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基金专刊(中国社科报)>>期刊内容

一片为人注目的学术“新境”

——傅璇琮与古代文体学研究

李晓红  2012年05月17日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3年前,傅璇琮先生在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序言中写道,作者所从事的文体学研究,尚“带有某种‘边缘’色彩和寂寞之音”,同时指出,“‘边缘’,必将是一片为人注目的学术‘新境’”。如今,捧读这部入选2010年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联想到2010年吴教授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以及近几年不少学术期刊论文、社科基金项目所体现的文体学视角,我们不能不由衷叹服傅先生学术眼光之精准。毋庸讳言,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刘大白、罗根泽、郭绍虞、褚斌杰等筚路蓝缕的先行者在分体文学、文体分类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努力把文体学研究推进至建立新的文体学学科的一个关键人物,正是吴承学教授。
  在1980年代末,吴教授进入中国文体学研究之初,即抓住文体学学科的基点——“辨体”展开深入研究。逾20年过去了,辨体之“划界限”即尊体与破体之辨,“比高下”即文体品位尊卑、雅俗之分,及由此品位观念所造就的破体为文、文体互参现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议题,已为学界所认同。在这一学术语境中,辨体作为文体学学科基点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已不言而喻。在明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辨体为先”的前提下,对古代各种文体形态的研究,也就具有切合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意义,于是有了《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一书的问世与再版。作者对文体形态富有新见的研究,使文体形态所蕴涵的语言学、美学与文化学内涵及文学史、思想史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迄今为止,文体形态个案研究仍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选题最集中的方向之一。
  在新著第一章“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纲”中,吴教授阐明了文体学学科的基点、起点、基本内涵及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关系,对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之确立具有重要价值,彰显出作者在文体学研究中所秉持的宽广学术视野、坚定敏锐的学科建设意识。随后各章在“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的文体学文献开掘和“以考索之功,求独断之学”的文体学理论阐释中展开。比如,“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学术中从“经各有体”的五经观念到“文各有体”的文体观念的发生学史;“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研究汉代章句之学的文体学贡献、对六朝文章学的影响及六朝文章学对经学阐释的反哺;“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观念”、“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诸章系统考察古代各时期代表性的文体学思想,凸显出文体学在古代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全书虽一语未及“文学是什么”、“文学即人学”等宏大主题,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关怀与主张。
  作为吴承学教授20余年来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成果精粹,新著也浓缩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发展与演进,表现出作者对于文体学这一片学术热土如何继续开疆辟壤和深耕细作的关切。作者在绪论中指出:“当文体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时候,也就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时候。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有些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学生,把文体学片面地理解为文章体裁或文类,而在传统文体之中,又比较刻意地寻找一些偏僻的文体来研究,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我们要防止文体学研究走上烦琐与生僻之径,向往更为通达开放的学术胸襟、更高的学术境界、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是故,作者提倡在继承《文心雕龙》所代表的古典研究范式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证之以实物”的系统研究方法,将文体学研究从单纯的文章体裁或文类研究中解放出来,通过中国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一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片为人注目的学术“新境”。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责编:秦华、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