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研究进展情况 摘 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于2010年12月获准立项,2011年3月24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开题论证会,会后总课题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按部就班、认真严谨地开展了研究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课题遵照整理与研究的思路扎实开展,共分为综录、珍本图鉴、各学科、社会变迁及教育思潮(以下简称其他子课题)共17个子课题。综录子课题拟出3卷提要式书目,目前第2、3卷6000余条书目已撰写完毕。第1卷在紧张进行中。珍本图鉴子课题确立了编写的样例和主要内容,按照百年分期拟整理出4卷图鉴,目前第1卷已完成,其余3卷正在差缺补漏。其他子课题的研究分百年教科书脉络研究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其中,绝大部分子课题脉络研究已基本完成,并形成不少于50万字的初稿。专题研究项目已确定,正在紧张进行。
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资料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课题组广泛搜集百年教科书一手资料,仅资料搜集方面涉及的合作的单位就包括有国家版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等20余家单位及个人收藏家。已搜集到的教科书资料大部分已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供课题组成员阅览。
在资料共享的基础上,为保证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组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包括子课题之间的大型交流会9次、小型交流会14次、学术沙龙3次,17个子课题内部交流会百余次。
目前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综录2卷6000余条书目摘要;珍本图鉴1卷;学科脉络研究成果13部,在《中华读书报》公开发表学术随笔52份,在《出版人》杂志“图说中国百年教科书”5期,各子课题完成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清晰描述了百年教科书发展的萌芽——发展——繁荣——挫折——复兴的历程,深刻反省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挫折,以史为鉴,为提升当今教材编写的质量提供学理性的和经验性的依据。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百年教科书发展的整体样貌,一些成果还突出呈现了某些与教科书发展有关的重要人物贡献、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课题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反响良好。
课题组按照规划办的要求,每个子课题均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向规划办报送《工作简报》7期。2012年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官网和新华网等媒体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进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为题发文或转载了对我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推进情况的报道。2013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全文转载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岩编审发表的文章《百年教科书 一个中国梦》,该文正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9日第464期。
在三年半紧张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克服了文献资料搜集困难、人力不足、资金不足等现实困难,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注重沟通交流,群策群力,努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这项重大研究工作。我们体会到中小学教科书的整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文献整理,要突出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变迁研究的价值。我们尤其感到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展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特提出几条建议供参考。
首先,需要大量业内专家支持,建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其次,资源获取困难,建议建立义务帮扶机制。
第三,建议建立研究过程反馈机制。
详见下文。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下面分别呈现综录子课题、珍本图鉴子课题和其他子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一)综录子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初步定为提要式书目3卷,收书范围为全日制中小学教科书: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一)1890-1940年代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二)1950-1980年代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三)1990-2010年代
按照计划,此课题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课题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组合作完成。上辞社承担第一卷,人教社承担第二、三卷。
1.上海辞书出版社课题组承担部分进展情况如下:
(1)教科书数字化扫描工作
至2012年10月,完成全部馆藏清末小学各学科教科书337种972册,清末中学各学科教科书191种254册的数字化扫描。
2012年11月开始民国中小学的数字化扫描,目前已完成小学政治、法制、三民主义、党义、公民、修身、社会、农业、商业、音乐、美术、劳作家事、体育游戏学科计752种1789册的扫描,中学政治、三民主义、党义、公民、修身、伦理、社会法制、经济、商业、音乐、美术、劳作家事、体育学科164种368册的扫描。民国时期尚未完成的扫描品种约占总数的64%,册数占76%。
(2)提要撰写工作
清末教科书提要的撰写工作已全面铺开,开始撰写的各学科教科书计536种1136册,分别是:德育学科(含中小学法制、修身)60种176册;语文学科(含小学语文、读音识字、文法说话、阅读、作文尺牍、习字,中学尚未开始)86种302册;历史学科(含中小学)70种124册;美术学科(含中小学美术、劳作)61种123册;体育学科(含中小学)9种11册;音乐学科(含中小学)10种16册;地理学科(含中小学中外地理、天文、地质、博物、矿物)54种73册;数学学科(含中小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77种158册;物理学科(含中小学)15种17册;生物学科(含中小学生物、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农业)40种43册;科学学科(含中小学自然科学、理科、格致、化学)54种93册。民国教科书德育、美术仅有部分开始撰写。以上书稿的复印件已基本于2013年6、7月前交付作者撰写,大部分稿子已有初稿。
(3)近期情况
今年3月,上辞社与有关大学就近代教科书项目的合作进行探讨,对方已有明确合作意向,7月可望有实质性的进展。如合作顺利,会及时落实、开展本课题后续提要的撰写。另,人教社参与了民国教科书的部分撰写,涉及中小学地理、中小学数学及解放区各科部分教科书。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组承担部分进展情况如下:
第二、三卷初稿6189个条目及第一卷解放区部分142个条目,民国部分地理、数学学科185个条目基本完成。共包括6516个条目,约 300万字,涉及约6万册教科书。约有1000个条目经过初步统稿。
(二)珍本图鉴子课题
1.确定了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的整体结构。研究将百年的教科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大的分期,11个小的阶段,具体是:
清末时期:萌芽期教科书(1897-1903);成型期教科书(1904-1911)。
民国时期:发展期教科书(1912—1922);成熟期教科书(1923-1926);演变期教科书(1927-1949)。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过渡-创新期教科书(1949-1957);跃进-整顿期教科书(1958-1965);文革时期教科书(1966-1976)。
改革开放至2010年:拨乱反正期教科书(1977-1980);调整改革期教科书(1981-1991);繁荣发展期教科书(1992-2010)。
每个分期里主要呈现这些专题内容:时代背景;出版机构和出版人;教科书管理制度;中小学课程设置;教科书装帧设计;珍本教科书;传统启蒙读本。
2.“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子课题将四个大的分期形成四卷成果包括:《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1897-1911》《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1912-1949》《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1949-1976》《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1977-2010》。目前第一卷的撰写工作已完成,其他几卷正在进行专题研究和图片的查缺补漏工作。
(三)其他子课题研究进展
除了综录和珍本图鉴子课题,本课题还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以及社会变迁、教育思潮等15个子课题,以下简称其他子课题。
由于这部分子课题数量较多,各子课题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为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总课题加强了课题管理力度,整体规划了课题的进度安排,并积极组织各子课题之间的交流。根据研究计划,研究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脉络整理和专题研究。按照课题部署安排, 2011-2013年,其他子课题全力完成百年教科书发展史的脉络整理。现其他子课题已基本完成此项任务,分别向总课题提交了不少于50万字的成果初稿。2014年,各子课题在梳理脉络的基础上,分别拟定了十个左右研究专题,目前此项工作在紧张进行,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1.脉络整理
其他子课题在脉络整理中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步,分阶段搜集各时期教科书实物和电子版文献,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本研究阶段的教科书目录。课题研究人员浏览、整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已有的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电子版文献,整理有关教科书的目录;搜集整理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大连图书馆等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的电子文献,为下一步收集教科书、研读教科书内容并进行描述和分析提供索引和“地图”。
第二步,在初步划定整理范围的基础上,研讨并确定了整理范例。对各时期各版本教科书的整理都将尽量根据范例进行,也允许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特点有所调整。
第三步,在整理完成教科书目录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究的样本。样本的选择考虑时段覆盖、主辅样本、主流教科书等因素。
第四步,着手分阶段整理一百年来各科教科书变迁的事实:各个历史时期有哪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内容是怎样构成的?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人员、基本特点、使用情况等如何?在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一百多年来教科书发展全程的事实经过,总结各时期教科书的特点,梳理出百年来教科书的发展脉络。
2.专题研究
总课题结合各个子课题初步拟定的专题研究方案给出了指导意见,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十个左右的专题研究项目。例如,历史子课题暂定的专题研究项目为:
一、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核心内容的选择
专题1.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变迁
专题2.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变迁
专题3.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世界历史内容的变迁
二、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方式
专题4.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的变迁
三、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专题5.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辅助系统的变迁
专题6.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史”与“论”
四、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
专题7. 百年小学、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分工与协调
专题8. 历史学学科发展对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变迁的影响
立项以来的三年半时间里,项目从研究计划的制订到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执行进展情况的详细汇报,详见附录一。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文献资料整理
为整理完成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课题组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了解了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在国内的收藏情况,开展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1.综录及珍本图鉴子课题
中小学教科书是“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依据。人教社建社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科书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百年中小学教科书收藏中心,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主体的文献资源保障。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各子课题的文献需求也不断具体化,已收集的教科书必然不能完全满足课题需求。为此,人教社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教科书文献调研,对教科书文献进行查遗补漏,广泛开展教科书文献资源合作,弥补自藏教科书资源的不足。
(1)原有中小学教科书收藏发挥的作用
本课题申请之初,人教社实物教科书收藏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共收藏清末时期至2010年国内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约312 970册。具体为:清末教科书1 009册;民国教科书约13 500册;解放区教科书768册;新中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地版教科书24 836册(包括文革时期教科书约11 000册);人教版教科书约58 320种,196 222册;20世纪90年代后各地版教科书25 545种,76 635册。这些实物教科书在进行科学分类、编目或数字化后,全部按照科学的排架体系归类排架。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起到了主体文献资源保障的作用。“综录”子课题正是基于这些实物教科书的收藏,目前已完成6 516个条目、约300万字的书目提要撰写工作。
如此庞大数量的教科书实物资源,必须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和管理才能方便使用。我社对收集的中小学教科书进行科学整理和管理,形成的各类数据库和整理性研究成果在本课题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机读书目数据库使用情况。我们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体系,结合中小学教科书的特点细化类目,编制了专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分类法,并根据教科书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修订。所有收藏的教科书都进行科学分类、编目,建成了机读书目数据库。目前收集的教科书都能够通过类目、学科主题、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国际标准书号等多种途径检索使用,并能根据需要随时形成各种专题书目数据。机读书目数据库在本课题研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课题开题以来截至2014年3月,共为本课题提供书目数据24 003条。
其次,图像库使用情况。在我社收藏的百年教科书中,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已经成为文物。为了保护好这批文化财富,同时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开发了“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图像库”,将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教科书进行筛选、编目、扫描、标引,建成教科书图文内容检索平台。目前图像库共有教科书52 697册,图片7 147 955张。其中清末教科书1 009册,图片109 551张;民国时期国统区教科书7 690册,图片950 243张;根据地教科书453册,图片39 314张;人教版1950——2000年教科书18 709册,图片3 207 257张;各省市1950-1980年代教科书24 836册,图片2 841 590张。该库是目前国内收录中小学教科书最全的图像库。本课题开题以来截至2014年3月,已经接待研究人员约350人次,为各学科提供约45 000条书目数据,下载提供图片131 070幅。
第三,书目性研究成果使用情况。在收集整理实物教科书的基础上,人教社进行了与此相关的文献整理研究。1995年完成编写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由文献出版社出版,收录的中小学教材以我社图书馆馆藏为主,另补充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部分馆藏,共包括清末民国4 700余种主要教材。全书4 719个条目中,人教社藏书条目为3 604个。该书目采用传统的书本式目录格式揭示教科书的版本情况。2000年完成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书目(1950-1999)教材卷》,由我社出版,收录我社图书馆馆藏2 000余种,7 000余册。该书目的特点是编有内容提要,提要用概括性叙述与照录目次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我社教材的版本、依据、背景、沿革及内容结构等。本课题开题以来,各子课题组都配备了以上两种书目,作为课题研究工具书使用。
(2)中小学教科书文献调研和合作情况
在人教社收藏的教科书中,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新中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各地版教科书收藏有所欠缺。为了补充课题所需教科书,人教社进行了教科书文献调研,联系了多家教科书收藏较多的团体和个人,并逐步与他们开展文献资源合作。
通过各类教科书书目文献调研和个人收藏家走访,了解到目前收藏教科书的单位除人教社外主要有国家版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徐汇中学、天津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庐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云南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台湾“国立编译馆”教科书资料中心等。国家版本图书馆收藏新中国时期教科书较齐全,其他单位收藏的是部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已将收藏的清末、民国教科书建成图像库。
全国各地教科书个人收藏家约有几十人,主要收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
在摸清文献资料的馆藏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与各收藏单位和个人建立了合作关系。
首先,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国家版本图书馆的合作。在教科书收藏单位中,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收藏了较丰富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版本图书馆收藏了较齐全的新中国时期教科书,是我们开展文献资源合作的重点单位。
目前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资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依据《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王有朋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按学科对比统计出人教社缺藏而上海辞书出版社收藏的教科书目录,我社共缺藏1 800种、4 693册。其中清末小学教科书195种、505册,清末中学教科书113种、140册;民国小学教科书906种、2 961册,民国中学教科书586种、1 087册。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人教社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签订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资源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互相有偿提供缺藏教科书(图像版),用于开展“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人教社已向上海辞书出版社提供清末时期图像版教科书330册、图像3 6451幅。上海辞书出版社已向人教社提供清末时期图像版教科书633册、图像6 6813幅;民国时期部分学科教科书1 111册、图像71 874幅。这些教科书已经全部交付各子课题使用。
与国家版本图书馆的合作处于初步阶段。我们依据“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图像库” 对1966至1976年文革时期教科书进行统计并形成目录,国家版本图书馆向我们提供了该时期的馆藏书目。双方的统计结果显示,人教社收藏该时期教科书约11 000册,国家版本图书馆收藏约15 000册。由于对方提供的书目数据信息不全,目前双方收藏数据的详细比对工作无法开展。
还有,与个人收藏者的合作。目前联系到且有合作愿望的有4位个人收藏者,分别是沈阳2位,邯郸1位,无锡1位。他们收藏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其中两位收藏者已经将自己的收藏目录交予人教社,并同意需要时可进行扫描或拍照。
2.其他子课题
总课题在2013年4月发布《2013年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2013年下半年工作要求》,要求各子课题完成全面了解百年来的教科书资料,完成教科书整体脉络研究,并要求子课题确定各个时期(如清末、民国、新中国)各个阶段(如民国前二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着重研究的3—5套教科书,将这些教科书作为代表性教科书着重阐述。
经过研讨,总课题给出了脉络研究的基本思路,每个历史阶段的阐述均应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本阶段教科书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科教育发展背景、学科发展背景等)
(2)本阶段发布的学制、课程方案、本学科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内容简介,教科书制度等;
(3)本阶段教科书总体概况,包括总体的出版情况(请提供本阶段本学科教科书一览表,含序号、作者、书名、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信息),总体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的总体介绍,代表性人物(教科书作者、重要出版界人物等)介绍,等;
(4)本阶段的代表性教科书:部分代表性教科书基本信息(应尽可能全面呈现本阶段代表性教科书的基本信息,若不能全面呈现,至少要详细深入地呈现1至3套代表性教科书)。应在第一编概述部分说明选择代表性教科书的原则、依据等。
总课题还制定了代表性教科书的整理模板,内容包括:
各历史阶段代表性教科书基本信息模板
总课题建议其他子课题对各历史阶段代表性教科书的描述,要尽可能呈现以下七条信息(但具体呈现可自定,如可将某两条或几条信息整合为一点,七条信息呈现顺序也可调整):
――该时期教科书编写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势)。
――该套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如当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包括教科书审定制度)、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该套教科书编写的人员组织和编写方式。
――该套教科书的目录、主要特点、与以往教科书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之处、改革中关注或争论的焦点等。
――该套教科书的使用与修订情况。
――其他信息,如,有些教科书编写者明示了自己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可呈现;有些教科书配有系列化的教学资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等),也可简要介绍。
――该套教科书在百年教科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评价。
2013年6月各子课题上交了部分代表性教科书的整理成果。2013年底,各子课题提交了百年研究整体脉络和全部代表性教科书整理成果。
(二)学术交流与合作
项目启动后,总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课题开题研讨会、专家学术讲座、课题内部研讨会、与其他机构的学术交流、教科书展等。
1.课题组内部交流
课题组内部交流包括多种形式:有开题和阶段性的各个子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的大型研讨会;有课题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进行的一对一的小型交流会,掌握研究进展和解决研究问题,拟定研究方向;有沙龙式的子课题成员研究成果交流。
(1)大型研讨会
时间 |
地点 |
会议主题 |
报告人 |
2011年3月4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层多功能厅 |
开题报告会 |
首席专家徐岩 |
2011年12月7日、22日、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层多功能厅 |
2011年度进展交流会,交流一年来子课题的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遇到的问题、2012年工作计划 |
综录、珍本图鉴、教育思潮、社会文化、德育课程、语文、历史等7位子课题负责人 |
2012年11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层多功能厅 |
课题进展交流会,汇报了过去两年的进展情况、社内外课题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情况、研究方法的创新、未来两年的工作计划 |
综录、中语、小语、中数、中英、历史、生物、小学科学等8位子课题负责人 |
2013年6月19日和25日、11月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层多功能厅 |
子课题负责人交流会。交流子课题基本信息整理成果,讨论存在的问题。 |
部分子课题负责人,首席专家徐岩 |
2014年3月28日举行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层多功能厅 |
子课题负责人研讨会。交流百年教科书脉络研究成果及专题研究方案。 |
英语、物理、小学德育、化学、生物子课题负责人。 |
(2)小型交流会
2013年为确保百年教科书项目各项工作如期推进,人教社科研部在首席专家徐岩的带领下,共召开14次小型座谈会,各子课题主要成员均分别参与。各个子课题内部也根据研究需要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详见附录二。
(3)学术沙龙
2013年举办三次学术沙龙。4月1日百年教科书综录子课题负责人唐燕明做了题为“对建国后地方版教科书整理与核心信息呈现的进一步思考”的报告;9月26日、10月25日,6位第16届课程教材研究所中青年论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分别就其获奖的主题为百年教科书的论文做了介绍。
2.对外交流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各子课题邀请了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人员组成核心团队,同时聘请相关领域全国知名学者指导课题研究。仅在课题研究计划研讨与开题阶段,就聘请了76位专家(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学者、教育部的领导等)参与子课题的指导。详见附录三。
课题组邀请了教科书研究造诣较高的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如社科院毕苑研究员、出版家汪家榕先生等。
另外,课题组了解到,台湾“国立编译馆”于2010年出资设立了为期一年的百年教科书研究项目,对各学科中小学教科书的百年变迁及社会文化对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等,分专项进行研究。
同时,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主办、台湾“国立编译馆”承办的“教科书百年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6 月10日(周五)至6 月11日(周六)在台湾“国立编译馆”国际会议厅举行,进行上述百年教科书研究项目的结项与交流。
该“教科书百年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以下三个主题:
――教科书百年演进历程与脉络:政策与制度
――教科书百年演进历程与脉络:学科(领域)教科书理论基础的发展与演进
――教科书的未来发展与趋势
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与台湾上述方面的研究人员加强了交流与合作。
在2011年12月9-11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上,课题组成员作了题为《教科书探究:意义、方法与取向—— 以“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就教科书探究的有关问题与到会学者开展了深入交流。
此外,我社重大项目与海内外其他研究教科书发展的项目组及单位、个人,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以拓展我社项目组成员的视野与思路。如,借助我社与韩国教育代表团每年一次的教科书研讨活动,宣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经过三年半扎实的研究工作,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一)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1.百年教科书综录子课题
综录子课题的成果是6000余条百年教科书条目。每个条目由载体描述和内容提要两部分组成:
(1)载体描述部分:基本参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规定的标准化著录格式,揭示每套教材的书名、编著者、出版年、版次、册数、页码、开本尺寸等。分为综合著录和子目两部分,综合著录反映教材的整套状态,子目反映分册的形态、版次变化等。
(2)内容提要部分:是本课题的创新点,也是我们研究的着力点。
我们认为:本课题内容提要的基点是在有限的文字范围内,客观地、充分地揭示教科书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教科书的来源依据、内容与编写体例、语言呈现形式等。以下分别说明:
①来源依据与社会背景:来源依据主要是指教科书所依据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用教科书基本都能找到这种依据。例如1956年版《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内容提要的起始部分:
此书是根据教育部1956年颁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参考苏联十年制学校化学课本编写的。编写原则是加强理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注意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有些教科书查考不到相应的教学大纲,就只能依据教材中提供的社会背景,例如1958年版《初级小学课本算术(暂用本)》内容提要的起始部分:
此书是根据1958年教育部将初中算术逐步下放到小学的决定编写的,是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转折点。1961年对1959年版进行了修订,同时在初小第八册和高小第四册教材中增补了习题集,至此初中算术的基本内容全部下放到小学。……
但在1950-1980年各地版教科书中很少能找到这种依据。如“文革”期间的课本,多数无说明。所以这类教科书的特点主要靠内容与编写体例、语言呈现形式来体现。
②内容与编写体例:中小学教科书讲述的是基础性知识,从内容上来看知识范围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只用书目撰写人的语言来概括内容,会发现几乎是一样的,什么特点也体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认为最能体现教科书的特点和创作性的,是揭示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为了体现这种创作性,现基本采取三种形式:
· 照录章节名称:主要用于理科教材。例如1950年版《初级中学适用临时课本初中算数》:
此书以刘劲亦编的《中级简明算数课本》为蓝本,加以适当补充而成,供普通中学及师范学校一年级教学之用。因编排浅明扼要,也适用于干部班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业余自修之用。此书两册共分10章,依次为“绪论”“整数和小数四则”“非十进复名数”“整数性质”“分数四则”“比及比例” “指数和统计”“求积”“开方”“簿记”。每章分为2~15小节,例如第九章“开方”下,分成“开方的意义”“用分解因数法来开方”“一般的开方法”“开方的应用”4小节。各小节配有习题。书脊题名为《初级中学临时课本初中算数》。
上述方式能最准确、最客观地反映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以及不同时代使用的科学术语,有利于不同时期教材内容的比较。
·概括性描述与举例相结合:主要用于文科教材。例如1951年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此书“编写大意”指出:“本书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形势的需要,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参照教育部所发《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编写而成”。书中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编审的1950年版《初级小学课本国语》中选取了一些课文,另增加了新中国的内容,如《国庆节》《新中国诞生日》《马恒昌和他的小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破除封建迷信的《神鱼》《神婆家失火》等,有关儿童的《儿童铁道》《苏联的儿童图书馆》《苏联的儿童》《列宁幼年的故事》等。应用文写作从三年级开始,如《便条》《怎样写信》《怎样写通讯》等。前4册各为36课,每单元后编有“练习”;后4册各为32课,每课后编有“研究和做”。封面题名为《初级小学课本国语》。
采取上述写法基于文科类教材的选文、章节较多,照录目录无法实现,而又试图反映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互见参照:有些教材之间具有紧密的继承性,如果孤立地介绍教材内容,不能体现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会给使用者带来概念上的混乱。为此,要尽力做到在相互衔接的教材比较中揭示异同,表述继承性,以便于研究者进行比较。例如:
1960年版《北京市实验十年制学校试用课本地理 》:
此书内容与北京出版社同年出版的《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一致,内容介绍见1960年8月版“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条目。
上述方式既说明了两套教材的关联程度,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③语言呈现形式:通过不同时期教科书书目的撰写,我们逐渐感受到语言风格是体现不同时期教科书风貌的重要方面,如用现代语言来转换表达过去时代的文献,即难以体现时代特点,又显得不合时宜。如民国时期、“文革”时期的教科书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文科教材。因此我们采取了“引文”的方式,例如 :
1908年初版《订正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条目的内容提要
此书2册共分为4章,第一章“上古期”包括“太古”“太古之开化”“三代”“三代之进化”,第二章“中古期”包括“秦”“两汉”“东汉”“三国”“秦汉三国之进化”“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之进化”“隋”“唐”“五代”“隋唐五代之进化”,第三章“近古期”包括“北宋”“南宋”“元”“明”“宋元明之进化”,第四章“近世期”包括“清”“清之进化”。每一朝代下分为若干课,每章共包括20课,例如:第一章“上古期”中第一、二课为“太古一”“太古二”,第六至十四课为“三代一”至“三代九”,第十五至二十课为“三代之进化一”至“三代之进化六”;第四章“近世期”中第一至十二课为“清一”至“清十二”,第十三至二十课为“清之进化一”至“清之进化八”。初版未见存书。
1976年版《 江苏省中学课本中国近代史话》条目的内容提要:
此书讲述1839年虎门销烟至1917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内容分为17课,课名均为章回体,例如:“一 虎门销烟永载史册 鸦片战争近代开端”“三 洪秀全金田举义旗 太平军除妖惊天地”“一一 清末英雄义和团 反帝怒气冲霄汉”“一四 孙中山举旗订政纲 革命派挥笔斥保皇”“一六 军阀专制全民共讨 复辟倒退自取灭亡”“一七 曙光映照人寰 历史揭开新页”。书后编有“大事年表”。1977年第2版内容基本未变,书名修订为《江苏省中学课本中国近代史》,每课后增加了“思考题”。
上述方式目的是让教材自己来“说话”,来体现自身的特点。这种方式是传统书目中少见的,是否妥当,迫切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因各个时期教科书特点不同,附录四一一呈现教科书条目编写的成果。
2.珍本图鉴子课题
完成了第一卷的撰写工作。
(1)目录如下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1897-1911》
第一章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新式教育的发端
第二节 传教士来华,提速新式教育西学东渐
第三节 变法与新政,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与新式教育的确立
第二章 出版机构和出版人
第一节 出版机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营出版机构发展成因
第三节 重点出版机构、出版人和教科书
第四节 清末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经营机制特点
第三章 教科书管理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科书制度略说
第二节 近代教科书制度建立经历的不同时期
第三节 清末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 教科书管理制度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第五章 中小学课程设置
第一节 第一部近代学制对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规定
第二节 清末中小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
第三节 清末中小学课程内容设置对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第六章 教科书装帧设计
第一节 印刷技术与纸张工艺在教科书上的应用
第二节 中小学教科书封面设计与开本
第三节 中小学教科书版式设计与插图
第四节 中小学教科书字体设计
第七章 珍本教科书
第一节 传统启蒙读本(引子)
第二节 萌芽期教科书(1897-1903)
第三节 成型期教科书(1904-1911)
(2)第一卷研究部分示例
第六章“教科书装帧设计”
第一节 印刷技术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应用
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建立了一些具有现代概念、运用先进机器印刷的出版社,西方铅印技术由此传入中国,传承了千年的传统雕版印刷术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近代出版业上的一大变革。西方的印刷术是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启迪、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却后来居上,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抑制、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
19世纪初,西洋机械化铅印术已传到我国沿海地区。鸦片战争后,以近代民营印刷企业为主体,西方印刷术的凸版、平版、凹版等三种印刷术引入国内。人们在使用时还结合汉子的特征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机器铅印取代手工雕印,“古代印刷技术(泥活字印刷术)或退出历史舞台,或退居次要地位(雕版印刷术、套版印刷术)”。20世纪初,机械化的印刷术已成为中国印刷业的主流。正如:“新式图书以近代印刷技术为物质手段,把近代出版奠基于新的机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将近代出版拉入机器文明的时代。”印刷业也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工业产业。
随着西式印刷技术的普及,印刷技术发生变化,随之,“洋纸”替换软纸,双面印刷得以实施,书籍装订形式由线状发展到平装、精装。西学的输入,暴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无论是“救亡图存”的需要,还是西方文化侵略方针的需要,都使得这一时期书籍报刊数量惊人,报纸、杂志、工具书、连环画等。新式教科书在其中同样受到深刻影响。而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主要是采用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比如1901年,上海澄衷学堂出版的《字课图说》,由清刘树屏编,吴子城绘,已配有用石印技术印制的黑白插图762幅,图画精细。次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采用楷书石印,附有图画”。当时最为出名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英文教材《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则使用了铅印技术,双面印刷。
彩色石印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图画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该局专印彩色钱票。此后中国人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创设中西五彩书局,专印彩色图画。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后来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等,也经营彩印。俞复、廉泉等创办的文明书局,于1904年开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色彩鲜艳。例如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读本全书》(1901年),在商标上绘有上下排列的四个男童,各自手捧一个红色圆形大字“文”“明”“书”“局”,略上方有一轮太阳,光芒四射,其中左下方的男童肩上还扛着龙旗(见图1.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中首次出现了彩色插图,这些彩图采用铜版纸印刷,制作精美,色彩鲜艳,一般都独占一面或两面(见图1.2)。
此外由于照相石印技术的传入与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中还出现了照片插图。《绘图文学初阶》虽名为“绘图”,但其图片有很多都是照片印刷。与之前的《字课图说》及《蒙学读本全书》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基本都是手绘的工笔画,而《绘图文学初阶》首次在教科书中大量采用照片作为插图(见图1.3),也许是因为编撰者杜亚泉先生认为照片比手绘插图更真实,所以使用,但是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与技术还不够常熟,反而使照片插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许多图片给人以灰蒙蒙的感觉,轮廓和线条都不清晰,这成为《绘图文学初阶》在形式上的一大不足。在此之后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地理教科书》中,也大量运用照片作为插图(见图1.4)。
3.其他子课题
按照总课题规划,各学科子课题已基本完成百年教科书发展脉络的研究。
发展脉络的主要内容包括:
――该时期教科书编写的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势);
――该时期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如当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包括教科书审定制度)、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该时期教科书编写的人员组织和编写方式;
――该时期教科书的目录、主要特点、与以往教科书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之处、改革中关注或争论的焦点等;
――该时期教科书的使用与修订情况。
――其他信息,如,有些教科书编写者明示了自己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可呈现;有些教科书配有系列化的教学资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等),也可简要介绍。
――该时期教科书在百年教科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评价。
其他子课题已完成脉络研究初稿,50万字左右。因脉络整理成果丰富,不便逐一呈现,课题仅以小学德育、小学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脉络整理材料作为样例,详见附件一至五。
4.学术论文
现有成果还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详见阶段性成果清单。
(二)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百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书目,特别是上世纪初至1949年以及其他几个关键时期各地教科书的收集和整理;以科学的编撰方法整理完成我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确保便于检索和利用。本项目运用标准化编目格式,揭示清末至今主要教科书版本的沿革变化,同时更着力于通过撰写内容提要介绍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背景及教科书的结构,呈现中国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主线,旨在追求为教科书研究领域提供最大化的参考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史。通过系统整理百年教科书的书目、综录、珍本图片,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百年教科书资料库。
我们认为,研究我国百年来教科书变迁的轨迹,具有重要的重要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与社会影响。
首先,百年教科书书目的整理便于学术检索。
百年教科书文献浩瀚,在已有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不停留在文献和书目的罗列,更重要的是整理方式上更为细致深入,要为每套教科书撰写内容摘要,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将为现实的研究和借鉴提供更清晰的线索。同时,教科书整理追求检索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和更加便捷。
其次,百年来各学科教科书的系统整理,可以拓宽和深化史学专业的研究领域。
一年半来开展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书目整理与撰写和各学科教科书的初步整理工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即将开展的全面系统整理,使我国百年教科书变迁的丰富史料得以条理呈现,从而可以充实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学科的内容。
中小学教科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载体,选择的是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反映了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国家意志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也折射出各时期国民品格塑造的目标追求与理想信念。教科书深刻反映和浓缩了各个时代跌宕起伏的社会发展、急剧变迁的思想文化和观念,成为人们透视百年来历史风云变幻的一个重要视角。教科书的编纂要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念,因此它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映了百年来学术发展的状况。对百年来教科书变迁丰富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积累资源,保存珍贵史料,充实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而且可以为近代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和学术转型等更广阔的史学语境,提供丰富、宽广的学术资源。
第三,要澄清或回答目前社会公众关心的教科书争议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我国教科书百年变迁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原委,汲取经验与灵感,发现规律与启示。有许多争论,在历史上以不同表现形式反复出现。更有许多所谓创新,实际上前人也已经有不少艰辛和深刻的探索。深入地了解百年教科书变迁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现在,更科学地预测和把握未来的走向。
第四,以历史研究反思现实改革,紧密关照实践。
中国百年教科书的整理和研究,注重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规律、经验,注重问题讨论和澄清,注重对当今与未来教科书编写的指导与启示。本项目研究人员大多为专职的教科书研发人员,以教科书的研究与和开发为本职工作,对教科书的研究与改进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通过整理和研究锻炼和培养教科书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共同愿望,研究者能够紧密联系现行教科书编写上存在的问题,获取历史的经验和借鉴。本研究项目成果不仅对教科书编写有所促进,相关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完善和改进现行教科书;也会对国家制订教科书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提供有力的咨询的作用。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2年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官网和新华网等媒体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进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为题发文或转载了对我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推进情况的报道。
2013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全文转载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岩编审发表的文章《百年教科书 一个中国梦》,该文正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19日第464期。
课题开展三年半以来,我们共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工作简报》7期。
《工作简报》的内容如下:
第1期
呈现百年脉络,展示教材全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开题……………………………1
《课程·教材·教法》报道“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中标…2
组织重大项目各子课题组成员参观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3
重大项目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研讨开题事宜……………………4
设立“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中心”,共享教科书研究资源 …………4
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方案…………………………………………5
根据百年教科书研究需要,配发学习资料……………………………6
充实团队,扎实准备,各子课题相继开题……………………………6
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总开题报告
第2期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举行年度进展交流会
2011年12月7日、22日、2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研部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七个子课题(综录、珍本图鉴、教育思潮、社会文化、德育课程、语文、历史)先后召开了年度进展交流会,各子课题汇报了一年来课题的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遇到的问题、明年的工作计划等,并围绕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或学术上的争论进行了研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总课题组组长徐岩老师听取了汇报、参与了讨论,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总课题组副组长张廷凯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科研部、文化教育室、政治室、综合文科室、小语室、中语室、历史室多数同志参加了交流会。
第3、4、6期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系列学术随笔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自2012年2月始,《中华读书报》次第选录课题研究者之学术随笔,以飨读者,已经正式出版41期随笔。
第5期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2012年进展汇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后,课题组积极组织了开题论证会,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按部就班、认真踏实地开展了研究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6月,完成中期进展报告并提交中期检查表,顺利完成中期检查。
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官网和新华网等媒体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进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为题发文或转载了对我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推进情况的报道。
11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顺利完成阶段性成果检查,提交了代表性成果五项。
11月30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 项目进展汇报研讨会召开,部分子课题汇报了各自过去两年的进展情况、社内外课题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情况、研究方法的创新、未来两年的工作计划等。项目首席专家、总课题组组长徐岩同志对各子课题的汇报作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编辑志榕同志强调了该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落实课题研究任务提出三点要求。总课题组副组长、总编助理廷凯同志从技术层面给各子课题提出了建议。会后,科研部将17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向首席专家作了全面汇报。按照研讨会上徐岩同志、志榕同志的要求,考虑到课题的进展状况,经深入讨论,拟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要求,于12月10日发至课题组全体成员。
第7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攻坚克难,推进百年教科书研究
2013年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关键的一年,攻坚的一年。能否顺利推进这一重大国家工程,胜利完成这一重大国家任务,今年的研究工作进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题组要求各子课题克服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资料缺少的困难,确保完成今年的研究计划,达到预期目标。
1月17日,我社科研部在首席专家徐岩老师领导下,根据各子课题提交的研究计划,制订了总课题2013年研究计划,对各子课题2013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分阶段时间安排,对于研究的最终成果形式提出了具体的框架。当天在电子公告板上发出《关于发布百年教科书项目2013年研究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子课题对照总课题组的要求,细化研究工作的具体安排并加以落实。按照计划,2013年的研究成果分三阶段提交。5月31日前,各子课题要提交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拟选择的代表性教科书清单,并提交6组代表性教科书基本信息整理成果(清末1组,民国3组,新中国2组)。9月30日前百年教科书项目各学科须提交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所有代表性教科书基本信息整理成果。12月31日前提交各学科百年教科书发展脉络的最终研究成果。
为了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积极推行科研项目进展与职工年终考核紧密挂钩的作法。1月18日,科研部在电子公告板上发出关于发布《2013年科研考核指标赋值办法》的通知。通知中说:为促进各编辑科研部门与社属企业加强科研,定于年初发布《2013年科研考核指标赋值办法》,以供大家在制订部门或企业年度工作计划、规划本年度的科研工作与重点时参考。本办法是在2012年科研考核办法基础上,听取各部门与社属企业的意见,根据我社2013年科研工作计划制定的。2013年科研考核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科研管理、学术成果三个方面。课题研究主要考核进行中的几项国家级和部级课题,其中,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分值占科研考核总分值的一半(50分)。
自2012年2月始,《中华读书报》开辟《“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学术随笔》专栏,次第选录百年教科书项目研究者撰写的学术随笔,以飨读者。目前,已经正式出版52期学术随笔。详见附件六。也可通过http://www.pep.com.cn/zt/zhdsb查询。
除了百年课题学术随笔,我社还与《出版人》杂志达成合作,共同策划“图说中国百年教科书”专栏,利用全彩印刷的杂志作为载体,图文并茂的分期刊登各个课题组的现有成果,大力宣传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详见附件七。
五、研究工作的体会、思考与相关建议
(一)体会与思考
通过三年半的研究,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思考。
1.中小学教科书的整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文献整理,要体现教科书本身的特点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项目的重点和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百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整理。而对于中小学教科书的整理,既要遵循一般历史文献整理的普遍要求,又要特别根据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整理工作。
从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的研究来看,虽然我国的书目资源丰富,但中小学教科书因其鲜明的特点不能照搬已有图书书目的编写方式。与普通图书相比,中小学教科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意志的忠实体现:必须依据政府颁布的教学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经过严格的审查获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社会导向。
二是多方位成套出版:纵向为按年级、程度系列成册;横向为每册教科书辅有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实验册及光盘、录像带等多种媒体的教辅资料。
三是使用周期长,逐年修订:每个版次多次印刷,几乎每个印次都有修订,因此“某年版”的概念重于“版次”的概念。
这些特点奠定了《综录》的基本结构:全书以中小学教科书为主,按学科编排,学科下按程度和出版时间排序;每个条目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规定,由载体描述及内容提要组成。条目是书目的主体,是书目资料性、学术性与时代感的主要呈现之处。因而,每个条目的著录内容,不但要准确揭示文献,还要尽量遵守国家标准化著录的规则。使其从教材研究的角度来看,能揭示中小学教材的特点及沿革;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符合最新的印刷型书目形式。
2.更深刻地认识到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变迁研究的价值
通过已有的初步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变迁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研究的价值。
如通过对百年教科书历史变迁中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变迁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学生物教科书是如何实现其知识的比较价值的,理解生物学学科进展是如何影响教科书中对有关概念的选取的,又是如何影响对所选取内容的叙述方式的等问题,提供了百年视野的研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未来把握中学生物课程的发展和教科书编写,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例如,对细胞生物学内容在百年教科书历史变迁的研究可以知道,随着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细胞学内容的知识点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度总体上是越来越大,这与细胞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一致性。而在能力和科学方法培养方面,从最初的观察法和实验法,也慢慢拓展到其他方面,如:调查法、模型建构法、科学探究法等等。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从最初的教材中没有体现,也慢慢出现学习兴趣,审美意识,生命意识等情感态度。又如,对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学内容在生物教科书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突出的表现是1978年的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首次以单独的章节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科书内容中的比例逐渐增多;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的生态学内容的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科书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教科书,不仅仅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增加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内容。
对中小学教科书百年变迁历史的研究,还改变了我们曾经存在的一些想当然的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如对中学生物百年教科书中科学史素材的变迁研究,对清末中学博物教科书中进化论内容的研究,纠正了我们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如,本世纪初开始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中,提出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生物课程的历史上,第一次这样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各版本高中生物教科书,都重视了生物科学史的引入。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会认为这是历史上最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价值的一批生物教科书。然而,对比20世纪30年代陈桢主编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却意外地发现,彼时的生物教科书中已经系统地纳入了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其素材的广度、素材的数量甚至比当前最新的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还要多。又如,达尔文1859年就已经发表了被恩格斯誉为三大自然发现的进化理论,在19世纪的西方阐述了巨大的社会效应。1898年,严复根据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的《天演论》出版,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1902年,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化的教育制度,生物课的前身——博物课,被纳入中学堂的课程体系。这一时间,距离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已经过去了40多年,距离《天演论》的出版也有四五年。如果据此认为,那时的博物课应该已经对进化理论予以必要的重视,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样的观念与历史事实却是略有出入的。在我国中学博物(生物)课程正式设立最初的几年里,所出版的博物教科书中竟然几乎都没有对进化理论予以重视,甚至完全付诸阙如。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就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做深入的考察。这是一个观察影响教科书编写的诸多因素的很好的实例。
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需要用一些研究工具和评价指标对百年跨度的教科书进行分析,这就迫使我们更新已有的研究工具,从而在研究技术方面有收获。例如,在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插图的变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修订了以往教科书研究中插图分类的方法,从内容、来源和组织形式三个不同维度对插图进行分类,并描述各类别的区别,从而能够避免各个类别间的重叠和交叉,并能够反映插图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以后进行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建议
经过三年半紧张而艰苦的研究工作,我们尤其感到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展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首先,需要大量业内专家支持,建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竭尽全力联系到一些专家学者,但是专家们的指导仅限于一些交流会上的讨论,这些建议往往针对具体问题,如果能够建立一些长效机制保证获得他们持续、专注的指导,对于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按时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至关重要。能否考虑建立国家重大项目交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团结更多的专家团队,为重大项目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其次,资源获取困难,建议建立义务帮扶机制。本研究开展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料获取的问题。对于机构或者个人占有的相关资源,我们只能通过经济手段获取相关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研究资金。能否考虑在国家层面,建立针对重大研究项目的资源共享的机制,减少过多的资金消耗。
第三,建议建立研究过程反馈机制。作为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每年按要求提交年度进展报告和中期进展报告,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够获得业内专家的反馈意见。对于我们的研究方向、方式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批评和肯定。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一)主要问题
1.研究人员广泛,写作方式各异。各个子课题均吸纳了广泛的研究人员参与研究,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写作风格各异,在呈现研究结果时,容易出现不连贯、不一致、不清楚的问题。
2.如何避免各子课题研究内容交叉的问题。
3.文献资料庞杂且缺失的资料搜寻困难。
4.人力不足。
5.资金不足。
(二)改进措施
1.加强项目各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由于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课题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组联合完成,在编目内容、格式、体例等方面多次进行沟通与协调。综录子课题载体描述部分工作的难点在于,首先是套系识别困难,同一套书中书名产生差异、不同版次的时间交叉、内容章节衔接间断、装帧差异等。由于此项工作是每个条目是否正确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内容、前言后语等处的说明、出版时间、书号等多方面综合、慎重地分析。我们采取能综合成套就不分散处理的研究原则。其次是要处理文献不规范的装帧形式与标准化著录的矛盾。封面、版权页等信息源处书名不同、出版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变化、出版时间的差异等。我们采取适当变通,但一定要尽量靠近标准的研究原则。解决上述难点的过程体现了教科书文献整理的研究性。
为了保证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对统一,总课题整体规划了研究成果的写作思路、基本框架,规定了基本内容。当然也充分尊重学科特性,例如专题研究部分,就充分给予子课题研究的空间。
2.加强子课题之间的协调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及时共享和交流
“综录”子课题整理的条目可以及时共享给其他子课题,为其他子课题整理提供较高的起点。再如,百年教科书的影响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和大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的教育思潮的兴起等有关,各学科的情况比较类似,子课题在多次会议上就这些研究内容加强了共享和交流。
在课题研究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子课题内部各分课题之间的进度协调进一步加强。各子课题均分解为若干分课题,可以较深入地对其中的某些问题开展研究。限于分课题的难度不一,研究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差异,目前来看,不同分课题的进展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进展较快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有的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也有个别分课题需要在研究进度上多加督促。
3.系统整理,广泛搜集文献
我社图书馆虽然收藏了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但各时期教科书不可能收集齐全。如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能阅读到的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虽然种类、册次数百,但是,其中有部分出版单位出版的教科书,却只留下一套中的部分册次。尤其是清末、民国初年时一些小的出版机构出版的、用量也少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其资料的缺失情况较为突出。例如,清末时南洋公学译,兰陵社出版的《改良中等格致课本》目前能阅读到的,只有二编 上和四编 下,其余册次则难觅踪影;秦嗣宗编、上海科学会编译部出版的《中等博物教科动物学》有收藏,但植物学和生理部分的教科书则未能见到。资料缺失影响了我们对教科书开展较全面的研究。在今后研究工作中,我们寻求了一些社会支持,从其他馆藏图书或者个人藏书解决,万不得已还借鉴了间接的教科书介绍资料。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社收藏百年中小学教科书比较系统,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上海徐家汇中学、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收藏部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国家版本图书馆收藏解放后教科书较齐全。另外,全国各地约有几十人的个人收藏家,主要收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本课题设计的研究专题需要查找大量原始史料,如清末、民国时期档案、期刊、报纸等,这些文献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比较集中。目前这些文献的纸本大都不对外使用,国家图书馆存储方式为缩微胶片,使用不方便;上海图书馆对部分老期刊、报纸进行了数字化,但需包库订购使用。课题为保证课题研究所需,考虑订购此类文献的数据库。
4.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从课题进展情况来看,一直面临人力不足的情况。如综录子课题,聘请了多位有图书编目经验的研究人员。其他子课题的核心成员,因为一方面肩负着教材编写的重要工作,对于课题投入的时间相对有限,各子课题为按时完成研究计划,均不同程度地借助了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5.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在课题启动之初,我们就已经感觉到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人教社拨款220万配套资金。然而,目前看来,这么宏大的研究设计,仍然需要后续资金的支持。例如,在中小学教科书文献资源调研过程中,人教社希望收藏者们从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角度提供文献帮助,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已经成为文物级收藏,市场价格不菲;新中国时期教科书收藏者又很少,除人教社外,只有国家版本图书馆收藏较为齐全,所谓奇货可居。资源合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缺乏积极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教科书文献资源合作的瓶颈。
附录一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研究进程
(一)获知课题立项,为制订研究计划与开题做准备
1.《课程·教材·教法》报道“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中标
2010年12月3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研部收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特快专递来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通知书》,徐岩同志投标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被立项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程·教材·教法》在2011年第2期刊发了相关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2010年12月27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徐岩总编辑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0&ZD095,资助经费6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包括应用对策研究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两类。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属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该项目旨在对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不仅要抢救、搜集和整理各个时期的教科书及相关文献,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和文革时期各地教科书文献,厘清我国百年来教科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发展;还要对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科书进行本体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同时对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外部因素开展研究,梳理百年来国外教育思潮和国内社会文化变迁对教科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教科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寻求对新时期教科书建设的有益借鉴。项目研究时间预计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做好这一重大项目的研究,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共同设计研究目标、内容和计划,参与研究项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原中华书局图书馆)是项目研究的合作单位。
2.组织重大项目各子课题组成员参观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
2010年12月29日,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落成并举行开馆仪式。在开馆仪式上,人教社徐岩总编辑讲话指出:
“为了使编辑人员更好地研究和编写好教科书,人教社从建社之初就留意对中外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搜访和珍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教社图书馆已经收藏了不同时期的教材20余万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科书专业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献为人教社人员的课程教材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这部分藏书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益学术、教育大众,我们特别精选了部分教材面对公众进行专题陈列和展览。大家即将看到的这些教科书,大部分在今年8月份受澳门特区政府邀请赴澳进行了展出,获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今天,我们在社内所建的这个陈列馆,将是永久性的,长期面对公众开放。希望通过观看展览,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并展望新世纪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一同参与建设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陈列馆,将它建成为全国性的教科书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开题做好准备,科研部组织各子课题组成员分组参观了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陈列馆(人教社4层),并由唐燕明等六位老师负责导赏。此次参观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从总体上直观了解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百年发展历史。同时,还组织参观了人教社图书馆教科书部分(人教社6层),并介绍百年教科书馆藏情况,以及“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使用方法。
3.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研讨课题计划及开题事宜
为了更好地为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开题做好准备,1月19日下午2:00在人教社A座多功能厅,召开了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会议。首席专家徐岩就重大项目的投标、答辩、立项情况,重大项目的意义及对各子课题的要求发表了讲话。同时,集体学习了立项通知书中提出的十点要求和《综合评价意见表》中专家评审组对投标课题提出的三点修改建议,并就总课题及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与开题等事宜进行了布置和研讨。
2 月23 日下午1:30在人教社A座多功能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召开子课题负责人第二次会议,讨论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及相关事宜。徐岩同志强调要组织好研究队伍,做好研究计划,注意计划的可行性,为课题开题和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人教社投标的承诺和人教社科研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对各子课题研究经费需要的调查和分析,经2011年2月18日人教社社务会议讨论决定,人教社为重大项目提供220万元人民币配套经费。
4.设立“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中心”,共享教科书研究资源
为共享教科书研究资源,同时避免项目成员从中国知网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重复下载同一文献造成时间、人力和资金浪费,人教社办公系统科研天地设立了“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中心”栏目。科研部负责教科书研究方面跨学科的电子文献管理,各学科教材编辑室各指定了一名数据管理员承担本学科相关电子文献的下载与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管理工作,3月2日上午10:00在人教社A座505会议室召开了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中心数据管理员会议。会上,与会人员主要围绕如何做好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管理工作,如何利用“教科书研究数据资源中心”更好的实现教科书研究资源共享,以及如何避免重复下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确定课题研究计划并调整完善
1.确定课题研究计划
在充分研究与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最终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计划,并在开题报告中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本项目的工作拟分为以下几部分。
――百年教科书整理
对本项目界定范围内的各学科教科书进行搜集、整理、综录、编撰珍本图鉴。
――基于学科的百年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
分学科系统梳理百年教科书的变迁轨迹,并进行学科专题研究,总结教科书编写经验与规律。
――百年教科书跨学科研究
(1)国外教育思潮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
(2)国内社会文化变迁对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
――百年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总论
2.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1年3月24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 (课题批准号:10&ZD095)开题论证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来自教育、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从事教材编写、研究、出版的专业人士共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及研究方向等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课题首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徐岩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已有基础、研究方案、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等。她强调课题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对我国各个时期教科书的全面的整理基础之上,百年教科书的整理要着眼于系统完整地把握第一手史料,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研究要突出重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描述与展示各时期教科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改革变化之处时,要全面客观地陈述与提供事实,以忠实地反映各时期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在对各时期教科书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可以从学生、学科、社会三方面,对各时期教科书如何关照学生心理、反映学科体系与发展、回应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结合学科特点,对各时期教科书进行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元视角的分析。对各时期的教科书,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加以评论。在描述与评析我国中小学百年教科书变迁历史时,要保持对当今实践的关照。在揭示教科书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百年教科书编制经验的基础上,要为当今教科书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主持了开题会议,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师渠等专家高度评价了此项课题的研究意义,充分肯定了人教社为课题开题所作的认真准备,并从文献学、教育学、史学等多个视角,对课题的定位、研究的重点、研究的特色、研究的框架、文献收集的方法、综录的编制原则与方法,以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指导专家认为,“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是一项意义大、难度大、挑战大的大型工程,具有开拓性、奠基性、铺垫性,通过对我国百年教科书的系统梳理,有利于促进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能够回到问题的原点,追根溯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首席专家带领下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开题报告思路清晰、论证周详,研究框架基本合理;研究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完成有限目标,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保存和整理史料,认真理清百年教科书发展脉络上,“回到历史中”来读懂大量的百年教科书史料,突出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科书的百年“变革”,展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中教科书发展变迁的时代性。开题指导专家相信,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思维碰撞、团队合作与严谨的管理,可以预期该项目能够产生出高品位的成果来。
徐岩表示,“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是国家社科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课题组将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对课题研究设计作适当调整,组织和团结全国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方面最优秀的专家,尽最大努力把课题做好,向国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据悉,该项目将是我国教科书整理和研究方面最具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并且将紧密地服务于教科书编写的改进。
总课题于3月24日开题后,总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就研究方案的调整进行了研讨,并初步拟定了调整意见,强调加强基础性整理工作。
3.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方案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总课题于3月24日开题后,总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就研究方案的调整进行了研讨,并初步拟定了五点调整意见:
――加强“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的研究和进展监控,确保研究成果符合项目投标要求。
――各学科的首要任务,应以史料线索为依据,扎实做好百年来本学科教科书变迁的整理研究,力求明晰和呈现学科教科书发展的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各学科要在理清学科教科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和设置那些教科书百年变迁历史过程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专题,集中力量研究教科书发展中对教科书编写意义重大的核心问题。专题研究的设立应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多。专题可以提前预设,但最终还要以对教科书发展脉络的整理和研究为依据设立,不断调整和完善。
――学科研究无论是发展脉络的整理还是专题研究,应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多视角研究,如教育学、文化学、史学、文献学、哲学等视角,突出教科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性质。
――“国外教育思潮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 (子课题16),更改为“国内外教育思潮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
4.充实团队,扎实准备,各子课题相继开题
根据3月24日“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总课题开题会上专家的指导意见,项目研究拟更加强调基础性的整理工作。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各子课题进一步充实了团队,邀请了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人员组成核心团队。同时,各子课题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文献整理工作,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各子课题自5月5日起相继召开了开题论证会,聘请相关领域全国知名学者指导课题研究。至8月2日,全部17个子课题均已经开题,共聘请了76位专家(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学者、教育部的领导等)参与子课题的指导。
5.根据百年教科书研究需要,开办学术讲座,配发学习资料
4月28日,为配合人教社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毕苑女士应邀来人教社作题为《向老课本学什么》的学术讲座,徐岩同志主持会议。张廷凯同志首先代表总课题组从五方面通报了研究方案的调整意见。毕苑女士从近代教科书的缘起与发展、近代教科书与中外文化、近代教科书的审查制度等领域对近代教科书进行详细梳理。各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成员及编辑科研部门相关人员百余人参加讲座。
7月13日,为配合“国内外教育思潮对百年来教科书的影响”这一专题研究的开展,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应邀来人教社作学术讲座,就百年来课程思潮的演进、课程思潮与教科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实深入的讲解与分析。
为促进百年教科书项目的顺利开展,项目秘书处已经购买并向各子课题分三批配发了以下学习资料。
王有朋主编:《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毕苑著《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汪家熔著《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商务印书馆一百年(1897-1997)》,商务印书馆内部资料。
Michael W. Apple等编,侯定凯译,袁振国审校:《教科书政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Michael W. Apple著,黄忠敬译,袁振国审校:《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学恂总主编,田正平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学恂总主编,高奇分卷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建文主编:《基础教育课程史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谢利民、钱扑主编:《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石鸥、吴晓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吴小鸥著:《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比]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著:《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和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孙智昌著:《主体相关性:教科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张鸣著:《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三)开展研究工作,及时交流研讨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举行年度进展交流会
2011年12月7日、22日、2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研部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七个子课题(综录、珍本图鉴、教育思潮、社会文化、德育课程、语文、历史)先后召开了年度进展交流会,各子课题汇报了一年来课题的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遇到的问题、明年的工作计划等,并围绕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或学术上的争论进行了研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总课题组组长徐岩老师听取了汇报、参与了讨论,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总课题组副组长张廷凯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科研部、文化教育室、政治室、综合文科室、小语室、中语室、历史室多数同志参加了交流会。
2012年6月,各子课题提交了课题中期进展汇报并进行了交流。
2012 年11月30日,项目进展汇报研讨会召开,课题负责人徐岩同志主持会议,社领导志榕同志、廷凯同志、旺全同志参加了汇报会。综录、中语、小语、中数、中英、历史、生物、小学科学等子课题分别汇报了各自过去两年的进展情况、社内外课题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情况、研究方法的创新、未来两年的工作计划等。
总课题负责人徐岩同志对各子课题的汇报作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编志榕同志强调了该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落实提出了要求,助理廷凯同志也对各子课题未来的研究计划提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来自课题相关人员约70人与会。
2013年6月19日和25日,百年教科书项目进展交流研讨会在人教社召开。语文、外语、德育、地理、生物、音乐、数学、历史、物理、化学、小学科学、体育、美术、社会文化14个子课题的成员共计40余人到会。部分子课题汇报了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分享了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做法,也提出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总课题负责人徐岩对各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感谢大家为课题研究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要求研究人员努力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并表示将为课题组提供支持。总编辑助理赵占良、张廷凯也参加了交流会。
2013年11月27日,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交流研讨会在我社召开。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珍本图鉴、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思潮、社会文化变迁等17个子课题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共计60余人到会。总课题负责人徐岩分别对各子课题基本信息整理成果作了简要介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继续完成、完善基本信息整理工作,提交完整书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重申了接下来的工作要求。副总编辑兼子课题负责人郑旺全、总编辑助理兼子课题负责人赵占良、张廷凯参加了交流会。共举行三次子课题负责人交流会。
2014年3月28日,百年教科书项目进展交流研讨会在我社召开。英语、物理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百年教科书脉络研究成果及专题研究方案,小学德育、化学、生物子课题负责人也分别汇报了专题研究计划。总课题负责人徐岩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具体要求。她指出,扎实深入的脉络研究是专题研究的基础,专题的选择应回答百年来学科教材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子课题要抓紧时间完善脉络研究,提炼专题研究成果,按时完成研究任务。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总编辑助理赵占良、张廷凯参加了交流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核心成员60余人到会。
附录二 各子课题召开交流会情况统计表
子课题名称 |
召开会议时间 |
地点 |
社外参会人员 |
会议主题 |
召开会议次数 |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1890-1940部分) |
2012年11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吴铎(华师大) 叶伟良(市教研室)等 |
修身、公民等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34次 |
2013年1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9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1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丁炜(上师大) 于龙(上师大)等 |
语文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
2013年9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1月 |
华东师大 |
王祖浩(华师大) 陆建身(华师大) 胡炳元(华师大) |
物理、化学、数学、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
2013年4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7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2月 |
上海师范大学 |
苏智良(上师大) 胡银平(上师大) |
历史 |
||
2013年9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同上 |
同上 |
||
2014年1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3月 |
新中高级中学 |
徐阿根(新中高级中学) 李华丰(市教研室) |
体育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
2013年8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同上 |
同上 |
||
2014年2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同上 |
同上 |
||
2012年10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胡知凡(上师大) |
美术、手工、劳作等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
2013年1月 |
上师大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11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同上 |
同上 |
||
2014年4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2年10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杨燕宜、蔡琰等 |
音乐课程教科书提要撰写 |
||
2013年3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4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刘正伟等 |
课题合作 |
||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 (1950-2010部分) |
2011年4月1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无 |
讨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编目规则 |
|
2011年5月11日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1年5月18日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1年7月7日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1年11月2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无 |
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书目交稿规定; 2.启动各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书目撰写。
|
||
2011年11月3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无 |
讨论各地版教科书编目的特殊性 |
||
2012年2月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无 |
讨论各地版教科书编目规则初稿与修订稿 |
||
2012年2月22日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2年7月1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书目撰写合作人员: 钟万宏(高教社图书馆)郑明光(首都图书馆) |
1.启动1950-1980年代各地教科书书目编写; 2.讨论1950-1980年代各地教科书编目规则补充规定。
|
||
2012年8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2年12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2013年9月1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 |
书目撰写合作人员: 钟万宏(高教社图书馆) 柴秀琴(教育行政学院图书馆) |
讨论1950-1980年代各地教科书书目撰写中的疑难问题 |
||
2014年3月20日 |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 |
河元龙(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 余岚(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 王有朋(课题负责人) |
推动清末民国部分课题进展 |
||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 |
2011年3月1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 |
初步讨论课题研究内容,征求课题开题报告意见 |
13次 |
2011年4月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伟(北京大学) |
讨论课题开题报告,布置研究任务 |
||
2011年4月2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伟(北京大学) |
讨论专题研究提纲,修改开题报告 |
||
2011年5月1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讨论研究思路,布置年度研究进度 |
||
2011年12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课题年度总结 |
||
2012年6月1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布置下一步研究计划 |
||
2012年12月2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课题年度总结 |
||
2013年4月2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对专题研究清末部分进行讨论,布置年度研究任务,安排外出调研 |
||
2013年5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讨论清末部分结构体例,确定撰写规范
|
||
2013年7月29日 |
北京景明园宾馆 |
赵健(清华美院) 刘晓翔(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志伟(中央民族大学)王仿溪(中国社会科学院) |
介绍清末时期“教科书装帧设计研究”进展情况,汇报所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听取专家的建议并对课题研究进行相应调整。 |
||
2013年10月1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对清末专题研究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布置民国时期各专题研究提纲 |
||
2014年3月28日 |
北京燕龙生态度假酒店 |
赵健(清华美院) 刘晓翔(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志伟(中央民族大学) 王仿溪、毕苑(中国社会科学院) 许万里(清华大学) |
介绍民国时期“教科书装帧设计研究”的脉络框架及所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听取专家建议,讨论确定民国时期本专题结构体例 |
||
2014年4月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传达总课题会议要求,讨论本课题总体体例结构 |
||
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2年3月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2人 |
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课题之“清末民国”组研讨会 |
8次 |
2012年4月1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1950——1966中学数学教材发展概况 |
||
2012年6月2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1978——2000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情况 |
||
2013年3月2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新世纪中学数学教材发展概况 |
||
2013年4月1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人 |
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课题之“清末民国”组研讨会第2次会议 |
||
2013年9月1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各小组工作汇报交流 |
||
2013年12月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各小组基本信息整理进展汇报 |
||
2014年5月1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专题研究分工和研究方法讨论 |
||
百年外语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0年11月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完善子课题投标书 |
14次 |
2011年1月14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
讨论日、俄开题报告撰写事宜 |
||
2011年3月3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讨论开题报告的修改 |
||
2011年3月1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5层会议室 |
|
研究开题报告第二稿的撰写 |
||
2011年4月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课题核心成员交流科研工作进展 |
||
2011年5月13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503会议室 |
程晓堂、马俊明、严安生、赵华敏 |
子课题开题报告 |
||
2011年6月2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 |
||
2012年6月1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
中期检查工作进展交流 |
||
2012年11月2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百年课题研究年度汇报和计划 |
||
2013年1月2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讨论课题年度计划 |
||
2013年3月2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研究成果交流 |
||
2013年3月2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 |
||
2013年4月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百年教科书梳理进度汇报 |
||
2013年5月1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百年教科书梳理工作进展汇报 |
||
百年英语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1年1月13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5层会议室 |
|
讨论开题报告撰写事宜 |
10次 |
2013年1月22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布置上半年课题研究工作 |
||
2013年2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各小组代表性教科书选取汇报 |
||
2013年3月14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讨论教科书梳理事项 |
||
2013年7月4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楼国际报告厅 |
陈自鹏 |
专题报告:对中国英语教材建设、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
||
2013年9月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5层会议室 |
|
英语子课题下半年工作要求 |
||
2013年11月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
提交百年教科书梳理成果的工作安排 |
||
2014年2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本年度专题研究的思路与问题 |
||
2014年3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讨论子课题研究拟选专题 |
||
2014年5月4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
讨论子课题研究拟选专题及研究人员事项 |
||
百年日语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3年6月1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讨论选定代表性教科书的方法、讨论收集教科书的渠道 |
7次 |
2013年8月21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确定代表性教科书整理的具体要求及分工 |
||
2013年11月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汇总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讨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2014年2月2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重新讨论研究内容的分工 |
||
2014年3月2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各小组汇报研究进展 |
||
2014年4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彭广陆(北京大学) 何琳(首都师范大学)张蓓(北京师范大学) |
确定专题研究的课题 |
||
2014年5月3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彭广陆(北京大学) 何琳(首都师范大学)张蓓(北京师范大学) |
汇报专题研究进展 |
||
百年俄语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3年11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16层会议室 |
赵为(黑龙江大学) 黄玫(北京外国语大学) 刘茂新等5人(山东单县五中) |
讨论百年脉络研究进展情况 |
1次 |
百年中学德育课程的变迁研究 |
2011年11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变迁脉络”部分 任务安排会 |
6次 |
2012年6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变迁脉络”部分 交流会 |
||
2013年2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变迁脉络”部分 交流会 |
||
2013年9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变迁脉络”部分 交流会 |
||
2014年1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变迁脉络”部分 总结会 |
||
2014年2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吴 铎(华东师大) 刘 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 |
“专题研究”部分 任务安排会 |
||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2年1月5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陈辉(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月琴(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硕导)、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 高级教师)、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博导)、王正翰(华东师范大学 讲师)5人 |
课题文献整理部分思路讨论 |
4次 |
2012年4月2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陈辉(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李月琴(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硕导)、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 高级教师)、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博导)、范红军(河北师范大学 教授、硕导)、马慧英(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 高教教师)、李明赞(北京四中 特级教师)、王耘(北京市教研员 高级)8人 |
重点教科书目录及编写样张讨论 |
||
2013年8月31日 |
华东师范大学 |
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导)、李月琴(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硕导)、王正翰(上海师范大学 讲师)3人 |
讨论文献整理部分总体框架结构中分阶段问题 |
||
2014年5月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无 |
讨论专题研究 |
||
百年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0年6月1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5层会议室 |
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段玉山(华东师范大学) 王民(北京师范大学)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 |
制定课题年度研究计划 |
4次 |
2013年1月1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层会议室 |
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 王 民(北京师范大学)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段玉山(华东师范大学) |
制定2013年详细研究计划 |
||
2013年8月9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5层会议室 |
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 姜君轶(华东师范大学) 张家辉(东北师范大学) |
负责人汇报进展、交流 |
||
2014年5月2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层会议室 |
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仲小敏(天津师范大学)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 |
制定专题研究计划 |
||
百年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1年6月26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23层会议室 |
郑长龙(东北师大)、刘克文(北师大)、董素静(首师大)、王钦忠(北京教育学院)、夏建华(安徽教科所)、孙旭(湖北教研室)、姚旺、刘美丽(首师大) |
课题方案交流研讨 |
6次 |
2013年1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23层、17层会议室 |
董素静(首师大)、何彩霞(北京教育学院)、王钦忠(北京教育学院)、姚旺、刘美丽(首师大) |
阶段成果交流 |
||
2013年7月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何彩霞、王钦忠(北京教育学院)、乐进军(北京教科院)、杨旭龙、李田田(首师大) |
阶段成果交流 |
||
2013年12月3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董素静(首师大)、何彩霞、王钦忠(北京教育学院)、乐进军(北京教科院) |
阶段方案交流研讨 |
||
2013年5月13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访谈对象:张健如(人教社) 参加:董素静、李田田(首师大)、冷燕平 |
访谈
|
||
2013年6月25日 |
王希通先生家 |
访谈对象:王希通(河北师大) 参加:董素静(首师大)、冷燕平、王晶、吴海建 |
访谈
|
||
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2011年7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无 |
编辑室研讨《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书目》体例 |
8次 |
2011年12月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无 |
编辑室交流《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书目》整理情况,确定重点研究教科书 |
||
2012年9月27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5层会议室 |
殷志杰(人教社退休) 胡济良(原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 苏效民(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退休) 刘英健(北师大教育学院) 徐 燕(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孟令红(北京教育学院) 徐宏江(北师大资料中心) 周振铎(湖南省教科院退休) 贾雅琴(陕西省教科所退休) |
《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书目》介绍,整理研究工作布置 |
||
2013年1月9日 |
上海市教研室会议室 |
姚晓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沈 敏(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校长) 沈 甸(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戴缪勇(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大来(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副校长) |
清末、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整理研究上海小组开题研讨 |
||
2013年7月1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无 |
编辑室研讨《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变迁的整理研究》体例 |
||
2013年7月30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胡济良(原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 苏效民(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退休) 孟令红(北京教育学院) 周振铎(湖南省教科院退休) 贾雅琴(陕西省教科所退休) |
确定《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变迁的整理研究》体例,分工 |
||
2013年10月14日 |
上海市教研室会议室 |
姚晓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沈 敏(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校长) 沈 甸(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戴缪勇(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大来(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副校长) 陈国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退休) 陈 虎(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室) |
《中国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变迁的整理研究》清末、民初上海小组交流,新中国上海《自然》教材编写情况交流 |
||
2013年11月28日 |
人民教育出版社17层会议室 |
无 |
传达总课题27日召开的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关于各子课题上交成果的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要求 |
附录三 各子课题开题情况
序号 |
子课题名称 |
负责人 |
开题时间 |
指导专家 |
1 |
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 |
唐燕明、王有朋 |
5月5日 |
肖东发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汪家熔 商务印书馆图书馆前馆长 副研究员 杨沛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 教授 霍雅春 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前馆长 副研究馆员 张廷凯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编审 |
2 |
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 |
江丽霞 |
||
3 |
百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迁研究(中学部分) |
王本华 |
5月19日 |
庄文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潘仲茗 中央教科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饶杰腾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翟小宁 人民大学教授,人大附中常务副校长 |
百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迁研究(小学部分) |
陈先云 |
5月16日 |
崔 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
|
4 |
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章建跃、卢 江 |
5月5日 |
钱珮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5 |
百年中小学外语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郑旺全、吴 欣 |
5月13日 |
刘道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
6 |
百年中小学政治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扈文华、赵 昕 张天宝 |
7月8日 |
韦志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
7 |
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李伟科 |
6月29日 |
王宏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
8 |
百年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韦志榕、高俊昌 |
6月10日 |
陈尔寿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审
|
9 |
百年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彭前程 |
5月23日 |
张维善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
10 |
百年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王 晶 |
5月30日 |
宋心琦 清华大学 教授
|
11 |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赵占良、谭永平 |
5月18日 |
叶佩珉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
12 |
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蔡 矛、黄海旺 |
6月1日 |
吴 彤 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
13 |
百年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耿培梓 |
5月31日 |
王占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课标、教材审查委员 课标、教材审查委员 |
14 |
百年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杜永寿 |
7月10日 |
王耀华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5 |
百年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刘冬辉、胡志凡 |
8月2日 |
张廷凯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助理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16 |
国外教育思潮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百年的梳理与研究 |
张廷凯、任长松 |
7月14日 |
吕 达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
17 |
国内社会文化变迁对中小学教科书的影响:百年的梳理与研究 |
刘立德 |
7月20日 |
吕 达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
原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 |
|
共17个子课题 |
28[人教社26人] |
|
共聘请专家76人参与各子课题指导 |
附录四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代表性成果
《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条目样例
民国时期
公民学课程大纲 / 周之淦等著.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2[1923]
民国12.6. -- 初版
民国12.10. -- 2版. -- 168页 ; 19cm
此书参照当时美国各州出版的公民学课程大纲,根据中国国情编写而成,供小学和初中使用。梁启超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部课本,我大概读一遍,认为是这门学问最适用的第一部创作”。此书名称、内容的与众不同是基于著者深信: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时势多变,“授以整齐划一之课程,势必致削足就履,适此而不适彼”故“公民学课程只应有活动之大纲,不应有固定之课本”。并认为向儿童灌输抽象的道德观念,不如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此书着重于用活动大纲的形式教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公民教育之原理”,包括“公民教育之意义”“支配教材之标准”“公民教育之实施方法”“现在小学校实施公民教育之概况”等 6章; 下编“公民课程大纲”,分为两段,第一段包括“人群研究第一 家庭”“人群研究第三 邻里”“人群研究第四 学校”“人群研究第六 中华民国”等6章,每章皆分为“目的”“教材”“活动”““方法”4节,第二段包括“食物”“居住”“生命财产之保障”“休养”“对于不幸者之同情”“职业”“地方自治”“公民之权利”“国际协作”等20章。初版未见存书。
(M/G634.25-41/1/=2)
订正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 / 蒋维乔编纂 ; 高凤谦,张元济校订.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戊申年10月-民国16.4[1908 .11-1927.4]. -- 2册 : 图 ; 21cm. -- 线装
上册.-- 戊申年10月.-- 初版, 民国16.4 . -- 33版. -- [ 2×20]页
下册.-- 戊申年10月.-- 初版, 民国16.4. -- 33版. -- [ 2×26]页
此书2册共分为4章,第一章“上古期”包括“太古”“太古之开化”“三代”“三代之进化”,第二章“中古期”包括“秦”“两汉”“东汉”“三国”“秦汉三国之进化”“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之进化”“隋”“唐”“五代”“隋唐五代之进化”,第三章“近古期”包括“北宋”“南宋”“元”“明”“宋元明之进化”,第四章“近世期”包括“清”“清之进化”。每一朝代下分为若干课,每章共包括20课,例如:第一章“上古期”中第一、二课为“太古一”“太古二”,第六至十四课为“三代一”至“三代九”,第十五至二十课为“三代之进化一”至“三代之进化六”;第四章“近世期”中第一至十二课为“清一”至“清十二”,第十三至二十课为“清之进化一”至“清之进化八”。初版未见存书。
(M/G624.41/1)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书) / 傅运森编纂 ; 朱经农,王岫庐校订.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3.1-21.11[1924.1-1932.11]. -- 4册 : 图 ; 20cm
第一册. -- 民国13.1. -- 初版, 民国20.4 . -- 155版. -- 36页
第二册. -- 民国13.1. -- 初版, 民国15.4 . -- 70版. -- 40页, 民国15.7. -- 90版. -- 40页, 民国21.11. -- 国难后10版. -- 44页
第三册. -- 民国13.5. -- 初版. -- 40页, 民国17.10 . -- 105版. -- 40页
第四册. -- 民国13.8. -- 初版, 民国15.7 . -- 65版. -- 42页, 民国17.10 . -- 85版. -- 44页
此书按照新学制小学历史课程纲要编写,现存1926以前的版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1924年4月审定。书前的“编辑大意”指出:“本国史用圆周法,第一二册共为一圆周,第三册又为一圆周,第四册为外国史。”每册均编有18课,第一册包括“ 人类和文化的起源”“古代民族的竞争”“古代文化的变迁”“ 秦的统一”“ 汉通西域及佛教东来”“三国及五胡的扰乱”“南北朝分立”“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五代的扰乱”等,第二册包括“宋辽金的竞争”“唐宋时代的文化”“元的统一”“明人下西洋”“基督教东来”“清代的统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民国兴起”“近代的文化”等,第三册包括“中国部落时代”“封建制度的成立”“贵族社会的盛衰”“秦汉的郡县和郡国”“汉唐政制的变迁”“宋辽金国家的组织”“元人的统治”“明代政制的变迁”“清代的统治”“中华民国的组织”等,第四册包括“古代印度的文化”“古代埃及和西亚的文化”“波斯希腊的竞争”“罗马的统一”“回教徒兴起及十字军”“新航路新地的发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法国革命”“德国统一”“日本兴起及日俄战争”“欧洲大战”“国际联盟和华会”等。现存1928年以后的版本校订者王岫庐改称王云五,版权页标明“于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经大学院审定领到二号执照”,内容有所修订,如:第二册“14 义和拳”修订为“14清之末运”,“18近代的文化二”修订为“18 国民革命军”,第三册“18民国在国际的地位”修订为“18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等。初版未见存书。
(M/G624.412/1,M/G624.412/1-1)
新撰历史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书) / 傅运森编纂.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3.6-16.5[1924.6-1927.5]. -- 4册 : 图 ; 20cm
第一册. -- 民国13.6. -- 初版, 民国15.2 . -- 35版. -- 28页, 民国16.2 . --
65版. -- 28页
第二册. -- 民国13.6. -- 初版, 民国14.5 . -- 20版. -- 34页, 民国15.6 . --
40版. -- 34页
第三册. -- 民国13.7. -- 初版, 民国15.3 . -- 30版. -- 45页, 民国15.4 . --
40版. -- 45页, 民国15.4. -- 45版. -- 45页
第四册. -- 民国13.7. -- 初版, 民国15.7 . -- 30版. -- 50页, 民国16.5 . --
50版. -- 50页
此书“编辑大意”指出:“本书依照新学制高级小学历史课程编辑,全用文言撰述,以供国内爱读文言者之采用”“第一、二册为第一圆周,叙述中国古今大事及文化沿革”“第三册又为一圆周,将中国历朝,依统系叙明之”“第四册叙东西各国大略与其文化”。全书4册均编有22课,第一册包括“太古之传闻” “诸侯之革命”“孔子与孟子”“帝政之确立”“汉之开疆”“佛教东来”“中国三分”“唐之治功”“五代之乱”“辽宋之争”“宋之变法”“蒙古之盛大”等,第二册包括“汉族之复兴”“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法之战”“中日之战”“民政之建立”“民国之外交”等,第三册包括“太古至三代”“春秋之世”“战国及秦”“两汉之世”“南北朝”“唐之衰亡”“五代十国”“北宋之世”“元之兴亡”“明之盛世”“清之盛世”“清之季世”“民国之开创”等,第四册包括“ 世界古代之国家”“欧洲文化之源泉”“朝鲜日本之兴起”“英法西班牙之统一”“文艺复兴”“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法国革命”“德国及意大利之统一”“欧洲大战”“ 国际联盟及华盛顿会议”等。初版未见存书。
(M/G624.412/1-3)
新时代历史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 / 傅林一编纂 ; 王云五校订.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6.7-19.9[1927.7-1932.12]?. -- 4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民国16.7. -- 初版, 民国17.11. -- 65版. -- 30页, 民国21.9 . -- 国
难后21版. -- 30页
第二册. -- 民国16.10. -- 初版, 民国18.7[. -- 95版. -- 32页,民国19.9 . -- 170
版. -- 32页
第三册. -- 民国16.10 -- 初版, 民国21.7 . -- 国难后14版. -- 32页
第四册. -- 民国16.11. -- 初版, 民国17.6 . -- 30版. -- 46页,民国21.12 . -- 国
难后29版. -- 47页
此书“于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经大学院审定领到一号执照”。第一至三册为中国历史,第四册为世界历史。每册均编有18课,第一册包括“中国民族和文化的由来”“春秋列国”“孔子和老子”“周代文化”“秦始皇”“汉和匈奴的竞争” “党祸”“秦汉文化”“南北朝”“唐太宗”“五代”等,第二册包括“宋和各民族的竞争”“唐宋文化”“元代”“清代初起及兴盛”“鸦片战争”“中法及中日战争”“孙中山”“中华民国成立及事变”“国民革命军”等,第三册包括“古代的政治”“儒佛道三教起来”“考试制度的举行”“理学”“元明清官制——都察院”“清季列强压迫”“中华民国的组织”“国民政府”等,第四册包括“ 印度民族和文化的由来”“希腊罗马的兴亡”“欧洲封建制度的盛衰”“英国两次革命”“美国独立和南北战争”“欧洲大战和国际联盟”“民族运动”等。初版未见存书。
(M/G624.412/1-4,1-5,1-6)
算术教科书 : 半日学校学生用 / 寿孝天,骆师曾编纂.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3.7- 6.5[1914.5-1917.5]. -- 6册 : 图 ; 19cm
第一册,笔算. -- 民国3.5. -- 37页
第三册,笔算. -- 民国3.7, 民国6.5. -- 再版. -- 42页
第四册,珠算. -- 民国3.6. -- 32页
第五册,笔算. -- 民国3.7. -- 50页
第六册,珠算. -- 民国3.7. -- 28页
此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半日学校规程编纂,中华民国教育部审定批语为:“该书编辑条例颇属简晰所设问题亦多主实用准予审定作为半日学校算术用书”。书前的“编辑大意”指出:全书6册,每两册合成40个段落,单册为笔算,双册为珠算,半日学校算术每周授课3课时,每个段落即供一周教学使用。以第三、四册为例,第三册“笔算”包括:“第一 十进诸等数化法(度数,地积数)”“第九 十进诸等数加减”“第十六 小数定位”“第十七 小数起源”“第二十三 循环小数”等23个段落;第四册“珠算”包括:“第一 除法一(法一位者,一归,二归,三归)”“第二 续前(四归,五归)”“第七 乘除练习一”“第十四 除法三(法三位者)”“第十七 杂题”等17个段落。
(M/G624.57/1-1)
社会化的算术教科书 新学制小学用 / 俞子夷编纂.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3.7- 14.10[1924.7-1925.10]. -- 8册 : 图 ; 20cm
第一册(第三年上学期). -- 民国13.7初版. -- 82页
第二册(第三年下学期). -- 民国13.7初版. -- 76页
第三册(第四年上学期). -- 民国13.7初版. -- 74页
第四册(第四年下学期). -- 民国13.8初版. -- 74页
第五册(第五年上学期). -- 民国13.8初版. -- 102页
第六册(第五年下学期). -- 民国13.11初版. -- 106页
第七册(第六年上学期). -- 民国14.10初版. -- 102页
第八册(第六年下学期). -- 民国14.10初版. -- 100页
此书的“编辑大要”指出:按照新制课程标准,一年级注重游戏,二年级注重四则基础练习,学生都不必用书,本书即供新制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每册自成一个系统,全书又成一个整体系统,未改新制的学校可用三四年级的四本,高等小学可用五六年级的四本。全书8册,每册各分90~103节,其中包括“口述笔记”“笔算练习”“习题”等大量练习,例如:第二册包括“两位数加法——进位的…☆”“日常片子练习”“罗马数字 ”“乘3 3乘”“写法到1,0000…☆”“减法 核答 ”“4除”“量”“平方”“习题”等95节, 第八册包括:“分数化小数”“百分”“口述笔答”“复名数除法”“关于小数的问题”“面积”“量地铺毯子”“体积”“除尽数”“图书馆”“亭芳过生日”“习题”等102节。其中带“☆”的供学生自学。本书注重“社会化”,以学生生活里的数量经验为基础,使学校里的算术和公民生活密切联系,如第八册“六十.关于节俭的问题 ”编有“‘寅吃卯粮’是什么意思”“在廉价时买东西合算吗?”“保护树林,鸟兽何以算是节俭?”等。
(M/G624.57/1-4)
新学制珠算教科书 : 小学校用 / 骆师曾编纂 ; 段育华校订. -- 订正本.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14.6-19.9[1925.6-1930.9]. -- 4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民国14.8初版, 民国21.5. -- 国难后1版, 民国21.6. -- 国难后4版. -- 48页
第二册. -- 民国14.10初版, 民国19.7. -- 45版. -- 48页, 民国21.5. -- 国难后1版, 民国21.6. -- 国难后4版. -- 48页
第三册. -- 民国14.6初版, 民国19.9. -- 40版. -- 48页, 民国21.5. -- 国难后1版, 民国21.6. -- 国难后4版. -- 48页
第四册. -- 民国15.3初版, 民国21.5. -- 国难后1版, 民国21.6. -- 国难后4版. -- 48页
此书按照小学三至六年级程度编纂,与新学制小学算术教科书配套使用。书前的“编纂大意”指出:全书4册,每两册依圆周循环做结束,并将学习珠算的口诀细分层次,每教一个新法,都有详细的算盘图,与以往算盘图不同之处为:实心珠是已记数的,空心珠是未记数的,空心珠中附加号的是新添上去的,实心珠中附减号的是新拨去的。此书第一册16课、第二册19课为第一循环,讲授至两位数的加、减、乘、除法;第三册5章、第四册5章为第二循环,第三册讲授多位数的加、减、乘、除法,第四册讲授整小数加、减、乘、除法,复名数通法命法,复名数四则。初版未见存书。
(M/G624.57/1-2,M/G624.57/1-3)
算术课本 : 一年制短期小学适用 / 宋文藻,沈百英编校.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民国25[1936]. -- 2册 : 图 ; 19cm
上册. -- 民国25.1, 民国25.8. -- 7版. -- 71页
此书“编辑大意”指出:本书遵照短期小学课程标准,采用珠算笔算混合编制,上册注重基本练习,下册注重计算常识,书中事题采用故事化编制。现存上册共20课,内容包括:“1.数及数字的认识和练习”“2.日,星期的认识”“3.算盘的认识和拨珠的练习”“4.基数加法练习”“7.三基数相加的练习及元角升斗尺寸的认识”“8.年月的认识和31以内各数的练习”“14.10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练习”“16.2到9基数乘法的练习”“20.时刻分的认识和练习”等。其中“事题”包括“吃糕”“买菜”“米和饭”“家用帐”等习题组,如“养鸡”中编有“每天生9个蛋,5天有_个蛋”等6道题,“买邮票”中编有“5封挂号信,要加_分”等10道题。两册书后均附总复习题。
(M/G624.57/1)
中等国文 / 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 -- 张家口 : 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印行. -- 6册 ; 18cm
第一册. -- 1946.5. -- 247页, [194?]. -- 华北新华书店发行. -- 117页, [194?翻印]. -- 山东新华书店. -- 202页
第二册. -- [194?]. -- 华北新华书店[发行者]. -- 198页
此书根椐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的《中等学校的方针、学制和课程》,由胡乔木主持编写,供初中三个学年使用。此书确认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打破了历来国文教材偏重文艺或偏重政治的倾向。选文追求实用性和政治思想性,大多为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论说文、应用文、通讯特写等,也收录了少量中外诗词、寓言、童话等传统名篇。在编排上,每册30课,5、6课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中前3、4课为选文,后1、2课为语文基础知识,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1、刘志丹(孔厥)”“2、困难压不倒他”“3、从穷人教育想到穷国教育(陶行知)”“4、识字”“ 5、书法和字体”。每课后附有教学参考、注释和习题。
(J/G634.302/2)
新中国教时期
中等学校政治课适用中国革命读本 / 王惠德,于光远著. -- 北京 : 新华书店,1949-1951.1. -- 2册 ; 19cm
上册. -- 1949.8, 1949.10. -- 4版. -- 苏南新华书店. -- 99页, 1951.1(修订本). -- 10版. -- 人民出版社. -- 143页. -- 书号 0173
下册. -- 1950.8. -- 181页. -- 书号 0593
此书上下册共编有4编29章。其中上册是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8月版《高级中学适用临时政治课本中国革命读本(上册)》的后续版本,内容与其一致,包括“第一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一编为第一至七章,其中包括“旧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封建主义在旧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第二编为第八至十四章,
其中包括“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与动力”“农民阶级——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等;下册包括“第三编 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四编 建设新中国”,第三编为第十五至十八章,其中包括“旧中国的死亡与新中国的成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责任”等,第四编为第十九至二九章,其中包括“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前程”等。每章后均编有“复习和思考的问题”。参见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8月版“高级中学适用临时政治课本中国革命读本(上册)”条目。
(X/G634.2/1.1)
北京市初级小学试用课本语文 ∕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 -- 北京 : 北京出版社,1959. -- 8册 : 彩图 ; 18cm
第一册. -- 1959.7. -- 101页. -- 书号K7071.209
第二册. -- 1959.12. -- 102页. -- 书号K7071.307
第三册. -- 1959.7. -- 75页. -- 书号K7071.210
第四册. -- 1959.12. -- 96页. -- 书号K7071.291
第五册. -- 1959.7. -- 88页. -- 书号K7071.211
第六册. -- 1959.12. -- 102页. -- 书号K7071.305
第七册. -- 1959.7. -- 120页. -- 书号K7071.212
第八册. -- 1959.12. -- 113页. -- 书号K7071.306
此书根据1959年初北京市教育局“要将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的方针编写而成。每册编有28~33 课,第一册前8页为“预备课”,以彩图方式呈现学校规则,如上课举手发言、下课目送老师离开等。与之前教材比较,有关领袖、烈士的文章有所精简,加入了符合儿童特点的文章,如《老公公种桃树》《听妈妈的话》《啄木鸟》《小蜜蜂》《白头翁》《镜子里的小猫》《小蝌蚪》等;从其他教材中选用了部分课文,如《拔萝卜》《还是人有办法》《小猫钓鱼》《皮球浮上来了》《小铁锤》《曹冲称象》《龟兔赛跑》等。课文体裁还包括诗歌,如《歌唱祖国》《帽子的秘密》《哥哥的小书夹》《叔叔,收下吧!》等,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学棋》《拔苗助长》等,应用文《通知、启事》《便条》等。第七、第八册另编有“阅读课文”5课。书中插图丰富而精美。
(X/G624.2/1.7-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006.11. -- 6册 : 图 ; 21cm
第一册. -- 2000.4(试用修订本). -- 251页. -- ISBN 7-107-13714-X, 2001.3. -- 238页. -- ISBN 7-107-13714-X
第二册. -- 2000.4(试用修订本). -- 257页. -- ISBN 7-107-13942-8, 2001.4. -- 248页. -- ISBN 7-107-13942-8
第三册. -- 2001.3. -- 245页. -- ISBN 7-107-14232-1
第四册. -- 2001.11. -- 250页. -- ISBN 7-107-14671-8
第五册. -- 2001.12. -- 239页. -- ISBN 7-107-14847-8
第六册. -- 2002.12. -- 262页. -- ISBN 7-107-14837-0
此书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1990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此书从6方面对原教材进行了修订:1.选文按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表达方式和文学体裁组织单元:如第一册第二单元是反映学校生活的,编入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等,第三册第三单元以不同的手法描写动物,编入了杨朔的《荔枝蜜》、郑振铎的《猫》等,第六册第一单元为散文欣赏,编入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2.“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合订;3.每册30课分为6个阅读单元,约占整册篇幅的80%,之后为7个写作、口语交际单元,4次语文实践活动及相对独立的汉语知识;4.增加了“自由写作实践”;5.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6.集中编排汉语知识,安排在第一至五册,统一放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后边,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
(G634.302/1.1-18)
北京市小学试用课本英语 / 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 -- 北京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1978.1. -- 7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1972.7. -- 32页. -- 书号 K7071.94, 1977.1. -- 2版. -- 57页. -- 书号 K7071.91
第二册. -- 1972.6. -- 34页. -- 书号 K7071.91
第三册. -- 1972.6. -- 45页. -- 书号 K7071.113
第四册. -- 1973.1. -- 47页. -- 书号 K7071.136
第五册. -- 1973.6. -- 63页. -- 书号 K7071.174
第六册. -- 1974.6. -- 52页. -- 书号 K7071.225
第七册. -- 1975.1. -- 64页. -- 书号 K7071.296
此书供小学二至五年级使用。第一至三册每课按课次区别,未命题,每课中分别包括课文、“ 认读字母”“学说话”“书法”等,如第二册 Lesson Nine :课文部分为 “…We are all good pupils of Chairman Mao. We study well. We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 ”,“学说话” 部分为 What day is today? 等,之后编有“书法”;第四册起各册编有8、11篇命题课文,例如: 第五册编有I Love Tien An Men in Peking, Riddles,
In the Morning,What Are You Doing Now?,Helping an Old Worker等11课,第七册编有Write Revolutionary Children's Rhymes,"Friendship First, Competition Second."
At The Library,Going to The Cinema等8课,课文后编有“练习”。第六、七册书后编有“课外活动资料”Revolutionary Songs,A short Play,A poem 等。第一册第2版书名修订为《北京市小学课本英语》,内容编排变化较大,由原来的17课增至20课,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和插图。
(X/G624.31/1.9)
初级中学外国历史课本 / 沈长虹原著 ;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修订. -- 北京 : 新华书店等,1949-[1951?]
1949.9. -- 北京 : 新华书店(华北联合出版社印行). -- 152页 ; 18cm, 1950.1. -- 东北 : 新华书店. -- 151页 ; 18cm, 1950.2. -- 3版. -- 北京 : 新华书店(华北联合出版社印行). -- 152页 ; 18cm. -- 书号 711, 1950.6. -- 北京 : 新华书店(华北联合出版社印行). -- 152页 ; 18cm. -- 书号 179(03-29), 1950.8. -- 上海 : 新华书店(上海联合出版社印行). -- 152页 ; 18cm. -- 书号 3008
此书根据同年新华书店出版的《世界史话》修订而成。全书从略述原始社会开始,主要讲述从古代文明古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历史。内容分为6章,依次为:“古代的文明世界”“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勃兴”“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法西斯主义带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每章包括3~7节,如第三章“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分“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3节。每章后编有“小结”,章或节后编有注解和“研究题”。 1950年1月东北新华书店版书名为《外国历史》。不同版本封面装帧不同。
? (X/G634.532/1.1)
江苏省中学课本中国近代史话 / 江苏省中学教材编写组编.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2-1977.12
1976.12. -- 108页 : 图 ; 19cm. -- 书号 k7100.107
1977.12. -- 2版. -- 98页 : 图 ; 19cm. -- 书号 k7100.107
此书讲述1839年虎门销烟至1917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内容分为17课,课名皆为章回体,例如:“一 虎门销烟永载史册 鸦片战争近代开端”“三 洪秀全金田举义旗 太平军除妖惊天地”“一一 清末英雄义和团 反帝怒气冲霄汉”“一四 孙中山举旗订政纲 革命派挥笔斥保皇”“一六 军阀专制全民共讨 复辟倒退自取灭亡”“一七 曙光映照人寰 历史揭开新页”等。书后编有“大事年表”。1977年第2版内容基本未变,书名修订为《江苏省中学课本中国近代史》,每课后增加了“思考题”。
(X/G634.52/53.8-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几何(普及本修订版) / 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 -- 2版. -- 北京 : 语文出版社, 2001.6-2002.12. -- 2册 : 图 ; 21cm
第一册. -- 2001.6(2001.12印刷). -- 316页. -- ISBN 7-81026-078-3
第二册. -- 2001.6. -- 180页. -- ISBN 7-81026-079-1
此书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修订。全书2册共分为7章,依次为“实验几何”“集合初步知识”“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各章下分2~6节,例如第六章“解直角三角形”下,分为“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节。章节中编有“练习”“习题”。各章末有“小结”“复习题”等。
(G634.632/1.20)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教材代数 / 王兰香编著. -- 北京 : 开明出版社 ; 北京 : 华文出版社,1989-2002. -- 5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1989, 2002.2. -- 修订本. -- 232页. -- ISBN 7-5075-1321-1
第二册. -- 1989, 2002.3. -- 修订本. -- 180页. -- ISBN 7-5075-1321-1
第三册. -- 1989, 2002.2. -- 修订本. -- 191页. -- ISBN 7-5075-1322-X
第四册. -- 1989, 2002.2. -- 修订本. -- 238页. -- ISBN 7-5075-1323-8
此书初版于198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编写、修订,是烟台市教委重点抓的实验项目。此书2002年修订本共5册,现存4册内容共分14章,依次为“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组”“一次方程与方程组的应用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的开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统计初步”。各章下分2~17节,例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下,分为“方程”“同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3节。此书的习题分为“自学思考题”“练习讨论题”“习题”等。各章末配有小结、复习题。1989年初版未见存书。
(G634.602/1.31=1)
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 / 北京师范大学“五·四”学制教材总编辑委员会总主编 ; 阎金铎主编.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6-1992.4 . -- 2册 : 图 ; 18cm
第一册. -- 1989.6(试用本). -- 350页. -- ISBN 7-303-00534-X, 1989.6(1992.4印刷). -- 350页. -- ISBN 7-303-00534-X
第二册. -- 1990.5. -- 188页. -- ISBN 7-303-00927-2
此书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五四学制物理实验课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内容编排力求把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注重观察、实验。第一册包括9章,依次为“光现象”“常见的运动”“力和运动”“质量和密度”“压强”“浮力”“简单机械 功和能”“温度和热量”“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变”;第二册包括6章,依次为“电路和电流”“欧姆定律”“电磁现象”“电功 电功率”“无线电广播简介”“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每章下分4~12节,其中包括“实验”,如:第一册第六章“浮力”分为“一、浮力”“二、阿基米德定律”“三、实验 研究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四、物体的浮沉条件”“五、实验 利用阿基米德定律测密度”。每节按照“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结论”“应用与练习”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此书第一册现存1989、1992年印本内容相同,但封面各异。
(G634.702/1.4)
黑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化学 /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 -- 哈尔滨 : 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等印刷,1970.11-1972.1. -- 3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1970.11. -- 157页. -- 统一书号 K7093.104, 1971.12. -- 2版. -- 154页. -- 统一书号 K7093.104
第二册. -- 1970.11. -- 117页. -- 统一书号 K7093.107, 1971.12. -- 2版. -- 117页. -- 统一书号 K7093.107
第三册. -- 1971.7, 1972.1. -- 2版. -- 128页. -- 统一书号 K7093.133
此书在1970年1月版《黑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化学》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中第一、二 册内容基本未变,第三册为第十三至十八章:“有机化学工业基础知识”“有机化学工业原料”“石油”“煤”“农林副产品加工”“橡胶、塑料、化学纤维”。每章下分2~6节,例如:第十八章“橡胶 塑料 化学纤维”下分4节:“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橡胶”“塑料”“化学纤维”。1971~1972年第2版的封面装帧有所改变,各册增加了一些实验内容。第三册未见1971年第1版存书。全书内容介绍参见1970年1月版《黑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化学》。
(X/G634.8/35.01)
北京市小学歌选 /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北京教师进修学院编辑. -- 北京 : 音乐出版社. -- 1962.8. – [12册?] ; 19cm
供一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7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38
供二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7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39
供三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7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40
供四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7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41
供五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5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42
供六年级第一学期选用. -- 1962.8. -- 17页. -- 统一书号 K8026·1643
此书每册均选有10余首歌曲,其中大部分为创作歌曲,如冼星海、时乐蒙、刘熾、张文刚等作曲的《酸枣刺》《飞向东方》《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等;另包括河北民歌《刨洋芋》、甘肃民歌《陇东小调》、哈萨克民歌《牧童之歌》等部分民间、民族歌曲;还编入了苏联儿童歌曲《列宁之歌》、波兰民歌《杜鹃》等少量外国歌曲。全部采用简谱记谱。此套书仅见以上6分册存书。
(X/G624.71/1.14-1)
黑龙江省中小学课程用书体育教育(实验本) / 《体育教育》编写组编. -- 2版. -- 哈尔滨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7. -- 12册 : 图 ; 19cm
第一册 -- 1996.7. -- 62页. -- ISBN 7-5316-2411-7
第二册 -- 1996.7. -- 62页. -- ISBN 7-5316-2412-5
第三册 -- 1996.7. -- 95页. -- ISBN 7-5316-2413-3
第四册 -- 1996.7. -- 95页. -- ISBN 7-5316-2414-1
第五册 -- 1996.7. -- 95页. -- ISBN 7-5316-2415-X
第六册 -- 1996.7. -- 95页. -- ISBN 7-5316-2416-8
第七册 -- 1996.7. -- 127页. -- ISBN 7-5316-2417-6
第八册 -- 1996.7. -- 127页. -- ISBN 7-5316-2418-4
第九册 -- 1996.7. -- 127页. -- ISBN 7-5316-2419-2
第十册 -- 1996.7. -- 126页. -- ISBN 7-5316-2408-7
第十一册 -- 1996.7. -- 126页. -- ISBN 7-5316-2409-5
第十二册 -- 1996.7. -- 126页. -- ISBN 7-5316-2410-9
此书现存第2版的内容体例与1996年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组编制的《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试用)》的规定基本相符。全书12册,供小学至高中12学年使用。第一至九册为小学、初中阶段,均分为“教学课”及知识点相同的“活动课”两部分,每部分首先分别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课目标”“活动课目标”,之后皆以“健康教育”为起始课,小学每册编有28课,初中每册编有24课,例如:第一册“教学课”包括“一 健康教育”“二 队列教学”“六 跳的教学”“十一 韵律教学”“十四 教学考核”等14课,“活动课”包括相应的“一 健康教育”“二 队列活动”“六 跳的活动”“十一 韵律活动”“十四 活动考核”等14课;第十至十二册为高中阶段,每册首先集中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课目标”“活动课目标”及“体育教育课程考核”,之后皆分为“知识篇”“教学篇”“活动篇”“选修篇”4部分。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