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它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之巅。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所言:“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 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学说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潮水如洪,马克思主义要想永葆青春,需要不断从理论、形式、宣传等方面给自身注入活力。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那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何处入手呢?
现实总是变化的,理论要不断增强现实性就必须有变化。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性,需要从“三化”着手:(1)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现实性的第一因素,只有不断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实践上的成功,离开了不断涌现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变得僵化与平庸。(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要实事求是,不断把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际,既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也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需要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3)大众化。“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既要意识到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更要考虑到群众的接受程度,只有认同群众利益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才能真正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理论形态反映现实、揭示世界规律。既然是思想体系,自然就得有思想体系的品格——学理性。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就必须从“三性”着手。其一是科学性。学术体系往往是由理论品格与现实品格组成。在一种学术体系中,对现实性的关怀与认识,往往是通过理论形式的中介来完成与实现,这个中介有一个对现实进行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与理论框架再加工过程,现实标准与现实逻辑只是衡量学术体系科学性的一个标准。但除此之外,衡量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标准还是理论逻辑与自然科学标准,像哲学、宗教与艺术等人文科学,因为它们离现实比较远,用现实标准与现实逻辑来衡量它们的科学性就比较困难。所以说,增加学术体系的科学性,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立足于学理,更要立足于自然科学,将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科学逻辑统一起来。其二是继承性。恩格斯在解释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时,十分清楚地指明了意识形态的继承性。虽然不同意识形态面对的现实总是变化发展的,核心价值也不断变化,但意识形态的理论品格却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新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凭空拔起,也不可能把以往意识形态完全推倒重来,它总是在新现实并由此决定的核心价值基础之上,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言说方式与学理构架。这点决定了,只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与个人,才能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其三是超越性。学术体系的超越性有多层含义:既指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抽象性,又指穿越过去与未来的跨越性,也指超越一定特定时空的永恒性。人文科学往往是根据现实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学理去建构特定的主体,这个主体既有感性利益追求,又有精神信仰追求。它将社会对主体的多种需要集于一身,并以一定文化形式反作用于社会,最终以“使命、任务、职责和理想”等理论形态予以确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性与学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品格与学理品格。没有现实性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可能空洞无物,变成概念游戏,最终失去对现实的积极指导意义。没有学理性作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可能变成一种经验性常识,不会再具有对现实的理论指导与思想建构力。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中,保持对学理性与现实性的综合考虑与协调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立场予以坚持的一贯作风。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责编:秦华、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