门,收集数据和政策文献资料。工作成效是:(1)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完成了生态经济区32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基础资料收集和规划文本的编制,掌握了鄱阳湖流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基本资料。(2)专门对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专题问题进行了入户调研,采集了约200余户农户基础数据和生态补偿意愿数据,掌握了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3)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12个项目县实施城镇建设示范项目及其环境影响情况的调查,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4)组织了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专题调查,重点对江西“五河一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了解。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利用学校免费的中国知识工程网和国外科技文献数据库技术,收集齐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齐全了江西省及全国相关统计数据,从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收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政策文件,建立了数据库和资料信息库。这些数据和文件直接运用到了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使用效果良好。

3、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2013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达到31人次,其中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10人次,并作学术报告;2014年4月主办“2014亚洲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交流学术论文3篇;与韩国仁荷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开展项目研究,选派2人赴两所大学做访问学者。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利用“2014亚洲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平台,宣读项目研究论文3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近10次;目前还未报送课题研究的《工作简报》,未进行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后续要加强。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还未有出现影响课题正常进行的明显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团队协同合作,多学科并进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围绕重大项目研究,积极延伸争取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相关主题的重大研究项目,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以及承担国际组织资助的关联项目,推动项目间的融合研究,对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以及加深项目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很大的帮助;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种发展规划和政策咨询活动,对提高项目的对策研究水平有很大帮助。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重点任务、方法体系和创新价值。研究论文《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文献综述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整体框架》于2013年12月发表在《鄱阳湖学刊》期刊上。首次阐述了开展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范例,深入系统开展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课题研究的典型示范意义;从经济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学科交叉特点及国内外多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重要观点;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三个重要方面对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综合评价与展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和问题,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总体把握、重点突破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思路。

2、从国际和国内比较及全局研究视角,探索流域和区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1)提出环境导向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全要素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我国国有火力发电企业,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国有电力企业的全要素环境效率显著低于民营电力企业”和“我国政府上大压下的环境规制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效率”等重要结论,研究论文发表在SCI/SSCI期刊《Energy Policy》上(见2014,70:193-200)。(2)提出了共同边界的SBM方法(Metafrontier-SBM)用于分析考虑区域异质性特征的中国各区域全要素生态能源效率,得出“我国各区域在生态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以及“东部区域最后,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差,东部地区最好,生态能源效率呈现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性”等重要结论,研究论文被SCI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接受并于2014年出版。(3)拓展价格内生性模型,成功构建中国经济-环境-能源的多部门联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西省发展多源生物质能源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总量、绿色能源产量、社会福利变化量、灌溉用水效率提升量以及周边水质污染(主要为氮污染)变化,研究论文被SCI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接受并于2014年出版。(4)利用序列性一般化的方向距离函数构建综合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数,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得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绩效有所提升,但各个区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且技术落差在逐年扩大”等重要结论,研究论文发表在SSCI期刊《Economic Modelling》上(见http://dx.doi.org/10.1016/j.econmod.2014.05.038)。

3、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流域土地生态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利用安全状态及变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潜在生态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机制,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用地聚类的弱化趋势,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率是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发表在国际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 11(1) :583-599)上。(2)基于能值方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角度,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状态,发现从2006年到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发表在EI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864-867:787-792)上。(3)基于RS和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0?2005年生态景观变化,发现湿地和森林景观格局均呈现下降趋势,生态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景观总体聚集程度则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成果发表在研究成果发表在EI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Vols. 864-867 :2639-2644)上。(4)采用空间直观经济模型,探讨江西及鄱阳湖流域农地废弃的动态机制,发现农地废弃与农产品产量变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区域工业化等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加剧了农地废弃速度,而远离村庄和城镇的农地,由于运输成本较高而更容易被废弃,验证了农田废弃发生地点多集中在种植成本高、潜在作物产量较低的地区的理论假设,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SSCI/SCI期刊《Sustainability》( 2014, 6(3):1260-1282)上。(5)基于生态效率的度量模型,分析江西及鄱阳湖流域2000—2010年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表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 各种资源和环境效率均有所上升,其环境效率总体上大于资源效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建设用地效率>COD排放效率>水资源效率>SO2排放效率>能源效率,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发展规律,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江西及鄱阳湖流域循环经济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也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研究成果将发表在CSCD权威学术期刊《生态学报》(2015年第9期)上。(6)借鉴经济增长生态指数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5个模块在内的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明显,其中万年县的生态经济指数最高,达到55.74,在研究区中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优;瑞昌市的生态经济指数最低,只有28.65,即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差;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高的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其他地区应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相结合;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低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得分也较低,只有38.37,处于较差水平,需从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入手;就生态经济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成果发表在CSCD权威学术期刊《生态学报》(2014年第11期)上。(7)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江西省及鄱阳湖流域耕地利用效用对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1992- 2011 年间,江西省粮食总产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持续上升的变化。在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因子中,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最大的是强度效应,其次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广度效应对粮食生产起到抑制作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上。

4、研究江西及鄱阳湖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明确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取得了突破。(1)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反映环境污染程度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体环境污染状况在1990年至1997年间保持稳定,1998年之后则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单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分析江西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污染综合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呈现“正N型”曲线关系,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上升对环境质量下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贸易开放程度则加剧了江西省的环境污染,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显著地改善江西省环境污染状况;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具体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被CSSCI核心期刊《当代财经》采用并于2014年第8期发表。(2)构造固定资产投资转移指数(FAI),采用江西省和全国1989-2012年间国民经济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估算江西省及鄱阳湖流域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采用单方程模型,进一步计量分析江西省经济增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及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加剧了本地区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的同步恶化,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呈“倒U型”,其拐点发生在2010年;江西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剧了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上升是导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工业规模扩张加剧了环境污染;工业治污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导致江西省环境质量未能得到明显改善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加快工业结构升级以及改造工业园区等具体对策建议。

5、研究有利于我国大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湿地保护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通过阐述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综合述评,提出了建立普适性的区域生态补偿价值定量估算函数转换模型及以县(市)为基本行政单元的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模型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构想未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评价方法,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格局、生态补偿价值时空格局及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1期上。(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考虑农户受偿意愿、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构建生态补偿标准转化模型,对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分区特征进行测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为365.64亿元/年,湿地农户受偿意愿总值约为82.96亿元/年,鄱阳湖湿地行政区内部和外部生态补偿标准总值分别约为86.88亿元/年和84.91亿元/年,提出了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实施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发表被全国核心期刊《农林经济管理学报》采纳并于2014年内出版。(3)基于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鄱阳湖湿地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46.53%,农户年均支付意愿值为487.40元;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居住位置、是否重视对湿地环境改善及拥有耕地面积与其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呈现显著相关性,有支付意愿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居住位置、耕地面积以及承包水域面积与其生态补偿支付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发表在SSCI核心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上。(4)以江西鄱阳湖流域即“五河一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上饶等10个沿流域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工业废水排量连续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关系模型并计算出污水排放理论与实际的差值,获得各城市超标排污权或未使用的排污权,通过人均工业废水排量与人均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效益关系确定排污权价格,算出各个城市相应的补偿或者受偿金额。结果表明,2009年南昌、新余、赣州、吉安、宜春、抚州等城市使用的实际排污权大于理论的排污权,理论上应当要付出的补偿资金分别为152亿元、9亿元、103.8亿元、114.9亿元、7亿元和23.2亿元;景德镇,九江,鹰潭,上饶4个城市的实际排污权要小于理论排污权,理论上应当获得补偿资金分别为31.7亿元、55.6亿元、102亿元和68.9亿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对策,研究成果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上。

6、研究江西及鄱阳湖流域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途径、转化模式和支持政策,获得了突破。以森林资源、农业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五大生态资源为具体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江西省生态优势,并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生态资源大省(区)进行比较,得出江西省在全国的生态优势排名;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江西省林业、农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相对优势地位;用生态经济指数方法,计算出江西省和全国各省(市、区)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综合程度及排名位置;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江西省土地、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在全国的相对水平;分析了影响江西省生态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江西生态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对策研究》(2013年10月获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二)成果清单明细(见下表)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文献综述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整体框架

孔凡斌、熊凯

论文

鄱阳湖学刊,2013年12月

15000

 

2

The effect of size-control policy on unified energy and carbon efficiency for Chinese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张宁、孔凡斌

论文

Energy Policy ,2014(70):193-200

1100

国际SCI/SSCI 期刊

国际JCR一区期刊

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

3

A note on the evolution of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1997-2013 

张宁

论文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33:50-59

11500

国际SCI/SCI期刊

国际JCR一区期刊

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

4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for China: A Sequential Generalized Directional Dista

张宁、孔凡斌(通讯作者)

论文

Economic Modelling,2014.11

9700

经济学著名期刊

国际SSCI期刊

5

Pyrolysis and Biochar Potential Using Crop Residues and Agricultural Wastes in China

宫之君、孔凡斌(通讯作者)

论文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11

10600

国际SCI期刊

JCR 分区1区

国际权威期刊

6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of Arable Land-Use Intensity in China: Towar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Using Emergy Analysis

谢花林 等

论文

Sustainability,2014, 6(6): 3504-3520

9700

国际SSCI /SCI 期刊

 

7

Explor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Based on a Spatially Explicit Economic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谢花林等

论文

Sustainability ,2014,6(3):1260-1282

 

7860

国际SSCI / SCI 期刊

8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ENERGY PRODUCTION: EVALUATION OF BIOCHAR APPLICATION ON TAIWANESE SET-ASIDE LAND

宫之君等

论文

Energy & Environment,2014,25: 1

8530

国际SSCI / SCI 期刊

9

Nonparametric Forecasting for Biochar Utilization in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n China

宫之君等

论文

Sustainability 2014, 6, 267-282

 

 

10890

国际SSCI /SCI 期刊

10

Identifying Regional Key Eco-Space to Maintain Ecological Security Using GIS

谢花林 、姚冠荣等

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 11(3):2550-2568

9720

国际SCI 期刊

11

Biofuel for Energy Security: An Examination on Pyrolysis Systems with Emissions from Fertilizer and Land-Use Change

宫之君、谢花林等

论文

Sustainability 2014, 6(2), 571-588 

7230

国际SSCI 期刊

12

Evaluation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for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Based on Emergy

刘志飞、谢花林等

论文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864-867:787-792

7500

国际EI期刊

13

Nonparametric Forecasting for Biochar Utilization in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n China

宫之君等

论文

Sustainability 2014, 6(1), 267-282

9700

国际SSCI期刊

14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Land Change Based on th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China

谢花林、刘志飞等

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 11(1) :583-599.

10700

国际SCI期刊

15

Strategic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owned listed firms: A meta-frontier generalize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于燕妮、张宁等

论文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3

8750

国际SSCI 期刊

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ynamic changes in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in China and Korea

张宁等

论文

Energy Policy, 2013; 62, 324-332.

11300

国际SCI/SSCI 期刊

国际JCR一区期刊

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

17

Total-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in China: A 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张宁等

论文

Energy Economics, 2013; 40(6), 549-559.

12100

国际SSCI 权威期刊

18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Energy Production: Evaluation of Biochar Application in Taiwan

宫之君等

论文

Energy & Environment,2013

9830

国际SSCI 期刊

19

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黄和平

论文

生态学报,2015,9

10340

CSCD核心期刊,专业权威期刊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研究

 

黄和平、孔凡斌等

论文

生态学报,2014,11

9210

CSCD核心期刊,专业权威期刊

21

基于耕地利用效用的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张利过、陈苏

论文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

8690

CSSCI核心期刊

22

新世纪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的实证分析

张利国,陈苏等

论文

鄱阳湖学刊,2014,1

 

 

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熊凯、孔凡斌

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2

11000

全国核心期刊

24

鄱阳湖湿地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2户农户调查数据

熊凯、孔凡斌

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2014,6

9680

CSSCI 核心期刊

25

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孔凡斌、熊凯、潘丹

论文

鄱阳湖学刊,2014,1

7100

 

26

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孔凡斌、廖文梅、熊凯

论文

鄱阳湖学刊,2013,1

9210

 

27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环境污染程度--基于江西省1990-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许正松、孔凡斌

论文

当代财经,2014,8

11500

CSSCI核心期刊

28

中国化肥消费强度变化驱动效应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解析

潘丹

论文

经济地理,2014,3

10700

CSSCI核心期刊

29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农业生产率研究—兼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潘丹

论文

鄱阳湖学刊

8000

 

30

江西生态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对策研究

孔凡斌等

研究报告

江西省科技厅主办的《科技创新前沿》2013年增刊(2)

12000

2013年10月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同志肯定性批示。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