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月17日上午,由西南大学潘洵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8)开题报告会在学校东方红报告厅举行。
会议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学校社科处处长郑家福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跃光教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抗战工程办主任周勇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贤全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阳奎兴副主席等领导先后致辞。第二阶段由开题报告会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主持。专家组成员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朱英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荣维木编审,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廷湘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项目组成员及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抗战工程办公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和相关学院的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首席专家潘洵教授从研究背景与重大意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研究基础和目前存在困难等作了开题报告。各位专家学者认真听取了报告,充分肯定了该课题选题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认为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扎实、课题设计全面系统,但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项目完成的工作难度,争取各方更大的支持。并针对项目预期目标及实际情况从概念界定、研究视野、内容侧重、史料收集、目标设定、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专家们认为,本课题研究与类型相同的南京大屠杀史料整理与研究相比较,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可适当调整预期目标。同时,要抓住今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契机,陆续推出一批整理和研究成果,并争取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潘洵教授对开题论证做了简要回应,表示将认真吸收和消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适当调整研究预期目标,进一步优化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努力开展科研工作,确保按时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开题报告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下午,课题组成员就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专题研讨。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达成其战略目标,利用其优势航空兵力,对中国各地城乡实施了不区别军事设施和民间地区、军队活动和市民生活的“无差别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是日本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重要的侵略暴行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在战后东京审判中未予起诉和追究的战争罪行。因此,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研究,既是一个揭开历史面纱、探究历史真相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性课题,同时又是一个追究战争罪责,警示后世子孙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性课题。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13日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深沉而坚定的讲话,依旧回荡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空。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对死难同胞的隆重祭奠,是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面对昔日伤痛的深刻思考,是强大的正义力量对军国主义分子的严正警告,更是负责任大国倡导、捍卫世界和平的有力宣示。我们开展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就是为了守护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一个不容否认的真相。
(一)本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的要求,立足于尊重历史、开创未来、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需要,开展“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日本右翼势力战争魔咒死灰复燃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二战结束时日本的投降意图并不纯粹,对战争罪行的追究并不彻底,而东京审判也放过了对大规模无差别轰炸、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强征“慰安妇”等大量战争罪行的审判,因此,日本军国主义虽然在形式上被粉碎了,但却被其逃避责任的思想留下了种子。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其侵略历史,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开展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谎言;有助于准确把握历史事实,澄清模糊认识,维护国际正义和世界和平,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立此存照,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散布侵略战争“否定论”的最有力的回击,可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
2. 追究战争责任才能维护胜利成果。侵华日军的无差别轰炸,践踏国际正义,是典型的反和平侵略行为;违反“军事必要”原则,是赤裸裸的战争犯罪;违反人道主义原则,是反人道的屠杀暴行。然而,作为加害方的日本,在战争时期一再宣称其轰炸目标是有限度的,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的,严格限制于军事机关和设施,而且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也没有对日军这一暴行的审判和追究。但是日军犯罪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前进的浪潮永远卷不走历史的车轮留下的痕迹,东京审判没有追究不等于说连日军犯下的罪行也一并抹去,如果不能正确认知无差别轰炸的真相和本质,世界人民将无和平可言,更无正义可论。时至今日,无差别轰炸的罹难者没有得到丝毫的赔偿,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幸存者在战后承受着轰炸所造成的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与煎熬,无差别轰炸受害者的民间索赔诉讼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全面收集和整理侵华日本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揭示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历史真相,将有助于深化对无差别轰炸本质的认识,有助于追究无差别轰炸的战争责任,从而推动无差别轰炸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3.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差别轰炸的始作俑者,直至今天,世界上无差别轰炸的行动仍在不断的蔓延,轰炸造成的悲剧仍在不断的上演,不追究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责任,我们就没有资格去谴责当今战争中仍然存在的无差别轰炸暴行,人类的和平就会受到肆意的践踏和破坏。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坚决反对,是所有爱好和平人们共同的责任。为了铭记历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去年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活动、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三次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广泛涉及加害方的日本、受害方的中国和关联方的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已有的研究缺乏完整系统的全景性专题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成果数量丰硕,但开拓性、原创性成果较少;微观个案的研究多,宏观全局的研究少。至今没有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系统全局性的深入研究。
1.集成丰富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由于缺乏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全面系统的史料集成整理,严重制约了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学术研究。本课题将全面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各类档案资料、图书资料、外交文件、报刊资料、调查资料、史志资料、日记回忆、口述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编纂集成性、基础性、传世性的《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汇编》,包括在原始资料基础上编辑《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日志》,并建立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源数据库,这是首次关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全面而系统的专题整理,不仅有助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历史的系统发掘和保存,汇集日军实施无差别轰炸的大量铁证,全面反映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历史真相,更为深化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奠定坚实可信的史料基础。
2.拓展研究领域,丰富抗战研究。从前面综述可知,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研究,虽有日本学者前田哲男等从人类战略轰炸视角开展的研究和反思,也有大量涉及重要城市的无差别轰炸的个案研究,但总体而言,微观个案的研究多,宏观全局的研究少,至今没有能综合利用加害方、受害方和关联方三方资料并立足于国际视野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通过翔实可信的史料拓展研究领域,全面重建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实,系统考察和探讨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战略策略的变化,进程及其特征,造成的重大人口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经济影响,西方各国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反响与应对,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系统而又有重大学术突破的学术著作《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研究丛书》,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弥补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这一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拓展和深化中国抗战史、日军暴行史、战时国际关系史的研究。
3.澄清历史认识,总结历史教训。唯有平实理性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揭开历史真相,澄清历史认识,总结历史经验。由于日本在战争时期一再声称其轰炸行动是军事行为,而在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军对日本的东京审判中,又没有对其大规模无差别轰罪行进行清理和审判,因此,日本官方的战史将其纳入航空进攻作战的范畴进行研究,而隐藏其无差别轰炸的非人道性质。如何认识侵华日军的无差别轰炸,既是一个历史认识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大量的资料发掘和实证研究,深刻揭示侵华日军所谓航空进攻作战的无差别性、违法性和非人道性,从而有助于准确把握历史事实,澄清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错误和模糊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总结历史教训,真正警示后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能够为保护与利用无差别轰炸遗址遗迹提供学术支持,推动无差别轰炸遗留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对公众社会意识的塑造,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历史教育活动,推动中日战争的国际共同研究,形成国际共识,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视野、学术标准和正义立场,以严谨实证的治学态度,强化综合性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进行全景性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全局性的学术深化研究。
立足国际视野,就是要突破从抗日战争史或中日关系史的视角来研究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而应当立足于国际宏观视野下的研究,纵向上将其置于人类战略轰炸演进历程中进行考察,横向上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关系中进行分析。
立足学术标准,就是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的学术研究理念,高度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在史料的发掘和利用上有新的突破,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还原历史。
立足正义立场,就是要注重现实关怀,用学术的方式来弥补东京审判留下的遗憾,用学术的成果来追究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罪责,追求真相,伸张正义。在已有史料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和收集加害方、受害方和关联方的资料,并通过各方资料的相互比照,以发挥纠偏补弱之用。针对东京审判没有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罪行进行起诉和追究的实际,以及学界对日军无差别轰炸研究又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深入开展实证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澄清历史认识。
(二)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安排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一: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战略及实施的史料整理与研究,主持人伊香俊哉教授和赵国壮副教授;子课题二: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及损害的史料整理与研究,主持人袁成毅教授;子课题三:抗战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大后方无差别轰炸暴行及损害的史料整理与研究,主持人唐润明研究员;子课题四: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国际反响及应对的史料整理与研究,主持人张瑾教授;子课题五: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编纂与资源数据库建设,主持人周勇教授。
子课题的设计采用了简化的“就事论事”原则,紧密围绕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发生、发展、结果及其影响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加害方日本的无差别轰炸的战略及实施,受害方中国遭受无差别轰炸的暴行和损害,关联方国际组织和西方主要国家对无差别轰炸的反响与应对。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子为课题一,是加害方日本方面的史料整理与研究;第二部分为子课题二、三,是受害方中国方面的史料整理与研究;第三部分为子课题四,是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前苏联等西方国家为重点的史料整理与研究;第四部分为子课题五,是统筹编纂资料汇编和建设资源数据库。前三部分共四个子课题,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来看,是一种先因后果关系,即先有加害方,后有受害方,再有关联方;从划分标准来看,又是一种平行关系,无论是加害方、受害方,还是关联方,均代表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层面。其中,第二部分受害方的史料整理与研究细分为两个子课题,既是基于对侵华日军在不同阶段无差别轰炸战略相异的考量,也是对于该课题便于进行具体操作的考虑。
力图通过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完整系统的全景性史料整理和全局性的学术研究,编纂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汇编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全面系统而权威的学术成果。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特色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战略及实施。这是围绕无差别轰炸加害方的研究。通过对日本系统、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形成一个日文资料专题数据库。并在丰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全面再现侵华日军航空进攻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实施的全过程,围绕日本是如何发展空军;侵华日军是如何实施轰炸;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战略意图是什么;无差别轰炸战略与日军整个侵华战争战略之间的关系;不同时期无差别轰炸战略的演变;无差别轰炸的战略部署,军力配备,当时日本国内是如何认识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等等问题展开学术研究。
2.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及损害。这是围绕无差别轰炸受害方的研究。重点弄清楚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重点研究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日本为配合地面军事进攻而开展的无差别轰炸暴行及损害,二是抗战相持阶段后日本“以炸迫降”战略下对中国大后方无差别轰炸暴行及损害,包括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两个阶段。
3.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国际反响与应对。这是围绕无差别轰炸关联方的研究。通过对西方国家保有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还原战时西方各国对该暴行的认识及应对,另一方面梳理战后西方社会对暴行的认识流变,让西方主流社会全面地认识这桩暴行,了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痛,同时,警惕、抵制、谴责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战争的行为,彻底清算其战争责任,维护人类正义及世界和平。
(二)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问题。本课题的资料文献利用是一大难点,一是涉及国别多、地区多;二是记载语言多;三是浩如烟海,类型多样;四是内容分歧多,可信度不一;五是部分档案未开放。要编纂集成性、基础性,传世性的资料汇编(约600万字),建立包括文字、图片、录音、影像在内的资源数据库(1500万字)。收集整理这些资料,需要到各国档案馆、图书馆,甚至到实地调查,访问见证人和幸存者,需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解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历史真相问题。
2.历史认识和历史遗留问题。关于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是研究的难点之一,达成各方共识的最大困难在于,无差别轰炸是伴随着航空进攻作战而进行的,而战后东京审判没有将无差别轰炸作为战争犯罪进行审判和追究。与历史认识问题相联系,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研究难点之一,历史遗留问题主要体现在轰炸暴行的清算、战争责任的追究、受害者对日赔偿诉讼等方面,由于战后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未能及时清算,其战争责任亦未能得到追究,而无差别轰炸受害者对日赔偿诉讼面临诸多难题,受害者幸存人数日渐减少,证人越来越少,相关口述资料调查难度加大,也愈加不易。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在问题选择和学术观点方面的创新。首先,是立足于解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整理与研究这一重大学术问题;其次,是立足于解决侵华日军所谓航空进攻作战的无差别性、违法性和非人道性这一重大历史认识问题;第三,是立足于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伸张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在学术观点方面,课题将对侵华日军的航空进攻作战的性质、无差别轰炸带来的伤害和战后东京审判有意回避了对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审判和追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一些崭新的观点。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创新。注重基础性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运用的结合、文献资料与非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的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的结合以及国际视野与比较分析的结合。分析工具方面,课题将运用现代数字手段,对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处理,搭建“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电子资料库”平台,建立电子资源库、检索系统,做到相关资料点的有效链接,并利用分析软件对数量材料进行处理分析。
3.在文献资料的利用方面的创新。本课题不仅首次全面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国各类档案馆、报刊文献以及回忆录、日记和口述资料中有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档案文献。而且首次专题收集和整理英、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及国际组织有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反应及应对的史料。同时将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日方档案文献和《东京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资料。并首次将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文献资料和非文献资料结合起来进行整理,编纂一套《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汇编》,编纂一本《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日志》,并初步建成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源数据库。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1.重视原始资料的抢救性挖掘、搜集与整理。本课题将加强对国内外的口述材料、文字材料、图片、录音、影像等原始资料的挖掘整理,力求史料的全面充实可信,并以全面、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相关史实进行考证和分析。
2.注重国际宏观视野下进行研究。本课题将把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置于人类战略轰炸演进历程中进行考察,并与第二次大战期间其他战场的无差别轰炸进行比较分析,深刻揭露其战争犯罪和非人道性的实质,并探讨解决历史认识和遗留问题的路径可能。
3.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并行。本课题在设计子课题时,将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并行开展,这将避免带来研究资源浪费或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有利于形成较为科学的判断和认识。
4.历史认知和现实关怀并重。针对日本一再宣称其轰炸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的军事行为和战后东京审判未对其无差别轰炸进行清算和追究的实际,立足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战争暴行,澄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用学术的方式来弥补东京审判留下的遗憾,用学术的成果来追究日军无差别轰炸的罪责,伸张正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主要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1.基础性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运用相结合。首先,围绕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中的真相,无差别轰炸造成的损失和日军轰炸引起的国际反响等问题开展基础性实证研究。同时,强化理论的分析运用,透过事件、透过史实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动因。此外,借鉴国际法学、记忆史学、心理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及方法,为实证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问题。
2.文献资料与非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相结合。关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各国各地均有大量的档案、报刊文献记载,也有数量众多的自传、回忆录、日记等资料,文献是极其丰富的,这是本课题资料发掘整理的重点,也是开展深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中,也形成了大批照片、影像等非文献资料,而对受害情况的研究,也需要加强对轰炸遗址遗迹的调查,受害者的受害状况及其影响的口述调查等,所有这些非文献资料和田野及口述调查,都是深化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研究的重要资料补充。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从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战略决策与实施的内在本质属性来进行定性的分析,进而认清其轰炸的无差别性、非人道性和违法性。在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如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次数,轰炸的机数、投弹的枚数,轰炸损害也会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如人口伤亡数、财产损失数、房屋损毁数、轰炸的地点数等,因而也需要注重定量的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4.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全面系统地研究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及其遗留问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拓展和深化中国抗战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日军侵华暴行史的研究。为准确把握历史事实,澄清模糊认识提供学理的依据,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谎言提供研究成果的支持。
5.国际视野与比较分析相结合。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是一个涉及三方多国的国际焦点事件,无疑需要注重研究的国际视野。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日本开启的无差别轰炸遍布于各大战场,既有法西斯国家为扩大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无差别轰炸,也有反法西斯各国为制止侵略对法西斯国家的战略轰炸,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轰炸的不同的特征、作用和影响,更进一步深化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认识。
(二)预期实现目标
本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料汇编》。
2.《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研究丛书》。
3.《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日志》。
4.初步建成《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资源数据库》。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困难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有一定的前期研究。一是对重庆大轰炸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研究经验。二是在从事重庆大轰炸的研究中对其他地区的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也开展了资料的摸底和收集工作。掌握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信息。
有较强的研究团队。以重庆大轰炸研究团队为重点,集合了各地研究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及其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
有政府和学校的政策支持。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外,还有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支持和学校方面的支持。
(二)本课题研究的困难
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重庆大轰炸有较充分的研究,但侵华日军对其他各地的无差别轰炸的研究参差不一,不少地方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还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当时国际组织和关联国家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反响与应对的研究,不仅资料收集难度大、工作量大,而且研究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体系设计过于庞大。本希望能够通过项目的研究,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能够在资料收集和问题研究方面奋起直追。以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为目标,希望为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暴行立存此照。正如评审专家反馈意见所言,课题研究范围过大。
资料收集难度很大。正如前面所言,资料收集难度也很大,一是涉及国别多、地区多;二是记载语言多;三是浩如烟海,类型多样;四是内容分歧多,可信度不一;五是部分档案未开放。
与会专家就项目顺利推进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专家组在充分肯定项目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对项目顺利推进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和意见。
朱英教授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根据已有经验,朱英教授指出,史料整理与研究类的重大项目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操作上的实际困难。如何将项目工作合理化分配,责任落实到人,是项目顺利、有序推进的关键。二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突出新意,尤其是项目申报标书中提到的突破军事史局限,在研究中体现政治、文化、心理、外交等多方位视角,是一个难点。希望项目组攻坚克难,将这些创新视角在最终成果上直观的反映出来。三是国外史料的搜集要取得有效突破,真正展现国际视野。四是在成果文辞的表述上也要尽量避免纯粹的民族情绪表达,让研究回归学术的理性与客观。五是项目可以借鉴公众史学的方法将研究推向大众。朱英教授还特别提到,该研究具有鲜明现实关怀意义,希望项目组能发挥“两库”的作用,一是发挥项目研究的资料数据库的学术影响,二是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发挥智库作用。
荣维木编审从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战略轰炸与无差别轰炸的概念区别。如何从法理意义上将概念做好解释。项目组在研究中要充分考量国际法对这一概念是如何界定的,“无差别轰炸”这一概念在法律史意义的源流情况如何。
汪朝光研究员着重谈了四个问题。一是海外史料的搜集,重点要注意日本、台湾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二是现有史料的甄别与利用。比如,《满铁简报》的利用。该简报汇集了大量日军侵华时期地方报纸,其中就有不少有用的史料。三是要有比较的视野,在国际法的理论视野下,一般军事轰炸与无差别轰炸的区别,无差别轰炸与有差别轰炸如何区分,盟军制止侵略的轰炸和日军的侵略轰炸之间的性质区别在哪里。在比较的视野下,将日军对东南沿海的轰炸与对大后方轰炸作比较;将中外轰炸作比较,比如,伦敦轰炸与重庆大轰炸的比较,等等。还要注意从心理感受及认知上作比较,如普通中下层民众对轰炸的感受与精英之间的感知的比较;官方组织的认知与民间机构的感受的比较。四是注意各子课题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重复,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做好合理安排。
陈廷湘教授提出,项目究竟是对史料的研究还是对问题的研究,二者侧重不同,着力点迥异。根据项目的名称来看,陈廷湘教授建议,由于项目难度大,重心应放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上,并在此基础上对史料进行研究,利于项目的合理化推进。此外,在口述史的搜集整理上,要特别注意加强人类学、社会学方法的训练,保证口述史料整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在研究视角上要坚持学术研究的理性,跳出纯粹的受害者观察视角,冷静、客观的看待问题。
张生教授针对项目的资料搜集,建议一定要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注意项目推进的可操作性。张生教授认为在国外史料搜集上,需特别注意美国国家档案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一手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此外,关于无差别轰炸的历史记忆也是项目需注意的问题。口述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特别好的手段。
专家们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与类型相同的南京大屠杀史料整理与研究相比较,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可适当调整预期目标,特别是先将重点集中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上,在研究方面可以进行适当收缩,将研究丛书调整为研究专著。同时,要抓住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契机,陆续推出一批原始资料,并争取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与会领导和嘉宾致辞
开题报告会第一阶段,张跃光副书记首先宣读了立项通知,向项目组表示祝贺,并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张跃光副书记表示,西南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源。近年来,学校连续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收获连连,体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发展的强劲势头。随后,周勇教授代表重庆市委宣传部抗战工程办简要介绍了该工程的缘起及工程推进数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尤其是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史料搜集、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有较大收获。该项目是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获得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可喜可贺。之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贤全教授代表学院向潘洵教授获得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并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各兄弟院校在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是鼎力协助,并希望项目组以此为契机产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精品。最后,重庆市社科联阳奎兴副主席代表重庆市社科联对西南大学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上取得不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向潘洵教授领衔的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西南大学再接再厉,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