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叶树勋:简帛文献与古代哲学的新视野

2015年04月15日10:3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代中国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博士后

简帛文献的出土,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古代哲学的思想世界。目前,学界在文献整理、文字释读等方面已达较高程度,哲学思想方面的探讨也有不少积累。这为综合探讨简帛文献的思想新知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期待在局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走向系统化研究。

出土简帛文献的哲学思想新知

概要来说,出土简帛文献主要提供了两种意义的哲学思想新知。一是简帛文献中储存了许多传世典籍里不见传载的新内容,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哲学思想新世界。如马王堆汉帛、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等简帛文献,含有诸多哲学佚籍,在宇宙观、信仰意识、心性学说、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思想领域,展现了传世典籍里未见的理论图式,为进一步认识古代哲学思想图景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二是简帛文献为传统的一些看法提供了新的印证,有助于对20世纪以来的疑古思潮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关于儒家经学问题,传统一般认为六经经过孔子的删定传述,儒家的经典系统逐渐形成;在疑古思潮影响下,不少学者否认六经体系在先秦时期形成,将其定型时间下推至汉代;从战国简记载看,六经及其诠释学体系确实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早期儒家。

综合考察,出土简帛古书的哲学思想新知并不限于佚籍里所承载的新信息,也是对传统旧知的印证与回归。第二种意义的新知对于传统看法而言固然已不新鲜,但对于疑古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论点而言,同样也是一种难以反驳的新知。

古代自然宇宙观的新发现

近代以来不乏观点认为,古代宇宙观至汉代《淮南子》才具有了成熟的形态。简帛文献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综合考察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等文献可知,中国古代宇宙观早在先秦时就已形成,其间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理论形态。

马王堆帛书的《黄帝四经?道原》篇、郭店简的《太一生水》篇、上博简的《恒先》和《凡物流形》篇,都是前所未见的关于古代自然宇宙观的思想文本,学界倾向于将它们视为战国时期的道家作品。以往对先秦宇宙生成论的理解,主要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三篇佚籍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宇宙生成论在老子之后的演变形态。综合来看,这三篇佚籍呈现的宇宙生成模式均程度不同地受到老子影响,但又各自使用了不同的概念,其理论模式也与老子的不同。可见,在老子之后宇宙生成问题仍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后学们构造的宇宙生成模式将古代宇宙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诸子心性学说的再认识

从殷周传统到诸子学说的思想转变,一个重要标志即在于从外在的“帝”、“天”及其宗教性规范,转变为人对自身内在性的发现和道德主体的建立。这种内在性的自觉意识即体现于道家学说,而儒家则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理论样态。一般认为,儒家心性学说由孔子肇端,至孟子奠定基础,但在孔孟之间是如何发展的,孔门后学作出了何种贡献,一直难以作出切实的判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载孔门后学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礼记》往往被认为不可靠,这就从整体上否认了孔门后学在心性学说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出土的简帛文献,有些与传世文献类似的篇章,也有许多佚籍,如郭店简《五行》、《性自命出》和上博简《孔子诗论》、《民之父母》等篇,学界倾向于认为它们是孔孟之间孔门后学的作品。这不仅印证了《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早出,也说明孔门后学的思想传承有一个多元化的谱系。根据这些文献,结合传世典籍,孔门后学思想理论的多样性就展现出来了。如荀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过去多数观点不相信实有其说,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和郭店简《五行》篇的相继发现,证明了思孟“五行”确实存在。《孔子诗论》与《民之父母》是《诗》学方面的文献,通过“诗言志”的特点,发展出“心”、“性”、“情”的主题,强调了心性作为礼乐内在之源的基础意义。对于人的内在自觉问题,孔子已有初步阐发,在孔门后学的思想里这一问题开始主题化,然后进至孟子和荀子的心性论。综合考察这些出土文献,我们对早期儒家心性论的探讨也就有了新的出发点,重新发现了孔门后学在早期儒学发展中作出的理论贡献。

先秦政治哲学的重新审视

出土儒家文献不仅展现了孔孟之间心性论发展的多元化谱系,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政治学说和观念,为探讨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新材料。如郭店简《唐虞之道》、上博简《容成氏》和《子羔》等佚文的发现,激发了学界对“禅让说”的讨论兴趣;又如《六德》篇强调诚信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鲁穆公问子思》篇则把“恒称其君之恶”看成真正的政治忠诚,而《从政》篇在传承《论语》政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敦五德”、“所务三”和“四毋”等不同的政治规箴,显示了孔子后学在政治理念上的演变。

在道家哲学谱系中,以往关注较多的是老庄思想,常用庄子的政治不合作主义看待早期道家,这不仅淡化了道家哲学的政治维度,也忽视了作为道家思想另一重要分支的黄老学。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打破了黄老学研究的沉闷状态;郭店简、上博简中发现的大量黄老学文献,为重新认识这一流派提供了充实的材料依据。整体考察这些出土文献,结合传世黄老典籍,可以发现“推天道以明人事”是黄老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路,也能总结出黄老学将老子的抽象学说往制度层面落实的学理构造。“无为自然”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却高度抽象、缺乏可操作性。黄老学援引儒家、阴阳家的理论资源,将法家的“法”纳入道家政治哲学,以“道”为“法”的超越性根据,以“法”为“道”在制度层面的落实。统一普遍的法律体系为统治者的“无为”提供了客观制度保障,而统治者遵循百姓的“自然”也由此转变成法律因循民众的性情。这是道家政治哲学在老子之后的一个重大转化,集中展现了道家思想强烈的现实关怀。

(责编:赵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