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10日14: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计划翻译5部兼顾考古学科当代整体知识和重大专题的经典著作: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2012年第6版);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肯特·弗兰纳利:《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埃尔曼·塞维斯:《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内容涉及通识性教科书、聚落考古、农业起源、文明探源和民族身份考古。

2013年1月,课题团队组织专家在复旦大学召开项目开题研讨会,计划将在五年时间内,先后完成这五本著作的翻译、审校,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丛书组建六人编委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任编委会主任,编委会成员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刘莉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陈胜前教授和复旦大学文博系陈淳教授。每本译著在审校定稿后请各编委审阅。

目前5部著作的翻译进展情况如下:

(1)《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由陈淳承担,已完成全部翻译工作,该书计656页,共16章,翻译文字包括正文、框式专栏、插图说明、专业术语和索引。译者在2013年8月上海举办的世界考古学论坛上特地拜访了原作者、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请他为中译本写了新的作者自序。并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为丛书写了总序,译者本人写了译后记。译稿已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审阅、校对,该书的版权已经由古籍出版社购得,因此目前进入编辑校对的出版准备程序。

(2)《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由谢银玲负责,协同曹小燕、黄家豪、李雅淳等4外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共同翻译,已经完成13万字译文,约为翻译总量的50%,预计2015年6月完成翻译与统稿工作,交付总项目负责人陈淳审校。翻译过程中,译者制作专有名词统一译名表,完稿时将成为“附录”作为读者索引。

(3)《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由潘艳负责,已完成第一、二章的翻译工作,计划2017年底完成所有翻译工作。与此同时,译者已经陆续搜集过去20年与圭拉那魁兹遗址发掘相关的论文,以了解发掘背景资料和研究过程,使翻译有更多可参考资料。该书涉及西葫芦、葫芦、豆类等多种植物早期栽培的内容,是农业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但在本书准备中和发表后,不断有其它遗址新出土的材料问世,译者收集了相关的研究论文与综述性文章,希望能利用它们为本书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出比较完备的脚注。最后,译者调研本书作者肯特·弗兰纳利关于农业起源的全部文论,希望通过它们充分理解作者理论思考的脉络。

(4)《国家与文明起源》:由龚辛负责,协同郭露莎共同翻译,已完成第一章(政府的起源)、第二章第一节(祖鲁王国的兴起)以及第二节(乌干达安科莱国的起源)的翻译。预计2014年底完成所有翻译,由龚辛统稿后,提交陈淳教授进审校。

(5)《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由沈辛成负责,全书共计180页,预计8月底完成翻译稿,交由陈淳教授校稿。

2. 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文献调研方面,一是购买原版书籍并精读全文,搜集相关的研究文献,增加对原著研究背景的了解。二是搜集各类工具书,包括人名辞典(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等)、地名辞典、生物学词典、考古学词典,便于统一地名、人名、考古学术语。

学术交流方面,课题组2013年1月召开开题研讨会,部署了项目开展的方法与进度,并在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并结合工作实际,重新设置子课题。分别由陈淳、谢银玲、潘艳、龚辛、沈辛成负责5部外国考古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最后由陈淳担任最后的审校工作。2014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与古籍出版社代表召开中期报告会,及时交流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控制进度与质量,并对翻译的体例与工作流程进行了统一和调整。

课题组在2013年夏举行了一次中国文明的西部之旅,从银川出发到敦煌,考察中华文明核心地带与周边的互动,对深入了解社会演化的考古学研究和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获得比较实际的体会。课题组成员还组织了一次对江苏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和苏州东山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察活动。后一遗址是由课题组负责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与南京博物院合作,于1985年发现并进行发掘和研究的,因此在近三十年后带领课题组的考古学后辈重温考古历程,体会野外工作的经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3年初,发布《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开题研讨会简报,《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9日头版刊发开题报告会的新闻报道;2013年1月24日《社会科学报》第4版刊发《确立自己的考古学理论体系》,报道了此次开题会。

(2)《文汇报-文汇学人》2013年8月29日第九版整版刊登了文汇报记者采访陈淳的报道《考古学更是了解过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其中专门涉及本课题的工作。

(3)为介绍和宣传《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的翻译成果,扩大影响,陈淳教授已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题为“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记”在《南方文物》2014年(6月下旬出版)第2期刊出,另一篇题为“考古研究的问题导向与阐释——《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读后感”将在年内出版的复旦大学文博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7》上刊登。在译著正式出版后,译者还将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新书推介或书评。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地名、人名的问题

有的地名是以西班牙语拼写的,特别是一些小地名,在现有公开发行的地名译名辞典中查询不到,译者将一方面参考辞典中相近地名的中文译名,另一方面请北美的考古同行指点发音,结合两者确定译名。

(2)考古学专有名词的问题

西方考古学史中逐渐成型的固有学术名词和概念,有些从未被翻成中文,有些现存译名不统一。比如,中美洲印第安文化中叫做Chavin的艺术风格有译成“查文”的,也有译成“夏文”的。而且大多数在当地语境中使用的特殊名词很难用其它语言诠释,首先需要根据当地语言音译,然后根据作者提供的英文解释尽可能贴近原意的为其提供中文注解。对于目前在中文中没有译名或者有多种译名的名词,译者会整理一张列表,与丛书其他译者商榷统一。

(3)动植物学名与俗名的问题

翻译动植物学名可以借助工具书中的标准译名,较有难度的是把俗名与学名统一起来。比如gourd和squash在北美口语中都是指南瓜属的一大类瓜果,但是在书中作者讲到的gourd其实是bottle gourd,也就是葫芦,如此这两者就不是一属的了,不应混为一谈,译者在翻译中需要通过揣摩上下文的语境来把握这些动植物俗名真正指代的对象。

(4)文字表达统一的问题

译者当中有的来自香港、台湾等华语区,在中文的用字遣词上有地区差异,即便均是大陆地区,也会因彼此的学识背景、表达方式等不同而导致翻译的文风不同,子课题负责人应当注重各译者之间的交流,并且在统稿环节上控制表述习惯的统一。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任思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采访:考古学更是了解过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文汇报》(文汇学人),2013年8月29日第九版。

本采访报道借助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启动,通过采访和对话形式介绍了翻译和介绍外国考古学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中国考古学是一门西学东渐的学科,但是自引入中国以后,长期以来以专门发掘和研究本土的材料为主,而且方法上比较落后,仍然采用20世纪上半叶国外流行的方法。因此急需在当下学术全球化的浪潮中急起直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访谈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考古学与前沿学科的弥合、要注意全方位的信息提炼、考古学不但要复原历史,还要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陈淳,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记。《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文章以英文版作者科林·伦福儒教授的中文版作者自序针对中国考古学研究提出的期望和感言为题,深入探讨考古研究中被中国学界忽略的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中国考古学强调本土的特殊性研究和自己习用的方法,缺乏世界性和考古学社会发展规律性研究的视角,包括理论方法的借鉴和自己成果对世界考古学的意义和贡献,并对缺乏一般性视角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强调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内容和世界性视角对中国学界的启迪。

陈淳,考古研究的问题导向与阐释——《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读后感。《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7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本论文以《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教材的编排为契机,探讨了中国考古学研究所缺乏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阐释。中国考古学目前的操作方式受上世纪傅斯年治学理念和西方博厄斯历史特殊论的影响很大,这就是重材料,轻理论,强调用材料说话,这使得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公布材料为目的,在重建人类历史细节上建树较少。文章强调科学研究不是以材料、而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如果没有问题,收集的材料(证据)也没有多大用处,如果不解决问题,研究结果也不能为我们了解过去提供新的认识。而且,让材料自己说话的理由也早已站不住脚。如果考古学家不是像侦探一样从考古材料中去探究历史的意义,无言的考古材料并不会告诉我们历史真相。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记

陈淳

论文

《南方文物》

7千

2014年(6月下旬出版)第2期刊出,

2

考古研究的问题导向与阐释——《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读后感

陈淳

论文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7》

1万

2014年12月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采访:考古学更是了解过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

任思蕴

采访

报道

《文汇报》(文汇学人)

6千

2013年8月29日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