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几种误区 (2)

  2011年05月13日14:28  来源:北京日报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的几种误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大众来说并不费解和玄奥,而是朴素实在的、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切感的理论。人民完全可以从精神实质和基本价值取向上掌握这个理论。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理论宣传上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

  理论阐释的目的是把问题说的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讲越烦琐、越深沉,让人不得要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学习原则完全适用于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越是抓住实质,讲述道理就能够越简练、明确,古人讲“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阐释理论要准确,既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概念是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产生的,以事实说明理论概念是大众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中许多事实是群众亲身经历或非常熟悉的,结合事实阐述理论概念,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是理论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如果脱离实际,单纯用概念说明概念,无异于用问题说明问题,以至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理论阐释就变成了概念堆积和符号学。

  其二,对群众不能进行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在讲明基本道理的同时释疑解惑。群众不是以抽象思辩掌握理论,而总是把理解理论问题与思考现实问题相联系。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会使群众产生消极体验,在思想上引发困惑和疑虑。如果只是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人们就会认为“不解渴”,甚至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和生命力正在于能够回答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展现理论魅力、吸引和掌握群众的。目前人们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不合理现象,如民生问题、分配不公、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承认它是客观存在,讲明这些问题是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的,需要一个过程;还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另一类问题是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带有更多的理论色彩,涉及改革去向、发展道路和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对这类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地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真正把问题说透彻,让人民群众信服。

  其三,不能把群众当作消极、被动的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

  理论掌握群众是宣传过程,更是思想过程,通过群众的思考和消化,理论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取决于真理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依靠行政的力量。理论宣传与群众面对面的基础是理论工作者与群众心贴心。平等地对待群众,把群众当作理论的思考者、宣传工作的参与者;把灌输看作双向的交流互动、看作宣传工作者与群众共同追求、认识真理的过程;把群众提出的问题看作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和宣传的切入点,既旗帜鲜明地对群众宣传、又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的体会、群众的思考、群众的语言去启发群众,才能让群众感到理论可信、可亲、管用,并逐步培养理论兴趣、建立起对理论的信念。在文风上,要善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平易朴实、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向群众讲道理。使用种种 “雷人语言”去刺激,只能热闹一时,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姚桓 苗佳瑛/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地研究员)

【1】 【2】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