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B卷)”工作简报第4期

2015年06月17日15:3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目 录

校读记汇编

一、校读缘由

二、校读范例

三、校读成果

1、王锡荣的校勘记(7篇)

2、施晓燕的校勘记(4篇)

3、刘云的校勘记(10篇)

4、乔丽华的校勘记(7篇)

5、符杰祥的校勘记(44篇)

一、校读缘由

鲁迅手稿,保存下来三百余篇,比较完整的是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两地书以及后期的杂文手稿。这些手稿中,有些是鲁迅写文章的原稿,有较多修改;有些是鲁迅为了编文集,从最初刊出的报刊上手抄下来,改动较少,甚或全篇都无改动,可以称为誊清稿;有些是他人代拟,经鲁迅修改;有些是许广平代抄;有些是排印稿,经鲁迅修改或者写题目、注明日期、署名的,这些全部作为鲁迅手稿收入。鲁迅手稿,跟鲁迅最初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的文章(称为初刊本),往往有所出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集结成文集出版(称为初版本),不仅可能跟最初手稿不一致,在初刊本基础上也可能进行了文字删减,形成另外一种面貌,在这些改动中,鲁迅的思想变动也可随之呈现,因此,在进行鲁迅手稿研究时,对鲁迅手稿、初刊本、初版本的不同之处进行校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本次课题并不包括书信和日记,由此课题组以鲁迅的文学创作手稿为基础,搜寻了手稿相对应的初刊本和集结成文的初版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为顺序,以校勘学为基本方法,通过手稿与初刊本、初版本、全集本的对比校勘,整理出不同版本的异文,做出校读记汇编,力图呈现鲁迅文学创作的原始风貌和渐变过程。

二、校读范例

课题组对鲁迅手稿的校读,首先是创作了校读的范例,鲁迅创作手稿校记范例如下:

鲁迅创作手稿校记范例

体例说明:

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以下简称05版)为基础参校,通过与手稿、初刊本、初版本对比校勘,整理异文。

二、手稿本主要根据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全集》,如有其他来源,则在每篇下注明。

三、按照《鲁迅全集》排列顺序分集校读。文集名下说明初版和05版第几卷。在收入全集之前没有初版的,以第一次收入的全集为该集初版。篇名下说明初刊何处,手稿一般无需标明来源或性质,但以下两种情况须说明:(1)手稿未收入《鲁迅手稿全集》的;(2)同一篇有两份以上手稿的,须加以说明。

四、别人抄稿不列入本次校读范围。

五、校读时,叙述次序为:05版、手稿、初刊、初版。原刊、原书为繁体字的,一般改为简体字。特殊情况可加说明。

六、鲁迅手稿中被涂抹的文字尽量还原,其中无法辨识的字则以“□”标示或加以说明。

七、鲁迅作品初版本,目前比较方便查找的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的影印本(单行本15种),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出版的《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

校读记举例一:

《且介亭杂文二集》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用日文写作。初刊于日本东京《改造》月刊1935年6月号;中译文初刊于日本东京《杂文》月刊第二号,1935年7月出版。

标题:手稿同05版,初刊作“孔夫子在现代中国”。

324页第4行:“自古以来,虽然每一县一定有圣庙,即文庙,但那里面大抵并没有圣像。”手稿同05版。初刊:“自古来每县虽一定有圣庙,即所谓文庙,而其中大都没有圣像。” “但那里面”,手稿初作“然而其中”,后改。

328页第5行:“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手稿:同05版。初刊:“实则,孔夫子个人死过之后,任何时都是演着‘敲门砖’的任务的。” “当着”,初为“□着”,后改。

校读记举例二:

《集外集》校读记

初版本: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

05版:第7卷。

《杂语》

初刊:1925年4月24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期。

77页倒3行:“倘若真能有这样的一个”,手稿作“倘若能有这样的一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田园思想》

初刊:1925年6月12日北京《莽原》周刊第8期。

89页第2行:“我所憎恶的所谓‘导师’”,手稿同05版,初刊、初版均作“我们憎恶的所谓‘导师’”。

89页第6行:“他也什么都不知道。”手稿作“他也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初刊、初版均同05版。

校读记举例三:

《坟》校读记

初版本:1927年北京未名社初版。

05版:第1卷

《题记》

初刊:1926年11月20日《语丝》周刊106期。

题目:原稿作“《坟》的题记”。初刊与手稿同。

第三页

第一行:“集合了做成一本书的样子的原由”,手稿初作“合起来并成一本书籍模样的缘故”,后修改为现状。初刊作“集合了做成一本书样子的缘由”。

第二行:“说起来是很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手稿初作“说起来是很没有道理的”。初刊同底本。“首先就因为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手稿作“首先就因为看见了几□快要到□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初刊在“因为”后有“偶尔”二字。“这是我做的么?我想。”此处句号,手稿作分号,初刊同手稿。

第四行:”“那是寄给”,手稿初作“那是□给”,后改现状。“稿子。”手稿作“稿子;”,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因为那编辑先生”首稿初作“因为那时的编辑先生”,后改,初刊同底本。“稿费便愈多。”手稿作“稿费就愈多,”初刊同手稿。(孙用亦指出)。

第六行:“《摩罗诗力说》”手稿同,初刊作“《摩罗结力说》”。“生凑。”原稿初作“硬凑;”,后改“生凑;”,初刊同手稿。“倘在这几年”,原稿初作“倘在现在”,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又喜欢”,手稿作“还喜欢”,初刊同手稿。“当时的”手稿作“那时的”,初刊同手稿。

第八行:“为排印的方便”,原稿初作“为印刷的方便”,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九行:“我恐怕不免要劝他‘割爱’”,原稿初作“我不□要劝他割爱”,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但自己”,原稿作“然而自己”,初刊同手稿。

倒九行:“愈老就愈进步”,原稿初写“觉得此后”,又改为“自以为愈老就愈进步”,初刊同手稿。“其中所”原稿作“所□□”,后改。

倒八行:“至今没有人再提起”,原稿作“到现在还”,后加“终于”,又改现状。“提起”原稿作“提起过”,又删“过”字,初刊同底本。“也是使我不忍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原稿“抛弃”作“抛掉的”,后涂去“的”字,初刊同手稿。

倒七行:“民国告”原稿初作“武昌起”,又改。

倒六行:“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的眼前出现。”原稿“他们”后有“虽”字,后改“竟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夜梦里”,“在”字又改“于”,又涂去。“我的眼前,夜梦里。”后涂去“出现在”和“于”及“眼前,夜梦里。”,改为现状。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自然因为”等语,原稿初写“自然还”后改“还”为“是”,又改“因为”,初刊同底本。“憎恶着”原稿作“厌恶”,初刊同手稿。

倒三行:“说话说到”,原稿在“说话”前还有一个“话”字,后删除,初刊同底本。“毫无动静”,原稿初作“毫无影响”,后改,初刊同底本。“还是一种幸福”,原稿无“还”字,初刊同原稿。

倒二行:“却一心一意”原稿初作“是专心一意”,后改。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不能如此”,原稿初作“没有如此”,后改。初刊同底本。

(说明:本篇初刊尚未参校。)

三、校读成果

在进行了统一校读的体例后,课题组几位成员分工开始做手稿校读。

王锡荣对《鲁迅手稿全集》第一卷进行校读,这一卷包括了《坟》、《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存留的手稿,校读篇目有《<朝花夕拾>目录》、《朝花夕拾·小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无常》、《五猖会》、《写在<坟>后面》。 具体校读如下:

《朝花夕拾》目录

校勘记

第二行:“小引”,手稿无此行(目录列于《小引》之后,故目录中无),初版(即初刊)同手稿。

第三行:“狗·猫·鼠”,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一”。页码“4”,手稿为“一”。

第四行:“阿长与《山海经》”,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二”,页码“16”,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二一”;“《山海经》”无书名号,初版同手稿。

第五行:“《二十四孝图》”,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三”,初版同手稿。“《二十四孝图》”,手稿无书名号,初版同手稿。页码“24”,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三五”。

第六行:“五猖会”,手稿在之前有序号“四”,初版同手稿;页码“35”,手稿无页码,初版为“四九”。

第七行:“无常”,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五”,初版同手稿。页码“42”,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五九”。

倒六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在之前有序号“六”,初版同手稿。页码“53”,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七七”。

倒五行:“父亲的病”,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七”,初版同手稿。页码“60”,手稿五页码,初版为“八九”。

倒四行:“琐记”,手稿在之前有序号“八”,初版同手稿。页码“67”,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一〇一”。

倒三行:“藤野先生”,手稿在之前有序号“九”,初版同手稿。页码“79”,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一一七”。

倒二行:“范爱农”,手稿在之前有序号“十”,初版同手稿。页码“87”,手稿无页码,初版为“一三一”。

倒一行:“后记”,手稿无此行,初版同手稿。

手稿在题头有鲁迅红墨水笔写的“另页起”,在“目录”上方有“空四格”三字;“目录”二字各标有“3”,为三号铅字之意;在目录下方的横线上下各写有“空二格”四字,序号下方有“空一格”三字;下端有“空四格”三字。又有手稿拉丁文编号“Ⅴ”。下端又有“空四格”三字被删去。初版保留下端拉丁文编号“Ⅴ”。

《朝花夕拾》小引

校勘记

说明:

本稿有两篇手稿(1),一为初刊所用,二为出版所用。后者为抄稿,为编入初版时所用,略有改动,且有鲁迅手迹标注版样字迹。起首有“另页起”,标题前有“空四格”三字,字间有二方框,字旁有“3”字,为字号;正文第一字有“5”表示为5号字;行间有“空一行”三字,换行有二方框表示空格。

本校勘记中将第一篇标为“手稿(1)”,第二篇标为“手稿(2)”。

题:“小引”,手稿(1)(2)作“《朝华夕拾》小引”,初刊同手稿(1)(2),初版同05版。

第一页(单行本):

第七行:“连这‘一觉’也没有了”,手稿(1)“连”前原有“□”字,后涂去。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已将《野草》编定了;”,手稿(1)、初版同05版,手稿(2)、初刊“;”均作“,”;“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了”,手稿(1)“陆续载在《莽原》上的”为后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手稿(1)(2)、初刊、初版“花”均作“华”。

倒四行:“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手稿(1)“自然要”初为“一定会”,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页:

第二行:“茭白”,手稿(1)初为“□□□”,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手稿(1)“;”为“,”,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第三行:“也不过如此”,手稿(1)“也”字为后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手稿(1)“这样”初为“如此”,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问题大概很杂乱”,手稿(1)“很”前面原有“也”字,后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手稿(1)“流离中”前面原有一“在”字,后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手稿(1)在句后有“(五月一日,广州。)”,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第十二行:“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手稿(1)无此句,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校勘记

第二卷第287页

题:手稿在标题下有署名“鲁迅”,有副题“——旧事重提之六——”,“重”字初为“从”,后改,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二行:“早已并屋子一起”,手稿“早已”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鸣蝉在树叶里长鸣”,手稿“叶”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手稿“(云雀)”为后加,“草间”原为“草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泥墙根一带”,手稿“一带”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手稿“倘若”初为“如果”,后改,“脊梁”初为“脊背”,“就会拍的一声”,手稿“拍”初为“剥”,后改,“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手稿“窍”初为“身”,“阵”初为“股”,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手稿“何首乌”后原有“的”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吃了便可以成仙”,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我于是常常拔了它起来”,手稿“于是”和“它”均为后加,“牵连不断地拔起来”,手稿“拔”原有“它”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手稿“一”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手稿“还”原为“就”,“覆盆子,像”原为“‘□□□婆’”,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又酸又甜”,手稿初写“又甜”,后删“甜”改“酸”,再写“又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手稿“要”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军统05版。

倒一行:“先前,有一个读书人”,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8页

第二行:“四面看时,却见”,手稿初为“四面一看,看见”,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手稿“头”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手稿“竟”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说他脸上有些妖气”,手稿“些”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倘一答应”,手稿“一”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手稿“这人”初为“他”,后改,“肉的”,其中“的”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他自然吓得要死”,手稿“吓”初为“很”,后改“嚇”,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九行:“却听得豁的一声”,手稿初为“却只听豁的一声”,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它能吸蛇的脑髓”,手稿“髓”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手稿“声”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手稿“很”为后加,“觉得做人之险”原为“很担心”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往往有些担心”,手稿原为“有时觉得胆怯”,后修改至“往往觉得胆”后,又改“胆”为“担”,后加“心”,成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到百草园的草丛旁”,手稿“草丛”原为“丰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也常常这样想”,手稿“样”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总还是没有得到”,手稿“总”和“是”均为后加。

第七行:“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手稿“自然”为后加,“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手稿“然而”原为“但”,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需要人们鉴赏”,手稿“要”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手稿“久已”为后加,“觅食”初写“觅时”,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用一枝短棒”,手稿“一枝短棒”初为“一面大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9页

第二行:“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手稿原为“走到筛下时”,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将绳子一拉”,手稿无“子”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养不过夜的”,手稿在此句前曾加“往往是”,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手稿“所”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却不大能用”,“却”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拉了绳”,手稿原为“一拉”;“跑去一看”,手稿“一看”初为“看时”,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却什么都没有”,手稿“什么都”原为“没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不过三四只”,手稿“只”原为“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手稿“小”字为后加,“几十只”初为“二三十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手稿“曾经”、“得失的”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他只静静地笑道”,手稿“只”原为“却”,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手稿“来不及”原为“没有”,“等”后原有“到”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送进书塾里去了”,手稿“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手稿“全”原为“本”,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加去了罢”,手稿“头抛”、“去了”为后加,“的”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手稿“了”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我的覆盆子木莲们”,手稿“们”原作“呵”,删改为“们”,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不上半里”,手稿“上”原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三味书屋”,手稿“书”后原为“味”字,后删,写“屋”,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伏在古树下”,手稿“古树下”原为“树下”,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第一次算是拜孔子”,手稿“第一次”原为“先生”,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手稿“便”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还戴着大眼镜”,手稿“还”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因为我早听到”,手稿“听到”初写“已听熟”,后改“就听到”,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90页

第一行:“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手稿“我”初为“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她毕竟不渊博”,手稿“她”由“他”修改而成,“毕竟”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手稿“先生,‘怪哉’这”原为“上了生书”,后改,将“上了生书”移到后面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赶忙问”,手稿“赶忙”初为“问”,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乃是不愿意说”,手稿无“说”字,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十一行:“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手稿“对课”初为“对的课”,后删“的”,“地”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可以爬上花坛去折”一语,原写“□”字,删后改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然而同窗们到园里太多”,手稿“同窗们”原为“太静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可就不行了”,手稿“可”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手稿“便”后曾加“要”,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他有一条戒尺”,手稿“戒”作“界”,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也不常用”,手稿“但”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大声道:”,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作“:——”。

倒二行:“我欲仁斯仁至矣”,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厥土下上”,手稿“上”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91页

第一行:“先生自己也念书”,手稿“先生”初为“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手稿“便”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只有他还大声朗读者:”,手稿“大声”初为“无倦”,后改,“:”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一座皆惊呢~~~~”,手稿“呢~~~~”作“呢,”,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手稿“噫”原为“呢”,后改,“嗬”原为“嚄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而且将头仰起,摇着”,手稿“头”初为“脸”,后改;“摇着”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手稿“指甲”作“指头”,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手稿“时候”原为“时候”,删除后仍写“时候”,“的”后原有“用”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手稿“片段”原作“大的”,后改,“《荡寇志》”后原有“的”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手稿“的父亲”为后加,“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手稿“听说”和“自己已经做了”均为后加,“店主”二字有涂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手稿“快要”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九月十八日。”,手稿为(九月十八日。),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二十四孝图》

校勘记

《鲁迅全集》第2卷

第258页

题:手稿无书名号,初刊、初版均同手稿。手稿在标题下有署名“鲁迅”,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手稿、初刊在标题后有副题“——旧事重提之三——”,初版同05版。

第一行:“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手稿“一种”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手稿作“魂灵”,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也将绝不改悔”,手稿“也”之前原有“我”字,后删;“将”为后加,“改”字前原有“□”字,后删;

第六行:“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手稿两处“,”均无,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十一行:“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手稿“来”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手稿“蒸死”作“蒸儿”,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对于白话来加害者”,手稿“来”字原“□”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因为就是所谓”,手稿“因为”为后加,之后有“,”,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亦即大损于‘人格’”,手稿在“亦即”前有“□□”,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手稿“是”和“的”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59页

第一行:“教授们中”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特别种族”,手稿“族”初为“属”,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手稿“象牙之塔”无引号,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四行:“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手稿“上”后有“去”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跌下来的中途”,手稿“途”作“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五行:“当还未到地之前”,手稿“当还未”初为“没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还要说一遍:”手稿“:”为“——”(破折号),初刊同手稿,初版为“:——”。

第十行:“以为他幸福”,手稿“幸”字原为“□”字, 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昨天看这个”,手稿在“看”之前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今天也看这个”,“今”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在书塾以外”,手稿“书”初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这是说自己的事”,手稿“说”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己”前有“我”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己”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牛头马面遍布地下”,手稿“牛”字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即使半语不合”,手稿“即使”原为“就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手稿“这”原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也”手稿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简直是无法可想”,手稿“是”原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可想”后手稿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0页

第一行:“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手稿“很”原为“也”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更”字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手稿“无所谓‘绅士’”,原为“并没有一□”,后改,“也没有”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手稿“阴间”初写“第一事□阴间”,后改“本来”,又改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手稿“常常好”初为“我似的常”,后改“我”为“在”,又删,改为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而又大谈”,手稿在“又大”之间曾加“喜”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阿尔志跋绥夫”,手稿作“亚尔志跋绥夫”,初刊、初版均同05版;“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手稿“说”初为“道”,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于是乎有一个叫做密哈罗夫的”,手稿“乎有”原为“事情”,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所以我完全诚实地”。手稿“完全”初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手稿“祸福”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手稿“言语”原为“话”,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他的人生”,手稿“的”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阿尔志跋绥夫”手稿作“亚尔志跋绥夫”,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一大通牢骚”,手稿“大”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或者另外又寻到’什么‘了罢”,手稿“了”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这些时候”,手稿“些”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然而,对于阴间”,手稿“然而,”为后加,初刊、出版均同05版;“无法追改”,手稿“无法”原为“并不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但确没有受过”,手稿“但”原为“然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手稿“阎王或小鬼”原作“阎王小鬼”为后加,初刊为“阎王小鬼”,初版同05版。

倒七行:“还是仍然写下去罢:”,手稿“罢:”原作“□——”,后改“罢——”,初刊同手稿,初版作“罢:——”。

倒六行:“并非我所专有”,手稿“所”初作“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手稿“:”作“,”,初刊、初版均同手稿;《二十四孝图》初刊无书名号,初版同05版。

倒四行:“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手稿“这”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又为我一人所独有”,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手稿“够”为后加,“出”字初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1页

第一行:“就是扫兴”,手稿“扫兴”初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我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手稿“实”原为“却”,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手稿无“,”,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手稿“好好地”初为“的”,后改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才知道并不然”,手稿“知道”原为“明白”,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手稿“而且”为后加,“难到”初为“烦难”,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于是孝子就做稳了”,手稿“于是”为后加,“孝子”后原有“定”字,又涂改,后删去;“做稳了”手稿作“做定了”,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也非常省事”,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还不过抛脸而已”,手稿“还”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性命之虞”,手稿“虞”原为“忧”,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自然,必须不顾性命”,手稿“自然”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手稿“出乎”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是在不明白这些”,手稿“实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手稿“一手”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阪。

倒一行“盖即鼗也”,手稿“鼗”字初写“□”,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2页

第一行:“则旁耳还自击”,手稿“旁”作“两”,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二行:“咕咚咕咚地响起来”,手稿“地”作“起”,初刊、初版均同05版;“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手稿“东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侮辱了孩子。”,手稿“。”为“,”,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六行:“早已不知去向了”,手稿“去向”原为“所往”,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目下所有的只是”,手稿“只”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叙老莱子事云”,手稿“叙”原为“说”,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手稿“多”初为“□多”,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作”字后原有“的”的,后删,初刊、初版同05版。

十一行:“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手稿“不喜欢是谣言”原为“一样”,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手稿“是凡有稍稍”初写“在”,后改“是”,后删去“是”改“是凡□有稍稍”,再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儿童心理”手稿作“儿心理”,“心”字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心理的都知道的”,手稿在此句后原有一句话:“外国一般”,后改“荷教育家或专心的心理学家”,又改“专心”为“专门”,后删去此句,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手稿“上”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常著斑斓之衣”,手稿“著”作“衣”,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九行:“似稍近于人情”,手稿“似”“于”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想来也不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昏妄人也必须说”,手稿“昏”原为“笨”,后改,“也必须说”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教坏了后人。”,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四行:“以为他白璧无瑕”,手稿“瑕”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他却已经”,“却”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手稿“他”字为后加,“臂膊上”初写“臂膊之”,后删“之”,改“里”,又改“上”,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高高兴兴地笑着”,手稿“地”作“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3页

第四行:“结末又大略相像了”,手稿“又大略相像”初为“大略相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待到掘出黄金”,手稿“待”初为“一直”,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然而我已经”,手稿初为“我因此”,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不但自己不敢”,手稿“不敢”初为“不”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家景正在坏下去”,手稿“正”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手稿“竟”为后加,“竟”后原有“□”字,后删,“学了郭巨”原为“学□□”,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如果一丝不走样”,手稿原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也掘出一釜黄金来”,手稿“来”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那自然是”,手稿“自”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是”,手稿原为“然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手稿“未必”初写“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实在很觉得傻气”,手稿“实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因为现在已经知道”,手稿“知”初写“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本来谁也不实行”,手稿“谁也”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却很少见”,手稿“见”字前曾加“看”字,又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起:“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手稿初写“愚忠愚孝,只应该愚民才行,士君子在例外,听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神道设教,世为圣人,废的可以抗起”,后改;“早长大了”,“早”初为“□□”,后改“已经”,又删“已经”,改为“早”。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人口问题》、《节制生育》、《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均无书名号,初刊、初版《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无书名号。

倒七行:“理由多得很”,手稿“得”字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不见黄金”,手稿“不见”初为“没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我想,事情”,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50版;“虽然未必实现”,手稿“未必”原为“没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手稿“总”字为后加,“穷”字初为“贫”,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后来这印象日渐其淡了”,手稿“印象”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但总有一些留遗”,手稿“总”后曾拟加“留”字,后删,并加“一”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起:“这大概是送给我《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手稿“图”、“儒者”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4页

第二行:“五月十日。”,手稿原作“(五月十日。)”,初刊、初版均同手稿;手稿在日期旁有红色墨水所写“6号字”三字。

无常

校勘记

第二卷第276页

题:手稿在篇名下有“鲁迅”署名,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手稿在标题下有副题“——旧事重提之五——”,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二行:“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手稿“仿佛”作“仿彿”,初刊、初版均作“彷彿”。

第三行:“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手稿“是”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手稿“就”字原为“□”字,后改,“之类”前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角色”,“就另”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还有活无常”后面原有“都是”二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手稿“由”和“演”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赤着脚”,手稿初为“赤脚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手稿“是”原为“□”字,后改;“一块小小的”原为“小的一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手稿“些”和“者”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手稿“却”和“只得”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手稿“们”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至于我们——”,手稿“我们”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和许多人”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却在活无常”,手稿“却在”原有“却是”,后改“□”字,后再改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277页

第一行:“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手稿“平时也”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叫做‘阴司间’”,手稿“司”初为“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吊死鬼”,手稿“吊”初写“缢”,未完即删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跌死鬼,虎伤鬼”,手稿初为“虎伤鬼,跌死鬼”,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但那时胆子小”,手稿初写“但因为害怕”,后在”但“后”加“是”,又把所加全删去,改为“那时胆□子小”,又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拿着铁索”,手稿“索”初为“鍊”,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相传樊江东岳庙”,手稿在“江”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阴司间’的构造”,手稿“的”字曾被删并改为“□□的”,又悉删去,再改“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本来是极其特别的”,手稿“本来”和“其”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初刊“正”字后有“在”字,手稿、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钉实了”,手稿在“钉”字前原有“便”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画着他的像,”,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十二行:“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手稿“凶服”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腰间束的是草绳”,手稿“腰间”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手上是破芭蕉扇”,手稿“是”原为“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眉眼的外梢都向下”,手稿在此句旁有添加“□眉下□由脸红”七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下大顶小,”,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正面”之“在”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所戴瓜皮小帽”,手稿“所戴”二字为后加,“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手稿“一粒”、“一块”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直写着四个字”,手稿“直”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这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手稿初写“这四字也用于包公殿”,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匾额上的”,手稿“匾额”后原有“□”字,后删,“上的”原为“□写”,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我可没有研究出”,手稿“可”后有“还”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三行:“这在迎神时候”,手稿“这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此句系后加,有红色笔勾线示意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黑脸,黑衣”,手稿无“,”,初刊、初版均同手稿;“谁也不爱看”,手稿在此句前有“但是”二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阴司间’里”,手稿“在”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那才真真是”,手稿“那”作“这”,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才”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78页

第一行:“摩一摩他的脊梁”,手稿“脊梁”初为“背脊”,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据说可以摆脱了晦气”,手稿“据说”后原有“是”,后删,“了”字为后加,“晦气”后原有“的”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也还是没有研究出”,手稿“是”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就同05版。

第五行:“在印度的佛经里”,手稿此七字为后加,并有红色笔勾画示意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却似乎于古无征”,手稿“却”作“可”,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七行:“耳所习闻的”,手稿“习”字初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这意思传到中国”,手稿“意”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这是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手稿“出了”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别的下等人”,手稿初为“暴民”,后改,“也不少”,初为“也很不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这些‘下等人’”,手稿“‘下等人’”初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手稿“窄”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是办不到的”,手稿初为“是不可能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看得往这‘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手稿“往”为后加,“荫在”和“薄雾的”之“的”字,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但这自然是”,手稿“是”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那当然又作别论”,手稿初为“那当然要更高尚”,后“要”改“应该”,再改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敝同乡‘下等人’——”,手稿此破折号及其中文字为后加,并有红比勾画指示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因了积久的经验”,手稿“因了”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知道阳间”,手稿在“知道”前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79页

第一行:“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手稿“乎”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手稿“自以为”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生固然可以留恋”,手稿“固然”原为“是”,后改,“留恋”后原有“的”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有冤的得伸”,手稿“冤”初为“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虽说是‘下等人’”,手稿“‘下等人’”初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又怎么样呢?”,手稿“么”字系删去后又加上。

第十一行:“寻到一点私情”,手稿“寻”字系删后又加上;“然而那又究竟是阴间”,手稿“又究竟”三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真正主持公理”,手稿“真正主持”原为“真是维持”,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报上发表过什么大文章。当还未做鬼之前”,手稿“没有在报上”原为“未”字,后改,“什么大文章。当还未做鬼”由原“宣言书。这实在是可喜的,在”修改而来,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在整块的公理中”,手稿“在整”二字原为“在”,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来寻一点情面的末屑”,手稿“来”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便见得可亲爱了”,手稿“可亲爱”前有“很”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我们的古哲墨翟先生谓之‘小取’云”,手稿“我们的”为后加,“谓”曾改“名”,再改“谓”,“‘小取’”前曾加“。”,后删,“云”初写“云。”后再删后仍改“云。”

倒五行:“必须看‘大戏’”,手稿“看”初为“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在我幼小时候已经不然了”,手稿初为“现在可不然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到次日的天明便完结”,手稿初为“终于次日的黎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次日的将近天明”,手稿“天明”初为“黎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0页

第一行:“阎王出票来勾摄了”,手稿“来”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手稿“乎”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看客的心情”,手稿“看客”二字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这时预先拿进去了”,手稿“预先”原为“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也准备使劲地吹”,手稿“地”初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Nhatu,nhatu,nha tututuu”,手稿作“nHatu,nHatu,nHatututuu”,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在许多人期待着”,“期待着”初为“期望”,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服饰比画上还简单”,手稿“服饰”初为“衣服”,后改,“还”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可惜我记不清楚了”,手稿“可”字原为破折号“——”,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 “:”手稿作破折号“——”,初刊同手稿,初版作“:——”;初刊“段”误作“叚”,手稿、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隔壁的癞子。”手稿在“癞子”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我道nga嫂子哭得悲伤”,手稿“nga”作“nGa”,之前原有“Na”,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就将我捆打四十!”,手稿“就”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1页

第一行:“这叙述里的‘子’字都读作入声”,手稿初写“这叙述里全部□”,后删“全部□”,改“的”;“‘子’都读作入声”,初写“‘子’读作入声”,后加“字声都”,又删“声”成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可是到他的令郎”,手稿“令郎”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似乎便不大高明了”,手稿“便”后原有“即”,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nga’者,‘我的’或‘我们的’之意也”,手稿“g”作“G”,“‘我的’或”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仿佛也不大高明”,手稿“仿佛”作“仿彿”,“也”为后加,“高明”初写“神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手稿“连”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手稿“给了”初为“给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冤苦的印象”,手稿“的印象”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捏定芭蕉扇”,手稿“定”初为“着”,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Nhatu nhatu nhatu-nhatu-nhatututuu”,手稿为“nHatu nHatu nHatu-nhatu-nhaatututuu”,初刊、初版均同05版;“冤苦不堪似地吹着”,手稿“冤”初为“悲”,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难是弗放者个!”,手稿在“难”之前原有“□□”二字,后删。

倒五行:“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手稿“自然为后加,”有他初为“□和”,后改,“相”为后加,“亲近”初为“亲□”,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我至今还确凿记得”,手稿“至今还”为后加,“‘下等人’”初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样”为后加,“正视过”初为“看”,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手稿“欣赏他”原为“常常□”,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口头的硬语与谐谈……”,手稿“与”初为“和”,后改,“……”原为“谁知真的‘陈驹不留,八波电谢’,在□尘扑面的京华旅次,竟不见同以为人的东西若干汗牛充栋□了。”其中“东西若干”曾为“□□鬼”,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2页

地踹出行:“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手稿“可”初为“却”,后改,“了”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手稿“捧着”原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还加添了两名脚色”,手稿“加”字为后加,“两名脚色”,原为“他的家族”,初刊、初版均同05版;“‘正人君子’之所谓”,手稿“之”前曾加“□□”二字,后又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手稿“下等人”原为“暴民”,后改,“一种”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虽是对于鬼”,手稿“虽是对于”原为“便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凡有鬼神”,手稿“鬼”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手稿“总要”原为“都”,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无常也不在例外。”,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大家都称她无常嫂”,手稿“都”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虽然小”,手稿在“小”前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大家却叫他阿领”,手稿“却”字有修改,其后原有“领”字,后删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但不知何以”,手稿“知”后原有“道”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和无常有这么相像”,手稿“有”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只得姑且弗论”,手稿“姑且”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到今年可恨容易解释了”,手稿“易”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50版。

倒十行;“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手稿“爱说闲话的就”原为“□□□”三字,后改,“旁敲侧击地锻成”原为“说成”,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手稿原为“早经研究,而且实行了‘节育’。”后在前面加“就”,后删,改为现状,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是,”,手稿原为“□□□”,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手稿原为“他和善,有人情,爱发议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就是原是人”,手稿“原”初写“同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所以很有些人情”,手稿“情”初为“气”,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怕还记得”,手稿此句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3页

第三行:“六月三十日”,初刊作“六,二三”,初版作“(六月二十三日。)”;手稿此句旁有红色墨水笔写的“6”,意谓排版用六号字。

五猖会

校勘记

《鲁迅全集》第2卷

P35

题:在标题右方丝栏外,有“约八十行”四字,在标题下方有署名“鲁迅”,有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四——”,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在标题上方有红色墨水“空四格”三字,其上有红色墨水“空七格”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手稿“我”后原有“的”,后删,“的所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赛会的行列”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所剩的极其寥寥”,手稿“其”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手稿“蓝脸”为后加,初刊、出版品均同05版。

第六行:“我常存着这样一个希望”,手稿“着”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手稿“这”以前原有“是”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化一文钱买下的”,手稿“化”字初写“化”后删去,再写“化”字,“一”后曾增加“两”字,又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一枝竹签”,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所做的”,手稿在之后有“□□”二字,后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叫做‘吹都都’的”,手稿无“的”字,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七行:“怕难免有些夸大”,手稿“怕”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手稿“但”后原有“这”字,后删,“却已经”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手稿“旋”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手稿“以及”为后加,“些”曾改“着”,后仍改“些”, “而且实在奇拔”,手稿“实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之山僻,之邻府州县”,手稿“僻”字初写半字又删去,后改“之山;僻之邻府州县”,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P36

第二行:“人马称娖而行。……”,手稿无“。”,初刊、初版均同手稿;“白描的活古人”,手稿“古人”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雅兴呢?”,手稿“呢”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现在上海的旗袍”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大抵不肯赶去看”,手稿“大抵”二字为后加。

第八行:“我关于赛会的知识”,手稿“知识”作“智识”,初刊、初版均同手稿;“多半”手稿初为“大概”,后改“半多”,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手稿“得”字初为“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开首是一个孩子”,手稿“开首”初为“最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手稿“汗流浃背”作“汗流夹背”,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托着”,手稿初为“擎着”,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手稿初写“将竿头放在头顶上或鼻子”,随即删去“上或”二字,加“或牙齿上,甚而至于”,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次是所谓‘高跷’”,手稿“高跷”作“高蹻”,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内中也有孩子”,手稿“内中”为后加,“孩子”初作“小孩”,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我那时觉得”,手稿“得”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与闻其事的”,手稿“其事”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大”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使我的母亲也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手稿“也”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庙里去”,手稿作“庙里来”,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七行:“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手稿“到现在终于没有”初作“到底和赛会没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手稿“儿时”初作“一生中”,“罕逢”初写“达”,后改,“一件”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因为那会是”,“因为那”手稿初作“东关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离我家很远的”,手稿“的”字初为“远”,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手稿初作“关东并非河南山东的东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手稿“《聊斋志异》所记,”为后加,“所记”前有“□”字,后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37

第一行:“名目就奇特”,手稿“就”初为“便”,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远不及戏园里界限之谨严”,手稿“里”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实呢”,手稿在“其实”前原有“□□”二字,后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但他们既然是五猖”,手稿“但”后原有“是”字,后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而且自然也就”,手稿“自然也就”原为“显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手稿“椅”字系在原字上修改而成,“饭菜,”为后加,“茶炊”初为“茶桶”,后删“桶”,加“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盒”字手稿作“合”,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十一行:“站在我背后”,手稿“我”后面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再没有第二本了”,手稿“再”和“了”字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手稿“使”原为“叫”,后改,又在“同坐在”旁加“我在□”三字,后删,出看啥 、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叫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手稿“地”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句末“。”,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五行:“他说完,便站起来”,手稿“说完,便”为后加,“便”初为“就”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但是,”,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手稿“自然是”为后加,“读着,读着”手稿初为“读着去就,强记着”,初刊、初版均同50版。

P38

第四行:“因为可以知道”,手稿“道”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第二句“知道古今的大概”,手稿“知道”二字原为“那当”,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然而我字也不懂”,手稿“也”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手稿“忙乱”初为“纷扰”,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而且背出来”,手稿“而且”和“来”均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似乎头里”,手稿“似乎头”初为“觉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伸出许多铁钳”,手稿“出”为后加,“铁钳”后原有“来”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生于太荒’之流”,手稿“之流”初为“之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手稿初为“急读的发抖的声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仿佛深秋的蟋蟀”,手稿“深”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他们都等候着”,手稿“等”后原有“□”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手稿“升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手稿“似乎”原为“觉得”,“经很”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便即站了起来”,“便即”初为“即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拿书”为后加,“书房”后原有“中”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一气背将下去”,手稿无“将”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向河埠走去”,手稿“埠”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高高地”为后加,“抱起”原为“抱着”,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仿佛在祝贺”,手稿“在”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快步走在最前头”,“最”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水路中的风景”,“的”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盒子里的点心”,“盒”手稿作“合”,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四行:“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手稿“以”初为“□”,后改“□□”,又改“以”,“到了东关的”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手稿“对于”、“乎”均为后加,“没有什么”,手稿“没”原为“未”,“什么”前原有“□□”二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别的完全忘却”,手稿“完”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手稿“这”初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39

第一行:“我至今一想起”,手稿“一想起”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何以要在那时候”,手稿“候”为后加,“候”下还曾加“来”字,后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五月二十五日。”,手稿此句前后有括号,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写在〈坟〉后面》

校勘记

《鲁迅全集》第1卷

第298页

标题:手稿在标题下方有蓝色的钢笔字“鲁迅译”三字,非鲁迅手迹;“译”字有红色墨水笔圈。初刊标题下有署名“鲁迅”,初版同05版。

第七行:“我很奇怪我的后悔;”,手稿、初刊均同05版,初版缺“;”。

倒九行:“一点陈迹”手稿初作“一点旧迹”,后删去“旧迹”二字,改为“陈”,又加写“迹”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工作过了”,手稿“了”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得到安慰”,手稿初作“得到慰安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除小说杂感之外,逐渐”,手稿初写“逐”字后删去,改为“除”。“小说杂感”初作“杂感小说”,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杂文十多篇”,手稿“杂文”后原有“若”字,后涂去。初刊、初版同05版。

第299页

第一行:“其间”,手稿初作“其中”,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比方做土工的罢,做着”,手稿“做”字初为“还”字,后改为“做”。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而不明白是在筑台呢还是掘坑”,手稿“而不明白”后原为“还”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和光阴一同早逝去”,手稿“早”字初为“已”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也为我所十分甘愿”,手稿“但”字初作“却”,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陈迹”,手稿初作“旧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名之曰《坟》”,手稿“《坟》”无书名号,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十二行:“刘伶喝得酒气熏天”,手稿“熏”作“薰”,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十行:“记得在先也已说过”,初刊“已”作“己”,手稿、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其实是过誉”,手稿“其”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那原因就因为他偏爱”,手稿“那原因就”四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0页

第二行:“酷爱温暖的人物”,手稿“人们”初作“好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但现在我并不”,手稿“并”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先前也曾屡次”。手稿初作“□□”,后加“先前也曾”,又删“曾”,再加“曾”。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到九行:“所以自己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站着”二字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但那不是我”,手稿“那”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憎恨我的东西”,手稿“东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最初,”手稿“,”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

倒四行:“因为能赚钱”,手稿“能”初为“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也伴着哀愁”,手稿“也”初为“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作文就时常更谨慎”,手稿“作文”初为“下笔”,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我自己早知道”,手稿“早”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手稿“战士”曾加“□”字,后删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而且也不能算前驱”,手稿“而且”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1页

第一行:“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手稿“和回”二字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还记得三四年前”,手稿“三”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迟疑不敢下笔”,手稿“迟”字初为“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今天所要说的话也不过是这些”,手稿“不过”原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还有一点余文”,手稿“还”前面有一“也”字,后涂去,“余”初为“闲”,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势不可遏”,手稿“遏”原为“御”,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引为自己之功”,手稿“自己之”原为“他们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这些古老的鬼魂”,手稿“些”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时常感到”,手稿“时”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使人气闷的沉重”,手稿“重”字涂掉后重写,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2页

第二行:“或者简直可以说”,手稿“简直”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一切都是中间物”,手稿“都”字前有“全”字。“改革文章的时候”,手稿“革”字为涂掉后重写,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并非什么前途”,手稿“途”作“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九行:“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手稿“就”初作“那”,初刊、初版均05版。

倒十行:“我以为我倘十分努力”,手稿“以为”初为“□□”,后改“自信”,又改现状。“十分”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大概也还能够博采口语”,手稿“大概也”三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手稿“古人”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能否忽而奋勉”,初版作“奋免”,手稿、初刊均同05版。“我常常诅咒我的这思想”,手稿“思想”初为“性质”,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古人说,不读书便成愚人”,手稿“古人说”三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那自然也不错的”,手稿“也”后面原有“□”字,后涂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手稿“世界”初为“世人”,“愚人”前面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手稿“决”初为“便”,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思想上且不说”,手稿“不说”初为“不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许多青年作者”,手稿“青年”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3页

第五行:“毅然决然将他毁灭”,手稿“决然”二字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还想借此暂时看看逝去的生活”,手稿“还想”初为“要”,后改,“借此”,手稿、初刊、初版均作“藉此”。“暂时”为后加,“逝去”前原有“既往”二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上午也正在”,手稿“正”字初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这一篇作结”,手稿“篇”前面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既睎古以遗累”,初版“睎”作“耳希”(二字合并),手稿、初刊均同05版。

倒一行:“鲁迅”,手稿另起一行。初刊篇尾无署名,初版

? 施晓燕进行了《且介亭杂文末编》的校读,这是鲁迅的第十三本杂文集,收作者1936年所作杂文35篇。作者生前开始编集,后经许广平编定,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初版。鲁迅自书“且介亭杂文末编”书名。收入2005版全集第6卷。校读篇目有《<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记苏联版画展览会》、《我要骗人》、《<译文>复刊词》。具体校读如下:

且介亭杂文末编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手稿收录于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全集》第七册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最初印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手稿本为剪报,最后落款有鲁迅签名。手稿本为横排,初刊本为竖排,标点用法也不同。

486页第3行:这时她和一个女友由佛罗棱萨步行而人罗马

手稿本: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稜薩步行而人羅馬

初刊本: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稜薩步行而人羅馬

486页第12行:零二至零三年的木刻连续画《战争》,后来又有三幅《无产者》,也是木刻连环画。

手稿本: 0二至0三年的木刻連續畫“戰爭”,後來又有三幅“無產者”

初版本: 0二至0三年的木刻連續畫“戰爭”,後來又有三幅“無產者”

第16行:我只记得在已经停刊的《现代》和《译文》上,各曾刊印过她的一幅木刻

手稿本:我只記得在已經停刊的“現代”和“譯文”上

初版本:我只記得在已經停刊的“現代”和“譯文”上

487页

倒数第3行:印刷未精,而幅数较多的,则有《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

初版本:印刷未精,而幅數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

手稿本:印刷未精,而幅數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

488页

第11行:这是对于榨取人类这的无穷的“愤怒”。

初版本:這是對於搾取人類者的無窮的『憤怒』。

手稿本:這是對於搾取人類者的無窮的“憤怒”。

489页

第1行:并复制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画帖》以足之。

初版本:並複製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

手稿本:並複製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

490页

倒数第9行:这是四十年代,在德国的织工的求生的结局。

初版本:還是四十年代,在德國的織工的求生的結局。

手稿本:与05版相同。

倒数第8行: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据《画帖》,原大未详。

初版本: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491页

第1行:一九0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

初版本:一九0一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九0一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493页

第9行:一九0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44*54cm

初版本:一九0九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44*54cm

手稿本:一九0九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44*54cm

第13行:一九一0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

初版本:一九一0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九一0年作,銅刻;據畫帖,原大未詳。

倒数第5行:制作年代未详,铜刻;据《画帖》,原大19*13cm。

初版本:製作年代未詳,銅刻;據畫帖,原大19*13cm。

手稿本:製作年代未詳,銅刻;據畫帖,原大19*13cm。

494页第10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

初版本:炎炎的然著如火的熱望。

手稿本:炎炎的燃著如火的熱望。

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2月24日《申报》

498页

第7行:不再专门两眼看地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看”和“地”之间初为“着”,后改。

第8行:都并非有所谓可怕的政治倾向的人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都”字初为“□”,后改。

第9行:因此看得邻人的平和的繁荣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因此”和“看得”之间初有两字“他也”,后改。

倒数第8行: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贫贱”前初有一字“□”,后改。

倒数第2行:但中途衰退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中途衰退”初为“xxxxx”五字,后改

499页

第1行:就遭压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就”,初为“残”,后改。

第1行:我们在这会里才得了极好,极多的模范。

初刊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会里才”初为“里感动”,后改。·

第4行:和他的一派兑内加

初版本:同05版

初刊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和”“他”之间初为“x”,后改。“一派兑内加”初为“一xx”,后改。

第5行:叶卡斯托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卡”初为“察”,后改。

第6行:他们在作品里各各表现着真挚的精神,继起者怎样照着导师所指示的道路,却用不同的方法,使我们知道只要内容相同,方法不妨各异,而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他们在作品里各各表现着真挚的”初为“xxxxxxxxxxxxxxx”十五字,后改。“继起者”初为“弟子们”,后改。“用”和“不同”之间初有“着”,后改。“使我们知道”初为“表示着”,后改。

第9行:兑内加和叶卡斯托夫的作品,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兑内”初为“xxx”,后改。

第13行:到现在大家才看见他更多的原作。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大家”初为“木x”,后改。

第15行: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绘画”初为“画图”,后改。“盛行”初为“大推”,后改。“是长是圆”初为“是方是圆”,后改。

500页

第1行:都曾为中国豫先所知道。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都曾为中国预先所知道。

第2行:是从十月革命前已经有名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大多是从十月革命前已经有名

第12行:单就版画而论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版画”初为“版物”,后改。

我要骗人

最初为日文,发表于1936年4月号日本《改造》月刊。后由作者译成中文,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文学丛报》月刊第三期。

503页

第1行:也偶然佩服了超出现世的作家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作家”初为“作者”,后改。

第4行:却未必有去造“象牙之塔”的人的。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未必”初为“不必”,后改。

倒数第7行:警察拼死命的在殴打那些拉着行李的大车夫和洋车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那些”初为“那好些”,后改。“大车夫”初为“马车夫”,后改。

倒数第2行:我自始至终没有动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自始至终”初为“由始至终”,后改。

倒数第1行:也曾陷在五年前的正月的上海战争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五年”初为“x年”,后改。

504页

第2行:多了我的自由的权力者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我的自由”初为“大自由”,后改。

第5行: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不下断语”初为“没有一个决断”,后改。

第6行:所以深知道这秘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深知道”初为“x知道”,后改。

第7行:乃是:到底还是不可信。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不可信”初为“xxxx”,后改。

第9行:仍不过为了无论那里都一样的危险的缘故。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仍不过”初为“也不过”,后改。

倒数第1行:还写给我一张收条。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还”初为“于是”,后改。

505页

第9行:好像嚼了肥皂或者什么一样。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一样”初为“似的”,后改。

倒数第10行:就用机关枪去扫射的话也都听到过。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去扫射”初为“x扫射”,后改。

506页

第1行:说明自己的本心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说明”初为“x说明”,后改。

第6行:存着的材料多得很,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存着”初为“x着”,后改。

第7行:用两角钱买了两碗,和我的女人两个人分吃了。

初版本:用两角钱买了两碗和我的女人两个人分吃了。

手稿本:同05版

第8行:车辙里的鲋鱼,彼此用唾沫相湿,

初版本:车辙里的鲋鱼。彼此用唾沫相湿,

手稿本:同05版

第11行:却愈加恣意的骗起人来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恣意的”初为“xx”,后改。

倒数第11行:遇到山本社长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遇到”初为“又遇到”,后改。

倒数第9行:不要使他失望,然而到底也还是写了骗人的文章。

初版本:然而,到底也还是写了骗人的文章。

手稿本:同05版。

倒数第6行:不久之后,恐怕那“亲善”的程度,竟会到在我们中国,认为排日即国贼——因为说是共产党利用了排日的口号,使中国灭亡的缘故——而到处的断头台上,都闪烁着太阳的圆圈。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恐怕那”初为“恐怕写”,后改。“太阳的圆圈”初为“太阳的xx”,后改。

507页

第2行:然而这样便宜事,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初为“然而这样的便宜的事情”,后改。

第3行:一面写着漫无条理的文章,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漫无条理”初为“xxxx”,后改。

第5行:临末,用血写添几句个人的豫感,算是一个答礼罢。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几句”初为“xx”,后改。“算是一个”初为“作为”,后改。

《译文》复刊词

510页第2行:门类也没有固定;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门类也没固定;

? 刘云进行了《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校读,这是鲁迅的第十二本杂文集,收作者1935年所作杂文48篇。1935年12月31日经作者亲自编定,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初版。鲁迅自书“且介亭杂文二集”书名。收入2005版全集第6卷。校读篇目有《序言》、《叶紫作<丰收>序》、《隐士》、《“招贴即扯”》、《漫谈“漫画”》、《人生识字糊涂始》、《“文人相轻”》、《“京派”和“海派”》、《镰田诚一墓记》、《弄堂生意古今谈》。 具体校读如下:

且介亭杂文二集(上)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手稿收录于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全集》第五册

《序言》

225页

第一行:“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手稿初作“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杂文字”,“杂”字后划去;初版同底本;

第七行:“我的两年以来的杂文”,手稿初作“我的杂两年以来的杂文”,“杂”字后划去;初版同底本。

《叶紫作<丰收>序》

初刊:本篇最初印入叶紫短篇小说集《丰收》

227页

倒五行:“他‘为艺术而艺术’”,手稿初作“他为‘艺术而艺术’”,后改现状;初版同底本。

倒四行:“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而已”,手稿初无“而已”二字,后补加上;初版同底本。

倒二行:“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们这么说”,手稿初无“们”字,后补加;初版同底本。

注:本篇初刊尚未参校。

《隐士》

初刊: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2月20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署名长庚。

231页

倒十行:“那是立刻就有帮闲的”,初版作“那时立刻就有帮闲的”,手稿、初刊同底本。

232页

第七行:“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手稿初作“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十一行:“汉唐以来,实际上是入仕并不算鄙”,手稿原为“实际上是□□并不算鄙”,后改现状。初刊、初版同底本。

倒九行:“唐末有一位诗人左偃,自述悲惨的境遇道:‘谋隐谋官两无成’”,手稿初作“唐末有一位诗人,自述悲惨的境遇道:‘□隐□官两无成’”,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五行:“鼓吹烟茗,却又是挣扎之一种,不过挣扎得隐藏一些”,手稿初作“鼓吹烟茗,却又是挣扎之一种”,“不过挣扎得隐藏一些”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们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也就为了这缘故。其实连和苍蝇也何尝有什么相关”;手稿初作“但苟有议及隐士们□,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就为这缘故。□□的人亦□,□□□□”,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233页

第二行:“明白这一点”,手稿初作“□□这一点”,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招贴即扯”》

初刊: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2月20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署名公汗。

235页

第八行:“看客就不免议论这招牌”,手稿初作“看客就要议论这招牌”,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所指的是他的自以为徒子徒孙们的手笔”,手稿初作“□的是他的自以为徒子徒们的□□(疑为‘招牌’)”,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觉得现在的世界是比五四时代更狂妄了”,手稿初作“觉得现在的世界是□众狂妄了”,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他说:‘吾闻之,凡论人,当观其趋向之大体。’”;手稿中“吾闻之”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236页

第六行:“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手稿中初无“将他”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中郎正是一个关心世道,佩服‘方巾气’人物的人”,手稿中“佩服‘方巾气’人物”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漫谈“漫画”》

初刊:本篇最初印入《小品文和漫画》一书。该书是《太白》半月刊一卷纪念的特辑,1935年8月生活书店出版。

241页

第五行:“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手稿“就”字系后加,初版同底本。

第七行:“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手稿原作“确□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后改现状。初版同底本。

倒七行:“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角的摹写”,手稿原作“可惜的是戏文□□写(疑为‘戏文的描写’)”,后改现状。初版同底本。

注:本篇初刊尚未参校。

《人生识字糊涂始》

初刊: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五号“文学论坛”栏,署名庚。

305页

第四行:“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手稿原作“只是不断的□听(疑为‘倾’)”,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手稿“够”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看看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手稿“该问”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手稿原作“并且竟也□得写几句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手稿原作“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点不断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一到学文,就不同了”,手稿原作“一到学□(疑为‘国’)文,就不同了”,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请恕我坦白的再来重复的说一句罢”,手稿中“再来重复的”五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306页

第一行:“也许是《庄子》和《文选》呀”,手稿、初刊、初版作“也许是《庄子和文选》呀”。

第三行:“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手稿“古今”二字系后加,初刊、初版同底本。

第五行:“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手稿原作“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懂非懂的居多”,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然而无论怎样的糊涂文作者,听他讲话,却大抵清楚,不至于令人听不懂的”,手稿原作“自□(疑为‘身’)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然而无论怎样的糊涂文作者,听他讲话,却大抵清楚,不□(疑为‘会’)令人听不懂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手稿原作“是在识□(疑为‘文’)和读书”,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八行:“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初版作“出汁”,手稿、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手稿原作“向□就并没有弄明白”,初版、初刊同底本。

307页

第二行:“那自然也是必要的”,手稿原作“□□然也是必要的”,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四行:“在这里不说它了”,手稿“它”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文人相轻”》

初刊: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五号“文学论坛”栏,署名隼。

308页

第一行:“前年嚷过一回‘文人无行’”,手稿原作“前年嚷过一□”,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三行:“今年又出了新口号”,手稿原作“今年又□了新口号”,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害得他自己也只好施行轻蔑术了”,手稿原作“害得他自己也只□(疑为‘能’)施行轻蔑术了”,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但‘相轻’的恶弊,可真也不容易除根”,手稿原作“但‘相轻’的□,可真也不容易除根□”,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曹丕之所谓‘文人相轻’者”,手稿中“曹丕之”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凡所指摘,仅限于制作的范围”,手稿原作“仅以制作为限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309页

第三行:“那精神的相距之远”,手稿原作“那精□神的相距”,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也不必恰如那时的文人”,手稿“恰”字系后加。初版作“也不少恰如那时的文人”。

倒二行:“不敢说或不屑说,那么,这是怎样的批评家或文人呢?——他先就非被‘轻’不可的”,手稿原作“□□不敢说或不屑说,那么,这是怎样的批评家或文人呢?——这实在非‘轻’不可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京派”和“海派”》

初刊: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5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署名旅隼。

312页

第五行:“以为那时我发表的所说,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错了的”,手稿原作“以为□□□在□自由□□□的所说,□不算怎么分析错了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手稿中“固”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不过一整年带点零”,手稿原作“不过一□年带点零”,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就使我省悟了先前所说的并不圆满”,手稿中“了”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是证明着京派已经自己贬损”,手稿原作“是证明着京□两派已经自己贬损”,初版、初刊同底本。

313页

第三行:“但也可以说是冒牌的,这回却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题签”,手稿原作“但□(疑为‘这’)也可以说是冒牌的”,后改现状;另“老”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但那是半京半海派所主持的东西,和纯粹海派自说是自掏腰包来办的出产品颇有区别的”,手稿中“所”字系后加,后半句原作“和□纯粹海派自说自掏腰包□办的出产品颇有区别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我是故意不举出那新刊物的名目来的”,手稿中“是”、“来的”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一行:“先前,曾经有人用过‘某’字”,手稿原作“先前,曾经有□用过‘某’字□”,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三行:“以为这是因为不替它来做广告”,手稿“以为”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四行:“这真是聪明的好朋友,不愧为‘熟悉商情’。由此启发,子细一想,他的话实在千真万确”,手稿原作“这是好朋友,□□一想,他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315页

第四行:“比起我们的有些所谓‘文人’,刚到中年,就自叹道‘我是心灰意懒了’的死样活气来,实在更其像人样”,手稿原作“比起我们的所谓‘文人’,刚到中年,就自叹道□‘我是心灰意懒了’的死样活气来,更其像人样”,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把断砖,旧袜,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儿……之类”,手稿原作“□袜”,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想借此来新一下主顾们的耳目罢”,手稿中“想”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镰田诚一墓记》

注: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手稿全集中收入两份手稿。

底本:中遭艰钜,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归国休养,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年仅二十有八。呜呼,昊天难测,蕙荃早摧,晔晔青春,永閟玄壤,忝居友列,衔哀记焉。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会稽鲁迅撰。

手稿一:中遭艰钜,笃行□(后改为“靡”)改,扶危济□(后改为“急”),公私两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归国休养,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此三字在手稿上曾修改过,但最终保留原用语),年仅二十有八。呜呼,昊天□□(后改为“难测”),蕙荃早□(后改为“摧”),赫赫青春,永閟玄壤,忝居□(后改为“友”)列,衔哀记焉。一九三五年四月□(疑为“廿”)二日(后改为“二十二日”)会稽鲁迅撰

手稿二:余与底本相同,惟“难测”作“难问”

初版:与底本相同。

《弄堂生意古今谈》

初刊:本片最初发表于1935年5月上海《漫画生活》月刊第九期,署名康郁。

318页

第二行:“玫瑰白糖伦教糕”,手稿原作“□□白糖伦教糕”,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居民似乎也真会化零钱,吃零食”,手稿原作“居民似乎真□化零钱,□吃零食”,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因为叫声也时时终止”,手稿原作“因为□叫声时时终止”,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而且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昭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手稿原作“而且那些口号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昭明文选》或□□《晚明小品》找来的词汇呢,还是怎么的”,后改现状。初版作《晚明文选》。

倒九行:“这是新鲜到连先前的梦里也没有想到的”,手稿原作“这是□□的梦里也再不会想到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近来已经大抵是”,手稿原作“近来多□是”,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那自然只好退到马路边沿饿肚子”,手稿原作“那自然□□只好□(疑为‘去’)退到路边饿肚子”,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319页

第二行:“只要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约决不会停止的”,手稿原作“中国人存在一日,嚷嚷是不会停止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四行:“独自作歌赞叹着袜的牢靠”,手稿原作“作歌赞□着袜的牢靠”,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交互唱歌颂扬着布的便宜”,手稿原作“□□□歌颂扬着布的便宜”,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但大抵是一直唱着进来,直达弄底,又一直唱着回去,走出弄外,停下来做交易的情形,是很少的”,手稿原作“然而大抵是一直唱着进来,直达弄底,又一直唱着□去,走出弄外,停下来□交易,是很少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偶然也有高雅的货色”,手稿中“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不过这是并不打算卖给中国人的”,手稿原作“□这是不打算卖给中国人的”,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三行:“化缘的和尚进弄来”,手稿原作“化缘的□尚进□来”, 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十行:“于是前天竟出现了大布置的化缘。先只听得一片鼓钹和铁索声,我正想做‘超现实主义’的语录体诗”,手稿原作“前天□有了大布□置的化缘。先听得一片鼓钹和铁索声,我正想做‘超现实主义’的□□体诗”,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在上海都已经赚不到大钱,一面固然足征洋场上的‘人心浇薄’,但一面也可见只好去‘复兴农村’了”,手稿原作“都已经赚不到钱,一面固足征洋场上‘人心浇薄’,一面也可见只好‘复兴农村’了”,后改现状。初版、初刊同底本。

? 乔丽华进行了《集外集》的校读,收入2005版鲁迅全集,校读篇目有《杂语》、《编完写起》、《田园思想》、《流言和谎话》、《通信》、《淑姿的信》序、《选本》。

具体校读如下:

《鲁迅手稿全集》文稿第八册会校

一、这一册系《集外集》与《集外集拾遗》的手稿。

二、汇校所需主要参考书籍:

1. 孙用编《鲁迅全集》校读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孙用著《鲁迅译文集》校读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周国伟《鲁迅著译版本研究编目》第165—17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三、其他说明:

1. 本次汇校主要针对鲁迅生前各版本的汇校,涂改之处的辨认拟在汇校完成后进行。

2. 本册中诗歌部分将最后归拢一起汇校。

3. 有些篇目的具体情况在汇校中加以备注。

《集外集》汇校

一、人文版编辑说明:

本书是作者1933年以前出版的杂文集中未曾编入的诗文的合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初版。这次只抽去已编入《三闲集》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和译文《Petofi Sandor的诗》两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系本书出版后由作者亲自抄出,原拟印入《集外集拾遗》的,现都移置本集各有关正文之后;《通讯(复霉江)》的来信则系这次抄补的;《<奔流>编校后记》初版时遗漏最后一则,现亦补入;所收旧体诗按写作时间的先后,在顺序上作了调整。

二、《集外集》鲁迅生前版本:

1. 手稿(或抄稿)

2. 初刊(见每篇的注)

3. 初版:《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初版。(个别篇目此前已收入其他集子,具体见各篇下的注)

《杂语》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4月24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期。

初刊:“倘若真能有这样的一个,

抄稿:倘若能有这样的一个,(第5段第3行)

初版:同初刊

《编完写起》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5日北京《莽原》周刊第4期。发表时共4段,总题《编完写起》。后来作者将第一、二两段合为一篇,改题《导师》,末段改题为《长城》,编入《华盖集》,本篇是其中的第三段,最早收入《新性道德讨论集》(1926年1月出版)

初刊:但我能向那里介绍呢,

抄稿: 但我能向那里介绍呢?

初版:同初刊。

初刊:我却又决计将它登出来,

抄稿:我却又决计将它登出来了,

初版:同初刊。

初刊:因为比那挂在那边的尾巴上的一点要详得多。

抄稿:因为这比那挂在那边的尾巴上的一点要详得多。

初版:因为比那挂在那边的尾巴上的一点详得多,

初刊:但是委屈得很,只能在这无聊的《莽原》上。

抄稿:但是,委屈得很,只能在这无聊的《莽原》上。

初版:同初刊。

初刊:是论利害,不像论是非,

抄稿:是论利害而不像论是非,

初版:是论利害,不像论是非莫名其妙。

初刊:但教授和学者的话比起一个小编辑来容易得社会信任,

抄稿:但教授和学者的话,比起一个小编辑来,容易得社会信任,

初版:同初刊。

《田园思想》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12日北京《莽原》周刊第8期。

① 抄稿中正文为鲁迅手迹,备考的来信,除开头两行,均为另一人所抄(许广平?)

② 本文标点有诸多改动,如初刊在引号后直接接下句,抄稿中加了逗号或句号。或分号改为句号。

③ 人文社81版主要根据初刊本,但最后一句初刊原为:“我幸而有女儿!”,则改为“我幸而没有女儿!”,似参校了抄稿,或其他本子?

初刊:我们憎恶的所谓“导师”,

抄稿:我所憎恶的所谓“导师”,

初版:同初刊。

初刊: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

抄稿:横竖他也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初版:同初刊。

《流言和谎话》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8月7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6期。

初刊:这一回编辑莽原时,

抄稿:这一回编辑《莽原》时,

初刊:同抄稿

初刊:(见现代评论二十五期闲话),

抄稿:(见《现代评论》二十五期《闲话》),

初版:同初刊。

初刊:学生亦云“既感饥荒之苦,复虑生命之危。”

抄稿:学生亦云“既感饥荒之苦,复虑生命之危”,

初版:同初刊。

初刊:而“女师大”云“全属子虚”,是相反的;

抄稿:而“女师大”云“全属子虚”,是相反的。

初版:而“女师大”云“全属子虚,”是相反的;

初刊:则似乎确已停止,和“女师大”说相反,与报及学生说相成。

抄稿:则似乎饮食确已停止,和“女师大”说相反,与报章及学生说相成。(第3段第3、4行)

初版:同初刊。

初刊:嗣复命令军警肆意毒打侮辱……”而杨荫榆云“……”

抄稿:嗣复命令军警肆意毒打侮辱……”,而杨荫榆云“……”

初版:同初刊。

初刊:故不能不请求警署拨派巡警保护……”是因为“滋扰”才请派警,

抄稿:故不能不请求警署拨派巡警保护……”,是因为

初版:同初刊。

初刊:与学生说相反的;

抄稿:与学生说相反的。(第4段第3行)

初版:同初刊。

初刊:“……幸先经内右二区派拨警士在校防护……”是派警在先,

抄稿:幸先经内右二区派拨警士在校防护……”,是派警在先,(第4段)

初刊:和杨荫榆说相反的;

抄稿:和杨荫榆说相反的。(第4段)

初刊:至于服务情形,

抄稿:至于“服务情形”,

初版:同初刊。

初刊: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师大”和她自己的两启事之离奇闪烁就尽够了:

抄稿: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师大”和她自己的两个启事之离奇闪烁就尽够了:

初版: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师大”和她自己的两启事之离奇闪烁就尽够了!

初刊:如果是严厉的观察和批评者,

抄稿:如果是严厉的观察者和批评者,

初版:同初刊。

初刊:地位自然不在此例。

抄稿:——地位自然不在此例。

初版:同初刊。

初刊:然而请放心,(第7段)

抄稿:然而请放心吧,(第7段)

初版:同初刊。

初刊:防她们在女师大被诬被革,挨打挨饿,

抄稿:防她们会在女师大被诬被革,挨打挨饿。

初版:同初刊。

初刊:“我幸而有女儿!”

抄稿:“我幸而没有女儿!”

初版:同抄稿。

《通信》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6月35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2期。

手稿无题目,系给一位自称为“未名”的青年学生的信。稿纸为红色格子(其他抄稿均绿色格子稿纸),有涂改,内容与《莽原》上发表的无异,可能是为了编书而向收信人要回了原信。

会校:无异文,增删涂改情况如下:

这也不独武昌的教授为然,“为然”系后来添加。

全国的教授都大同小异,在“教授”后面添加“等”字,又涂去。

一个已经足够了,“足”系后来添加。

我想他们的话在“会”里也不一定会错,第7字原作“也”,涂去改为“在”。

他田地就有二百亩,第1、2字原作“他□”,涂去改为“他田地”。

正如武昌的C先生来信所说,第3字原作“□”,涂去改为“武”;第7字原作“君”,涂去改为“先生”。

自然更没有用此来宣传任何主义的意思,第1、2字原作“而且”,涂去改为“自然”。

你的名字用得不错,第7、8字原作“□□”,涂去改为“不错”。

《现代评论》上有人发议论道,此句前面涂去“我先前□□个”。

你看他多么“心上有杞天之虑?”,此句原作“真是‘杞人忧天’”,涂去改为现在的样子。

来信已到,第2、3、4字原作“□□□”,涂去改为“信已到”。

《淑姿的信》序

注:本篇最初以手迹制版印入金淑姿的《信》一书。该书于1932年以新造社名义印行,称“《断虹室丛书》第一种”。

书中制版手迹无涂改,系定稿。《鲁迅手稿全集》中所收手稿涂改较多,无标题,故判断此手稿为最初草稿或原稿。

会校:无异文,涂改情况如下:

夫嘉葩失荫,第4字原作“离”,涂去改为“失”。

爰有静女,第3字原作“淑”,涂去改为“静”。

遂通佳讯,第2字原作“贻”,涂去改为“通”。

矢磐石以偕行,第2字原作“坚”,涂去改为“磐”。

呈天真之纷纶,第1字原作“见”,涂去改为“呈”;第2字“真”先涂去改为“趣”,后又恢复为“真”。

露人生之鳞爪,第6字原作“甲”,涂去改为“爪”。

《选本》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月北平《文学季刊》创刊号,署名唐俟。

初刊本待查,本篇待校勘。

以下为诗,暂不会校。

? 符杰祥进行了《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校读,篇目有叶紫作《丰收》序、隐士、“招贴即扯”、书的还魂和赶造、漫谈“漫画”、漫画而又漫画、《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寻开心”、非有复译不可、论讽刺、从“别字”说开去、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人生识字胡涂始、“文人相轻”“京派”和“海派”、弄堂生意古今谈、不应该那么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有怎样的区别?论“人言可畏”、再论“文人相轻”、《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一至三)、名人和名言、“靠天吃饭”、几乎无事的悲剧、三论“文人相轻”、四论“文人相轻”、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题未定”草(五)、论毛笔之类、逃名、六论“文人相轻”——二卖、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萧红作《生死场》序、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为日本三笠书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杂谈小品文、“题未定”草(六至九)、论新文字、《死魂灵百图》小引、后记。

具体校读如下:

《且介亭杂文二编》校勘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初刊发表情况:

序言

叶紫作《丰收》序,上海:容光书局,1935.3.

隐士,署名长庚,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2.20.

“招贴即扯”,署名公汗,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2.20.

书的还魂和赶造,署名长庚,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5.3.5.

漫谈“漫画”,生活书店:《小品文和漫画》,1935.3.

漫画而又漫画,署名且介,生活书店:《小品文和漫画》,1935.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7.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开明书店:《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1936.8.

“寻开心”,署名杜德机,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35.4.5.

非有复译不可,署名庚,上海:《文学》月刊第四卷第四号,1935.4

论讽刺,署名敖,上海:《文学》月刊第四卷第四号,1935.4

从“别字”说开去,署名旅隼,上海:《芒种》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5.4.20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上海:荣光书局,1935.8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上海:《芒种》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5.5.5

人生识字胡涂始,署名庚,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五号,1935.5

“文人相轻”,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五期,1935.5

“京派”和“海派”,署名旅隼,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1935.5.5

鎌田诚一墓记

弄堂生意古今谈,署名康郁,上海:《漫画生活》月刊第九期,1935.5

不应该那么写,署名洛,上海:《文学》月刊第四卷第六号,1935.6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日本东京:《杂文》月刊第二号,1935.7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有怎样的区别?生活书店:《文学百题》,1935.7

什么是“讽刺”?东京:《杂文》月刊第三号,1935.9

论“人言可畏”,署名赵令仪,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5.5.20

再论“文人相轻”,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四卷第六号,1935.6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合专辑》序,目录署名鲁迅,文末署名何干,天津;《文地》月刊第一卷第一起,1936.11

文坛三户,署名干,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一号,1935.7

从帮忙到扯淡,《杂文》月刊第三号,1935.9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题未定”草(一至三),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一号,1935.7

名人和名言,署名越丁,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5.7.20

“靠天吃饭”,署名姜珂,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5.7.20

几乎无事的悲剧,署名旁,上海:《文学》月刊第五期第二卷,1935.8

三论“文人相轻”,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地为其第二卷,1935.8

四论“文人相轻”,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三号,1935.9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三号,1935.9

“题未定”草(五),上海:《芒种》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5.10.5

论毛笔之类,署名黄棘,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5.9.5

逃名,署名杜德机,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5.9.5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四号,1935.10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署名隼,上海:《文学》月刊第五卷第四号,1935.10

萧红作《生死场》序,上海:荣光书局,1935.12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上海:《青年界》月刊第九卷第二期,《海燕》月刊第二期,1935.2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现代作家书简》,生活书店,1936.5.

杂谈小品文,署名旅隼,《时事新报?每周文学》,1935.12.7.

“题未定”草(六至九),上海:《海燕》月刊第一、二期,1936.1.,1936.2.

论新文字,署名旅隼,《时事新报?每周文学》,1936.1.11.

《死魂灵百图》小引,三闲书店,1936.7.

后记

体例补充说明:

除参照校读范例外,又补充如下:

一、篇目按照《鲁迅全集》排列顺序。《<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及《<死魂灵百图>小引》未能找到原始印本或任何重印本,因此暂未校勘。《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有怎样的区别?》原始印本中该篇佚失,因此暂未校勘。仅有手稿、未发表的作品《序言》、《鎌田诚一墓记》、《后记》暂未校勘。

二、校读记录标识异体字、通假字、脱、衍、讹误的情况。繁体字未标识,凡不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8月版)繁体字表之列均作异体字或通假字予以标出。异体字定性参考《通用规范汉字表》。篇末小结对参考1938年版本《鲁迅全集》出现的异体字情况作出说明。凡原文与底本不符且不属于异体字与通假字之情况均作讹误予以标明。

三、未能输出的生僻字则表明其构型。如“(该字左右结构,左虫右东)”。

校读记录:

叶紫作《丰收》序

228页第1行,“它”。手稿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28页第15、16、17行,“床”,手稿作异体字“牀”,初刊、初版同手稿。

228页第24行:“文学是战斗的!”,初版作“文学是战斗的?”手稿、初刊同05版。

隐士

231页第10行:“那是立刻就有帮闲的。”初版作“那时立刻就有帮闲的。”手稿、初刊同05版。

231页第18行,“吃”。手稿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32页第2行,“吃”。手稿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33页第4行,“一月二十五日”。初刊无。初版、手稿同05版。

“招贴即扯”

235页第12行,“五四时代”。初刊脱字作“五四 代”。手稿、初刊同05版。

235页第19页,“小节”,初刊误作“大节”。手稿、初版同05版。

236页第15行,“一月二十六日”,初刊原文无。手稿、初版同05版。

书的还魂和赶造

238页第4行,“它”,手稿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38页第17页,“巨制”,手稿原作异体字“鉅制”。初刊、初版同手稿。

239页第1行,“巨制”,手稿原作异体字“鉅制”。初刊、初版同手稿。

239页第16行,“实际上”,初刊原脱字作“实际”。手稿、初版同05版。

239页第19行,“二月十五日”,初刊原文无。手稿、初版同05版。

漫谈“漫画”

241页第5、15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42页第16、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2页第2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3页第3行,“二月二十八日”,初刊原文无。手稿、初版同05版。

漫画而又漫画

244有第1行,“现代”,初刊原误作“现在”。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页第2行,“从有一方说”,初刊原误作“从有一方面说”。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页第3、5、7行,“线”。手稿作异体字“線”。初刊、初版同手稿。

244页第4行,“太坏了,”初刊原作“太坏了” 。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页第10行,“却还没有见过”,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还没有见过”。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页第16行,“二月二十八日”,初刊原文无。手稿、初版同05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标题原作"導言"。

246页第5行,“《文学改良刍议》”,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改良文學芻議》”。初版、手稿同05版。

246页第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页第12行,“幼稚”,手稿原作异体字“幼穉”。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页第12行,“语调”,初刊原误作“情調”。初版、手稿同05版。

247页第21行,“群鬼”,手稿原作异体字“羣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页第23行,“并且”,手稿原作异体字“並且”。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页第24行,“灾难”,手稿原作异体字“災難”。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页第24行,“因为是上层的智识者,所以笔墨总”,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248页第5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页第17、2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页第18行,“不够”,手稿原作异体字“不夠”。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页第19、21行,“回”,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2行,“他的”,初刊原脱字作“他”。初版、手稿同05版。

249页第4行,“博采”,手稿原作异体字“博採”。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9、14、15行,“群”,手稿原作异体字“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10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10行,“豫告”,手稿原作异体字“預告”。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页第15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页第12行,“却”,初刊原误作“都”。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页第14、19行,“沄”,手稿原作异体字“涇”。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页第15行,“数作”,初刊原误作“算作”。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页第17行,“群”,手稿原作异体字“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页第20行,“忘却了”,初刊原作“忘却”。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页第24行,“异域”,手稿原作异体字“異域”。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页第24行,“心里的”,手稿原作“心靈的”。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6行,“《沉钟》”,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6行,“周刊”,手稿原作异体字“週刊”。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6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11行,“却更”,初刊原误作“却是”。初版、手稿同05版。

251页第12行,“异域”,手稿原作异体字“異域”。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15行,“沉”,手稿原作通假字“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页第17行,“却唱着”,初刊原误作“低唱着”。初版、手稿同05版。

251页第20行,“这群”原作异体字“這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页第1行,“回想”,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想”。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页第5、6行,“沉鐘”,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页第5、23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页第8、13、2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页第16行,“‘哀愁’”,初刊原衍字作“‘哀愁’了”。初版、手稿同05版。

253页第10行,“B.Sz.”,初刊原误作“B.S.”。初版、手稿同05版。

253页第13行,“沉默”,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3页第15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页第1行,“它们”,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們”。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页第12行,“回忆”,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憶”。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页第12行,“凄寥”,初刊原误作“慘寥”。初版作“悽寥”。手稿同初版。

254页第2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页第23行,“那《戎马声中》”,初刊原衍字作“那篇《戎馬聲中》”。初版、手稿同05版。

255页第9、12行,“异”,手稿原作异体字“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255页第13行,“回忆”,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憶”。初刊、初版同手稿。

255页第19行,“它” ,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页第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页第10行,“如《石宕》”,初刊原衍字作“例如《石宕》”。初版、手稿同05版。

256页第13行,“许钦文所苦恼的”,初刊原衍字作“许钦文的苦恼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56页第24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页第24行,“佛”,手稿原作异体字“彿”。初刊、初版同手稿。

257页第6行,“一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一併”。初刊、初版同手稿。

257页第9行,“然而”,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然而,”。初版、手稿同05版。

257页第13行,“故乡的。”,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故乡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57页第23行,“披挂”,手稿原作异体字“披掛”。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4行,“沉埋”,手稿原作通假字“沈埋”。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9行,“终于”,手稿原作通假字“終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10行,“回复”,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復”。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12行,“高门巨族”,手稿原作异体字“高門鉅族”。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13行,“莽原社”,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莽原社》”。初版、手稿同05版。

258页第14行,“一群”,手稿原作异体字“一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页第20行,“沉滞”,手稿原作通假字“沈滯”。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页第1行,“莽原社”,初刊原误作“《莽原社》”。初版、手稿同05版。

259页第5、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页第6、10行,“沉沉”,手稿原作通假字“沈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页第11、14、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159页第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页第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页第7行,“相见的时候,”,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相见的时候”。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9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页第11行,“特等民族’,‘也不是”,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特等民族,也不是”。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2行,“荆棘。”,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荆棘,”。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4行,“有刺的,”,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有刺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4行,“以至于”,初刊原误作“至於”。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6行,“常感觉到”,初刊原误作“常常感觉到”。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17行,“表现出来。”,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表现出来,”。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页第22行,“抓着”,手稿原通假体字“抓著”。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页第23行,“整饬”,手稿原作通假字“整飾”。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页第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页第8、10、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页第8行,“死于”,初刊原误作“死於牠”。初版、手稿作“死於”。

262页第2、24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2页第5、6、16、20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2页第8行,“反抗者所”,初刊原误作“反抗者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页第14行,“狡猾”,初刊原误作“狡滑”。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页第23行,“Nihilist”,初刊原误作“Nichlist”。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页第23行,“巴扎罗夫”,初刊原误作“然而巴扎罗夫”。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页第24行,“那就成为”,初刊原误作“那就不免成為”。初版、手稿同05版。

263页第2行,“仅止于”,手稿原作“謹止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3页第3行,“就只有”,初刊原误作“只有”。初版、手稿同05版。

263页第9行,“叶的叶脉”,初刊原作“葉脈”。手稿作“葉的葉脈”,初版同05版。

263页第15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3页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标题原作“鲁迅序”。

275页第1、1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5页第8页,“却”,手稿原作异体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275页第12行,“连江苏和浙江方面”,初刊原误作“连江苏浙江一带”。初版、手稿同05版。

275页第12、14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5页第12、14行,“竹笋”,手稿原作异体字“竹筍”。初刊,初版同手稿。

275页第1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页第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页第4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6页第6行,“就只好来教授西洋文学。”初刊原误作“就只好來教授西洋文學,”。初版、手稿同05版。

276页第7行,“却”,手稿原作异体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页第19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页第23行,“然而即使力说是慢谈”,初刊原误作 “然而即使說是慢談”。初版、手稿同05版。

276页第24行,“绍介给日本的读者的”,初刊原误作“紹介給日本讀者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77页第五行,“却”,手稿原作异体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寻开心”

279页第2、12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9页第5行,“线”,手稿原作异体字“線”。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页第6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页第14行,“道学”,手稿原作通假字“道斈”。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页第14行,“心理”,手稿原作通假字“心里”。初版、初刊同手稿。

280页第10行,“第三课”,初刊原误作“第四课”。初版、手稿同05版。

280页第11行,“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初刊原误作“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初版、手稿同05版。

280页第23行,“一定失业”,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一定失业”。初版、手稿同05版。

281页第4行,“三月七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非有复译不可

283页第4、12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83页第11、17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页第4行,“约婚”,初刊原误作“訂婚”。初版、手稿同05版。

284页第9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页第9行,“佛”,手稿原作异体字“彿”。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页第9行,“当然罗”,手稿原作异体字“当然囉”。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页第18行,“比诬赖,”,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比诬赖”。初版、手稿同05版。

285页第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5页第5行,“三月十六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285页第4行:“沉滞”,初版作“沈滞”。手稿、初刊同初版。

论讽刺

286页第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6页第3行,“这样的事实,”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這樣的事實”。初版、手稿同05版。

286页第17行,“《儒林外史》”,手稿原作“儒林外史”。初版、初刊同手稿。

286页第18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页第4行,“闲人”,手稿原作异体字“閒人”。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页第11、12、18、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页第12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88页第3行,“三月十六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从“别字”说开去

289页第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页第4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页第10行,“曲为之辩”,手稿原误作“曲为之辨”。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页第18行,“(一)”,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一),”。初版、手稿同05版。

289页第19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90页第6行,“含含胡胡”,手稿原作通假字“含含糊糊”。初版、初刊同手稿。

290页第6行,“责之一般的学生,”,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責之一般的學生;”。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页第4行,“他只问字的活不活;”,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他只問字的活不活:”。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页第10行,“所以还可解得”,初刊原误作“所以还可以解得”。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页第20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页第6行,“却断没有这样的事”,初刊原误作“却决没有这樣的事”。初版、手稿同05版。

292页第10、1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页第16行,“但必须在不声不响中,”手稿原作“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页第17行,“这些说头自然也无效。”,手稿原误作“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页第18、21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页第21行,“‘并无其事’:”,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並無其事’,”。初版、手稿同05版。

292页第23行,“三月二十一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标题原作“序言”。

295页第3行,“光线”,手稿原作异体字“光線”。初版、初刊同手稿。

295页第10页,“残山剩水”,手稿原作异体字“殘山賸水”。初版、初刊同手稿。

295页第17页,“谁也忘记了开口”,初刊原误作“誰也許忘記了開口”。初版、手稿同05版。

296页第5、11行,“被占”,手稿原作异体字“被佔”。初版、初刊同手稿。

296页第7行,“验尸”,手稿原作异体字“驗屍”。初版、初刊同手稿。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标题原作“‘打雜集’序言”。

299页第2、14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99页第5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99页第13行,“不会有什么两样”初刊原误作“不會有兩樣”。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页第4行,“不是东西之谈”,初刊原误作“不是东西之言”。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页第12行,“‘文学概论’”,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文学概论”。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页第14行,“这几年的杂文作者”,初刊原误作“這幾年雜文作者”。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页第18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页第4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页第6行,“杂文发展起来”,初刊原误作“雜文發展來”。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页第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页第20行,“地犹鄹氏邑,宅接鲁王宫”,初刊原误作“地猶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页第21行,“犹与梦时同”,初刊原误作“獨與夢時同”。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页第21行,“第一首”,初刊原脱字作“一首”。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页第23行,“而且也能移人情”,初刊原衍字作“而且也能夠移人情”。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页第24行,“就不免要搅乱”,初刊原衍字作“就不是免要搅乱”。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页第2行,“剩下”,手稿原作异体字“賸下”。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页第7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页第7、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页第9行,“第三”,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第三,”。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页第10行,“不死不活”,初刊原脱字作“不死 活”。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页第10行,“集子”,初刊原脱字作“集 ”。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页第10行,“作序”,手稿原作通假字“做序”。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页第10行,“并且”,手稿原作异体字“並且”。初版、初刊同手稿。

人生识字胡涂始

305页第1行,“这一句是我翻造的”,初刊原衍字作“現在這一句是我翻造的”。初版、手稿同05版。

305页第7、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5页第1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页第4页,“蹄迹”,手稿原作异体字“痕跡”。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页第15、18行,“巉岩”,手稿原作异体字“巉巌”。初版、初刊同手稿。

307页第1行,“采取”,手稿原作异体字“採取”。初版、初刊同手稿。

307页第4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页标题:“胡涂”,初版作“胡塗”。手稿、初刊同初版。

306页第1行:“《庄子和文选》呀”,初版作“《庄子》和《文选》呀”。手稿、初刊同05版。

“文人相轻”

308页第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9页第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9页第17行,“四月十四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308页标题:“文人相轻”,初版作“’文人相轻’”。初刊、手稿同05版。

“京派”和“海派”

312页第10行,“帮闲”,手稿原作异体字“幫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2页第14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13页第13、20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13页第18行,“死尸”,手稿原作异体字“死屍”。初版、初刊同手稿。

314页第10行,“颠倒”,手稿原作通假字“颠到”。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页第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页第8行,“至于”,手稿原作通假字“至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页第10行,“帮闲”,手稿原作异体字“帮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页第13行,“四月十四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鎌田诚一墓记

弄堂生意古今谈

标题原作“衖堂生意古今谈”。

318页第5、18行,“弄堂”,手稿原作异体字“衖堂”。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页第7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页第16行,“占领”,手稿原作异体字“佔領”。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页第16行,“幽闲”,手稿原作异体字“幽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页第18行,“侉饼”,手稿原作异体字“大饼”。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页第5行,“两个人”,初刊原误作“二个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19页第6、13、19页,“弄”,手稿原作异体字“衖”。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页第10页,“Appulu-u-u”,初刊原误作“Appulu-u”。初版、手稿同05版。

319页第16、224行,“布置”,手稿原作异体字“佈置”。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页第7行,“这么一来”,初刊原脱字作“這一來”。初版、手稿同05版。

318页第16行:“占领”,初版作“佔领”。初版、初刊同手稿。

不应该那么写

321页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页第6行,“显豁”,手稿原作通假字“顕豁”。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页第7行,“而”,手稿原作通假字“爾”。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页第1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页第20行,“四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用日文写作。初刊于日本东京《改造》月刊1935年6月号;中译文初刊于日本东京《杂文》月刊第二号,1935年7月出版。

标题:手稿同05版,初刊作“孔夫子在现代中国”。

324页第1行,“新近的上海的报纸,报告着因为日本的汤岛,孔子的圣庙落成了”,初刊原作“近日上海的報紙載稱:因日本湯島地方孔廟落成的原故”。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2行,“湖南省主席何键将军就寄赠了一幅向来珍藏的孔子的画像” ,初刊原作“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將軍捐贈了一向秘藏着的孔夫子畫像”。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3行,“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 ,初刊原作“實在說,關於孔夫子的相貌如何,中國的一般人民幾乎是毫無所知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4行,“自古以来,虽然每一县一定有圣庙,即文庙,但那里面大抵并没有圣像”

,初刊原作“自古來每縣雖一定有聖廟,即所謂文廟,而其中大都沒有聖像”。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5行,“凡是绘画,或者雕塑应该崇敬的人物时,一般是以大于常人为原则的” ,初刊原作“好像是這樣考慮過的:凡繪畫或雕塑應當崇敬的人物時,一般固以大於常人為原則”。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6行,“但一到最应崇敬的人物,例如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却好像连形象也成为亵渎,反不如没有的好” ,初刊原作“至於最應崇敬的譬如孔夫子那樣的聖人,則塑像也變為冒瀆,反而不如沒有的好”。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8行,“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初刊原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8行,“没有留下照相来” ,初刊原作“沒有留下像片”。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9行,“文献中虽然偶有记载,但是胡说八道也说不定” ,初刊原作“文獻中雖偶有記載,但是臆造的也未可知"。原作"文献中虽偶有记载,但是臆造的也未可知”。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0行,“若是重新雕塑的话,则除了任凭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无办法,更加放心不下” ,初刊原作“若是重雕塑的話,則除了任憑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無辦法。那樣更不能放心”。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1行,“于是儒者们也终于只好采取'全部,或全无'的勃兰特式的态度了” ,初刊原作“於是儒者們便終於不得不採取'不全寧缺'的穩重態度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3行,“然而倘是画像,却也会间或遇见的”,初刊原作“然而,畫像也間或遇到”。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3行,“我曾经见过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语》里的插画” ,初刊原作“我曾見過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語中的插畫”。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4行,“一次是梁启超氏亡命日本时,作为横滨出版的《清议报》上的卷头画,从日本倒输入中国来的”,初刊原作“一次是梁启超氏亡命日本時,載橫濱出版的清議報上的卷首畫,從日本寄回中國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6行,“还有一次是刻在汉朝墓石上的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初刊原文“又一次是刻在漢代墓石上的孔子訪問老子圖”。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6行,“说是从这些图画上所得的孔子的摸样的印象来,则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初刊原作“從這些畫像上所得的印象說來,這位先生是頗瘦而年老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页第18行,“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枝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初刊原作“穿着寬袖長袍,腰帶上佩着劍,或者腋下挟着杖,而傯是沒有笑容,非常巌肅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行,“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笔直,经过两三点钟,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 ,初刊原作“假若侍坐在他的旁邊,則定要把腰板挺得筆直的,那麼經過二三小時,骨節酸痛,普通的人定想逃開的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3行,“后来我曾到山东旅行。在为道路的不平所苦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 ,初刊原作“以後我會到山東旅行。在為道路不平所苦的當兒,忽然想到孔夫子的事”。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4行,“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颠颠簸簸,在这些地方奔忙的事来,颇有滑稽之感” ,初刊原作“那具有儼然道貌的聖人,以前便是坐在簡陋的車上顛簸動搖的奔忙於這些地方的罷?這樣想着覺得頗為滑稽”。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6行,“这种感想,自然是不好的,要而言之,颇近于不敬,倘是孔子之徒,恐怕是决不应该发生的” ,初刊原作“這種感覺自然是不好的,總之,是近於不敬;若是孔子之徒則絕不應發生的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7行,“但在那时候,怀着我似的不规矩的心情的青年,可是多得很” ,初刊原作“然而,當時懷着我那樣不當心情的青年是非常之多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9行,“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初刊原作“我降生的時候是清末,孔夫子已經有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那樣玄赫的頭銜,不必說已是聖道支配全國的時代”。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1行,“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书,即四书和五经;使遵守一定的注释;使写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 ,初刊原作“政府對於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使遵從一定的註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3行,“并且使发一定的议论。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倘是四方的大地,那是很知道的,但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 ,初刊原作“並使其發一定的議論。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四方的地面雖已知道,圓的地球則毫無所知”。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5行,“于是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 ,初刊原作“於是和四書上不曾記載的法蘭西、英吉利等一戰而敗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6行,“不知道为了觉得与其拜着孔夫子而死,倒不如保存自己们之为得计呢,还是为了什么” ,初刊原作“或者是一面拜着孔夫子,一面思考過,比起死來還是覺得保存自己的好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7行,“总而言之,这回是拼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动摇起来,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书籍来了” ,初刊原作“總之,這次死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吏先自動搖了,開始用公費來翻譯外國書籍”。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19行,“属于科学上的古典之作的,则有侯失勒的《谈天》,雷侠儿的《地学浅释》,代那的《金石识别》,到现在也还作为那时的遗物,间或躺在旧书铺子里” ,初刊原作“科學上的名著,如哈胥爾的天文學,拉伊爾的地質學,塔那的礦物學等,那時的遺物,到現在還偶爾擺在舊書舖裏”。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22行,“然而一定有反动。清末之所谓儒者的结晶,也是代表的大学士徐桐氏出现了” ,初刊原作“然而不會沒有阻攪的。清末的所謂儒家的結晶與代表人物大學士徐桐氏出現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页第23行,“他不但连算学也斥为洋鬼子的学问;他虽然承认世界上有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些国度,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决不相信的” ,初刊原作“他連數學也認為是夷狄之學,而加以排斥。 他雖承認世界上有所謂法蘭西、英吉利等等的國家,而絕不相信有西班牙、葡萄牙的存在”。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行,“他主张这是法国和英国常常来讨利益,连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所以随便胡诌出来的国名” ,初刊原作“他以為那是法國和英國不好意思屢屢來要求權利,而隨便造出來的國名”。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3行,“他又是一九○○年的有名的义和团的幕后的发动者,也是指挥者。但是义和团完全失败,徐桐氏也自杀了” ,初刊原作“他實是一九〇〇年有名的義和團事件的幕後的發動者與指揮者。但是議和團完全失敗,徐桐氏也自殺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4行,“政府就又以为外国的政治法律和学问技术颇有可取之处了。我的渴望到日本去留学,也就在那时候” ,初刊原作“政府又以為外國的政治法律及學問技術有可採取之處了。我之渴望到日本去留學也在那時”。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6行,“达了目的,入学的地方,是嘉纳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 ,初刊原作“達到那個目的去入學的地方,是嘉納先生所設立的東京弘文學院”。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7行,“在这里,三泽力太郎先生教我水是养气和轻气所合成,山内繁雄先生教我贝壳里的什么地方其名为‘外套’” ,初刊原作“在哪兒跟三澤力太郎先生學到水是由氧氣和輕氣合成的,跟山內繁雄先生學到貝殼內的某處是膜狀物等等的問題”。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9行,“这是有一天的事情。学监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来,说:因为你们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庙里去行礼罢” ,初刊原作“這是某天的事,學監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來說:因為汝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去行禮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1行,“我大吃了一惊。现在还记得那时心里想,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时觉得很奇怪” ,初刊原作“我非常驚訝了,我想本來是對於孔夫子及孔子之徒斷念之後才來的日本,而仍要禮拜嗎?當時頗有些奇異的感覺器官”。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3行,“而且发生这样感觉的,我想决不止我一个人 ” ,初刊原作“而有這樣感覺的絕不祇是我個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5行,“但是,孔夫子在本国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的” ,初刊原作“但是,在中國孔夫子的際遇不佳,也不是始自二十世紀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6行,“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 ,初刊原作“孟子批評他是‘聖之時者也’,若翻成現代的用語,則祇好說是‘摩登聖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7行,“为他自己计,这固然是没有危险的尊号,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欢迎的头衔。不过在实际上,却也许并不这样子” ,初刊原作“這替自身着想,雖是一個保險的尊號,但也不是十分稀罕的頭銜。然而實際上似乎並不是那樣”。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19行,“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 ,初刊原作“孔夫子之完全成為‘摩登聖人’是死後的事,活着時還是頗苦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20行,“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原作“各處奔走,雖一度貴為魯國的警察總監,而馬上就下野失業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21行,“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 ,初刊原作“並且為權臣所輕蔑,為百姓所嘲弄,為暴徒所包圍,甚至餓飯的事也有過”。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22行,“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 ,初刊原作“弟子雖有三千人,而中用的不過七十二人,至於真可信任的則祇有一個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页第24行,“有一天,孔夫子愤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从这消极的打算上,就可以窥见那消息” ,初刊原作“某次,孔夫子憤慨起來而說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豈由歟’那樣消極的打算,從這種地方可以窺察出他的情形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行,“然而连这一位由,后来也因为和敌人战斗,被击断了冠缨,但真不愧为由呀,到这时候也还不忘记从夫子听来的教训,说道‘君子死,冠不免’,一面系着冠缨,一面被人砍成肉酱了” ,初刊原作“而且,即是呌做由(子路)的那一位,後來與敵人戰鬪中間,帽帶被裁斷了,眞無愧為由;在那種時候扔不忘夫子之教,說着君子雖死不落冠,一面整理着帽帶,便被敵人用亂刀斬死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4行,“连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据说他一听到这信息,就吩咐去倒掉厨房里的肉酱云” ,初刊原作“這唯一可信任的弟子也失去了,孔子自然非常悲哀,據說聽到這消息後,馬上吩咐道:把廚房的碎肉丟去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7行,“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 ,初刊原作“孔夫子在死後運氣可說是比較的好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8行,“因为他不会噜苏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初刊原作“因為已經不再說話的原故,乃有種種的權勢者用種種的白粉粧飾起來,漸漸供奉到可厭的高度”。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9行,“但比起后来输入的释迦牟尼来,却实在可怜得很” ,初刊原作“但是若與以後傳來的釋迦佛比較起來,實在可憐的很”。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0行,“诚然,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 ,初刊原作“可不是嗎?每縣雖都有聖廟,即文廟,而其實是寂寞冷落,一般人絕不去禮拜的,去的地方是寺院或神祠”。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2行,“若向老百姓们问孔夫子是什么人,他们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这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 ,初刊原作“若問到老百姓們,孔子是什麼人?他們當然回答是聖人,然而那不過是權勢者的留聲機”。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3行,“他们也敬惜字纸,然而这是因为倘不敬惜字纸,会遭雷殛的迷信的缘故” ,初刊原作“他們雖尊敬文字,而那是由於不尊敬文字便遭雷劈的迷信來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5行,“南京的夫子庙固然是热闹的地方,然而这是因为另有各种玩耍和茶店的缘故”原作“南京的夫子廟固然是熱鬧的地方,而那是因為有種種玩耍與茶棚的緣故”。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6行,“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 ,初刊原作“雖說孔夫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但現在的人們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那些筆誅了的亂臣賊子的名字”。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18行,“说到乱臣贼子,大概以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家所教的” ,初刊原作“ 說到亂臣賊子,則大概以為是曹操,但那不是聖人教給的,而是由那些小說劇本的無名作家們學到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20行,“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初刊原作“總之,孔夫子在中國是由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的人們的聖人,和一般衆是漠不相關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22行,“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 ,初刊原作“然而那些權勢者們對於聖廟也不過是一時的熱心”。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22行,“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 ,初刊原作“因為尊孔時已懷着另外的目的,目的達到了,工具自然變為無用,若是失敗了呢,則更加無用”。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页第24行,“在三四十年以前,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 ,初刊原作“在三四十年前,想獲得權勢的人,即想做官的人,定要讀四書五經,練習‘八股文’,某一部人便把這類書籍文章統名之為‘敲門磚’”。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3行,“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及第,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 ,初刊原作“總之,文官考試及格後便同時忘掉了,恰如敲門時用的磚一樣,門一開磚就丟掉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5行,“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初刊原作“實則,孔夫子個人死過之後,任何時都是演着‘敲門磚’的任務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7行,“一看最近的例子,就更加明白” ,初刊原作“若看最近的例子則更加瞭然”。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7行,“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从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 ,初刊原作“孔夫子從二十世紀開始,雖非常不幸運,但到袁世凱時代又被想了起來,不祗恢復了祭祀的典禮,連那些古怪的衣服都重新置辦,使祭祀的穿着”。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10行,“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初刊原作“隨着這事來的便是帝制。然而門終於沒打開,袁氏在門外死掉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11行,“余剩的是北洋军阀,当觉得渐近末路时,也用它来敲过另外的幸福之门”原作“殘留的北洋軍閥,感到將近末路時,也用來敲過另外的幸福之門”。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12行,“盘据着江苏和浙江,在路上随便砍杀百姓的孙传芳将军,一面复兴了投壶之礼” ,初刊原作“江浙戰爭在路上妄殺了多少人民的孫傳芳將軍,一方面復興了投壺之禮”。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14行,“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了的张宗昌将军,则重刻了《十三经》,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门,却仍然对谁也没有开” ,初刊原作“ 盤踞山東,金錢軍隊姨太太自己都不知其數的張宗昌將軍,重刻了十三經,於是把聖道認為是可以用肉体關係來傳染的花柳病一樣的東西,而以孔子的後裔某人做了女婿。然而幸福之門終於沒有為誰打開”。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19行,“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败了。岂但自己失败而已呢,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 ,初刊原作“祇因時代已經不同,而完全失敗了。豈祇是個人失敗?而且使孔夫子也越發陷入境”。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二十行,“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然而偏要大谈什么《十三经》之类,所以使人们觉得滑稽;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讨厌” ,初刊原作“他們都是不甚識字的夥伴,而大談十三經的結果,使人感到滑稽,且因言行太不一致的原故,使人發生厭惡之感”。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页第23行,“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初刊原作“因為討厭和尚,乃惡及袈裟,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某種目的的工具,也是如此,預先清楚的覺察到這點時,打倒他的情緒也越發高漲”。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行,“所以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 ,初刊原作“因此,把孔夫子裝點的十分尊嚴時,指摘他的缺點的論文或作品也一定多起來”。

329页第2行,“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在平时谁也不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 ,初刊原作“雖說是聖人,缺點總也有的,在平常誰也不理會,因為聖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諒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4行,“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这样,是那样,所以你也非这样不可的话,人们可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 ,初刊原作“然而,假如孔子之徒出來瞎說,以為聖人是這樣,是那樣,大家也非這樣不可的話,則人們將認不住發笑了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6行,“五六年前,曾经因为公演了《子见南子》这剧本,引起过问题,在那个剧本里,有孔夫子登场,以圣人而论,固然不免略有欠稳重和呆头呆脑的地方,然而作为一个人,倒是可爱的好人物” ,初刊原作“五六年前,曾因公演'子見南子'的劇本而引起了問題。在那個劇本中,孔夫子出場,若以聖人論,或不免間有稍嫌浪漫不合的地方,而以常人論,則勿寗是可愛的人物”。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9行,“但是圣裔们非常愤慨,把问题一直闹到官厅里去了。因为公演的地点,恰巧是孔夫子的故乡,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第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 ,初刊原作“但是聖裔門異常憤慨,以至把問題鬧到官府去。因為公演的地方恰巧是孔子的故鄉。在那兒,聖裔們非常之多,像釋迦佛或蘇格拉底一樣的,形成着使人羨慕的特權階級”。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2行,“然而,那也许又正是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们,不禁特地要演《子见南子》的原因罢” ,初刊原作“然而,那也就是當地的非聖裔的青年們特別要公演'子見南子'的原因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4行,“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 ,初刊原作“中國的一般民衆,尤其是所謂愚民,雖把孔子呌作聖人,而不覺得是聖人,對於孔夫子是恭而不親”。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5行,,“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 ,初刊原作“但我覺得世界上再沒有像中國的愚民那樣理解孔夫子的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7行,,“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初刊原作“不錯,孔夫子曾設計了許多的治國方案,但那是治民衆的,即是為權勢者設想的方案,為民衆着想的事一點也沒有”。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19行,“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初刊原作“是'禮不下於庶人'惟其祇是權勢者的聖人,終於做成敲門磚也是沒有辦法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20行,“和民众并无关系,是不能说的,但倘说毫无亲密之处,我以为怕要算是非常客气的说法了” ,初刊原作“和民衆固不能說沒有任何關係,若說是沒有任何親睦,恐怕已竟是十分讓步的說法了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22行,“不去亲近那毫不亲密的圣人,正是当然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试去穿了破衣,赤着脚,走上大成殿去看看罢” ,初刊原作“他們之不接近沒有任何親睦的聖人實是當然的事。任何時都可以,試讓襤褸泥足的走上大成殿看看”。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页第23行,“恐怕会像误进上海的上等影戏院或者头等电车一样,立刻要受斥逐的。谁都知道这是大人老爷们的物事,虽是‘愚民’,却还没有愚到这步田地的” ,初刊原作“ 恐怕像誤入上海的高等電影院或頭等電車一樣,馬上就會被喝走的罷。因為立刻就會覺察到那是老爺們的事,縱然是愚民,也還不至於那樣愚蠢罷”。手稿、初版同05版。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有怎样的区别?

什么是“讽刺”?

标题原作“什么是‘讽刺’”

340页第1行,“精炼”,手稿原作异体字“精鍊”。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页第9行,“甚而至于可恶”,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甚而至于可惡,”。初版、手稿同05版。

340页面第13行,“撅着”,手稿原作通假字“厥着”。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页第17行,“有目共睹”,手稿原作异体字“有目共覩”。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页第18行,“挖空心思”,初刊原误作 “控空心思”。初版、手稿同05版。

341页第7、16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341页第21行,“讽刺的”,初刊原脱字作“諷刺”。初版、手稿同05版。

342页第2行,“五月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论“人言可畏”

343页第3行,“自杀”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页第4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页第8行,“她”,手稿原作异体字“他”。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页第11行,“采自”,手稿原作异体字“採自”。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页第12行,“可以复按。” ,手稿原异体字兼标点符号讹误作“可以覆按,”。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页第13行,“这都可以算是真实话” ,初刊原误作“這都可以算說真實話”。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页第14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页第16、17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44页第16行,“采自”,手稿原作异体字“採自”。初刊、初版同手稿。

344页第18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45页第10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45页第22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46页第4行,“倘有谁以为容易么,”,初刊原误作“倘有誰以為容易么?”。初版、手稿同05版。

346页第9行,“五月五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再论“文人相轻”

348页第7行,“又有人来恐吓了。他说,你不怕么?古之嵇康,在柳树下打铁,钟会来看他,他不客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于是得罪了钟文人,后来被他在司马懿面前搬是非,送命了。所以你无论遇见谁”,初刊原误作“又有人以为无论遇见谁”。初版、手稿同05版。

348页的12行,“况且这位恐吓家的举例,……必有勇夫’者是也”,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

标题原作"《全国木刻联展专辑》序"

350页第3、4、7、9、10、15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50页第10行,“常常”,初刊原脱字作“常”。初版、手稿同05版。

350 页第11行,“‘俗’”,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俗”。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页第14行,“相通”,初刊原误作“相同”。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页第17行,“新的”,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页第18行,“反显着"” ,初刊原误作“更显着”。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页第19行,“所长了,”,初刊原讹误标点符号作“所長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页第2行,“平常的器具和形态,” ,初刊原讹误标点符号作“平常的器具和形态”。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页第4行,“‘俗’之不易了。” ,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俗’之不易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页第8行,“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记” ,初刊原脱字作“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初版、手稿同05版。

文坛三户

352页第6、15、17、18、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2页第11行,“阴暗”,手稿原作异体字“陰闇”。初刊、初版同手稿。

352页第14行,“已非暴发”,初刊原误作“既非暴發”。初版、手稿同05版。

352页第15、17、18、19行,“于”,手稿原作异体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1行,“叹”,手稿原作异体字“歎”。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3行,“到底”,手稿原作通假字“倒底”。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底5行,“污渍”,初刊原误作“汗渍”。初版、手稿同05版。

353页第6、10、11、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11行,“标新立异”,手稿原作异体字“標新立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12行,“显得”,手稿原作通假字“顕得”。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354页第1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页第19行,“六月六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从帮忙到扯淡

356页第13行,“计画”,手稿原作异体字“計劃”。初刊、初版同手稿。

357页第13行,“六月六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357页第4行:“才”,初版作“纔”。初刊、手稿同初版。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题未定”草(一至三)

362页第5行,“于”,手稿原作异体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2页第7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62页第13行,“花线”,手稿原作异体字“花線”。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2行,“异”,手稿原作异体字“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3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7、11、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9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14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19行,“往回”,手稿原作通假字“往囘”。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页第24行,“我的文章,不是涌出”,初刊原误作“我的文章不是湧出”。初版、手稿同05版。

364页第6行,“冤沉海底”,手稿原作通假字“冤沈海底”。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页第6、11、18、20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页第1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页第18行,“异国”,手稿原作异体字“異國”。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页第2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页第10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页第12、21行,“仿效”,手稿原作异体字“倣效”。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页第19行,“采用”,手稿原作异体字“採用”。初刊、初版同手稿。

366页第8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66页第8、21、22、23、2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7页第1、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7页第18行,“今日绍介波兰诗人”,初刊原误作“今日介紹波蘭詩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68页第4、8、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8页第7行,“一脉”,手稿原作异体字“一脈”。初刊、初版同手稿。

369页第13行,“然而海军不过将军舰送人”,初刊原误作“然而”。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页第18行,“今日绍介波兰诗人”,初刊原误作“今日介紹波蘭詩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页第20行,“财力武力,”,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財力武力”。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页第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70页第5行,“六月十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名人和名言

373页第6行,“就是古代的某音”,初刊原误作“就是古代的某字”。初版、手稿同05版。

373页第13行,“小学”,手稿原作通假字“小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4页第1、10、12、14、18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4页第24行,“名人校阅,”,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名人校閱;”。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页第1、4、7、11、12、21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5页第4行,“泰斗”,手稿原作通假字“太斗”。初刊、初版同手稿。

375页第9行,“昆虫学大家法布耳” ,初刊原脱字兼异体字作“昆虫大斈家法布耳”。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页第21行,“练新军,造战舰,条陈新政,出洋考察了。” ,初刊原误作“……出洋考察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页第22行,“成绩如何呢,不待我多说” ,初刊原误作“成績如何呢不,待我多說”。初版、手稿同05版。

376也第4、5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6页第11行,“七月一日” ,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靠天吃饭”

379页第2、4、5行,“图”,手稿原作通假字“啚”。初刊、初版同手稿。

379页第5、6、12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9页第12、13行,“轻清”,初刊原误作 “清轻”。初版、手稿同05版。

379页第19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80页第10行,“七月一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几乎无事的悲剧

382页第2行,“那译文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总算”,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382页第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3页第3、13、19、23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83页第4、18、20、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题未定”草(四)(不发表)

三论“文人相轻”

385页第5行,“和更热烈的好恶”,初刊原脱字作“和热烈的好”。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页第8行,“因而不至毁灭以死”,初刊原误作“因不致於毀滅以死”。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页第9行,“也比被实际上”,初刊原脱字作“也比實際上”。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页第18、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6页第6、11、1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7页第“这无需动笔的动笔,”,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這無需動筆的動筆”。初版、手稿同05版。

387页第7行,“七月十五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四论“文人相轻”

389页第3、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9页第14行,“交道”,初刊原脱字作“ 道”。初版、手稿同05版。

390页第2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90页第17行,“托”,初刊原误作“託”。初版、手稿同05版。

390页第24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91页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1页第五行,“八月十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标题原作“五論‘人文相輕’--明術”。

393页第16、17、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4页第1行,“因为除‘辟谣’”之外,” ,初刊原误作“因為”。初版、手稿同05版。

394页第6、14、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4页第14行,“同仇敌概”,初刊原误作“同讎敵愾”。初版、手稿同05版。

394页第20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95页第4行,“浪里白跳”,初刊原误作“浪裏白條”。初版、手稿同05版。

“题未定”草(五)

399页第2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页第2行,“闲暇”,手稿原作异体字“閒暇”。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页第4行,“预备”,手稿原作通假字“豫备”。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页第6行,“二”,初刊原误作“一”。初版、手稿同05版。

399页第12行,“M君”,传原脱字作“ 君”。初版、手稿同05版。

399页第14行,“小注”,初刊原误作“小註”。初版、手稿同05版。

400页第4、7、11、12、13、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0页第16行,“赞美”,手稿原作异体字“讚美”。初刊、初版同手稿。

401页第5行,“介绍纪德,”,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介紹紀徳、”。初版、手稿同05版。

401页第8行,“我们再退一步,”,初刊原脱字兼脱漏标点符号作“我们再退一步的”。初版、手稿同05版。

401页第8行,“对于”,手稿原作通假字“对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1页第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页第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页第4行,“英美法德文人”,初刊原脱字作“英美德文人”。初版、手稿同05版。

402页第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02页第12行,“巴尔扎克的人们”,初刊原误作“巴爾扎克之人們”。初版、手稿同05版。

402页第15行,“目睹”,手稿原作异体字“目覩”。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页第23行,“又容易成笑柄”,初刊原误作“又易還成笑柄”。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页第4行,“不易”,初刊原衍字作“不容易”。初版、手稿同05版。

403也第6行,“签名者中有”,初刊原脱字作”簽名者有”。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页第8行,“高尔基”,初刊原衍字作“高爾基的”。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页第10、11、1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3页第15行,“追随者的作家”,初刊原乱序作“追隨者作的家”。初版、手稿同05版。

404页第7行,“八月十六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404页第3行:“一群”,初版作“一羣”。初刊、手稿同05版。

论毛笔之类

406页第4、5、11、15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页第11行,“闲”,手稿原作异体字“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页第12行,“回到”,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到”。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页第12行,“能够”,手稿原作通假字“能勾”。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页第13行,“纸”,手稿原作异体字“帋”。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页第15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页第7、8行,“学”,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页第14行,“斐洲”,手稿原作通假字“非洲”。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页第16行,“金鸡那”,初刊原误作“金雞納”。初版、手稿同05版。

407页第18行,“金鸡那子”,初刊原误作“金雞种子”。初版、手稿同05版。

407页第21行,“凡有”,初刊原误作“凡是”。初版、手稿同05版。

408页第1行,“总”,手稿原作通假字“搃”。初刊、初版同手稿。

408页第4行,“八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逃名

409页第1行,“纸”,手稿原作异体字“帋”。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页第9行,“一举两得”,手稿原作通假字“一?两得”。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页第10行,“游艺”,手稿原作通假字“游蓺”。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页第11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页第12行,“总”,手稿原作通假字“搃”。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页第15行,“学者”,手稿原作通假字“斈者”。初刊、初版同手稿。

410页第4行,“我骄傲那样”,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410页第21行,“杰作”,手稿原作异体字“傑作”。初刊、初版同手稿。

410页第24行,“据”,初刊原作“(该字左右结构,左为提手旁,右为处字)”。初版、手稿同05版。

411页第2行,“八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413页第8行,“帮闲”,手稿原作异体字“幫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13页第9、14行,“吃”,手稿原作异体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417页第3、7行,“闲”,手稿原作异体字“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17页第7行,“沉痛”,手稿原作通假字“沈痛”。初刊、初版同手稿。

417页第13、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页第3行,“占”,手稿原作异体字“佔”。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页第8行,“一个术语,”,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一個術語”。初版、手稿同05版。

418页第10、17、21、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页第2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页第24行,“他们有作品。”,初刊原标点符号讹误作“他們有作品,”。初版、手稿同05版。

419页第4、10、11、1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9页第8行,“占”,手稿原作异体字“佔”。初刊、初版同手稿。

419页第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20页第2行,“九月十二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萧红作《生死场》序

标题原作“序言”。

423页第8行,“十一月十四的夜里”,初刊原衍字作“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初版、手稿同05版。

423页第14行,“搅乱”,初刊原误作“扰乱”。初版、手稿同05版。

423页第18行,“鲁迅”,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为日本三笠书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

副标题原作“为东京三笠书房版《陀思妥夫斯全集》普及本作”。

425页第6行,“那《神曲》的《炼狱》里”,初刊原误作“那神曲的煉獄裏”。初版、手稿同05版。

425页第6行,“异端”,手稿原作异体字“異端”。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页第7行,“岩壁”,手稿原作异体字“巌壁”。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页第9、1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页第16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页第16行,“佛”,手稿原作异体字“彿”。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页第7、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页第16、19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页第18行,“罪业”,手稿原误作“罪孽”。初刊、初版同手稿。

原作后附“編者附記:魯迅先生年來和日本進步的思想界有了不少的接觸,《魯迅選集》就引起了很大的影響。這一篇雖是應書店之請而作的短短的介紹文,但却是對於日本知識界的一個宣言,他指出了中國人民對於壓迫者不會有真正的忍從,也不會有奴才式的誠實,在‘中日親善’的現勢下面,這響聲一定會洪亮地震盪在進步的日本知識人和勞苦大衆底心上。原文登在二月份‘文藝’上面,編者說是可以窺見作者底文學觀和人生觀的大文章,從這也可以看到進步的文化人底反響。中文譯文登在‘青年界’二月號上,但因為文章本身底重要,和‘青年界’不容易和學生以外的讀者見面,特商得作者底同意,轉載於此。”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花城出版社,1982.2.

标题原作“序言”。

杂谈小品文

431页第9、14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页第14、19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页第16行,“床”,手稿原作异体字“牀”。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页第20行,“珍”,初刊原衍字作“珍本”。初版、手稿同05版。

432页第1行:“销毁”,初版作“銷燬”。初刊、手稿同05版。

“题未定”草(六至九)

435页第10行,“注着”,初刊原误作“住着”。初版、手稿同05版。

435页第10行,“销毁”,手稿原作异体字“销燬”。初刊、初版同手稿。

435页第1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页第2、8、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页第4行,“浩劫”,手稿原作异体字“浩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页第10行,“《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初刊原误作“《歸去來辭》呀《桃花源記》”。初刊、初版作“《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

436页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页第18行,“整天”,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437页第7行,“透彻”,手稿原作通假字“透澈”。初刊、初版同手稿。

437页第13行,“拆散”,初刊原误作“折散”。初版、手稿同05版。

437页第9行,“文人的送命,往往并非他的什么”,初刊原乱序作“文人的送,往往並非他命的什麼”。初版、手稿作“文人的送,往往並非他的什麼””。

437页第2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7页第24行,“缺点”,初刊原误作“弱点”。初版、手稿同05版。

438页第1行,“琅環”,手稿原作异体字“瑯環”。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页第3行,“之途”,手稿原作通假字“之塗”。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页第3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页第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页第5行,“乐府就”,初刊原脱字作“樂府”。 手稿、出版作“樂府就”。

438页第9行,“韵”,手稿原作异体字“韻”。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页第17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页第9、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页第9行,“迷途”,手稿原作“迷(该字上下结构,上为涂字下为小字)”。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页第9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页第10行,“绣花”,手稿原作异体字“繡花”。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页第11行,“尘浊”,初刊原误作“尘俗”。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页第15行,“区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兼异体字作“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页第18行,“我爱这两句诗,”,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我愛這兩句詩”。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页第21行,“却”,手稿原作异体字“卻”。初刊、初版同手稿。

440页第4、8行,“青峰”,手稿原作异体字“青峯”。初刊、初版同手稿。

440页第13、14、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1页第15行,“都不静穆”,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441页第16、17、2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页第3、10、12、16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页第3行,“铜绿”,初刊原误作“銅絲”。初版、手稿同05版。

442页第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页第10行,“热烈”,初刊原乱序作“烈热”。初版、手稿同05版。

442页第13行,“锋棱”,手稿原作异体字“锋稜”。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页第15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页第5、10行,“峰青”,手稿原作异体字“峯青”。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页第7、13、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页第7行,“末两句便显得含胡”,手稿原误作“末兩句硬顯得含胡”。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页第8行,“现在一看题目”,初刊原误作“說在一看題目”。初版、手稿同05版。

443页第11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页第3、4、6、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页第7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自己放出眼光,看過較多的作品”。初版、手稿同05版。

444页第15、16行,“咏”,手稿原作异体字“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页第17行,“采取”,手稿原作异体字“採取”。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页第3行,“剩下”,初刊原脱字作“剩”。初版、手稿同05版。

445页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页第20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页第22行,“佞幸”,手稿原作异体字“佞倖”。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6行,“它”,手稿原作异体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8行,“无的放矢”,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無的放矢’”。初版、手稿同05版。

446页第10行,“鋒棱”,手稿原作异体字“鋒稜”。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12行,“博采”,手稿原作异体字“博採”。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17行,“现在可以知今,将来可以知古”,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兼衍字作“現在可以知今到將來可以知古”。初版、手稿同05版。

446页第19行,“杂志”,手稿原作异体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页第21行,“琅環”,手稿原作异体字“瑯環”。初刊、初版同手稿。

447页第8行,“吾弟恨钟谭时,有钟谭之不好处”,初刊原脱漏标点符号作“吾弟恨鐘譚時有鐘譚之不好處”。初版、手稿同05版。

447页第16、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页第1行,“升沉”,手稿原作通假字“升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页第7行,“徇情”,手稿原作异体字“狥情”。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页第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页第3行,“呆子”,手稿原作异体字“獃子”。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页第10、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页第12行,“诓骗”,手稿原作通假字“(此字左右结构,左马右匡)骗”。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页第19行,“十二月十八--十九夜”,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论新文字

457页第8行,“(该字左右结构,左虫右东)”,手稿原作异体字“董”。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页第10、18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页第10行,“于”,初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页第16行,“一二三”,初刊原衍字作“一二三四”。初版、手稿同05版。

457页第18行,“含胡”,手稿原作通假字“含糊”。初刊、初版同手稿。

458页第7行,“实验”,初刊原误作“真实”。初版、手稿同05版。

458页第12行,“并”,手稿原作异体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59页第3行,“十二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无。初版、手稿同05版。

《死魂灵百图》小引

后记

463页第18行:“大鉴”,初版作“大鑑”。手稿、初刊同05版。

附:初刊本校对小结与说明:

校读所得异文中部分为讹误、脱字、衍字与乱序,多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未收入简体字、繁体字表之外的异体字与通假字。已在校读记录中标出,并说明各处为何种情况。然而若以初版本《鲁迅全集》(1938年版)为参校本,可见多数异体字在该版本中得到沿用。未沿用的篇目与字如下:

《漫谈“漫画”》中“於”38版作“于”。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於”38版在“对于”中不沿用,在“於是”、“至於”中沿用;“囘”38版作“回”;“涇”38版作“澐”;“著”38版作“着”;“飾” 38版作“飭”。

《寻开心》中“斈”38版作“學”。

《非有复译不可》中“啰”38版作“囉”。

《论讽刺》中“於”38版作“于”。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於”38版作“于”。

《人生识字胡涂始》中“於”38版作“于”;“跡”38版作“迹”。

《不应该那么写》中“於”38版作“于”;“爾”38版作“而”。

《什么是“讽刺”?》中“厥”38版作“撅”。

《文坛三户》中“於”38版作“于”。

《从帮忙到扯淡》中“劃”38版作“畫”。

《“题未定”草(一至三)》中“於”38版作“于”;“囘”38版作“回”。

《名人和名言》中“斈”38版作“學”。

《靠天吃饭》中“啚”38版作“圖”;“斈 38版作“學”。

《几乎无事的悲剧》中“於”38版作“于”。

《三论“文人相轻”》中“於”38版作“于”。

《四论“文人相轻”》中“於”38版作“于”。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於”38版作“于”。

《“题未定”草(五)》中“豫”38版作“預”。

《论毛笔之类》中“斈”38版作“學”;“勾”38版作“够”;“帋”38版作“纸”;“非” 38版作“斐”;“搃”38版作“總”。

《逃名》中“帋”38版作“纸”;“ ?”38版作“舉”;“游”38版作“遊”;“蓺”38版作“藝”;“搃”38版作“(该字左右结构,左为糹,右为上下结构,上免下免)”;“斈”38版作“學”“ (该字左右结构,左为扌,右为处)”38版作“據”。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中“於”38版在“至于”中不沿用,在“等於”中沿用。

《“题未定”草(六至九)》中“刼”38版作“劫”;“於”38版作“于”;“狥 38版作“徇”;“(此字左右结构,左马右匡)”38版作“誆”。

《论新文字》中“於”38版作“于”。

(课题组供稿) 

(责编:赵晶、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