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划清这个界限,是正确理解“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或者说是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是实现价值目标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过去的错误,不在价值取向错了,而在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但却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把市场经济成功“嫁接”在社会主义制度上,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大二公”、近乎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状况,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是基于三个认识: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的经济,要求有产权清晰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要求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要求市场主体之间形成公平的竞争关系。即便同是公有制经济,也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践证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我们党在确定改革目标时就明确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宏观调控就不可能如此有效。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抑制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又可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廓清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种种迷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思想交锋。反对的声音来自“左”、右两方面。右的观点视公有制为万恶之源,把私有化说成包治百病的良药,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左”的观点则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搞私有化,就是发展资本主义。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妨害经济发展,恰恰相反,它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推动力的,而中国的城乡土地公有制为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提供了有规划、高效率、低成本的土地资源支撑,同时又避免了世界上一些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民窟等现象。虽然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发生了一些问题,但那并不是主流。事实的主要方面是:土地公有制是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结果导致经济急剧衰退,贫富两极分化,财富集中于极少数寡头。在拉美地区,实行西方兜售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搞私有化越坚决的国家,危机就越严重。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巨头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它们的高管在正常年份大把捞钱、薪酬高得吓人,而危机爆发后却要由美国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为其注资救助、实行部分国有化,甚至一边拿政府救助一边还要发放高额红利,激起公愤。问题在于这些大银行、大公司掌握着美国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大到不能倒闭。这难道不恰好证明中国由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体制的合理性吗?
对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从实际出发看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重要发展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但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重于经济增长、经济效率而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重视不够、兼顾不够的问题;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率问题,在许多领域市场是失灵的,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市场缺陷的产物,也表明我们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任何国家要发展都必须对外开放,封闭只能窒息自己的生机,但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体系,我们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外贸的同时难免要付出代价、要承受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带来的压力。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总之,我们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条件和内外环境不由我们选择,也无法超越。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务实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任何因循守旧、拘泥于书本教条的想法和做法都只会葬送社会主义、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只有这样看问题,我们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自觉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