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

2015年06月26日16:1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关于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

2014年05月26日17:01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规划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央党校科研部,教育部社科司: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基金使用效益,不断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优秀成果,我办将对重大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评估范围

2010年度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类)、2012年度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类、跨学科类)。

二、检查评估内容

1.研究进展情况。包括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各子课题进展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情况。

2.阶段性成果及宣传推介情况。包括代表性成果简介,含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阶段性成果清单,含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作者、刊物年期、出版社和出版日期、转载/引用/获奖情况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含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3.经费使用情况。包括经费开支情况、未支出经费预算等(要分项列出开支细目)。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步研究计划及工作方案,对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思考和建议等。

三、检查评估要求

1.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对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社科规划办、在京委托管理机构、项目责任单位和首席专家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2.中期检查评估以书面形式进行,请项目首席专家按本通知要求填写《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表》(以下简称《中期检查评估表》),请登陆网站www.npopss-cn.gov.cn,在“资料下载”栏中下载。

3.根据当初立项协议,部分选题重大、分量厚重,研究规模大、周期长、带有工程性质,经费缺口较大的项目,须填写《中期检查评估表》第6页“(四)经费缺口情况及经费预算”,说明具体情况,列出经费预算开支细目。我办将对此类项目进行同行专家匿名通讯评估,专家根据中期评估情况撰写书面评估报告,提出是否给予滚动资助的建议。评估结果和滚动资助方案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后予以实施。

4.责任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加盖公章后报送各地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审核、汇总,于2014年6月30日前寄送我办。因经费缺口较大申请滚动资助的项目报送《中期检查评估表》纸质文本一式五份,不申请追加经费的项目只报送一份纸质文本。所有《中期检查评估表》电子版均须发送至我办电子邮箱。

四、检查评估结果

本次检查评估结果将作为我办综合评价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和鉴定结项的重要依据。凡出现未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经费使用严重违规等情况的项目,我办将视情况轻重做出调整资助计划、暂停拨付经费、终止研究等处理。

《中期检查评估表》所填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成果情况、阶段性成果清单等内容将在我办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本次检查评估工作结束后,我办将以简报形式对最终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凡中期检查评估不合格、未按时提交检查评估报告的项目一律不拨付后续经费。

本通知请转发项目责任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4年5月26日

关于子课题经费转拨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2014年5月9-10日举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工作会议决定“关于项目经费的管理问题。根据国家的政策和各单位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惯例,本项目经费将在国家和学校财务管理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按照‘专款专用’、‘责权一致’和‘子项目基本平衡’和‘秘书处适度留有经费’原则,把项目经费汇入子项目承担人单位,以有利于各子项目的运行。各子项目负责人应切实履行承诺,按照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按照会议决议精神,秘书处在2014年9月编印的《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第3期编发了《关于落实工作会议项目国家资助经费管理事宜的进展通报和设想》,提出“凡需向本单位划转经费的子课题负责人,即进入办理向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申请转拨经费有关手续的工作阶段。学校规定必须提供项目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的书面协议。秘书处参照学校社会科学处存档的有关文件草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子课题协议书》,请各位按照上述计划中各层次子课题分配的经费额度,填写有关项目,并请加盖所在单位(学院或研究所)公章,签署姓名后,用特快专递寄秘书处”实施方案。截止到10月28日,一共收到艾红红、白润生、何村和徐新平计四位子课题负责人返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子课题协议书》。

10月29日,本项目首席专家倪延年同志向所在单位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提交了《关于向子课题承担单位转拨国家资助经费的申请报告》(项目组核心成员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方案》作为附件一并上报),并请转呈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1月26日,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下同意本项目首席专家提交的“申请转拨子课题经费的报告”。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财务部门的要求,秘书处向提出经费转拨申请的子课题负责人发出要求书面提供本单位的银行账号、开户银行、收款单位等基本信息。秘书处在12月16日收齐有关信息后立即与南京师范大学财务部门联系经费转拨事宜,当日即把有关经费分别转拨到有关单位。至2014年12月28日,转拨经费工作全部结束(转出经费,有关单位开出收款单据,南京师范大财务部门冲抵转拨经费账目)。实现了五月份项目组核心成员会议上确定的在本年度完成经费转拨工作的目标。

重要更正

《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第4期上刊载的《关于向子课题承担单位转拨国家资助经费的申请报告》的附件(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方案》中的“表二”(见下)因为工作差错,把特约研究课题“民国时期新闻业的经营管理”的“责任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误粘贴为“南京师范大学”,把“课题负责人”张立勤误粘贴为“张晓锋”,特此更正,并向有关同志表示歉意。

顺告:本项目组核心成员,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中心担任主任张立勤老师从2014年9月起调入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并继续本项目子课题“民国时期的新闻业经营管理”专题研究。

秘书处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

2014年度工作简要总结(初稿)

项目秘书处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投标书》以及项目组的工作安排,现将项目组2014年度的工作进展情况做一简单总结,以便上报国家和省级的社会科学基金管理部门。请项目组各位核心成员尤其是各子课题负责人、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分册作者及特约撰稿专家对该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充实信息和提出建议。

一、项目组2014年度的工作情况小结

2014年度,在项目组所有成员尤其是各子课题负责人、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的分册作者以及特约撰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组较好地完成了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2014年度研究工作计划要点》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开题报告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指导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组织了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会议。秘书处完成了开题报告会议有关材料的准备;参加开题报告会议同行专家的选聘和接待安排;参加会议人员的通知、组织、联系、接待和安排等工作。

开题报告会议于2014年5月8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尚庆飞、副主任汪侨红,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桂宏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秦国荣和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顾理平,以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玉明为组长的学科专家组全体成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彬;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柏铨和项目组核心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议(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因公务出国和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因家中老人健康原因请假)。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充分,项目组同行共同努力,开题报告得到专家的好评,一致同意全面启动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二、成功承办首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

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回归历史 探寻规律:民国新闻史的多视角研究”高层学术论坛于2014年5月8-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秘书处(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具体组织了这次国内第一次“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会议筹备组与2014年1月发出征文通知,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共征集到论文62篇,经过两轮评审,选出48篇论文编成该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民国新闻史研究:2014》,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为论文集作序,会议秘书组以《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为题对会议论文作了综述。项目秘书处在承办论坛过程中,具体承担了会议通知发布、与中国新闻史学会联系、组织落实会务,延请专题报告专家的、论文征集、参会论文评选、会议论文集编辑校对等工作,会议收到了扩大民国新闻史研究预期的效果。

三、召开了项目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在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结束后,项目组按计划举行了第一次核心成员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各位成员自项目立项后的准备工作进展,尔后讨论了项目秘书处提交的有关工作文件。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审定项目阶段性成果“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各分册撰稿人提交的章节目录。与会同志就各分册目录所展示的内容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次序以及内容组成部分等畅所欲言,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经过与会成员认真讨论,会议审定通过了《民国时期的新闻广播业》(艾红红撰稿)、《民国时期的新闻通讯业》(万京华撰稿)、《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白润生撰稿)、《民国时期的外国在华新闻业》(邓绍根撰稿)、《民国时期的军事新闻业》(刘亚撰稿)、《民国时期的新闻体制》(方晓红撰稿)、《民国时期的新闻经营》(张立勤撰稿)、《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研究》(徐新平撰稿)、《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李建新撰稿)和《民国时期的新闻职业精神》(张晓锋撰稿)等共10个分册的章节目录。会议决定,各位撰稿人在会议结束后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对目录进行调整后,即可进入文稿撰写阶段。南京师范大学古籍特藏部丁锦主任负责撰稿的《民国时期新闻业的中外交流》章节目录在《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上刊载征求意见并修改调整后,也进入撰稿阶段。韩丛耀教授因家里老人健康原因未能参加会议,也没有提交负责撰稿的《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章节目录。

四、积极参加学术界交流,扩大本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本项目组成员在推进本项目研究的同时,注重把研究工作中产生的研究成果积极投入学术交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首席专家倪延年在2014年5月举行的“全国首届民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上作了《关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假设”》的主旨报告,项目组核心成员中有白润生、徐新平、王润泽、张晓锋、李建新、艾红红、邓绍根、张立勤、刘继忠及子课题组成员谢鼎新、齐辉、郭传芹、刘泱育、曹爱民、王继先、钱珺等人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并在分会场作了学术交流;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协办的“全球化时代下中西媒介文化研究”论坛上,项目组核心成员王润泽作为此次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组织者,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受到中外学者的赞扬;项目组首席专家倪延年、项目组核心成员王润泽、邓绍根、刘继忠等在论坛上做了学术报告,在这一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向国内外学者们介绍了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2014年11月初在暨南大学举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闻专题史学术研讨会”上,项目组核心成员邓绍根作为会议组织的具体承办者,为会议的如期顺利召开付出了辛勤卓越的劳动,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项目组核心成员白润生、方晓红、徐新平、刘亚、张晓锋、李建新、张立勤及子课题组成员谢鼎新、曹爱民、刘泱育、齐辉等论文入选并应邀参加会议和学术交流。本项目编撰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做了会议主旨报告。

五、产出了一批前期研究的论文性成果

项目组成员在既完成本职工作,又抓紧本项目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民国新闻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成果对于扩大本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项目首席专家、《中华民国新闻史》(第一卷)撰稿负责人倪延年撰写的《论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进程和阶段特点》发表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上;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华民国新闻史》(第三卷)撰稿负责人何村撰写的《抗战时期民族主义视阈下的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发表在《新闻大学》2014年第2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新闻与传播》2014年第7期专题全文转载);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华民国新闻史》(第四卷)撰稿负责人艾红红撰写的《租界时空的“新闻自由”及其效应》发表在《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上;项目组核心成员、“民国时期的外国在华新闻业”分册撰稿负责人邓绍根撰写的《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历史的再考察》发表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项目组核心成员,“民国时期的新闻通讯业”分册撰稿负责人万京华撰写的《新华社驻外机构》发表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子课题组成员刘泱育撰写的《论现象学视野下何炳松出版观及启示》发表在《中国出版》2014年第2期。

六、项目秘书处运行正常,按期编发“简报”(动态)

在2014年度,项目秘书处运行正常,主要承担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信息发布、交流;“首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的会务工作,项目组核心成员参加会议交通、住宿经费的准备和报销以及子项目课题经费转拨的有关事务,保持了秘书处和项目组成员之间信息交畅通。

在2013年11月,秘书处为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也便于项目核心成员及时了解团队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决定不定期编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进展情况通报》(简称“情况通报”)。2014年1月至4月一共编发了4期。开题报告会议以后,根据新的情况,秘书处决定把《情况通报》改版成为原则上两个月编发一期的《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同时增设“近期民国新闻史研究信息”“前期研究成果介绍”两个专栏(2014年5月16日编发了期数与“情况通报”连续计算的“动态”第一期)。截止到2012年12月,秘书处已经编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进展情况通报》4期,《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5期,总字数近20万字。其中2014年编发了近17万字。

七、完成课题经费转拨,为子课题研究提供便利

根据5月份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的决定精神,秘书处积极推动子课题经费的转拨工作。由于项目组核心成员会议结束时已近学期结束,所以在学期一开始,秘书处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咨询和争取。在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先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的文件精神提出经费转拨的初步方案,报学校有关部门;得到同意后再拟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子课题协议书》,告知符合经费转拨要求的子课题负责人,要求申请转拨经费的子课题负责人须在10月20日之前返回“协议书”(实际上直到10月28日才全部返回);同时在《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第4期上刊载,以通报工作进展信息。秘书处迅即以“首席专家”的名义向学校社会科学处提交申请报告【并把申请经费转拨的4位子课题负责人签名和单位盖章的“协议书”作为附件】,请求予以支持并尽快转呈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各级领导部门的理解和和支持下,学校于11月20日接到了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同意转拨经费的批复函”。但学校财务处提出需要转拨经费接收单位的书面银行信息。秘书处又请有关子课题负责人联系,请他们提供有关信息,直到12月10日才把4位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银行信息收齐。南京师范大学财务部门已于2014年12月15日把相关子课题的经费转拨到位,实现了秘书处提出的“在2014年12月完成子课题经费转拨工作”的工作目标。

八、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总结的?请各位提出建议和提供素材

以上只是秘书处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起草的项目组2014年度工作情况小结。为了能向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报的项目组小结达到全面、完整和客观,现把“初稿”发给各位,请各位把自己以及子课题组成员的有关信息补充完整,正式成稿后将在“研究动态”上刊发,并报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项目组顾问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谢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

2015年度研究工作计划要点(初稿)

项目秘书处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11月22日宣布我们团队提交的竞标书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规定项目研究的计划完成时间是2018年12月底。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10本左右的“民国新闻专题史”)和最终研究成果(5卷本《中华民国新闻史》)及50篇左右专业论文。根据上述要求,特制定本项目组2015年研究工作计划要点。

一、召开项目组工作会议

计划在2015年10月底或11月初召开项目组核心成员第二次全体会议。时间大致紧接着第二届“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各子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前一阶段子课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各子课题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和目标。

二、召开编撰委员会会议

计划在2015年10月底或11月初召开本项目编撰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紧接着项目组核心成员会议。主要议题是审读“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的各分册书稿,并提出书稿修改意见。项目负责人2016年上半年对书稿进行修改,2016年暑假召开编纂委员会会议进行书稿审核定稿,争取在2017年底出版。

二、举办第二届民国新闻史学术高层论坛。

经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商定,将于2015年10月底或11月初在南京举办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民国新闻史研究”高层学术论坛。项目组核心成员应积极参加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国新闻史研究所)承办的“民国新闻史研究高层论坛”,各分卷主编、子课题负责人、特约撰稿人、分卷和子课题的参与者应至少撰写一篇论文参加会议。这类学术研讨活动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论文将以系列“文丛”的形式连续出版,以作为本项目整体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结项。

三、准备迎接中期检查评估工作。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年下发的有关通知(本期已经刊载),有关部门很有可能在2015年度对2013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对此我们项目组的全体同行尤其是项目组核心成员应该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早做好有关准备。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进展情况、前期成果产出情况、遇到的困难及对策,对经费的新需求并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等。

四、继续编发《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

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秘书处拟继续编发以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宣布前期成果为主要功能的《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双月刊)。现在的“研究动态”主要还只是沟通项目组有关工作的信息,如何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成为海内外民国新闻史研究者获取“民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最新热点、最新发现等方面动态性、学术性、参考性或借鉴性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有待于所有同行尤其是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期待各位及时向“前期研究成果”专栏提供成果以便交流(不影响作者正常投稿发表)。

五、积极撰写发表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结合各分卷和专题研究撰写发表的50多篇学术论文。项目组全体同志都应高度重视与本项目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项目组核心成员原则上每年至少应发表一篇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专业学术论文,以便作为阶段性成果向国家汇报。

六、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领域的研究更趋繁荣,学术交流活动更为频繁。诸如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安徽大学近代报刊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近代报刊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新闻史学会各专业分会主办的专题研究会议等等,建议项目组核心成员及各子课题组成员结合本项目的研究进展,把前期成果撰写成专题论文,用本课题经费以本项目组成员(成果)的名义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求不断本项目研究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力。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日)

特别提醒:本项目组全体成员尤其是项目组核心成员及各子课题组成员在刊物、报纸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史)论文或出版专著,请注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编号:13&ZD154)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编号:13AXW003)的研究成果”,国家文件规定,凡未在成果中注明的都不能计算为该项目的成果用于结项。一篇文章可标注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信息概览)

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中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文献汇编(2013)

刘继忠,兰甲甲、陈媛媛、徐蓓蓓

本次检索查阅了2013年度国内公开出版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22种(不含各类集刊、内刊、论文集),共发现225篇民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论文。本次检索以CNIC中国期刊网为检索数据库,以新闻学期刊为主,其它学术期刊仅涉及到《兰台世界》。检索可能挂一漏万,特此说明。

一、文献在杂志、作者等方面的分布概况

刊登篇数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9家,依次是《新闻世界》(29)、新闻界(27)、《青年记者》(23)、《编辑之友》(21)、《国际新闻界》(18)、《兰台世界》(18)、《今传媒》(12)、《新闻爱好者》(12)。5-10篇的期刊有5家,分别是《中国出版》(9)、《新闻与出版研究》(7)、《东南传播》(6)、《新闻记者》(6)、《新闻知识》(5),有9家期刊刊登均在4篇以下(含4篇),它们分别是《现代传播》(4)、《出版发行》(4)、《当代传播》(4)、《新闻大学》(3)、《出版广角》(2)、《编辑学刊》、《传媒观察》、《新闻战线》均各为1篇。

在论文作者方面,225篇论文涉及247位作者,其中,胡正强、邓绍根、靖鸣、郭小良四人撰写在4篇以上,有50篇论文2人或3人合写。

二、文献内容的主题分布概况

在研究主题方面,报人、报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近百篇论文以报人为研究主题,主要研究了52位报人,其中以毛泽东、范长江为主题的论文最多,前者共有10篇,后者有7篇,其次是胡适(5)、梁启超(4)、成舍我(4)、戈公振(3)、邵飘萍(3)、埃德加.斯诺(3)、陈独秀(3)等。

有80篇论文以不同类型的报刊为研究主题,民营报刊新记《大公报》、《申报》、《良友》画报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报刊是研究的重点,此类文章占据了报刊研究的绝大部分,但国民党报刊、在华外人报刊、行业报刊、小报也有一些研究。其中,《大公报》的研究数量最多,有17篇论文以大公报为研究主题。研究角度上呈现多元化状态,主要有报刊的媒介呈现、政治动员、报道特色、报刊与城市文化、报纸广告、报刊业务等。

其它主题主要是新闻教育、新闻法制、媒介经营、新闻团体、新闻自由、新闻广播、新闻统制、职业素养、地方新闻史、研究综述等。研究角度多侧重于人物的新闻思想、报刊活动、职业生涯,作品特色等。值得注意的是,倪延年教授的《民国新闻史研究的视角、难点及原则诸问题》是2013年度以“民国新闻史”为题,从宏观上探讨民国新闻史研究方法的唯一一篇文献。

三、研究成果文献的具体信息

2013年度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上刊载“民国新闻史研究”文献的作者、篇目、发表刊物以及卷期信息如下。

序号

作者

文章名

期刊名

1

梁衡

毛泽东怎样写新闻

新闻战线

12期

2

郭小良南长森

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政治传播学解读

当代传播

6期

3

姚倩

从“暂行报律”风波看孙中山临时政府的危机公关

新闻世界

1期

4

李薇

新青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新闻世界

1期

5

游中雪董志宏

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

新闻世界

1期

6

蒋瑞森

大公报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世界

3期

7

严艳群

从努力周报缘起看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新闻世界

4期

8

陈阳

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的抗战救亡舆论研究

新闻世界

4期

9

李丹超

从我国画报的发展看读图时代的演变

新闻世界

4期

10

韦金艳

陈少白之革命宣传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新闻世界

5期

11

何奉华

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以鲁迅杂文为例

新闻世界

5期

12

房雅倩陈扬

媒体如何做好明星报道—以申报报道阮玲玉为例

新闻世界

5期

13

王东杰张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宣传的实践对当今军事外宣工作的启示

新闻世界

5期

14

王虔

消费主义下的世俗生活—浅析20世纪30年代申报化妆品广告

新闻世界

6期

15

汪静

妇女杂志的婚恋观研究(1915-1919)

新闻世界

6期

16

齐士馨

伪满时期报纸对儿童的宣传策略研究—以盛京时报·儿童周刊为例

新闻世界

7期

17

李晨光

民初记者黄远生研究综述

新闻世界

7期

18

雷震

论跨文化传播中的王韬

新闻世界

7期

19

倪昌立

语丝周刊办刊思想浅析

新闻世界

7期

20

柴胜松王晓霞

丁玲编辑思想初探

新闻世界

7期

21

孙超

晨钟的地方新闻报道特色

新闻世界

7期

22

初晓慧曾园英

梁启超的舆论监督思想的嬗变及时代生态—以“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嬗变为例

新闻世界

7期

23

黄荣

浅析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盛景

新闻世界

7期

24

王超

史沫特莱新闻作品解读

新闻世界

7期

25

钟建珊张钰

熊晓媞

良友画报香烟广告特色分析

新闻世界

8期

26

刘子倩

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新闻世界

8期

27

向正鹏

近代名报对当今报业的启示—以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为例

新闻世界

9期

28

唐婧

从新记大公报看“文人论政”

新闻世界

10期

29

尹媛

五四时期我国媒介发展情况研究—以申报相关报道为例

新闻世界

11期

30

徐静

浅谈胡适与新闻业的关系

新闻世界

11期

31

张宁

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新闻世界

11期

32

赵晓兰

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儒学态度—从附儒到既附儒又批儒的转变

新闻与传播研究

1期

33

龙伟

新的“明星”:民国广播播音员的职业生态与社会生活

新闻与传播研究

4期

34

俞凡

试论新记大公报与蒋政府之关系—以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

5期

35

吴果中

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视觉表述与图像呈现——北洋画报及其城市文化生产

新闻与传播研究

5期

36

邓绍根

论民国新闻界对国际新闻自由运动的响应及其影响和结局

新闻与传播研究

9期

37

王晓乐

艾维·李论宣传佚文及其学术价值——民国时期最早引进的公共关系专文考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

11期

38

李成

毛泽东的媒体功能观及其启示

新闻与传播研究

12期

39

周宇清

试论苏报案前后的章太炎

兰台世界

27期

40

白庆虹

萧同兹与中央通讯社

兰台世界

1期

41

王晏殊

北洋画报广告与现代都市审美形态的构建

兰台世界

1期

42

刘斌

论民立报的大众化

兰台世界

4期

43

刘茜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之声—观察周刊

兰台世界

4期

44

韩春磊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价值

兰台世界

4期

45

刘璇

曾虚白在大陆的新闻活动研究

兰台世界

4期

46

焦婕

独立评论派在九一八事变周年的反省

兰台世界

10期

47

覃林

王成科

论大公报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播

兰台世界

21期

48

蔡文华

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宣传

兰台世界

22期

49

孟洁

恽代英的新闻思想及其革命实践

兰台世界

25期

50

潘大礼

群众性:简论习仲勋的新闻思想

兰台世界

28期

51

吴湉南

章太炎的“七次追捕”和“三入牢狱”

兰台世界

28期

52

石永初

民国时期出版法律制度与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活动

兰台世界

31期

53

罗军

邹容的革命军及其革命思想的演变及升华

兰台世界

31期

54

任吉东毕连芳

东方杂志与诺贝尔奖

兰台世界

31期

55

黄惠运贺欣

红色中华报刊登的“红歌”

兰台世界

34期

56

李凌

“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的新闻实践之路

兰台世界

34期

57

康帆

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的特色

新闻界

3期

58

刘海伦张盖龙

毛泽东论红军宣传工作

新闻界

5期

59

苏德悦许向东

中共创办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

新闻界

7期

60

赵永华崔恩惠

中国共产党的美国记者朋友斯特朗

新闻界

7期

61

刘欣

王瑜

张未靖

近代体育思想传播与天津近代学校体育教育

新闻界

7期

62

曹晶晶

报纸通俗化的典范:抗战时期老百姓报—兼议报纸的民众动员

新闻界

8期

63

易妍君、王明亮

民国航空邮政的发轫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界

9期

64

霍仟、王亦高

毛泽东论舆论的一律与不一律

新闻界

9期

65

熊英

广告经营视角下的大公报-汉口版

新闻界

13期

66

王文轩赵云泽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报

新闻界

13期

67

黄玉聪

北洋画报与京剧女演员形象的传播

新闻界

15期

68

庞菊爱

近代西方品牌在中国扩张的策略研究—以申报广告为样本

新闻界

17期

69

王润泽

王洁

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

新闻界

17期

70

陈绚

陆定一在晋绥日报编辑部的谈话

新闻界

19期

71

陈立新

民国著名女记者李昭实生卒考

新闻界

21期

72

李雪梅

埃德加·斯诺的中国情结

新闻界

21期

73

陈力丹

延安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新闻界

21期

74

庞菊爱

中国近代西方商品品牌文化建构策略—以申报跨文化广告为研究样本

新闻界

22期

75

陈力丹

从社会新闻报道看延安边区群众报编辑方针

新闻界

23期

76

靖鸣

张雷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体裁和行文特色

新闻界

2期

77

邓绍根,伍中梅

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重要的一次文风改革

新闻界

3期

78

刘颖冰

从张季鸾新闻思想看报刊时评的重要性

新闻界

4期

79

靖鸣

张雷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特色的成因

新闻界

5期

80

邓耀荣

知新报:藉报纸附图宣扬科技知识

新闻界

6期

81

靖鸣

张雷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及其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之四)

新闻界

8期

82

沈毅

时务报经济报道特点及传播效果浅析

新闻界

11期

83

靖鸣

民国时期广西新桂系政府机关报广西日报(1937年4月-1949年12月)源与流

新闻界

12期

84

陈科

从“为民立言”到“为民分忧”的实践逻辑—论自由主义报人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及其实践

新闻记者

8期

85

丁柏铨

我们需要传承穆青的哪些精神?——当今时代的一个话题

新闻记者

11期

86

邓绍根

百年前“癸丑报灾”中邵飘萍入狱经过

新闻记者

11期

87

沈荟

政治媒介偶像的建构——时代对蒋介石的10次封面报道解析

新闻记者

11期

88

赵允祺

一切从群众与实际的需要出发——战争年代大众日报群众观念考略

新闻记者

7期

89

傅德华

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新闻记者

4期

90

曹文刚李其名

五四初期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

出版发行

8期

91

韩进

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民国出版史的现实意义

出版发行

3期

92

杨军

试论我国近代出版的职业化

出版发行

9期

93

潘大礼

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出版物的整顿与出版

出版发行

7期

94

廖慧平余芳

刘少奇新闻传播实践的历史考察

传媒观察

9期

95

莫继严

论中外名记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中国的西北角报道”谈起

新闻爱好者

1期

96

哈艳秋张静

和莹

民初新闻教育思想对当前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

新闻爱好者

1期

97

鲍涵

仗义执言的新闻人—张高峰及豫灾实录发表的前前后后

新闻爱好者

2期

98

王勤硕

张恨水的记者生涯对其创作的影响

新闻爱好者

3期

99

胡正强

汪康年:最早批判“有闻必录’旧号的中国报人

新闻爱好者

4期

100

白润生吴清芳

林白水与当代媒体的平民化

新闻爱好者

6期

101

胡正强

邵飘萍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

新闻爱好者

7期

102

杨玉玺

中国早期报纸副刊与城市关系的考察

新闻爱好者

7期

103

胡正强

范长江与“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新闻爱好者

9期

104

阳海洪

成舍我大众化新闻思想的问题意识

新闻爱好者

10期

105

王长杰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

新闻爱好者

11期

106

沈荟

钱佳湧

埃德加·斯诺的红色中国理想—斯诺访问苏区的动因探究

新闻爱好者

12期

107

孙骋

张大伟

史量才新闻出版业的托拉斯之梦

编辑学刊

3期

108

郭小良潘博

基于延安边区群众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传播学分析

中国报业

2期

109

王萍

蒋荫恩:大公报人到新闻教育家的转型

中国报业

4期

110

郭小良房瑞阁

延安边区群众报对农报道标题特点浅析

中国报业

6期

111

纪庆芳

论胡愈之的编辑出版思想

中国报业

8期

112

占星星

梁启超新闻思想浅析

中国报业

10期

113

钟建珊

良友画报香烟广告研究

中国报业

12期

114

万京华

毛泽东对红中社记者的几次谈话

中国报业

13期

115

万京华

毛泽东就皖南事变对新华社记者谈话发表始末

中国报业

17期

116

刘大江

略论范长江新闻专业主义

中国报业

18期

117

燕频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的群众观分析

中国报业

20期

118

杨旭

新青年成功出版发行的传媒营销学分析

中国报业

22期

119

王穆超

邹韬奋期刊编辑思想对当代期刊编辑的教益

中国报业

24期

120

李铁锤

陈独秀的平民报刊编辑思想探析

编辑之友

1期

121

陈静梅

论鲁迅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的启蒙意识及其现代内涵

编辑之友

1期

122

郭春香李日

章士钊编辑思想初探

编辑之友

1期

123

卢宁

早期申报新闻传播策略初探

编辑之友

4期

124

刘人锋

民国初年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生存的编辑策略

编辑之友

4期

125

王彬

黄培希

新青年编辑部对娜拉经典化的赞助路径探析

编辑之友

5期

126

饶向阳

立言与传世:胡适出版之路上的歧见与追求

编辑之友

5期

127

陈艳辉

副刊应重新成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基于对严怪愚副刊编辑理念的考察

编辑之友

5期

128

胡琼华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编辑之友

6期

129

王彦艳

赵家璧编辑思想及其成功

编辑之友

7期

130

廖金英

邵飘萍新闻职业意识的萌芽及其表现

编辑之友

8期

131

刘敏

20世纪30年代海外华侨的家国认同建构:以时事画报月刊为例

编辑之友

8期

132

徐小凤

近现代白话报的出现及其办刊思想研究

编辑之友

9期

133

卢妙清

论文化批判之编辑思想

编辑之友

9期

134

杨吉风

达尔文生态哲学与胡适的自由主义编辑思想

编辑之友

10期

135

王楠

从申报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编辑的女性意识

编辑之友

10期

136

李彬

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编辑群体的职业素养观

编辑之友

11期

137

何秋红

史量才办报思想简析

编辑之友

12期

138

黄春霞汤棋

比较文学视野下晨报副刊的编辑特色

编辑之友

12期

139

段继红

政治文化视角下近代上海女报的编辑思想

编辑之友

12期

140

胡玲

益世报社会服务版探源

编辑之友

12期

141

陆治琴

关于大公报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今传媒

1期

142

王永伦

黄远生媒介使命观及其新闻实践

今传媒

1期

143

毛贺祺张坤

北洋政府初期的新闻立法

今传媒

1期

144

杜欣睿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与读者群

今传媒

2期

145

张孟熹

袁世凯称帝期间天津益世报言论及其成因

今传媒

3期

146

杨文环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今传媒

4期

147

梁玉峰冯兵

恽逸群的党报经营思想

今传媒

4期

148

梁爽

一代报人成舍我研究综述

今传媒

5期

149

杨彩芬

王国维编辑思想梳理与研究

今传媒

5期

150

陈波

民国大众生活杂志研究—小周刊透射出的人文关怀与新闻启蒙

今传媒

7期

151

于陆

黄晓钟

赵超构“小言论”中平民立场初探——以成都新民报“未晚谭”栏目为例

今传媒

11期

152

牛颜

贵州抗战时期广播事业探析

今传媒

12期

153

韩丛耀梁皙绫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先锋——民呼日报的图像新闻研究

中国出版

2期

154

王飞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延安红色出版研究

中国出版

4期

155

瞿巍

抗战时期四川的图书杂志审查

中国出版

4期

156

赵晓兰吴潮

我国近代妇女报刊的特点与产生原因分析

中国出版

5期

157

谭笑珉

茅盾编辑生涯的创新精神与战斗情怀

中国出版

9期

158

曹文刚

陈独秀翻译出版活动与近代社会文化语境

中国出版

18期

159

何秋红

民国时期江苏地方性商报特征分析—以通海新报为例

中国出版

18期

160

邓涛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出版

19期

161

刘英翠

胡愈之办刊特征研究(1932-1949)

中国出版

24期

162

孙培松

鲁迅的图书装帧设计思想探究

出版广角

2期

163

徐国红

良友画报:民国时期中国时尚档案的记录者

出版广角

6期

164

俞凡

“九一八”事变后新记大公报“明耻教战”论考辨—以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国际新闻界

4期

165

张继木

1935年底《大公报》停邮事件考察

国际新闻界

6期

166

张立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报业的自主发行模式及其经营策略——以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

国际新闻界

4期

167

柳旭东黄瑚

澳门中文报纸在抗战末期的新闻编辑框架研究

国际新闻界

1期

168

邵绿

从“参考”到“表达”:黄伯惠时期时报的黄色新闻与上海的都市化

国际新闻界

4期

169

周怡

刘明鑫

德占青岛时期中德双语报刊研究

国际新闻界

5期

170

邓绍根

艰难的起步:民国时期新闻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实践

国际新闻界

2期

171

徐沛

近代画报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价值

国际新闻界

3期

172

高海波

论戈公振的传播思想

国际新闻界

4期

173

胡正强

评析范长江发表在浙江潮上的新闻轶文

国际新闻界

3期

174

齐辉

李钟

伪满时期曰本对东北的新闻监管与舆论控制——以伪满弘报处为中心讨论

国际新闻界

7期

175

李时新

新闻监督与生存境遇—1946-1949中国“打报”事件探析

国际新闻界

1期

176

王殿英

新闻史视角下的小报新闻

国际新闻界

1期

177

许莹

舆论参政的理解与践行:解析“丁未政潮”期间的京报言论

国际新闻界

4期

178

王海

陈彩云

赞助理论观照下澳门新闻纸的编译策略与技巧探究

国际新闻界

3期

179

黄志辉

战地记者曹聚仁探微

国际新闻界

3期

180

曹晶晶

中日“满洲交涉”中顺天时报的言论与策略

国际新闻界

3期

181

朱至刚李瑞华

作为观念的“同人报”:以“同人办报”为参照

国际新闻界

3期

182

雷承锋卫俊岳谦厚

大公报广告( 1926-1937)与天津社会生活变迁

现代传播

5期

183

倪延年

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视角、难点及原则诸问题

现代传播

6期

184

郑保卫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传统

现代传播

9期

185

刘书峰

中国早期民营广播期刊无线电问答汇刊研究

现代传播

2期

186

陈玉申

“红中社”名实考辨——兼及新华社的由来

新闻大学

3期

187

蒋建国

上海新报广告与西方消费文化传播

新闻大学

1期

188

张立勤

从“能人时代”到“制度化时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新闻报的组织变革

新闻大学

5期

189

郑新刚

1911-1937年间的申报汽车广告研究

新闻知识

7期

190

陈英程

关于成舍我办报理念三个问题的重新审视

新闻知识

8期

191

罗奕

近代杂志广告中的现代化追求—以东方杂志广告为例

当代传播

4期

192

王辉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出版业研究现状及思考

新闻知识

6期

193

郭小良南长森

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政治传播学解读

当代传播

6期

194

杜波

期刊传播与五四时期的文化嬗变

当代传播

4期

195

郭维刚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实践的历史经验及对“走转改”的启示

新闻知识

10期

196

唐筱童

重庆时期新华日报的采编经验和办报思想

新闻知识

11期

197

赵昊

戈公振国外新闻图片研究—以良友画报为考察中心

东南传播

10期

198

关梅

继承与发展的时代融合—读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

东南传播

9期

199

曾园英

梁启超纸媒观试析

东南传播

5期

200

王晓彤

论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新闻事业上的现代文学的兴起

东南传播

7期

201

刘泱育

物价与政局:南京国民党政府为何控制不住物价上涨?—以中央日报社论解读经济因局(1945.8- 1949.4)

东南传播

6期

202

张美静朱润萍

张季鸾与李普曼政论风格相似性初探

东南传播

3期

203

林小玲

北洋画报广告中天津的西洋化生活—基于新闻社会史的视角

青年记者

9月中

204

张金凤

晋察冀日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宣传

青年记者

10月下

205

胡方煦

良友画报的品格浅析

青年记者

9月中

206

郭毅

1947 年出版法修正草案颁布后的观点交锋—以报学杂志第一次座谈会为中心的考察

青年记者

3月下

207

王满新杨曙

报人张恨水的舆论意识与知识分子精神

青年记者

7月中

208

商伟

蔡元培新闻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内在一致性

青年记者

10月上

209

黄志辉

成舍我的新闻资源开发策略

青年记者

1月下

210

刘丙芬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中国的西北角的成功

青年记者

4月下

211

王五洋

读斯诺西行漫记

青年记者

12月下

212

胡正强

范长江研究中的不足及其表现

青年记者

12月下

213

吴翔

戈公振在何时当总编辑——从戈公振时报新闻活动的考订看民国报人转型

青年记者

5月上

214

何艳明

海明威:美报道中国抗战正面战场第一人

青年记者

5月下

215

黄团元

胡适的传媒生涯

青年记者

7月下

216

刘晓慧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中的救亡日报

青年记者

6月中

217

何秋红张鹏

民国时期地方商业报刊的办报特色——以《通海新报》为例

青年记者

6月下

218

陶喜红

民国时期民营小报市场结构的特点

青年记者

7月下

219

张瑞

清末民初新闻团体特点探析

青年记者

10月中

220

刘家林侯娟

孙中山的舆论宣传理论及实践活动

青年记者

6月下

221

张楚

西北角·希望地——读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青年记者

12月下

222

黄莎

新记大公报的“文人论政”思想

青年记者

2月中

223

陈艳辉

新闻史研究中必须正视的两个问题——由也谈汪精卫投敌之披露说起

青年记者

9月下

224

赵前卫徐先国

恽逸群新闻思想中的人民性

青年记者

11月下

225

肖昊宸杨云龙

早期大公报与益世报人才比较

青年记者

3月下

 

近期研究成果选载

【编者言】项目组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倪延年撰写的《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研究成果”之一)的论文被中国新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2014年年会暨新闻专题史研讨会”录用,于2014年11月初参加了这次盛会,现予选载,供项目组同行参考,并期待项目组同行有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奉献学术界和社会。

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

倪 延 年

【摘 要】本文以国内多种权威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著作中所著录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信息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解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的叙述体系,并对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内在关系和历史地位作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新闻史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国新闻史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近六十五年、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断代新闻史都已经出版了专著的今天,学术界对最靠近当代的朝代即中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却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个遗憾。也正是这个原因,新闻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主编、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图书收藏为主体,全国省市图书馆有关文献收藏为补充编辑而成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的图书信息为主,参照其他专业参考工具书著作中记录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对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的著作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解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的叙述体系,并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提出初步认识。不到之处,敬请行内专家学者赐教。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物质基础

“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是特指在“民国时期”产生的以研究(叙述或介绍)中外新闻史研究为目的形成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的成果。“研究成果叙述体系”则是特指由相关研究成果集体构建的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叙述或展现方法和模式的有机组合。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赖以存在和表现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一阶段产生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从理论意义上讲,和其他学科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一样,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也理应包含学术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两大板块。由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论文信息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完整系统的文献数据库可以查检,所以难以掌握全面的情况。据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5年印行的《期刊工作论著索引:1901-1984》(黄亚民、陈晶石、王书兰编)记载,研究“期刊调查”的第一篇文献是刊载于1901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清议报》第100号《中国各报存佚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方汉奇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一文中认为“1873年《申报》上发表的专论《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和1901年《清议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就是我国研究新闻事业历史的最早的篇什。”因为《申报》上那篇短文没有署名且撰文主要目的是鼓吹“新报”,所以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实际上也就成了中国研究新闻史的第一篇文献。它让后人确切知道当时中国报刊的—“存佚”状态,具有再现历史和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的功能。据对黄亚民等编《期刊工作论著索引》(1901-1984)中“期刊史话”、“期刊调查”等栏目中与报刊发展历史研究相关的文献题录统计,从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大约发表了与报纸、杂志以及报刊事业发展历史研究的文章74篇(即使加上可能遗漏的文献记录,大概最多也只在90篇【种】左右)。

因为,民国时期研究新闻史的论文的数量及在学术界的影响,我们在本文中对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论文成果在暂且不论,拟待条件具备后再作研究。现据北京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主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①著录的有关图书,参照有关参考工具书及学术专著中有关信息,我们获得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大致是:在民国时期的38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学术界一共出版新闻史著作105种,平均每年2.76种。其中1912、1914、1915、1916、1919、1920和1949共7年出版数为0;1913、1917、1921、1922、1925、1926、1929、1934、1939、1945共10年每年出一种;1923、1924、1932、1933和1948年共5年每年出两种;1918年出3种;1928、1937、1938和1942共4年每年出4种;1927、1930、1935、1946年共4年每年出5种;1936、1940、1941和1943年共4年每年出6种;1944和1947年每年出7种;一年出了8种的只有1931年。各年度出版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具体的著作名称、责任者(编者、著者、译者)情况大致如下:

公元纪年(民国纪年) 数 量   成果名称(责任者:编者,著者,译者)

1912年(民国元年) 0 (无)

1913年(民国二年) 1 《实用新闻学》([美] 休曼著,史青译)。

1914年(民国三年) 0 (无)

1915年(民国四年) 0 (无)

1916年(民国五年) 0 (无)

1917年(民国六年) 1 《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

1918年(民国七年) 3 《申报馆纪念册》(上海申报馆)、《四十九年之申报》(上海申报馆)、《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包天笑编)。

1919年(民国八年) 0 (无)

1920年(民国九年) 0 (无)

1921年(民国十年) 1 《时报馆纪念册》(陈冷主编)。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 《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上海新闻报馆)。

1923年(民国十二年) 2 《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黄炎培编)、《新闻事业》(徐宝璜、胡愈之著)。

1924年(民国十三年) 2 《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汪英宾)、《新闻学总论》(邵飘萍,原署“邵振青”)。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 《世界报纸大观》(李昭实著)。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 《世界新闻事业》(佚名)。

1927年(民国十六年) 5 《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影戏大观》(徐耻痕编纂)。

1928年(民国十七年) 4 《中国的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记者》(张静庐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申报:二万号纪念册》(上海申报馆)。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 《上海之报界》(1929,上海日报公会编)。

1930年(民国十九年) 5 《上海之报界》(1930,上海中华书局)、《中国新闻事业》(黄天鹏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张静庐著);《新闻概论》([日]杉村广太郎著,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

1931年(民国二十年) 8 《新闻报概况》(上海新闻报馆);《新闻记者的故事》(黄粱梦即黄天鹏著)、《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天庐即黄天鹏著);《上海报纸改革论》(郭箴一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杜超彬著);《新闻记者外史》(黄粱梦即黄天鹏著)、《新闻记者的故事》(黄粱梦即黄天鹏著)、《新闻报概况》(上海新闻报馆)。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2 《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赵敏恒著)、《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号》(燕京大学新闻系编)。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2 《欧美新闻界鸟瞰》(甘家馨编著);《中国电影年鉴》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 《新闻学概要》(黄天鹏著)。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5 《上海的日报》(胡道静著)、《上海的定期刊物》(胡道静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申报馆编《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6 《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十一》(郭步陶编著)、《国际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谢六逸编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许晚成编)、《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 《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胡仲持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4 《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日本新闻发达史》(张友彝著)。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 《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6 《报坛逸话》(胡道静著);《新闻学》(戈公振著)、《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王汉中编);《中美日报苦斗记》(上海中美日报社编);《日报期刊史》([法]淮 尔(G.Weill)著,宋善良译述)。

1941年(民国三十年) 6 《综合新闻学》(两册,任白涛著)、《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新闻史纲:中美日报读讯会实用新闻学讲义之六》(中美日报读讯会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4 《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章丹凤著)、民国日报馆编《民国日报概况》(天津民国日报馆);《新闻知识入门》(叶之知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6 《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世界报业现状》(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英国之新闻事业》(马星野著)、《广播战》(彭乐善著)《新闻学集成》(管翼贤纂辑,日伪出版物,第七辑)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8 《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上海报人的奋斗》(赵君豪著);《战时中国报业》(程启恒著);《各国新闻事业概述》(程其恒编);《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龙之鹏编著)、《新民报社史》(蔡天梅编著,日伪出版物)、《中国新闻教育史》(吴宪增编著,日伪出版物);《采访十五年》(赵敏恒著)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1 《新闻学纲要》(史梅岑编著)。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5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胡道静著)、《北平市各报社通讯社新闻从业人员录》(军事委员会北平新闻检查处)、《北平市新闻记者调查表》(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政治部)、《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员录》(首都[南京]新闻记者公会会务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6 《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美国的新闻事业》([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译);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2 《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著)、《现代新闻学》(储玉坤编著,增订本)。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0 (无)

民国时期 共计 38年 105种 平均每年:2.76种

【说明】所称“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包括新闻史研究著作、新闻业历史资料及含有介绍或研究“新闻史”内容章节的图书,认定依据主要是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编、记录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及国内其他主要图书馆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出版(印行)图书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化科学》分册所著录的有关图书内容提要,参考周伟明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图书精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和徐培汀所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有关内容,确认其“新闻史研究成果”的性质。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内涵

根据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或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已经基本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尽管还不是很完善)的叙述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叙述体系主要包含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所蕴涵的不同方面研究内容、不同来源研究方法、不同意识形态物质再现及对不同新闻要素研究的知识信息所构成。

一、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研究对象的叙述体系

从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涉及的研究对象认识,可以知道这一历史时期中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已构成了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叙述体系。其内部结构大致如下: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著作成果的研究对象既包含了对“世界(各国)新闻史”的宏观介绍和研究,又包含了对“中国(全国)新闻史”的中观介绍和研究,还包含了对“中国(地区)新闻史”的微观介绍和研究:

1、以“世界(各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张友彝的《日本新闻发达史》、甘家馨编著《欧美新闻界鸟瞰》、谢六逸编著《国外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世界报业现状》、程其恒编《各国新闻事业概述》、龙之鹏编著《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马星野著《英国之新闻事业》等等;

2、以“中国(全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汪英宾的《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的《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兼士的《中国报纸变迁史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张静庐的《中国的新闻纸》和《中国的新闻记者》、黄天鹏的《中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的《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十一》、杨家骆的《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林语堂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马荫良的《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邵介的《中国报史述略》、赵君豪的《中国近代之报业》、余戾林的《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章丹凤的《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程启恒的《战时中国报业》、吴宪增的《中国新闻教育史》等等;

3、以“中国(地区)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上海日报公会编的《上海之报界》、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郭箴一的《上海报纸改革论》、胡道静的《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赵君豪的《上海报人的奋斗》等等。

4、以“中国(地区)新闻媒介个案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上海申报馆编《申报馆纪念册》和《四十九年之申报》、陈冷主编《时报馆纪念册》(1921)、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1922)、黄炎培编的《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923)、上海申报馆的《申报:二万号纪念册》(1928)、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0)、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1)、上海申报馆编《申报概况》(1935)、上海中美日报社编的《中美日报苦斗记》、天津民国日报馆编的《民国日报概况》(1942)、蔡天梅编著的《新民报社史》等等。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纸质新闻媒介(如新闻报纸和新闻刊物)的研究,又对在近代出现的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新闻杂志社及新闻广播等不同新闻媒介类型(机构)开始进行了研究。

1、以“中国纸质新闻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中研究新闻报刊发展史的成果不但众多,而且是研究所有新闻媒介类型成果中的主体。如上海申报馆编《申报馆纪念册》和《四十九年之申报》、陈冷主编《时报馆纪念册》(1921)、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1922)、黄炎培编的《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923)、上海申报馆的《申报:二万号纪念册》(1928)、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0)、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1)、上海申报馆编《申报概况》(1935)、上海中美日报社编的《中美日报苦斗记》、天津民国日报馆编的《民国日报概况》(1942)、蔡天梅编著的《新民报社史》等等。

2、以“中国非纸质新闻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一阶段中的“非纸质新闻媒介”主要有新闻广播、新闻摄影和新闻电影(纪录电影)等,也包含了以“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和“新闻杂志社”等新闻机构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杨家骆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许晚成编的《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和《全国通讯社调查表》、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38,1941,1942,1944)、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40,1941,1943)以及内政部警察总署编的《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和行政院新闻局编的《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等,则是涵盖报社、杂志社和新闻通讯社等不同的新闻媒介机构,还包含了以“新闻广播”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如: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编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行政院新闻局编的《广播事业》以及彭乐善的《广播战》等,实现了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对象对社会媒介机构的全覆盖。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新闻尤其是重大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和战争新闻的新兴载体新闻电影,尽管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正式问世。两部划时代的纪录短片《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的完成时间,比全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整整早了11年。但笔者除了得知上海合作出版社在1927年出版过刊载徐耻痕《中国影戏之溯源》等文的《中国影戏大观》第一集,1933年南京正中书店出版过刊载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等文的《中国电影年鉴》等资料性出版品外,尚没有发现有专门研究新闻电影及新闻纪录电影史的著作。当时业界和学界也有人撰写了一些思考或探讨性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散见于一些时事刊物、社会生活刊物以及刊载戏剧上演、电影放映等的消息乃至广告出版品上,没有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对象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的所有研究对象和可能的研究范围,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对象体系。

二、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方法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包含多种著作方式、多种体裁类别、多种成果属性的研究成果体系。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中国学者采用原创研究法产生的学术专著,也包含中国学者在前人基础上用编著方法产生的研究成果,还包含了中国学者翻译或译述外国学者著作形成的新闻史专著:

1、以“原创研究法”生产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著)、《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汪英宾)、《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的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记者》、(张静庐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杜超彬著); 《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赵敏恒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章丹凤著)、《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

2、以“编著研究法”产生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如《本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编著)、《国际新闻事业》(谢六逸编著)、《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欧美新闻界鸟瞰》(甘家馨编著)《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龙之鹏编著)、《新民报社史》(蔡天梅编著,日伪出版物)、《中国新闻教育史》(吴宪增编著,日伪出版物)、《新闻学纲要》(史梅岑编著)等。

3、以“翻译(译述)法”产生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如《实用新闻学》([美] 休曼著,史青译)、《新闻概论》([日]杉村广太郎著,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日报期刊史》([法]淮尔(G.Weill)著,宋善良译述);《世界报业现状》(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美国的新闻事业》([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译)等等。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撰述性的新闻史研究著作,也包含了资料汇编式的学术性出版物。

1、民国时期的“撰述性”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著)、《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除撰述性的学术专著此以外还有文集式的原创性成果如胡道静的《报坛逸话》,回忆录式的原创性成果如陈布雷的《陈布雷回忆录》等等。

2、民国时期的“汇编性”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 《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和《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王汉中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 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等等。

三、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者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比较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态势。这一点从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的生产者角度也得到了相应的验证。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主体的中国籍研究者,也有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籍研究者。

1、“中国籍”研究人员占了主体位置。其成果如: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徐宝璜、胡愈之著《新闻事业》、项士元著《浙江新闻史》、汪英宾著的《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纸》、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黄汝翼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胡道静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林语堂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余戾林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章丹枫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赵君豪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蔡寄鸥著《武汉新闻史》、容铭编著订《世界报业现状》、马星野著《英国之新闻事业》、程启恒著《战时中国报业》、吴宪增编著《中国新闻教育史》(日伪出版物)以及陈布雷著《陈布雷回忆录》等等。这些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的作者都是中国籍的研究者。

2、“外国籍”研究人员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通过翻译或译述的方式,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近代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成果如:美国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史青译)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包含有新闻史内容的著作;日本学者杉村广太郎的《新闻概论》(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新闻学研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本学者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是“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译著”【6】184;中国的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的草案是清政府“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法拟定的”【7】93),而法国学者淮尔(G.Weill)的《日报期刊史》(宋善良译述)则从另一个角度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欧洲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和观点;美国学者穆德著《美国的新闻事业》(王揆生、王季深译)则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20世纪中叶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况。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自然法人的新闻学界业界的“个体”研究人员,也有作为社会法人为履行公职生产新闻史研究成果的政府部门的“集体”研究人员。

1、自然法人的新闻学界业界的“个体”新闻史研究人员者,他们生产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主体。主要的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包天笑编)、《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黄炎培编)、《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世界报纸大观》(李昭实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许晚成编)、《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报坛逸话》(胡道静著)、《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

2、社会法人的新闻媒体机构或政府部门等“集体性”研究人员,所生产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上不是很多,却是这一阶段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如《申报馆纪念册》(上海申报馆)、《四十九年之申报》(上海申报馆)、《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上海新闻报馆)、《申报:二万号纪念册》(上海申报馆)、《上海之报界》(1929,上海日报公会编);《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号》(燕京大学新闻系编)、《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北平市各报社通讯社新闻从业人员录》(军事委员会北平新闻检查处)、《北平市新闻记者调查表》(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政治部)、《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员录》(首都[南京]新闻记者公会会务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等等。

(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一般或平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者,也有一些特殊意义的研究者。

无论是在“个体性研究者”还是在“集体性研究者”中,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特定政治倾向或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其身份又是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个体研究者”中,不仅有纯粹的新闻学界业界人士和政府机构人士之区别,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为国民党主导的中国政府服务和为汪精卫等汉奸政府服务的区别;在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方面也有倾向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或同情受到国民党镇压和“围剿”的共产党的区别等等。至于“集体研究者”,则既有新闻媒介机构和政府部门机构的区别,也有国民党政府部门和汉奸政权部门的区别等。这是由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历史存在。不管如何,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者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组成体系。

四、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表现形式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经历了近40年时间,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学研究成果不断发展成熟的标志,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并逐渐显现出一个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叙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一)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中,既有以文字语言为表述形式的文字表述法,也有为了使叙述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采用图画、表格、器物绘画、实物照片、书(刊)影插图等内容的表现形式。

采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且大部分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都少不了应用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即使是以图片、照片为主的出版品,也少不了用文字对图片、插图的内容进行解释或提示,所以这里就不把采用语言为表述方法的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一一举例介绍了。

为使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采用图画、表格、器物绘画、实物照片、书(刊)影插图等方法,在当时也很普遍。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申报馆编、1918年出版的《申报馆纪念册》中“有像”、“内收该馆照片16幅”;同年出版的《四十九年之申报》更是“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馆于1918年新建办公楼的内外情景”;包天笑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的《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在“卷首有考察人的合影及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新馆内部建筑图”;徐宝璜、胡愈之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12月出版的《新闻事业》一书“有表”;任白涛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941年7月出版的《综合新闻学》(第1、2册)“有图像及表”;民国日报馆编、1942年11月出版的《民国日报概况》中“有图像及表”;戈公振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2月再版的《新闻学》一书“卷首有‘最早之单面印刷新闻纸’、‘京报之外观与内容’等影印6幅”等等。

(二)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在叙述结构上,既有采用纯正文叙述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专著只有正文(包括序言、引用文献目录及后记等文字)的表述方法,也有正文加附录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图书在序言、正文、引用文献目录及后记等文字外,另外“附录”相关内容以补充正文的表述方法。

在一般意义上,学术专著的作者在正文中即可完整地表达其思想、观点、结论,并在表述过程中适当地引用文献史料来阐述其思想、验证其观点、支撑其结论。因此不少学术专著没有使用“附录”方式进行内容的补充式表述。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胡道静著《上海的日报》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胡道静著《报坛逸话》以及章丹枫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等新闻史专著,都没有“附录”。

与之同时,也有不少新闻史研究成果采用“正文加附录”的表述方法。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余戾林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附录《新闻政策》、《中国新闻学会宣言》等五种”;赵君豪著《中国近代之报业》“附录:《日本战时新闻政策》”;吴宪增编著《中国新闻教育史》“附录:《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年代表》等两种”;行政院新闻局编《新闻事业》“附录:全国已登记报社通讯社杂志社统计”;赵敏恒编《外国在华新闻事业》“附录:中华民国出版法”;容又铭编著《世界报业现状》“附录:世界各国主要报纸一览表”;黄天鹏著《中国新闻事业》“附录:全国报馆调查录、新闻界近百年大事记、天庐逍遥阁新闻学藏书编目等”;燕京大学新闻系编《中国报界交通录》则“附录:远东各地重要刊物名录等2种”等等。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主要有四个部分四个层级组成。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研究对象叙述体系”、“研究方法叙述体系”、“研究者叙述体系”和“表述方法叙述体系”。至于四个层级,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我们仅选择“研究对象叙述体系”予以阐述。这个完整的层级关系是按照如下的逻辑体系逐层展开的:处于第一层级地位的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这个整体概念;处于第二层级的是在“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的次级层面的“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研究对象叙述体系”;处于第三层级的是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研究对象叙述体系”又包含了根据不同“空间(范畴)新闻史”和“(新闻)媒介类型史”来区分研究对象。处于第四层级的是在包含在“不同空间(范畴)新闻史”和“不同(新闻)类型媒介史”中的次级层次研究对象。其中在“空间(范畴)新闻史”方面,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对“世界(各国)新闻史”的宏观介绍和研究,又有对“中国(全国)新闻史”的中观介绍和研究,还有对“中国(地区)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媒介(个案)史的微观介绍和研究;而在“(新闻)媒介类型史”方面,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纸质新闻媒介(如新闻报纸和新闻刊物)的研究,又有对在近代出现的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新闻杂志社及新闻广播等不同新闻媒介类型(机构)的研究,还有对刚刚出现的电视发展趋势的研究等等。

据此我们认为,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界自民国诞生以后38年左右时间里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已经构建起一个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完整的叙述体系。

三、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认识

在基本梳理和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所构建起的叙述体系基础上,下面想谈一下对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的几点认识: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虽然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了波折和动荡,但仍按照新闻史研究的内在规律向前发展,尽管有时是很缓慢甚至接近停滞状态。在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创立到1949年9月底“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作为中国的中央政府退出历史舞台之时的近4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争取夺回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坚持民主共和政体的“反对袁世凯称帝”、以科学民主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举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蒋介石国民党集团以“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以“反对国民党一党统治”为各自目的的国共两党军队“十年内战”,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以及抗

战胜利后的那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国共两党军队“大决战”等等,都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社会生活(也包括新闻史等学术研究领域)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时甚至使得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但纵观民国时期这近40年间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我们认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不但没有停止,相反却是仍然循其规律顽强地发展——尽管有时是非常缓慢甚至是接近停止的。这也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能够形成比较完整表述体系的物质基础。这是我们在对本课题研究后得出的第一个认识。

二、尽管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社会动荡和波折中仍然在循其客观规律向前发展,但社会的动荡和波折却也明显影响了新闻史学研究的正常发展。自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于1917年出版后,尽管国内政治局势也动荡不安,但基本是在“民国”这个政治体制下运行,“除了个别报人的无端被害凸显了屠夫的凶残之外,总体上看,这个时期其实是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得比较快的一个时期,”【8】2 新闻史研究也是发展的比较快的一个时期。尽管在1917年才有第一本国人撰写的新闻史著作出版,但在这此后的十年中产生了17种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已经出现,既有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也有外国新闻史研究成果;既有自然法人个体研究者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也有社会法人如上海新闻报馆产生的成果《新闻报卅十周年纪念册》;既有用中文撰写的学术成果,也有用外语撰写的学术成果;既有研究平面新闻媒体如新闻报纸的成果,也有研究影戏等非平面媒体的成果等等。同样,从1928到1937年的这十年间,尽管在开始也有几场国民党内部的军阀战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也一直在农村坚持斗争,但这并没有对民国南京政府统治造成直接的巨大威胁,所以在国民党统治腹地仍然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就在这被史学界称之为“黄金十年”中,新闻史学研究成果也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的顶峰,在9年时间里生产出了新闻史研究成果38种,其叙述方式的丰富性也达到了顶峰。而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武装入侵的险恶环境里,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时代最重要、压倒一切的主题,不少学者投笔从戎,献身抗战,学术研究暂且退居其次;另一方面敌寇入侵,为减少战争损失,政府搬迁,人民逃难,在播迁过程中物质损毁,文化遭殃,人员颠簸,学术研究缺少必要的基本社会保障条件,所以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就成果非但没有在“黄金十年”基础上继续发展递增,而是出现成分复杂,宗旨混乱、数量萎缩、质量下降等现象。至于在抗日战争后的国共近四年“大决战”,社会环境的动荡和波折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几乎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新闻史研究成果。

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所呈现的表述方式,和这一历史时期中其他学科的研究状况处在相当的水平。从现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分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丰富多彩,研究的内容紧跟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目的注重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研究成果及时反映了学科进步,研究成果的表现方法引进了新兴科学技术。总之,丰富多彩的表述方式为展现研究成果的内涵增加了可读性和直观性,对于新闻史研究成果的、近代化和社会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著作采用了“书首图”(照片)、书中“表”,书后“附录”的综合表现方式。如:戈公振的那本包含有“报纸的起源”、“中国现代报纸的命运”等内容的《新闻学》(商务印书馆1940年4月出版,1947年2月再版),尽管只是一本36开、39页的“新中学文库”读物,却在卷首印了“最早之单面印刷新闻纸”、“京报之外观与内容”等影印6幅,这些叙述手法的应用,对读者理解该书内容的帮助功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这一缺少社会阅历的读者群体而言)。又如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世界报业现状》(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10月初版)则附录了“世界主要各国报纸一览表”,其中一共列举了44个国家的新闻报纸。至于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9月初版)的附录则更加丰富,包括了:《全国报馆调查录》、《新闻界近百年大事记》、《天庐逍遥阁新闻学藏书编目》等多种,既有对报馆现状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又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大事记式的展现,还有对新闻学重要著作的介绍,真是一册在手,样样全有。实物照片、数据图表、业界大事记、专业图书编目,和当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呈现同步前进态势,是可以自立于当时学术之林的“显学”领域。

四、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从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思维结果,是整个成果群体所承担、所反映出来的集体形象。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以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基本物质存在为前提的抽象思维研究的成果。如果脱离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这个物质载体,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就成了无根之木。从哲学观念认识,是先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后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这个叙述体系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出现、发展、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从一种两种新闻史研究成果不能形成叙述体系,然后到若干种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蕴含了初步的新闻史成果叙述体系,再在社会和学科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表现方式及技术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完整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该体系的几个组成部分互为前提、共同存在于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表述体系、研究方法表述体系、研究人员体系及表现形式表述体系)共同构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表述体系”这个整体,缺少了某一部分就构不成这个完整的体系。无所谓哪个组成部分重要一些,或者说哪个组成部分次要一些。如果片面强调某一个组成部分(子体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存在,实际上就割裂了这个有机整体,被强调和突出的方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表述体系是根据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概念之中,很难以某种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脱离了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的具体分析,也就无所谓成果表述体系。

由于民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术界的特殊环境条件,在民国时期还没有能够出现系统完整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所以在本文的叙述体系中没有能够包含这部分内容。这是要特别说明的。

本文引用文献目录

【1】黄亚民等编:《期刊工作论著索引》(1901-1984),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5年印行。

【2】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载《方汉奇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

【4】辞海编纂委员会编纂:《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5】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6】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7】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方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序》。载王润泽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