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数据的计算分析,1979—2009年,我国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视为8%—12%,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为近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可概括为“三高五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由此带来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在9%。这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10%的区间时,可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将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关于居民收入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0美元,在世界处于低收入组;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上升到190美元;到1998年上升到790美元,进入中低收入组;在新世纪之初,突破1000美元;“十一五”时期,从1760美元上升到4050美元;在“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2011年,预计将达到4450美元,开始进入“中高收入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可以预见,我国居民收入将加快增长,从而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条件。
关于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49年为10.6%,1978年上升到17.9%。“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3%上升到2010年的49.68%。“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这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将有重要变化,主要包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