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经济

到基层了解城市化历程

——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士林

记者 李玉  2012年05月17日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基层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础性部分,有了这个基础性层面的支撑,人类、文明、国家及民族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和符号才能浮现出来。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士林深信不疑。刘士林主要致力于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等新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他的研究关注的对象与中国城市的基层有很深的关联。

  到基层去发现真正的城市化问题

  刘士林说,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基层群体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口,延伸至城市中那些默默支撑着社会发展的“小人物”、“无名者”。他们构成了我们国家、社会的基础性结构,同时也在深层和根本上决定、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刘士林重点关注的是低城市化水平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对于基层调研的收获,他感慨地说:“一是了解真实的中国,发现真正的问题。真实的基层状况与根据书本上的西方理论作出的判断差别巨大。二是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性格、需求。基层干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的创造力、承受的痛苦和压力,都值得好好研究。三是走基层有助于在理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心态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刘士林告诉记者,他们的基层调研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覆盖区域既包括属于国家战略规划的北部湾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也包括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带的上海毛桥村、浦江镇等。他说,基层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帮地方政府作规划、梳理优势、提出战略目标等。因为提出的是“建设性意见”,所以调研比较受欢迎,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愿意和他们交流。

  研究城市发展要有仁爱之心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刘士林说:“我们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通过自己有限的工作,减少城市化后遗症,同时为更多地区作出示范。”在基层调研中,刘士林及其研究团队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注重清理一些盲目模仿西方或中国大城市的错误及片面思路,减少发展成本。他坦言,“后城市化地区更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和战略框架,才能为尽量减少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同质竞争,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打下一个较好的底子”。为此,早在几年前,刘士林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城市群理论下基层”活动。

  刘士林带领团队,以他们的“文化城市群”理论为主体框架,设计了以文化资源为对象、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繁荣”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西部城市化规划,获得各界好评。

  与一般的理论工作者不同,刘士林强调研究要有仁爱之心。他说,当前的城市化规划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换一届领导换一张规划图”,二是“换一个规划团队就一切推倒重来”。刘士林认为,城市化规划“应尽一切可能体恤民力、物力和环境”,坚持“改变原有功能”与“进行新的创意和设计”并行,尽可能地救活“烂尾楼项目”,而不是把以前的规划设计或“未完成项目”全盘推翻。

  建构城市发展的中国话语

  在谈到研究城市的意义时,刘士林笑着说:“这使我想起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的话。他说,写诗不能拯救人类,但诗歌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值得拯救。我想研究城市也是这样。悲观的西方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场灾难,拯救城市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我相信,这个世界虽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一切还是应尽力而为。”

  采访中,刘士林还强调,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竞争残酷。各种意见、观点争执不下,增加了城市决策和管理的成本。同时,那些缺乏中国经验、对基层社会缺乏了解和研究的“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宏大叙事式的城市化方案是行不通的。

  刘士林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出版成书,并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展示中国所经历的史无前例、同时也可能是后无来者的城市化进程,展示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展示那些来自中国基层的创造和思考。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