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所阐述的《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虽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但却并不是《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贡献,因为《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6](P10-11)《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贡献是创立并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博大精深,其中的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轴心,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财富在一极的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强制性解决。
资本具有冲破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征服全球的冲动,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暴露出来。
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股份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历史条件的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P871)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理论在当代还是否有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度进入了黄金时期,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在庆贺不战而胜的狂欢中竟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终点的幻觉,《资本论》过时论一时甚嚣尘上。然而,历史车轮并没有停转,物壮则衰,物极必反。进入新的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在全球迅猛扩张、高歌猛进的同时,它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随之迅速膨胀起来了,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频繁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国际垄断资本对全世界的剥夺,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引发的空前的灾难,以及2008年以来始于美国的严重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再次显示出了《资本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资本主义的命运恰如马克思在评论自由贸易时所说的那样,“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将是无产阶级解放。”[15](P296)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越是充分,其内在的矛盾也就越是尖锐,其自身的危机也就越是深重。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主义生产总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限制,但是它用来克服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这些限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8](P278)从而使矛盾和危机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区域里爆发,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和辩证法。这就是为什么弗朗西斯·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后仅仅10年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即“我们是否已经仅在10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从全球资本主义的胜利向危机的转变”,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重回〈资本论〉》。[16](P182)
六、《资本论》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共产主义经济的篇章,但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与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对比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设想,主要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调节社会生产,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对立,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称做“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P928)马克思认为,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6](P996)这里表达了未来社会要实行有计划调节和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还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做了这样著名的概括:“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6](P874)这个概括是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的另外一种表述,其内涵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
《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正是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特征,我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经济方面看,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资本论》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时代和国情的特点加以发展和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只应当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国有经济应当全面退出竞争领域,实行私有化。但是,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与市场失灵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狭小,以及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深刻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作用不像资本主义经济中那样,主要从事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部门,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成员的共同富裕,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经济安全、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对于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