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本选题以“丝绸之路”作为研究范围,“丝绸之路”起止的时间限于中国古代,所涉及的地域,基本限于今我国境内,并涉及中亚邻近地区。
(一)选题背景
1. 本选题是基于目前国家战略构想而提出
我国在崛起过程中遇到美欧的围堵,但新一届政府倡导组建以中华民族自身特点为核心,平等对待各国的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2013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本课题是以习近平主席“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为指导,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精神而提出。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代中国丝绸向西输出贸易为基础而形成
丝绸之路带动了沿线各绿洲王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密切了各国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将这种密切交往关系加以巩固和稳定下来的,是随着丝绸而来的中原契约文化,契约长期规范着丝路的经济秩序,带来了丝路沿线各族的平等互惠、共赢和进步。
“契约”是市场经济形成的产物,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民间法律”,市场的“诚信”体现于契约之中。中原和西域、中亚地区持续的经济联系,与在契约基础上建立的诚信密不可分。本课题研究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研究丝路沿线出土的民族契约,并与中原汉文契作出比较,揭示契约对丝绸之路畅通的关系,对丝绸之路商业经济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关系;以各族对中原契约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并促进各族经济发展进步和共赢的事实,为国家的战略构想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经验,具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独特学术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契约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理性选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规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契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传世文献对历代契约的内容鲜少介绍,而丝绸之路契约文献的不断发现,汉族、民族契约文献及样文的呈现,向世人披露了契约的原貌、基本形式及主要内容,这为研究各族契约文化,了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如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等语种的契约,分藏于世界各地,零落分散,国人长期无缘见其原貌,国内新藏也有不少没有整理公布。
本课题就是要将流散在国外的民族契约图版搜集回来,与国內新出土的民族契约汇集在一起作出通盘整理,以期建立中国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的资料库。
应用价值:
1.中国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资料库的建设,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原始文献依据,为研究者进行相关文献比较研究提供基石。
2.按文种分类,对各族契约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重新作出译读、汉译、对契约出土地及时代作出考证,对契文内容全面给以注释;对已有的研究重新校订、定性、定名、并作出说明,出版图文对照比较完整的中国版本多卷本《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提供一个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民族契约范本。
3.改变以往“中国契约史”只重汉文契约的传统、“中国经济史”只言汉地经济运作的状况,给中国契约史、中国经济史注入多民族成份的内容。
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把民族契约文献放在中国历史大背景和环境中,把民族契约文献看成中国契约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来探讨各族与汉族经济交往中产生的各族契约文化上的趋同性演变。有利于加深对多民族经济生活习惯法则上统一性的认识,有利于深化对丝路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对西域各族契约文献与中原地区汉文契约作多方位的理论性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存在着的交互影响与融合,揭示契约对丝绸之路畅通的关系,对丝绸之路商业经济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关系;以各族对中原契约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并促进各族经济发展进步和共赢的事实,为国家的战略构想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经验,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供历史根基性的学术依据。
同时阐述中国自古以来在外向型经济中具有契约诚信、平等友好相待的传统,而这种平等的契约精神一直支配着中国与丝绸之路各族的交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可突破的空间
古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语种契约,国内外已有一些整理和研究,但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间,现简述如下:
(一)佉卢文契约整理和研究现状及可突破的空间
佉卢文是公元3-4世纪流行于古鄯善国的文书。出土至少有1100余件,被斯坦因前后四次盗掘劫往英国的,有932件。英人E. J. Rapson(拉普生)的《斯坦因所获新疆出土佉卢文文书集校》拉丁文转写译释了764件,后来T.Burrow(贝罗)的《中国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又英译出较完整的489件。新疆社科院王广智将其译成汉文,但无图版,且译文不规范,错误不少,其中约有契约近50件。贝罗是古民族语言文字学家,只重视具有语言学价值的内容,对每件文书不仅没有定性、分类、订名,而且把一些文书开头的执政王纪年或谕勅某官职者、结尾等处许多具有历史学价值的内容省略未译,对每件契约,未标明出土地,无注释与研究。国人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由于是“初集”,对民间契约尚未涉及。这些都给佉卢文契约的全面整理、注释与研究,留下了许多可突破的空间。
近年新疆续有佉卢文契约的零星发现,林梅村、段睛、皮建军等都有新的研究进展;连同马雍、刘文锁等的研究都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
(二)于阗文契约整理和研究状况及可突破的空间
于阗文文献是古代直至10世纪流行于古于阗国的书写文字,所出契约不多,英、德、美等国各有释译。2002年哈佛大学的施杰我(P. O. Skjaervo)发表《英国图书馆藏新疆出土于阗语写本》,其中有于阗文契的转写和英译。日本熊本裕、中国張广达、荣新江对俄藏于阗语与汉语合壁买驼契的刊布与研究,给于阗文契约文书研究带来了新的样本。国内的研究释译主要是段晴,其成果众多。近年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新入藏了一批于阗语文献,相关的契约尚待甄别整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于阗文相近似的据史德语(图木舒克语)中,也发现有契约文书,这些都给本课题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三)粟特文契约的整理和研究现状及可突破的空间
粟特文是流动在丝绸之路上粟特商人行用的文字,然而出土的用粟特文书写的契约很少。尚有待于本课题进一步的调查和搜集。
(四)吐蕃文契约整理和研究现状及可突破的空间
吐蕃文契约是公元8-10世纪吐蕃占领敦煌及新疆地区使用过的文契,出自敦煌、米兰和马札塔克。自上世纪初被劫往英、法、俄、日后,各国都有学者对吐蕃文献作有部分整理和研究,国人王尧、陈践对部分吐蕃文契约作过译释,其后在《吐蕃简牍综录》中,将英藏、俄藏、新疆博物馆新掘得,总共464支吐蕃文简牍,悉数转写译释,因未作定性分类,契约类文献有否?还尚待甄别整理。
国人杨铭多年从事吐蕃出土文献研究,近年又汉译了日本武内绍人的《中亚古藏文契约文书研究》。武内绍人对所搜集的58件契约,做了定性、断代,但其英文译释问题不少。现需要重新作汉译;其订名缺乏时间、地点、人物、性质诸因素,也有待重做;其研究仍着重于语言学,很少涉及社会历史层面的分析,注释简略。目前需要重做中国人的研究整理和详细注释的版本,以及从历史和社会经济视角的比较研究。
(五)回鹘文契约的整理和研究状况及可突破的空间
回鹘文契约是公元10-14世纪在新疆流行的文契,主要出土于吐鲁番。上世纪初,这些契约被劫往德、英、俄、土、日后,各国学者多有研究。国人耿世民、李经纬、刘戈等对回鹘文契也都有一些研究。
日本山田信夫与小田寿典、茨默、梅村坦、森安孝夫等,在整合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回鹘文契约文书的综合研究》和《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译释了121件契约,刊布了119件契约图版。
这些研究,比之于现有回鹘文契约300余件的存量而言,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国内尚有大量的未面世回鹘文契约等待整理,并与汉文契作历史的、经济的比较研究。这正是需要本项目来填补和加深的方面。可突破的空间还很大。
(六)西夏文契约的整理和研究状况及可突破的空间
西夏文是公元11-13世纪西夏国使用的文字,流行于河西地区。自1909年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发现西夏文字文献后,至上世纪后期新的考古发现,共出西夏文契约500余件,大部分尚未整理公布。
目前能熟练识读西夏文的专家主要是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史金波教授,他发表了多篇对西夏文契约的译释与研究,这些都是开创性的。现需要全面的对西夏文契约进行开拓性的释读整理、定性分类、断代订名,汉译注释;系统公布后,再将其与汉文契、吐蕃文契、回鹘文契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从中探讨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这些都是新突破。
(七)蒙古文契约的整理和研究状况及可突破的空间
蒙古文契约是13-15世纪流行于丝绸之路上畏吾体蒙古文文献。上世纪以来在黑城、敦煌等地出土有畏吾体蒙古文契约20件,目前国内外学界只有初步研究。至于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是否有蒙古文契约,需要进一步调查搜集。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于本项目的全面调查、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的比较研究。
(八)丝绸之路出土的民族契约还有察合台文契
察合台文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维吾尔文。清统一新疆后,南疆维吾尔族多用察合台文写的契约,民间散存甚多,在新疆大量存在,而且在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耳其丝路沿线都可能有,本课题拟补入。这将是对丝绸之路通向中亚路上契约经济研究的新开拓,否则,是一个缺失,本课题的后继计划补入。
(九)在比较研究方面
已往对各族契约,运用比较的方式作研究者甚少。但对个别文种学术界有单列的研究,而对各族契约放在整个中国大历史环境中进行历史的、经济制度层面的比较研究极少,正是需要突破的研究空间。
现有研究之不足:
1. 已有的研究对契约资料搜集不全,本课题将继续搜集更多的新资料,把范围尽可能扩大到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乃至民众家庭的收藏上。
2. 对各民族契约的比较研究甚少而不深,从历史的、经济的视角作全方位的比较性研究十分薄弱,基本尚属空白。这就要求本项目尽最大努力在汇集各类契约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开创民族文字契约之间及其与汉文契约之间的全方位比较研究。
3. 对依托社会历史大背景去剖析各族契约对当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繁荣的作用价值研究不够。对契约制度下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层交流和融通;对各族契约文献中反映出的演变规律作出揭示,这些都是本课题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三、总体框架与预期目标
(一)本课题总体思路
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于阗文、粟持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契约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以及与汉文契的比较研究,使整理和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达到既能搜集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齐全的我国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契约文献;又能在中国历史发展大视野下,对各族契约作出历史的、经济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各族经济生活共同习惯法则形成中,各族契约的发展规律;为缔造中华多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提供理论性的依据;同时也揭示出契约的诚信原则,给各族社会经济带来的发展和进步,为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总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构成
本课题总体研究框架是对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契约开展全方位研究,按照历史时代和民族文字的特点,分为五个子课题,再加上民、汉比较研究为六个子课题:
第一子课题:对佉卢文、于阗文、粟持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第二子课题:对吐蕃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第三子课题:对回鹘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第四子课题:对西夏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第五子课题:对蒙古文、察合台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第六子课题:对各族契约文献的综合比较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预期目标:
1. 本课题整理的总目标是对佉卢文、于阗文、粟持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契约文献,按各族文种契文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编纂完成包括图版、释文、译读、汉译、定名、定性、校记、说明、参考文献、作出注释在内的系列民族契约文献《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完成一项我国丝路沿线民族契约文献资料库的建设。
2.研究部分的目标是:对课题内容中各文种有价值、比较完整的诸契劵,再联系其它藏品结合传世文献作出与汉文契比较的专题研究。通过对各民族文字契与汉文契文献的全方位比较研究,撰写出系列的学术研究论文,汇成《丝绸之路民族契约与汉文契约比较研究论集》。
本课题在学术建设方面的预期目标:
1.在学术思想理论方面的预期目标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自古以来虽然各自称王立国,但都藩属于中国中央朝廷,是中华民族组成的一部分。政治上的长期归属与联合,是以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与交流为基础的,在各族与中原长期的密切交往中,不仅长期依存,而且在经济、文化制度上相互吸收和相互融通。
2)本课题则是从契约制度、契约文化这一层面去拓展这一基础的研究,对各族契约关系发展历程中,客观存在的对汉式契约趋同性规律作出揭示,展现出中国多民族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共通的契约习惯法则。而这些法则既促进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也巩固着各族在政冶、经济、文化上与中原地区的联合。而各族经济生活共同习惯法则的形成,也是对中华多民族共同体的一种缔造。这一学术思想理论的论证和构建,便是本课题学术思想理论方面的的预期目标。
2.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的预期目标
中国契约史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契约史的研究,多是对汉文契约与汉地契约关系的研究。从学科建设看,包含多民族契约在内的、内容全面的中国契约发展史,目前仍属空白,而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将拓展中国契约史研究的空间,填补中国民族契约发展史的空白,既完成多卷本的《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的编纂,又完成一套《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文献比较研究论集》的研究编写,为创建多民族契约史比较研究新学科作出贡献。
四、子课题结构及内容
本课题任务庞大,根据已具备的条件和先易后难原则,将研究任务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即现课题阶段,完成第二子课题(吐蕃文卷)、第三子课题(回鹘文卷)、第四子课题(西夏文卷)的编纂和第六子课题相关民族契约的比较研究工作。将难度较大的第一子课题(佉卢文、于阗文、粟持文卷)、第五子课题(蒙古文、察合台文卷)、放在第二期完成。现将第一期子课题的结构及內容,分别列述于下:
(一)杨铭教授负责对吐蕃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1.本子课题结构
先按契文的出处分成敦煌、西域两大部分,然后根据契约的内容和性质分类:对每件文书图版,作出藏文录文;再进行拉丁字母转写,继而对每件契文进行以下7个专项工作:1)出土地及收藏号、2)定名、3)图版、4)标尺、5)吐蕃文的拉丁字转写、6)汉译、7)注释。此外,计划在书后作三个附录。
2.主要內容
1)编纂完成《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吐蕃文卷)》,估计全卷约30万字左右。其要目如下:
总论 吐蕃文契约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
I.敦煌吐蕃文契约文献
(1)买卖契约
(2)借贷契约
(3)雇佣契约
(3)租佃契约
(4)其它
II. 西域吐蕃文契约文书
(1)买卖契约
(2)借贷契约
(3)雇佣契约
(4)租佃契约
(5)其它
III. 附录
(1)吐蕃文契约文书收藏地、原始编号一览表
(2)吐蕃文契约文书研究论著目录
(3)藏、汉文对照译名索引
2)完成研究论文3篇左右。
(二)张铁山教授负责对回鹘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1.本子课题结构
本子课题将严格遵循国际通用的语文学方法,对回鹘文原文进行换写、转写、汉译、注释和考证。换写、转写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具体要求是:
1)收藏号:契约文献出土地、收藏地编号。
2)契约文献的订名和断代。
3)图版(尺寸):清晰的图版和长宽尺寸。
4)原文换写:回鹘文原文的国际通用拉丁字母换写。
5)原文转写:回鹘文原文的国际通用拉丁字母转写。
6)汉译文:对每件回鹘文文献进行汉译,提供准确的汉译文本。
7)注释:对回鹘文原文中的一些词句、术语、语法现象等进行文理注释。
8)考证:对每件文献的版本、体例、内容等进行文献版本、体例、校勘、辑佚及历史背景等综合考证。
2.主要內容
为学术界提供一份收录回鹘文契约文献较全、译文准确、注释详尽、考证可靠的回鹘文原文文本和汉文译本。內容是:
1)完成《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回鹘文卷)》的编纂,约40万字左右,要目如下:
总论 回鹘文契约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
I. 回鹘文契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与契约相关的行政文书
(2)买卖奴隶契约
(3)买卖交换土地契约
(4)租借契约
(5)其他
II.附录
(1)回鹘文契约文献收藏地、各家编号一览表
(2)回鹘文契约文献研究论著目录
(3)词汇表
2)撰写回鹘文契约文书相关研究论文3篇左右。
(三)史金波教授负责对西夏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1.本子课题结构
在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题目;再系统梳理分类:选取其中较为完整、文献价值较高的200件左右不同类型的契约作细致整理;在文字识别、词语释译方面依据需要做出注释。形成原件图版、订题、西夏文释文、汉文对译、汉文意译,以及注释为一体的翔实资料。同时在汉译、整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专题探讨,并与汉文契约作对比研究。
2.主要內容
1)编纂完成《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西夏文卷)》,预计40万字左右。
其要目如下:
总论 西夏文契约文献的收藏与研究
I.西夏文契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买卖契约
(2)借贷契约
(3)典当契约
(4)众会契约
(5)租佃契约
(6)雇佣契约
(7)其他
II.附录
(1)西夏文契约文献收藏地、各家编号一览表。
(2)西夏文契约文献研究论著目录。
(3)词汇表。
2)完成研究论文3篇左右。
(四)杨际平教授负责对各族契约文献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
1.本子课题结构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各族,由于与內地商贸经济交往频繁,所受来自中原地缘政治、经济影响比较大。中原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也相继传播到了丝路沿线的西域各国,其中最显著的是与民众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契约文化,一些汉族契约中的法则或规定,也逐渐被各族所吸收并运用于契文中。从这种趋同性现象着手,研究其产生趋同的具体历史背景及其渊源、对本族经济发展的推动,给丝绸之路经济带繁荣所起的作用。而少数民族的契约对汉族契约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开展这种研究,就必须要去深入考察分析各族土地买卖契、买卖奴婢契、借贷契、租佃契、雇工契、养子契、婚书契、遗嘱契等契文在內容上与汉文契之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背景。
2.主要內容
除本子课题组成员外,整个课题组成员均参与其子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是:
1)对各民族契约产生背景之异同比较;
2)对契约形式与内容之比较、契约基本要素之比较;
3)对各民族契约与本族律令关系和中原地区之比较;
4)各族契约在与中原政治经济交流中的变化之比较;
5)对各族契约在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作用之比较;
6)诚信精神在各族契约中的体现之比较。
通过比较研究,具体展现在丝路长期频繁的政治、经济交往中,中原以儒家诚信为基础的契约精神、准则及条款,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丝路各族的官民生活中,变为本族生活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形成具有共通性的民间契约习惯法则,从而证实多民族的中国在契约文化上有趋同性、统一性的一面,这是对中国多民族发展史上一种规律性的揭示。
完成研究论文10篇左右。
审订各子课题提交的研究论文,编纂完成《丝绸之路出土各民族契约文献比较研究论集》。
五、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一)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对契约整理方法的具体要求
1)首先各子课题负责利用网络技术,向国际敦煌学项目IDP、国家图书馆、西北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搜集、调查国内外收藏的本领域契约文献原件或图版(彩版或黑白片),标明出土地域,收藏单位,编号,尺寸大小(高cm×宽cm)。
2)对民族契文作出依行录文后,再作拉丁文转写(西夏文则作与汉字的字对字比对),使用行号、缺文号。
3)对民族契约文字重新作汉语的释读、汉译,对需注释的语词附加注文号。
4)对每件民族契约作出定性分类,如买卖契、借贷契、租赁契、雇佣契、养子契、家产分书契、遗书文契、婚约契、众会契等,然后按性质归类。
5)断代、订名:对每件民族契约确定其年代(含公元年),有的需经考订作出断代,年代疑似者用“?”表示。给文书订名需含有时代、地点、性质、人物姓名等,如国家图书馆藏BH5—3号佉卢文文书,可拟题为“鄯善元孟王8年(公元332年?)卓可特·基多卖地契”。并对断代、订名写出简要说明。
6)注释:分为两类:一是文献学注释:对文卷中俗写、别写、讹写、缺笔字作出勘误注记。二是内容注释:对契约文献中的人、地、事、制度以及难词、疑句等,作出有依据的、或经过考订的解释。
在进行上列每一步时,都包含着对契文本身的研究,需要充分注意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有些需加以甄别,重新作出考订,更臻于科学合理。
2.对契约比较研究方法的要求
要求按以下诸研究方法进行:
1)二重论证法:对出土的各民族契约,首先需对其民族、地域、历史的发展,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作出全面的契约背景认识。
2)联系论证法:将契约与同时期出土的其它文献(包括本民族文书、律令及汉文文书)作联系性的研究。
3)契约形式与内容的比较法。
4)结构对比分析法:对各民族契约诸要素,从结构上与汉文契约作多方位比较,如纪年、立契双方身份的表述、标的物表述、交易价格衡量、违约受罚、官府介入干预、见证人、署名印押为信等的比较,考察其异同及其由异趋同的演变,作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揭示。
5)综合贯通研究法: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地域却是固定的,中原的汉民契约文化也具有传承性,因此对不同时代的民族契约,需要瞻前顾后用上下贯通性的方法,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
(二)本课题的可行性
本课题的研究是基础性的务实研究,其衡量标准也是客观、具体的,前列的方法是适用的、可操作的,其依据是: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
汉晋以后,随着各族与中原关系的密切和加深,汉族的契约制度随着丝绸的西输,也由中原扩展到西域,被西域各族所接受,结合本族生活传统,并运用于本族经济交往中。各民族契约的条款和形式,也跟随汉文契约的变化而演变,这就是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也是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学理依据。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符合认识论的规律
从民族契约的整理出发,再上升到对契约的比较分析研究,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整体的认识论规律,将不同时期的民族契约结合历史背景考察其变化发展,符合于历史唯物论的法则,遵循这些规律和法则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会畅通无阻。也只有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作出的研究才是客观的,科学的。
六、课题重点、难点及创新
对各民族契约的研究,关键在于改变以往进行孤立研究的状况,而是将其放在中国历史发展大背景下,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环境中,考察各民族契约的产生、变化及发展。因为以往多是民族语言文字学家主掌这一领域,对少数民族契约的认识并不全面。本课题从中国历史发展大背景出发作出研究,以达到恢复千年历史的原貌,才符合中国多民族相互影响、互为发展的客观发展实际。
重点在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分析我国丝路沿线出土的民族契约,并对其内容作出中国学者的注释。
(一)研究重点
1.整理研究丝路沿线出土的民族契约,对已有的研究和观点,用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进行检验。
2.对佉卢文契、于阗文契、吐蕃文契、回鹘文契、西夏文契、蒙古文契中不同类型的契,不同风格的契约与汉文契进行比对研究,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性,阐述契约对丝绸之路畅通的关系,对商业经济的变化以及中国当时经济发展繁荣的程度,从而了解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族经济发展的活跃和交互影响;从经济基础上揭示多民族间存在着共性的民间契约习惯法,加深对多民族国家统一性、趋同性的认识,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供历史的、学术的论据。
3.通过对各族契约的研究,要阐扬其中一种与汉式契约所共有的主体精神——诚信原则,各族之间凭藉这种共有的诚信道德准则,保持着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也促进着丝绸之路上各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规范着各族社会秩序健康正常的运转,带动着各族社会的进步。
(二)研究难点
1.对流散国外的契约图版搜集齐全的难度
一百多年前,西方探险家们就不断在丝路南北盗掘,大量民族文献流往英、法、德、俄、日等国,现在搜集齐全,难度很大。
2.对国内新出土民族契约整理的难度
对民族契约文字的释读,对已有做过的译释,核对文书原文图版作出新的校订,纠正其误释、误译、订名不确切、结论有误者,要花大功夫。
对尚未整理刊布的契文,整理的难度就很大,其整理的项目包括:要按文种分类,性质分类,作出汉译、逐号释文、定名、定性、校记、说明、参考文献、注释。如西夏文契约,即使清晰的楷书解读尚有难度,对于民间的契约,人写人异、草书没有章法,识读就更费斟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懂得西夏文草书并进行契约汉译的专家十分稀少。加之这些文书多是残页,或缺头少尾,或字迹不清,还有不少文书正、背两面皆书写,笔画透墨浸洇,相互交错叠压,更加难以辨认。这为西夏文契约文献的翻译、考释更增加了难度。
3.对各族契文作注释的难度
对契文中的的疑难词语作注,按文种性质分类,作出注释;注释是最见学术功力、又便利于对文书内容认识理解的工作。本课题整理研究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字的契约,其中出现的各种词语,如纪年、族名、人名、地名、官称、度量衡制、专门术语、词汇……等,都需要结合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作出检验、考证、取舍,才能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注释。为读者提供阅读帮助,为研究者进行相关文献研究提供基石,其难度显而易见。
4.对丝绸之路契约文献研究的宏观认识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的难度
对丝绸之路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契约进行深层次探讨,并与中原汉文契约进行对比研究,对丝绸之路一带的契约文献研究的宏观认识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5. 对传统旧说作推陈出新的难度
(三)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定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1)突破以往那种只从语言文字出发、忽视中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力、孤立研究民族契约的传统模式,开创将西域各族契约放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放在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的环境中,进行全面研究的新局面。2)将系列比较研究的成果,汇编成《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比较研究论集》,这是对中国西北民族契约研究转换方向的创新性研究。
2.研究内容的创新
对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各民族契约文献,包括国外收藏的,国内新出土的,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注释,出版多卷本《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这是目前学术界的空白,它的出版是学术上的一项基本建设和创新,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多民族经济史研究的推进。
3.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1)学术观点上突破以往只强调民族特点和传统,孤立、静止地看待民族契约的观念,树立从中国多民族间相互影响、互为发展的实际出发,动态研究民族契约的观念。摒弃丝路民族契约自外中国论,科学、准确地做出中国学者的考订注释。
2)揭示各族契约文化中凝聚的许多共通的民间生活习惯法则,考察认知多民族国家传统共性因素的根基,以提升、丰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学术思维观点的转换,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这是对多民族契约文化研究开创的一个新层面。
4.文献资料、话语体系等创新或推进之处
1)将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总汇在一起,从无到有,是文献资料上的突破。用中国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考古学的话语体系研究各民族契约,是话语体系的创新。
2)将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契约,从藏于世界各地再全部搜集回来,统编为多卷本的《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使我国出土民族契约文献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回归故里祖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3)本课题采用图、文对照本体例来编纂,也是一大推进。将这些新发现契约文献,包括一些尚未译释发表的契约,也融汇其中,其内容将是海内外最丰富的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契约的集成本,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看,这也是对本学术领域的新突破。
4)立足于本国历史实际,以社会经济生活共性的视角,开展对我国古代民族契约的研究,用中国传统的语言,对各民族契约内容结合历史的、地域的背景作出的解读、注释和研究等。它将使西域民族契约的研究中国本土化。同时对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吸收。这是对中国各民族契约研究新的推进。
七、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
(一)总体进度安排和年度进展计划
本项目研究(即本课题第一期)总进度安排四年完成(2015—2018年)
2014年12月召集各子课题组负责人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4年12月—2015年9月,各子课题组应完成编纂研究任务30%,课题负责人督促检查进展工作,子课题组负责人报告进展工作,提交完成部分的初稿。每一子课题至少提交或发表专题论文1篇。
2015年10月左右,计划在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论坛”,课题组成员将提出初步成果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编纂《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比较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除参加该论坛外,还将研究项目进行中的问题、进度。同时在新疆开展对民族契约的调查和新搜集。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各子课题组应完成编纂任务40%,6月向课题负责人报告进度,提交完成部分的初稿,至少提交或发表专题论文1篇。
2016年7月—2017年6月,各子课题组应完成最后的30%编纂任务,提交子课题编写初稿。至少提交或发表专题论文1篇。
2017年6月,举办丝绸之路民族契约学术研讨会。
任务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只能提前,但绝不能滞后。
2017年12月,课题负责人在进行统编、校订后,提交《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吐蕃文卷、回鹘文卷、西夏文卷的书稿。
2018年10月,编纂提交《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比较研究论集》第二集的书稿。
(二)课题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的具体任务分工
1.课题负责人乜小红的具体任务分工
1)负责执行本项目的通盘研究计划,掌握和协调各子课题之间的进度与合作。
2)总编多卷本《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制订统一的编纂体例;严把质量关,全盘审核、甄别对契约文献的分类定性、释文、标点、断代、定名、注释、校记等,提出修改意见或方案,与子课题负责人协商作出修改。
3)编写、总纂《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比较研究论集》,在具体研究选题上既注意百花齐放,也应注意比较研究主题的把握,注意对各族契约文献中带规律性演变的揭示;强调其在社会历史、经济生活上价值、意义的探讨。
4)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统一认识、统一步骤,对项目任务进展进行适时的阶段性检查。
5)负责与国家社科规划办的经常联系,按规定适时向规划办作项目进展报告,编写上报国家社科规划办的《工作简报》。
2.核心成员的具体任务分工
核心成员史金波教授负责对西夏文契约文书的整理、译释、研究。
核心成员杨铭教授负责对吐蕃文契约文献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核心成员张铁山教授负责对回鹘文契约文书的整理译释与研究。
核心成员陈国灿教授协助课题组负责人乜小红的总编及各种协调工作。着手对佉卢文、于阗文、粟持文契约及其研究成果的搜集,组织整理的准备工作。
核心成员杨际平教授、童光政、颜鹏飞教授组织编纂对各族契约文献与汉文契约的综合比较研究。负责审订、编纂《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比较研究论集》。
八、最终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是学术专著
(一)最终成果:学术著作四部
1、《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三种 共100万字左右。
《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吐蕃文卷》(30万字左右)。
《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回鹘文卷》(40万字左右)。
《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献集成·西夏文卷》(40万字左右)。
2、《丝绸之路民族契约比较研究论集》第一集,30万字左右。
最终研究成果2018年全部完成,并提交国家社科规划办鉴定。
(二)成果使用去向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属于基础性研究,是对古代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建设,可供各类历史文献资料库长期收藏使用。
在国家领导层作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顶层设计时提供历史的借鉴、或决策时参考;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服务;可供国家民委及民族工作者参考。
其对古代丝绸之路各族经济及契约关系的研究,可供高校及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法律学、考古学、社会学工作者提供学术资料,为研究者进行相关文献研究提供基石。
1、学术论文主要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发表时经课题负责人认可,标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30”系列研究成果。
2、学术著作经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后,将在重要学术出版社公开出版。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