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工作简报 第8期

2015年06月26日11:0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落实专家组意见暨四年的工作汇报

2014年12月8日上午九时,项目组负责人傅德华教授受首席专家姜义华的委托,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历史系1901会议室,召开了“落实专家组意见暨四年的工作汇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子项目负责人傅德华、李旻,黄显功(樊?鸣代)、刘军梅(在圣彼得堡,孙琳代),项目成员于翠艳、李春博、刘鸿庆、蒋凌慧、孙永英等参加了会议。

姜义华教授为学生讲授课程结束后,也来出席会议,要求项目组严格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很好地抓落实。并一条一条地审议了项目组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会议共有四个议题:一是项目四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二是落实国家社科重大办第二次专家组的意见,三是数据库建设,四是项目组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四年来的工作进展

四年来的工作进展,具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2012年2月10日,请梁柱、熊月之等专家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项目论证会,明确了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和要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将申报项目前的四大本前期成果《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的第一、第二册,交湖南青苹果数码中心扫描识别成文本文档,与后两册合而为一放入数据库中,供师生及项目组成员通过电子版检索。

第三,将下载及查找到的解放前及1949年后的人物传记资料,分别交湖南青苹果数码中心、北京大学方正集团、上海强然数码中心、上海涵德坊印务有限公司、朗晴图文工作室扫描转换识别成文本文档,并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帮助文字输入和校对。

第四,派人前往北京、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新疆、深圳等地,包括海外香港、澳门,以及日本、俄罗斯,进行调研,搜集文献资料,并与海内外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商谈合作事宜。

第五,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包括参加国内外召开的与项目有关的研讨会,全力以赴地推介本项目的研究情况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由项目组组织协调,以历史系名义主办,以及同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承办召开的学术会议四次;项目组成员提交论文出席国外的学术会议,共10余次。

第六,首席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篇,出版会议论文集及人物《画传》三本。编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献目录》(已扫描识别、待识别、待扫描、待查找等)、《文献总目》九册,《样本》(PDF格式与WORLD相对应的文本)6册。

第七,将已扫描识别和已扫描的数据由专人导入学校信息办提供的服务器中的项目数据库,并供历史系师生试用,接受他们的检验。

第八,搜集整理英文、日文、俄文及港澳台有关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并将部分文献目录译成中文,为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及撰写明年的项目的结项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详细内容,可参考2014年6月提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办的《第二次中期评估报告》。

二、落实专家组第二次评估意见

汇报会上,项目组将专家组的五条意见,重新输入电脑,通过投影,让每位项目组成员都知晓,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大家取得如下几点共识:

一是认为专家组对项目的总体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注意到五个子项目发展不平衡,建议加以协调。

二是专家组认为,项目最初预计要将百年间五万八千人约20万条中国人物传记资料寻找并扫描识别,而迄今已完成的工作量恐未过半,而原定5年计划则已过2/3。所以未来一年余时间,项目重点集中于1949年前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样的调整较为合理,且具可行性。这条意见为项目组下一步将工作的重点集中转向1949年前资料的搜集整理指明了方向。

三是认真做好将多年投入已扫描识别和已扫描的数据,导入数据库,不仅供复旦师生检索,更重要的是为全国的学术界分享,这也是本项目立项时的初衷,即将此项目做成一个“资料性、工具性和公益性”的项目。

四是应该加强对此项目搜集到资料的研究,是做好本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不间断地加强对项目本身的研究,才能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条意见非常重要。至于是否将项目的原命题中的“研究”二字,提到“资料整理”后,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讨论。

五是历史人物的资料浩瀚若烟海,极为庞杂,希望通过一个项目就一网打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建议项目组不要再扩大战线,就原先的设计及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发掘研究。我们这条意见是十分中肯的。的确,原先用了38年时间搜集的资料文献目录,将其通过一个项目“一网打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在余下的一年时间内做好1949年前的资料搜集整理发掘研究,以及数据的导入工作。认真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也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切实做好也不那么容易。

三、数据库建设

子项目负责人李旻就如何将已扫描识别的数据由专人导入数据库,谈了他的想法。一是要在暑期前将全部数据导入数据库。二是增设通过著者、关键词检索。三是保证使用者能全文检索和下载。四是开发WEB访问公共网页,既可供对已有数据查询使用,又可用于意见采集、数据征求和纠错处理,以集思广益,提高数据质量。五是将原出版的四册《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的同名同姓的传主,经考订后,该合并的合并,该分开的分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四、项目组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第一,根据专家组、项目首席专家姜义华和项目组的意见,2015年的工作是搜集整理1949年前的人物传记资料,并作为重中之重,分别派人前往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搜集,并按照体例扫描、识别校对,放置数据库。

第二,进一步充实、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将已有成果由指定的专人导入数据库系统;开发建库所用的相关编辑、校对工具软件,提高建库、数据导入、维护工作效率;开发WEB访问公共网页,既可供对已有数据查询使用,又可用于意见采集、数据征求和纠错处理,以集思广益,提高数据质量;形成成果数据目录,全面核对文献基本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为保存史料和抢救民国时期出版的有价值的与人物传记资料有关的图书,将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共同编纂及出版《民国时期中国人物传记资料专辑》(30本),内容包括:合传、人名录、纪念集(纪念专刊)、画册(画传)同学(仁)录、年谱、日记、访谈录、言行录等,为海内外学者提供查找这一时期人物传记资料的便利,同时为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第四,编辑出版2014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近代人物与数据库建设研究”、9月在江苏溧阳召开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75周年”和11月在上海泗泾召开的“纪念史量才遇害8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为学术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

第五,为扩大本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将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和日本孙文纪念馆等研究单位,分别召开“第三届两岸三地抗战人物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届中日世纪人物与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孙中山研究为中心”、“史量才与公共关系”、“盐城新四军抗战人物研究”等,共四个研讨会,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举办类似的学术研讨会,才能达到扩大本项目在海内外的影响。

第六,将《俄罗斯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研究文献目录》译成中文,以及《日本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研究文献目录》整理后,召开专家学者审稿会,校对后送交有关出版社出版。

第七,将扫描和识别好的部分人物传记研究成果,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放到复旦的校园网上,供师生检索,并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同时接受读者对本项目的检验。

第八,做好2015年的项目结项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结项报告、研究成果的资料汇编、1至9期《简报》的打印、编制项目《大事记》和图录、编写五年经费使用的报告和整个数据库的展示等。

总而言之,2015年要做的事情很多,八大任务相当艰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继续发扬团队的每个人的积极性,踏踏实实做好国家交给的重大项目的最后冲刺。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