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2014年成果要报

2015年06月29日16:5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整理和发掘西方概念系统中的中国思想

【要报要点】西人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往往是借助西方的概念工具为中国思想“命名”,但是与此同时,这恰恰也使中国思想进入了西方的概念系统。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诸多例证。谨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界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谓的“中国模式”为例,建议进一步梳理中国思想在西方留下的深层痕迹。

2010年9月,欧盟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召开外交政策峰会,其间争论颇多,但最终还是确认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欧盟外交政策的重要意义。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隆佩(Herman van Rompuy)则明确提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框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对等互惠(reciprocity)。”

reciprocity源自拉丁文reciprocus,意指相互之间的对等,译为“对等互惠”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reciprocity可能首先会使人联想到人与上帝、人与邻舍之间的关系。比如《约翰福音》4:23以及15:14,有两段相关描述,据《天主教百科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的解释,这些经文“正是强调reciprocity的作用,由此使爱成为人与上帝的真正友谊”。辅仁神学著作编译会《基督宗教外语汉语神学词典》,则将reciprocity释为建立在“交互性正义”(commutative justice)基础上的“相关性原则”,亦即基督教神学的“相关互应”(correlation) 。

另一方面则更少有人想到,reciprocity其实还关联于孔子的重要概念“恕”:当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论语?卫灵公》的时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恕”正是reciprocity。 而《论语》用来进一步说明“恕”的,则是同样可以见于《圣经》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雅各用reciprocity一词翻译“恕”,却不用比较多见的其他概念,可能正是被这种儒耶之间的可能会通所感染。由此理解“恕”或者reciprocity,那么它显然不仅是“互惠互利”,而是更根本的道德诉求。

根据《说文解字》,“恕”字本是“从心,如声”,理雅各的译解则使“恕”逐渐被释义为“如心”。有趣的是:reciprocity所包含的“推己及人”之意,又恰好与朱熹《论语集注》的“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暗合,于是中国人似并不排斥“如心”之说。从《论语》、朱熹、理雅各到范龙佩,今天再度使用“恕”和reciprocity的时候,它们已经不是纯粹的东方概念、也不是纯粹的西方概念,而是相互留有思想交流的痕迹。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开幕式致辞 ,他在结尾处特别提到:Americans know the richness of China’s history, because it helped to shape the world and it helped to shape America.(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底蕴,因为它帮助塑造了世界、也塑造了美国。)在中文文本中,shape the world and shape America被译作“对世界也对美国产生了影响”,但是shape一词可能要比“影响”重得多。奥巴马何出此言呢?

1993年美国学者A. Owen Aldridge出版了《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一书 ,其中写到:“在1785-1825年的40年间,费城等地出版了多种有关这个中央帝国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大量文章。……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32岁的时候就在……报纸上撰文分析孔子的思想;……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将孔子比之于基督,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道德教师”。

关于富兰克林“撰文分析孔子的思想”,是指他在1738年的《宾夕法尼亚周报》(Pennsylvania Gazette)发表的《读孔子的道德箴言》(From Morals of Confucius) ,这实际上是对《孔子的道德箴言》一书的摘引。《孔子的道德箴言》是1691年在伦敦出版的第一个《论语》英文节译本,原题甚长:The Morals of Confucius, A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Flourished above Five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Our Lord and Savior Jesus Christ, Being One of the Most Choicest Pieces of Learning Remaining of That Nation(孔子的道德箴言:一个在我主和拯救者耶稣基督降生五百年前就已盛行于世的中国哲学家,其教导至今被他的民族奉为圭臬)。

西方人首先将孔子视为道德哲学家,这也是富兰克林推重孔子的基本原因 。其《自传》多次出现Art of Virtue(德行之术)的概念,显然出自这部《孔子的道德箴言》的“为善之道”(the Art of Being Virtuous)。因此“就确认美德的实践价值而言,富兰克林自己的伦理系统恰恰是遵循了孔子。”

富兰克林在书信中还留下一段有趣的评价:“东方著名的改革家……孔子看到他的国家世风日下,邪恶横行,他首先向贵族游说,使他们服膺德性,于是百姓群起追随。这种方式对人类起到了绝妙的影响……。我们西方的改革往往是由民众而起,获得一些民众的支持以后,利益和党派之见却会引来智者和大人物。如果这两种方法可以在什么地方并用,改革也许会快得多。” 此处所谓的“这种方式”(the Chinese mode),正是区别于西方改革的“中国模式”。

大量文献证明:“富兰克林对于中国的许多记载都非常熟悉”。他曾谈及中国的户口制度、中国的养生、甚至中国的炉子,甚至还发表过幻想小说式的游记《中国信札》,以反映美好的中国形象(project a more favorable image of China)。乃至他的一位朋友说:“富兰克林非常喜欢有关中国的书籍,……如果年轻,他恐怕还想去中国。”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妻子墨提斯(Mētis)作为一种“另类智慧”的代表,帮助丈夫成为诸神之王。但是据说她的孩子注定会挑战父亲的地位,于是宙斯把墨提斯吞下肚子,以绝后患;此时墨提斯已经怀孕,因此又有劈开宙斯的头顶、雅典娜一跃而出等传说。问题在于,墨提斯被吞噬其实是获得了另一种存在的形式,乃至宙斯本身后来也被称为“唯一的墨提斯”(the One Mētis)。那么究竟是宙斯吞噬了墨提斯、还是墨提斯吞噬了宙斯?

西人翻译中国典籍,当然是借助西方的概念工具为中国思想“命名”,而这恰恰使中国思想进入了西方的概念系统。由此而论,进一步梳理中国思想在西方留下的深层痕迹,当有助于文化上的“墨提斯”策略。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