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4期

2015年06月26日16:0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关于向子课题承担单位转拨国家资助经费的申请报告

社会科学处:

并请转呈省社科规划办、全国社科规划办:

本人为“首席专家”组织团队参加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华民国新闻史”竞标成功(编号:13&ZD154)。国家资助本项目研究经费八十万元人民币(80万)。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50篇论文、10个分册组成的《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最终成果为国内第一套多卷本《中华民国新闻史》。本项目下设10个子项目,同时聘请国内有影响的民国新闻史研究学者担任特约撰稿人,计划在2018年12月完成。

在本项目竞标成功并顺利开题后,屡屡有子课题负责人希望能把子课题经费转拨到所在单位,以便承担的研究工作在单位获得认可和支持。为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项目秘书处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关于“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一般不能转拨其他单位”的规定精神,研究决定:(1)原则上严格执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的规定;(2)限于《投标书》“基本信息:数据表”中的“子课题负责人”申请转拨子课题经费;特约研究课题经费额度仍由我校统一管理;(3)在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工作协议基础上,申请转拨经费的子课题负责人必须和项目首席专家签订《协议书》,并需得到所在单位确认。(4)项目秘书处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如确需转拨协作单位,应书面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审批”规定提交申请报告,由学校管理部门逐级转呈全国社科规划办,获批后由南京师范大学执行。

自2014年9月20日至2014年10月27日,有4位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秘书处的要求提交了申请转拨经费的“协议书”(附后)。为此,特向学校申请向本项目有关子课题负责人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白润生(中央民族大学)、徐新平(湖南师范大学)和何村(渤海大学)分别转拨项目研究经费5万元人民币(合计20万)。其余经费继续由我校统一管理,项目秘书处具体负责有关事务。

本项目秘书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方案》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在征求项目组核心成员意见并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现呈报备案。

特此申请

“中华民国新闻史”首席专家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倪 延 年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方案

为了有利于本项目研究工作的按计划推进,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和学校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经费管理意见的基础上,项目秘书处制定了本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方案,如下:

一、凡在《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投标书》“基本信息:数据表”中列出的“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每个子课题(负责人)享有使用5万元经费额度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责任见《协议书》)。

表一:“中华民国新闻史”子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经费额度及管理形式表

序号

子课题名称

承担单位

课题负责人

经费(万元)

备注

1

民国创立前后的新闻业

南京师范大学

倪延年

5

本校

2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新闻业

中国人民大学

王润泽

5

未申请

3

民国南京政府前期的新闻业

南京师范大学

张晓锋

5

本校

4

民国南京政府中期的新闻业

渤海大学

何  村

5

申请转拨

5

民国南京政府末期的新闻业

中国传媒大学

艾红红

5

申请转拨

6

民国时期的新闻通讯业

新华通讯社

万京华

5

未申请

7

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业

上海大学

李建新

5

未申请

8

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

中央民族大学

白润生

5

申请转拨

9

民国时期的新闻管理体制

南京师范大学

方晓红

5

本校

10

民国时期的新闻学术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徐新平

5

申请转拨

小计

 

 

 

   50

 

二、根据课题设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本项目的“特约撰稿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一是成为最终成果多卷本《中华民国新闻史》内容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的有关分册。每个特约研究专题的特约撰稿人享有使用3万元经费额度的权利,按照国家规定特约撰稿人承担的“特约研究课题”经费不再转拨。特约研究专题和特约撰稿人的有关情况如下:

表二:“中华民国新闻史”特约研究专题、特约撰稿人基本情况一览表表

序号

特约研究课题名称

承担单位

课题负责人

经费(万元)

备注

1

民国时期的新闻广播业

中国传媒大学

艾红红

3

不转拨

2

民国时期的外国在华新闻业

暨南大学大学

邓绍根

3

不转拨

3

民国时期新闻业的经营管理

南京师范大学

张晓锋

3

不转拨

4

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业

南京大学

韩丛耀

3

不转拨

5

民国时期的军事新闻业

南京政治学院

刘  亚

3

不转拨

6

民国时期的新闻职业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

张晓锋

3

不转拨

7

民国时期新闻业的中外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

丁  锦

3

不转拨

小计

 

 

 

   21

 

三、国家资助经费总额为80万元人民币,上述两项的经费额度为71万元,剩余的9万元作为项目秘书处的日常运行支出,不足部分在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相关经费中统筹解决,以保证本项目秘书处的正常运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秘书处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资助本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支出能够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经济审计,现根据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制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制定本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如下。请课题团队的全体成员严格遵照执行。

一、经费支出原则

(1)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精神,本项目研究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权责到人”、“额度分配,权责合一”,“统一管理,讲究效益”,“同步支出,留有余地”的原则。

(2)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重大项目经费的支出重点应放在“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会议费”及保证日常运行的必需经费开支上,严格控制“劳务费”、“咨询费”、“设备费”及与课题研究关系不紧密的“国家合作交流费”等支出。

二、经费分配额度

(1)国家资助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总额为80万人民币(下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为:购置资料费12万元,数据采集费6万元;差旅费24万元,会议费12万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4万;设备费4万;专家咨询费12万;劳务费4万;印刷费8万、管理费0.5万和其他支出1.5万,共计80万元。

(2)本项目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是“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10个左右分册)、最终研究成果《中华民新闻史》(5卷本)和50篇左右的系列专题论文。

(3)根据工作会议“子项目基本平衡”和“秘书处适度留有经费”原则,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的经费总额中划出10万左右,用于项目运行公共保障及项目顾问参加会议的有关费用,由秘书处掌握统筹使用;其余70万元左右作为子课题研究经费,根据各子课题工作量和要求分两个层次分配。具体层次划分标准和分配数额为:

第一个层次是在《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投标书》上列为“子课题负责人”所负责的10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经费额度为5万元(计50万);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专题特约撰稿人及“民国新闻专题史研究丛书”分册的6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经费额度为3万元。2013年10月会议决定把原设计每卷正文后的“史料选编”划出,成为单独《中华民国新闻史:史料卷》,拟参照第二层次分配经费3万元(计21万)。

三、经费使用管理

(1)自2014年元月1日起,各子课题组所有经费开支即计入各子课题的经费额度,并实行“超额自负”的原则。

(2)子课题经费转拨至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者,由各子课题负责人根据“量入为出,全程覆盖”的原则掌握使用并自行办理报销等手续,但须在国家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和项目申请结项验收时提交该部分经费审计报告。

(3)没有把子课题经费划入所在单位,课题经费由子课题负责人扎口管理和使用。子课题负责人负责收集和提供合法票据,交由秘书处统一办理报销手续。国家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和项目申请结项验收的经费审计报告由秘书处负责。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秘书处说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自2014年9月20日在《民国新闻史研究动态》(第3期)上刊载“征求意见”以来,没有收到项目组核心成员和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因此决定把该“办法”付诸实施。实施时间自2015年1月1日始,至本项目验收结项后自动终止。

(学术会议信息)

中国新闻史学会召开2014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项目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同行专家予以积极评价

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日至3日在暨南大学举行。

会议期间举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中国新闻史学会领导班子的换届任务。中国新闻史学会依据章程进行五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换届。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大会上,与会会员和理事听取了陈开和代表第四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组织机构推荐名单和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推荐名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选为学会会长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昌凤教授当选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任会长。

本项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先生,项目顾问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二任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先生和项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被聘为学会名誉会长;本项目编纂委员会主任吴廷俊等被聘为学会顾问;项目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当选为副会长;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当选为副会长;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国传媒大学艾红红教授、新华通讯社万京华研究员、上海大学李建新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徐新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晓锋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南京政治学院刘亚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倪延年教授当选为特邀个人理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邓绍根博士、副教授当选为学会副秘书长。

本项目组成员积极参加了这次国内新闻史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本项目学术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和项目组核心成员方晓红、刘亚、徐新平、万京华、白润生、倪延年、李建新、张立勤、张晓锋、邓绍根以及项目组成员曹爱民、刘泱育、谢鼎新、齐辉、余玉等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会议。项目组核心成员、湖南师范大学徐新平教授和南京政治学院刘亚教授应会议主办方邀请分别承担了第六分论坛和第九分论坛的点评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会议的学术交流,向与会同行展示了项目组成员在民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项目编撰委员会主任、华南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向大会作了《百尺竿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十年(2004-2014)述评》的主题发言。在分论坛交流中,项目首席专家倪延年做了《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项目组核心成员徐新平教授作了《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伦理思想的几个特点》,项目顾问、编撰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和沈静做了《〈大公报〉(1916-1925)接办人王郅隆身份考辨》,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大学李建新教授作了《方汉奇新闻史研究的法则与路径》,项目组核心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张立勤副教授作了《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报业的体制转型》,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做了《试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少数民族新闻业》;项目组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张晓锋教授做了《日据时期的台湾广播事业及其管制》,项目组核心成员、新华通讯社新闻史论研究所万京华研究员作了《新华社驻外机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项目组成员、南京财经大学谢鼎新教授作了《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流变》;项目组成员、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齐辉研究员做了《九一记者节与民国报人职业形象的建构》;项目组成员、浙江财经大学曹爱民副教授做了《新闻人黄天鹏缘何走上宪政之路》,项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钱珺作了《论林语堂的新闻检查观》等专题演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学界多位专家的大会主旨发言、分论坛演讲或分论坛点评中多次予以肯定和高度评价。项目编撰委员会主任、华南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向大会作了《百尺竿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十年(2004-2014)述评》的主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的进展情况和设计的研究成果,还特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成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的情况;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家林教授在《近十年新闻传播史研究概述》的主题发言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张昆教授在分论坛的总结点评中都对国家重大项目“民国新闻史”研究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秘书处供稿)

(研究成果概览)

2000-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民国新闻史研究”

刘继忠整理 资料收集:兰甲甲、陈媛媛、徐蓓蓓

本次检索查阅了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2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发现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22所高校94位硕士生选择民国时期的新闻史作为其研究对象。其中,河北大学(13人)、兰州大学(11人)、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均为10人)为民国新闻史硕士论文的前三甲。在22所高校中,有62位导师指导了94位硕士研究生,其中,河北大学的乔云霞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居首,8年间共指导了7位硕士研究生,其次是上海师范大学的许纪霖(5位)、兰州大学的李文(4位)、湖南师范大学的田中阳、河北大学的焦国章(3位),有13位老师指导了2名学学生。学科分布上,新闻传播学(含新闻学、传播学)高居首位,共52篇,占到55.32%,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共22篇,占到23.40%,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中共党史、电影学、文艺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业共20篇,合占总数的21.28%。在年份分布上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0年未发现1篇,2001年为2篇,2002年为5篇,2003、2004年均为7篇,2005年为9篇,2006年猛增到29篇,2007年达到35篇。

研究基本上都是个案研究。其主要特点是:一、政党报刊研究方面,以共产党报刊、理论、报人研究为主。其主题主要有延安《解放日报》的批评性报道、广告、女性报道及副刊《文艺》,其次是《晋察冀日报》、《边区群众报》的研究。在共产党新闻理论、报人方面,有延安时期的党报理论研究、陈独秀、毛泽东、胡乔木、胡愈之、邓拓等党的领袖及党报负责人等报刊活动及其新闻思想的研究。红色报人范长江、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新闻活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的人才观、新闻思想、编辑思想,即革命派于右任的办报理论、活动均有所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日伪《华北新报》得到了初步研究。这一时期,国民党报刊、报人研究几乎为零。

二、民营报业、民营报人是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申报》、《大公报》的研究份量较重,有13篇硕士论文以《申报》为研究选题,其研究主题是晚清时期申报的经营管理、史量才时期的经营管理,维新运动时期、武昌起义前后的舆论、1927-1937年间的广告宣传、晚清灾荒救济,1931-1935年间的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艺术界》等。有4篇硕士论文以《大公报》为研究选题,其主题分别是《大公报》的《星期论文》、近代灾荒救济、近代体育、桂林版的新闻叙事等。《时与文》、《努力周刊》、《万象》、《小说月报》、《新潮》、《新新新闻》、《新路周刊》、湖南《大公报》、孤岛时期的《文汇报》、《新亚细亚》月刊、《益世报》、《晨报副刊》等报刊均有涉猎。在民营报人方面,史量才、张季鸾、萧乾、徐铸成、储安平及自由报人群体得到了硕士生们的青睐。

三、其它方面的研究:地方新闻史研究初结硕果,陕甘宁边区、湖南、甘肃、自贡、新疆等地方新闻史均有硕士生以此为研究主题。女性与传媒的主题有6篇硕士论文涉及,重点研究了《妇女杂志》中的女性社会角色、20年代的城市妇女、妇女报刊、女性形象、女性报道等。媒介素养、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律思想、在沪日媒视野中的上海、通讯社、莫里逊等亦是硕士生关注的重要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检索完全依靠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于有些学校未上传该校硕士论文、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将其硕士论文设了保密期限等问题,2000-2007年期间的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硕士论文存在不周全的问题。

 

作者

题目

专业

导师

学校

年份

1

蒋书同

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

中国近现代史

莫志斌

湖南师大

2001

2

鲁旭

试论《申报》的经营策略与特色

新闻学

周瑞金

社科院

2001

3

梁媛

论梁启超的新闻人才观

专门史

肖永明

湖南大学

2002

4

李兴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传播

中国近现代史

曾瑞炎

四川大学

2002

5

何晶

简论鼎盛时期的《申报》(1931一1935)

新闻学

向纯武

四川大学

2002

6

童宗凯

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陈廷湘

四川大学

2002

7

马海涛

论胡乔木的新闻活动和新闻宣传观

新闻学

尹韵公

社科院

2002

8

张大伟

近代湖南报刊述论

中国近现代史

周秋光

湖南师大

2003

9

陈立平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中共党史

谭献民

湖南师大

2003

10

罗婕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通讯事业史论

新闻学

向纯武

四川大学

2003

11

李谢莉

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研究(1898-1949)

新闻学

向纯武

四川大学

2003

12

李艳红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专门史

章育良

湘潭大学

2003

13

王玉蓉

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研究

新闻学

白贵

河北大学

2003

14

王景瀚

毛泽东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王宜秋

社科院

2003

15

黄雅翎

萧乾副刊编辑思想研究

新闻学

张天定

河南大学

2004

16

张玉

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实践

新闻学

张仲良

河南大学

2004

17

傅乃芹

从《时务报》的创办看梁启超的新闻编辑思想与成就

新闻学

宋应离

河南大学

2004

18

杨风华

自由的平台——《努力周报》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许纪霖

上海师大

2004

19

汤正宇

从《小说画报》到《星期》——“五四”时期通俗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剑龙

上海师大

2004

20

张金凤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4

21

魏茹冰

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以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为讨论中心(1915-1920)

中国近现代史

何建明

华中师大

2004

22

黄靖逢

邹韬奋的媒介文化观

新闻学

王振铎

河南大学

2005

23

陈勇

“事业性”与“商业性”的成功链接—论邹韬奋的报刊经营管理思想及其实践

新闻学

田中阳

湖南师大

2005

24

张厉冰

多重权力制约下的文化与文学图景——《万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扬

华东师大

2005

25

孟庆修

武昌起义前后的《申报》舆论

中国近现代史

吴民贵

华东师大

2005

26

孙猛

《时与文》及群体记

中国近现代史

许纪霖

华东师大

2005

27

刘君

维新运动时期的《申报》舆论

中国近现代史

吴民贵

华东师大

2005

28

迟春丽

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世纪评论》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许纪霖

上海师大

2005

29

代光源

《新路周刊》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许纪霖

上海师大

2005

30

沈晓青

在沪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上海(1923-1932)

专门史

苏智良

上海师大

2005

31

刘晓慧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救亡日报》及报人研究

新闻学

商娜红

广西大学

2006

32

朱芳

胡愈之早期对外报道思想研究

新闻学

王振铎

河南大学

2006

33

张雪洁

孙伏园时期的《晨报副刊》研究

新闻学

李建伟

河南大学

2006

34

吕倩娜

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律思想研究

新闻学

李建伟

河南大学

2006

35

郭小霞

邓拓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

新闻学

张天定

河南大学

2006

36

赵颖峰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

传播学

田中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7

王先孟

论《观察》时期储安平的新闻思想

传播学

王魁

兰州大学

2006

38

李朗

对民国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考察

新闻学

蔡尚伟

四川大学

2006

39

王伊洛

《新新新闻》报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陈廷湘

四川大学

2006

40

赵战花

《申报》专刊内部形态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新闻学

王春泉

西北大学

2006

41

杨红

民国新疆新闻事业研究

专门史

孟楠

新疆大学

2006

42

卓雯君

明暗交织的艺术界——《申报》副刊《艺术界》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漆瑗

华东师大

2006

43

后娟

家庭想象与延安文学的复杂性——以《解放日报·文艺》为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

倪文尖

华东师大

2006

44

刘心力

新潮社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殷国明

华东师大

2006

45

唐小兵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中国近现代史

许纪霖

华东师大

2006

46

于明静

抗战时期的女性与国家——以《妇女生活》杂志为分析实例

中国近现代史

李蓓蓓

华东师大

2006

47

刘丽伟

从《观察》看储安平的时论观

新闻学

焦国章

河北大学

2006

48

于鑫

史量才主持时期《申报》经营管理研究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6

49

王博

简论胡适新闻思想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6

50

马彩红

邹韬奋国外通讯研究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6

51

芦莉菲

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6

52

王丽

《晋察冀日报》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郑志廷

河北大学

2006

53

和曼

徐铸成报纸编辑思想研究

新闻学

焦国章

河北大学

2006

54

苑银和

中国抗战时期“时评”研究(1941—1945)

政治学理论

史桂芳

首都师大

2006

55

冯玉龙

《大公报》与近代中国体育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

罗时铭

苏州大学

2006

56

陆频

现代期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研究

新闻传播

王军元

苏州大学

2006

57

蒋成彬

抗日战争时期的于右任研究

专门史

张明富陈一蓉

西南大学

2006

58

熊学莉

陪都时期的电影宣传研究

电影学

余纪

西南大学

2006

59

尹兴

民国电影检查制度(1911—1937)

电影学

虞吉

西南大学

2006

60

戚尹军

1941年桂林版《大公报》的新闻叙事成规探析

传播学

商娜红

广西大学

2007

61

董黎丽

《申报·自由谈》研究—以黎烈文主编时期为主

新闻学

韩爱平

河南大学

2007

62

吴亮

黎烈文时期的《申报·自由谈》研究

新闻学

马小泉

河南大学

2007

63

唐红波

中国近现代报刊新闻话语模式擅变

新闻学

徐新平

湖南大学

2007

64

覃林

延安时期党报理论的创新

新闻学

徐新平

湖南大学

2007

65

余习惠

”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

新闻学

吴康

湖南师大

2007

66

屈萍

“义”与“利”的艰难兼顾—论晚清时期《申报》的经营管理之道

新闻学

田中阳

湖南师大

2007

67

刘江浩

报人张季鸾办报思想研究

新闻学

李惠民

兰州大学

2007

68

游雨欣

《晋察冀日报》中的批评性报道研究

新闻学

李文

兰州大学

2007

69

房宁

论陈独秀的报刊舆论思想及流变

新闻学

李文

兰州大学

2007

70

赵磊

莫理循清末民初的新闻活动探析

新闻学

许小平

兰州大学

2007

71

谢小红

1815一1949萌芽与非自觉状态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闻学

樊亚平

兰州大学

2007

72

杨公成

甘肃近代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学

张大雷

兰州大学

2007

73

代雅静

经营报纸—史量才报刊思想研究

新闻学

樊亚平

兰州大学

2007

74

李宇红

《解放日报》关于陕甘宁地区批评性报道研究

新闻学

李文

兰州大学

2007

75

邵慧霞

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

新闻学

李惠民

兰州大学

2007

76

王兆屹

《边区群众报》研究

传播学

李文

兰州大学

2007

77

周立华

“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黄顺力

厦门大学

2007

78

李晓红

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

中国近现代史

郑振满

厦门大学

2007

79

蔡虹

《申报》与晚清灾荒救济

中国近现代史

王林

山东师大

2007

80

葛凤

《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

中国近现代史

王林

山东师大

2007

81

王颖超

历史性出场与历史性建构—西安事变中的《解放日报》

新闻学

王春泉

西北大学

2007

82

胡冬智

传媒视野中的《申报·自由谈》杂文研究(1932—1935)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鸿声

新疆大学

2007

83

周雪梅

持重中的流变——1921年后《小说月报》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扬

华东师大

2007

84

邱志仁

从《妇女杂志》看1920年代的城市妇女

中国近现代史

邵雍

上海师大

2007

85

孙倩

延安《解放日报》女性报道研究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7

86

刘晓苏

胡愈之报刊编辑思想研究

新闻学

焦国章

河北大学

2007

87

刘莹

简论于右任与“竖三民”的办报理念

新闻学

乔云霞

河北大学

2007

88

王丽静

日伪《华北新报》研究

新闻学

尹韵公

河北大学

2007

89

李强

《申报》商业广告宣传策略研究(1927—1937)

中国近现代史

魏光奇

首都师大

2007

90

王瑛

报人张季鸾及其社评研究

新闻学

刘允洲

中央民大

2007

91

叶罗娜

《新亚细亚》月刊内外蒙古研究述评

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史

高翠莲

中央民大

2007

92

刘旸

从战争传播的角度看“一·二八”抗战时期的《益世报》

传播学

马艺

天津师大

2007

93

张忠

民国自由报人群体透析

中国近现代史

赵英兰

吉林大学

2007

94

孙振

对《东方杂志》中的美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

文艺学

王确

东北师大

2007

 

(近期研究成果选载)

【编者言】本项目组核心成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邓绍根先生近日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研究成果”之一的《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历史的再考察》一文,现予刊载,供项目组同行参考,并期待项目组同行有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奉献学术界和社会。

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历史的再考察*

邓绍根

【内容摘要】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徐宝璜于1918年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并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的研究之中,开启了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序幕。此后,邵飘萍、袁殊、任白涛等新闻学者先后在新闻学研究中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和活动,积极引进介绍日本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使得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处于引介阶段,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奠定根基。因此,纵观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的整体历史,中国新闻心理学应包括四个阶段,即引介(1918-1949)、萌芽(1949-1978)、酝酿(1979-1986)、初步形成(1986至今)。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民国时期;历史考察

关于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目前新闻传播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本观点有三:第一种观点以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为代表。她在1995年撰文《试论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将解放后45年,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萌芽(1949-1978)、酝酿(1979-1986.6)和初步形成(1986.7-1994.5)。1第二种观点以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为代表。他在2002年撰写的研究论文《略论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与科学诠释》,从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角度认为:第一阶段(孕育期),采访对象说。20世纪初期,代表性人物是邵飘萍先生等。第二阶段(萌生期),受众心理说。20世纪80年代,代表者如安岗、陈朗等。第三阶段(草创期),记者为主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代表者汪新源等。第四阶段(发展期),认识主体说。酝酿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代表者刘京林等同志。2第三种观点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徐培汀教授为代表。他在2006年出版专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中认为:中国内地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萌芽期(1918-1978)、酝酿期(1979-1986)、初步形成期(1986年至今)。3这三种观点,有所共识,如第二种观点得到了刘京林教授得认可,其在主编的《新闻心理学原理》初版(2004年)及其修订版(2012年)引用了周庆元教授关于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的论述。但是,更有分歧。三种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关于民国时期新闻新闻学研究发展历史认知上,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起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对于新闻心理学较全面的、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虽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但是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世纪20年代。当时,我国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曾把新闻心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早期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4这得到了第二种观点的认同。但第三种观点则认为:1918年徐宝璜在《新闻学大意》一书中的第四章“新闻之精彩”,论证了新闻之精彩与读者心理的关系。第二,对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的整体认知上。第一种观点未能将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列入中国新闻心理学研发展的整体历史之中,并在后来三次修订出版教科书《新闻心理学概论》(1995、1999、2007)中一直袭用该论断沿用至今。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是以采访对象说为主的第一阶段(孕育期)。第三种观点则将1918-1978年定为中国内地新闻心理学的萌芽期。因此,如何看待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历史,成为考察的重中之重,笔者运用丰富的原始史料对还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的本来面目,夯实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一、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概况

20世纪初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进入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新闻学专著开始出版。5如1903年日本学者松本君平《新闻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1913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由史青翻译的美国记者休曼《实用新闻学》。中国新闻学界“开山祖”——徐宝璜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等研究之中。1918年9月,他在《东方杂志》发表《新闻学大意》,告诫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时要注意“谈话人之心理”,“访员欲人之谈话也,须设法增其对于己之信任,信任之后,自肯多谈,否则纵肯谈话,必多不由衷之言也。故访员如遇不肯谈话之人,应尊重其守缄默之意思,不必惊讶,亦不必失望,可委婉说明外间已注意某事,报纸之天职,在供给新闻,对于某事须有记载。”610月,他作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向会员讲演《新闻之精采》,强调了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新闻学与心理学常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精采,即吾人心理上之产物也。”71919年12月,他出版中国人第一本自撰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再次强调上述观点,并对新闻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现象多次进行猛烈批评,“为迎合社会之恶劣心理,常捏登猥亵之新闻如某某之风流案,某姨太太或小姐之秘史者,或因受股东或津贴者之指挥,登载一种谣言以混乱一时之是非者,是为有意以伪乱真,其欺骗阅者之罪,实不可恕。”8

20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是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繁荣发达时期,新闻学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各种新闻学术观点逐步形成与传播。91923年,邵飘萍出版中国第一本采访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积极探讨记者采访心理,主张新闻记者需具备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视为记者“探索新闻真相之利器”,认为遇到“谈话半吞半吐”的采访对象,“最易不得要领,纵可获其一部,亦苦于漫无系统,不能明其因果,则心理学上之联想作用,每足以济其穷。”10批评新闻界迎合受众低俗心理现象,“京中各报,殆十有九花柳优伶之品评记事……各报为迎合社会心理,利用社会弱点起见,似关于花柳优伶种种不堪入目之论载为不可少。”111924年,他出版著作《新闻学总论》,认为记者应当“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与夫人群发达进步之潮流,不敢因一人一时之私见或利害关系,发生畏我国民悖之议论,致失多数国民之信仰与同情。”12反对盲目迎合受众心理,“新闻事业之政策,大体在得社会多数之同情,不能不迎合乎各方读者之心理,然不宜不问事实理性,而一味以盲从迎合为事。”13他积极主张“利用群众心理以吸收多数读者。”14该时期,新闻学研究者在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其代表性人物是袁殊。

袁殊于1929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和东洋史。1931年3月,创办新闻周刊《文艺新闻》。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关注到宣传社会主义学说的社会学家杉山荣,并将其著作《新闻心理学》翻译成中文,先后三次于1931年5月、6月、10月在上海《微音》月刊发表,篇幅达35页,将日本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系统引进介绍入中国。内容分为九部分:一、何为新闻心理学,二、感觉过程与新闻,三、表现过程与新闻,四、感情过程与新闻,五、意志过程与新闻,六、知觉过程与新闻,七、大众心理之诸特征,八、传达之方法效果及其关系,九、结论。该著作积极阐明新闻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新闻学研究不足,“关于新闻学之本质的研究却极少,犹其实如新闻的心理学之研究,更几乎是没有。”15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是翳以心理学之光来照明新闻的努力。换言之,即是新闻之心理学的照明和说明。”16 它积极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新闻现象和活动,尝试按照心理活动的感觉过程、表现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知觉过程探讨新闻心理活动的表现和规律,构建起新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特别分类分析了大众心理和个体心理特征。它将受众分为:“一是隔离着于空间的大众;一是密接了于空间的大众。”认为前者的心理特征:1)大众的心理是朴素、单纯的,2)是鲜明浓淡的,3)是富于信仰性与模仿性,4)是稀薄于传统之影响的;后者的心理特征:1)注意是瞬间的,不确定的;2)是易破坏的;3)判断过程是易生错误的。个体心理特征则表现为:1)失去个别性与个别意识的,2)责任观念之稀薄,3)恃于众多之力,易陷于所谓权力自趁,4)易为客受传达。17同时探讨了新闻传播方法与效果的辩证关系,具体为:一、若多量给与传达,则其效果也多;二、传达之举得效果,是要一定时间的;三、传达的度数与其效果,大体是成正比的;四、传达之内容与其效果之间之关系,无待言的是密接的关系。18 最后呼吁“今后新闻心理学的考究是将次第的盛行吧,必须是要盛行的!把这社会之怪物,为最多大众的心理所系的新闻事业之正体;以其依于心理学之光而无残遗的光辉出来这事。”19虽然袁殊的翻译没有达到翻译的“信达雅”标准,有时译文让人晦涩难懂;但他明确翻译“新闻心理学”,强调新闻心理学重要性,引起其好友任白涛的关注,并延续了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引介过程。

任白涛于1916年东渡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1922年,出版中国最早实用新闻学专著《应用新闻学》。1935-1937年,潜心完成巨著《综合新闻学》,并于1941年出版。他再次翻译杉山荣《新闻心理学》,将其纳入《综合新闻学》第五章“新闻事业心理”,内容包括:一、新闻事业心理是什么,二、感觉过程与新闻事业,三、表象过程与新闻事业,四、感情过程与新闻事业,五、感情过程与新闻事业,六、意志过程与新闻事业,七、大众心理的诸特征,八、传达方法与效果的关系。虽然翻译水平比袁殊更高,但“新闻心理学”译成“新闻事业心理”似有不妥;而且该书缺少原书“结论”部分,显得不够完整;但他对日本新闻心理学的引介走得更远。

《综合新闻学》第六章“报纸与读者”总26页,详细引介日本新闻学泰斗小野秀雄关于报纸读者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一、报纸与读者及读者相互间的关系,二、报纸的媒介机能,三、报纸的诱导机能,四、关于公众成立的诸家见解,五、读者群之观念的分类,六、读者形成的公众人数及其种类等。他将报纸与读者关系分为两部分:一是报纸与读者交互关系,二是以报纸为媒介的读者相互间关系。他既考察报纸反映社会心理的媒介功能,读者会由于“长期的读报而直接受到报纸之心理的影响”;又研究报纸的诱导机能,即“个人的心理机能”,认为:报纸内容会对受众产生影响,“众人的判断和感情,当然受其性格、教育、信仰、习惯的影响”。20他将报纸读者分为两类,“意识的和无意识之读者。前者是明瞭地生出买报的欲望而成为读者;后者是漠然地生出买报的欲望而成为读者。”21他对两类读者心理分别进行论述,无意识的报纸读者是“少教育的,智能或年龄较低的读者。属于此群的读者是靠暗示的读者。”有意识的读者群“可以分为主观的关心群与报道的关心群的两类。所谓的主观的关心群,是对报纸之主观的倾向即报格有关心的读者群,是由报纸的判断或感情等与读者合致而成立的一群。……报道的关心群,是对新闻记事有关心的读者群。”22但他并没有照搬小野秀雄的研究成果,有时表明立场,进行修正。如小野秀雄主张因现实问题而使公众分为理智和感情两大群的观点,他说:“在大体上同意这种见解”,并声明:“无论是目的报纸和营业报纸上的材料,不可偏重理智,也不可偏重感情,对此两者,宜持兼收并蓄的办法。”23

1947年9月,任白涛在《文汇丛刊》发表文章《新闻事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张:“新闻事业心理的研究,已成了新闻业本质的研究之一种,与它的史的和技术的研究具有同等——就某点上说也许超过些——的重要性。”他比喻说:“大众的心理犹如气象、风向和潮流。所以,要想做现代的民主的报人,必须了解这种大众的心理,即顺应时代的潮流来作安全的驾驶。”24他批判新闻界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做法,“‘低级趣味’这种心理,差不多就好像大潮流中的一种非正常的流——比如漩涡;若是顺着它走,必然会被卷入深渊而蒙受‘失足’或‘落水’的灾祸。”25

二、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析

在近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徐宝璜从1918年暑假筹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始,就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新闻现象,发表部分研究成果(《新闻学大意》中相关论述),在并随后新闻教育活动中,不仅完善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新闻学》中相关论述),而且向学员公开传授。因此,徐宝璜是中国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密切关系的学者,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起点是1918年从采访对象心理开始并向读者(受众)心理发展。此后,邵飘萍从新闻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和采访主客体以及受众心理现象,先后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且在法政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中重视新闻心理现象的分析。可见,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历史是随着五四时期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和新闻教育的开端而兴起的。

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五四时期社会剧变,社会心理变迁,新闻业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型,新闻职业化运动兴起,使得新闻心理学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这是新闻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五四时期是世界史的转折阶段,更是近代中国的转型期。国际上,一战刚刚结束,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莫测;国内处于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夜。五四时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跳跃,是中国社会心理变迁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现代化和革命成为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的趋势。26在此期间,各种政党报刊由盛转衰,开始从政论本位时代向新闻本位时代转型,涌现一批著名新闻记者。新闻逐渐成为光鲜靓丽的职业,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新闻职业化运动兴起,引起新闻学研究者必须面对采访对象、读者(受众)和记者心理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心理学诞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兴起,为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准备了学术理论基础。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陈大齐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他出版的《心理学大纲》,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标志着中国科学心理学诞生。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开始受到关注,“群众心理”逐渐成为中国研究者共同面对的话题。1920年,上海尚志学会出版《群众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代表作,现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至1927年已经出版第五版,可见该书在中国受欢迎程度。此后,社会心理学著作不断出现,如陆志韦《社会心理学》(1924年)、欧东源《群众心理学ABC》(1929年)、张九如,周求是《群众心理》(1931年)等。关于“群众心理”对新闻学研究者的影响,徐宝璜表现非常明显。1919年2月,他起草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演会大纲中,特意将“群众心理学”排在导师演讲或聘请中外记者讲演题目的第一位。271920年10月,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表《舆论之研究》一文论述说:“群众心理,对于简单常见之事,常有一定之善恶观念,存于心中。”28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促使中国学者在新闻学研究和教育活动中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和活动。

三、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定位

虽然新闻心理学研究从1918年开始蹒跚起步,但在民国时期始终处于引介(引进介绍)阶段。新闻心理学主要引进介绍美日等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成果,尤其后者居多。徐宝璜《新闻学》,是他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的结果。蔡元培序言中说:“新闻学之取资,以美为最便矣。伯轩先生游学于北美时,对于玆学,至有兴会。”29邵飘萍逃亡日本期间关注到日本新闻学研究。他将《日本普通新闻学》作为《实际应用新闻学》附录出版,并写明“它乃愚数年前留东听讲于日本新闻学会讲义之一种也。”30从这可以看到他研究新闻心理学的部分理论来源。袁殊关注到日本社会学家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并将它翻译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心理学,向中国展示了日本学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建构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任白涛在1940年代前后再次翻译杉山荣著作《新闻心理学》,命名为“新闻事业心理”再次进行引进介绍;同时引进介绍日本新闻学泰斗小野秀雄关于受众心理的研究成果。因此,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一直处于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未能创立自己的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

但是,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其一,它推动新闻界其他人士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其他传播活动,促进其他传播心理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广告心理学,1919年9月,孙科在《建设》杂志发表《广告心理学概论》,运用心理学原理告诫广告界人士要在广告心理的四方面下功夫,“注意之提起、注意之握住印象之深入、反应之激起”31。1924年,师泉在《东方杂志》第21卷第21号发表文章《广告心理学概论》, 明确提出广告心理学定义,即“研究广告在心理上的效力,欲以最经济的广告费获得最大量的注意和最深刻的印象。”32同年,周德在《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广告学和心理学》,阐述两者密切关系。1929年,徐宝璜发表论文《新闻学讲话》,论述说:“新闻学,也正如其他科学,不能离各科而独立,且恒甚于其他各科。……我们不能在不懂心理学,商业等等科学时研究广告学。”33 其二,它推动新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教学活动的开展。1923年,由徐宝璜创办的平民大学新闻学系,开设群众心理课程,以研究报纸读者心理为主。341938年,上海冠群补习学校工商美术专修班聘请许晓霞担任广告心理学专任教师,并在期末出广告心理学试题考试。其三,它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奠定学术基础。学者们并没有否认民国新闻学者对新闻心理学研究的探索实践。在追溯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历史时,虽然他们可能会遗漏袁殊对新闻心理学的翻译介绍,但都会记载邵飘萍、任白涛等新闻学者的研究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由术入学的初步发展阶段,徐宝璜于1918年最早认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并将心理学运用到采访对象和受众心理的研究之中,开启了中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序幕。此后,邵飘萍、袁殊、任白涛等新闻学者先后在新闻学研究中关注和研究新闻心理现象和活动,疾呼新闻心理学研究重要性,积极引进介绍日本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新闻心理学”定义,使得民国时期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处于引介阶段,促进了其他传播心理研究活动发展,推动新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教学活动开展,为新中国新闻心理学发展奠定根基。因此,笔者认为: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的整体历史中,不能像文章开头第一种观点那样直接将民国时期的新闻心理学排除在外,但它既不是第二种观点中以采访对象说为主的第一阶段(孕育期),也不是第三种观点的萌芽期(1918-1978),而是一个独立的引介阶段,否则新中国的新闻心理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新闻心理学在中国研究发展的整体历史,中国新闻心理学应包括四个阶段,即引介(1918-1949)、萌芽(1949-1978)、酝酿(1979-1986)、初步形成(1986至今)。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刘京林:《试论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3.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4.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第3版),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5.9.34.赵凯、丁法章、黄芝晓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06页。

6.8.28.29.33.徐宝璜著,肖东发、邓绍根编:《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2、133、41、162页。

7.徐宝璜:《新闻之精采》,《北京大学日刊》第237号,1918年10月26日。

10.11.12.13.14.邵飘萍、肖东发、邓绍根 编:《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3、117、109、132页。

15.16. 杉山荣:《新闻心理学》,袁殊 译,《微音》月刊,1931年第3期,第73、74页。

17.18.19.杉山荣:《新闻心理学》,袁殊 译,《微音》月刊,1931年第5期,第107、108-109、111页。

20.21.22.23.任白涛:《综合新闻学》,《民国丛书》第三篇第40册,上海书店1992年,第214、223、224、232页。

24.25.任白涛:《新闻事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文汇丛刊》,1947年第1期。

26.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的社会心理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7.肖东发、邓绍根:《新闻学在北大》(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30.邵飘萍:《附录日本普通新闻学序》,《实际应用新闻学》,《民国丛书》第1篇第45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31.孙科:《广告心理学概论》,《建设》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9月。

32.师泉:《广告心理学概论》,《东方杂志》第21卷第21号,1924年。

(课题组供稿)

 

发放范围:

上 报: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

呈 送:“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

发 至:“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组核心成员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