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一直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单纯是理论进程,而是主要按照历史进程的史脉展开叙述。所谓“基本经验”,是在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之后作的理论概括,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相结合这个视点展开研究,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龚育之曾说,以前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般从“民族化”方面讲得较多。毛泽东在 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主要是讲民族化,没有特别强调时代性。因为那个时候的时代主题,同列宁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没有明显变化。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自国家的情况、同各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就是同中国情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与民族化,实际上就是说,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包括民族化和当代化两个方面。强调“当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一个重要丰富。
2009年9月底,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公布后,《决定》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化”与这里的“两化”是相衔接的。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