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陶文昭:学术研究如何面向新常态

2015年01月29日09:40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学术研究如何面向新常态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已成为理论和传媒的热点,学术研究当以“宽、深、全、远”的眼界面向这个重大命题。

以更宽的视野观察新常态。看问题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毫无疑问,新常态首先和重点指向经济领域。中国经济在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之后,目前增长速度出现了并非短期的回落,今后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注重创新驱动等。但是,新常态并不限于经济领域。一方面,经济是社会重要的基础领域,经济新常态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情况,诸如改革新常态、党风新常态、反腐新常态、法治新常态,等等,不一而足。学术研究要关注经济新常态,就要从相互联系中把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上述新变化。

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新常态。看问题要把握变化的事实,还要进一步把握变化的原因。当前中国所表现出的新情况,是社会发展自身惯性所致。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发展阶段的速度不一样,从超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内在的关联。同时也要看到,形成新常态不仅仅是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治国理政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顺应客观世界,也是形塑客观世界、改进客观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从这个角度,毋宁说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为此,学术研究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中央认识和应对新常态的方略。

用更全面的思维剖析新常态。辩证地看问题,就要既看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存在的问题。从感情上,人们期待新常态下经济更稳健、政治更清明、社会更和谐、环境更美丽,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的确,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常态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一环,已经也必将展现出更美好的前景。但是,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复杂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常态也意味着新问题、新困难,而且问题可能更多、更复杂。新常态不是一个坐享其成的阶段,而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地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发现和解决新常态中的新问题尤为紧要。

站在更长远的阶段把握新常态。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大历史中更能从容地看待新常态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新常态表明出现了一定的量变,乃至阶段性的质变。没有这些“变”,就无所谓“新”。但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常态应该也只能放到这个大范畴之内来解读。对于“新”的变的一面,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对于“常态”的不变的一面,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学术研究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既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更要长期努力、不懈奋斗。

(责编:实习生、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