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国际交流>>交流信息

构建中国特色和平学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博大文化作支撑

钟哲  2012年05月08日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局部的冲突和战争仍难以避免。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如何用和平手段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日前,世界历史上的和平、战争与冲突化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与化解等问题,旨在推动我国学界关于战争、和平与冲突化解及冲突后重建的研究。

  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和平问题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艾伦·汉特认为,西方学者对和平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平学在西方已成为一门学科,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他提出,专家学者要带着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从历史的角度、用辩证法的观点来面对历史上的和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赵文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确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核心在于如何正确对待战争的精神遗产。战争的精神遗产,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属性。对于正面遗产,要高度珍视、大力弘扬;对于弱肉强食、野蛮残暴的负面遗产,要无情鞭笞。今天依然存在战争的威胁,我们要在努力消除战争遗留的仇恨与隔膜的前提下,力争从战争的正面精神遗产中获得超越战争与消灭战争的动力和理性。

  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与化解

  英国考文垂大学卡洛尔·兰克博士认为,不间断的冲突构成了人类生活中无法规避的一部分,权力与资本扩张越来越多地借助暴力手段,世界由此变得更不太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从战略角度解读了利比亚战争。他认为,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严重失衡的必然产物。目前,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才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利比亚很可能成为西方体系中的附庸和跟班,阿拉伯民族复兴之梦日趋渺茫。战争的非正义性使西方赢得眼前,却可能失掉长远。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近几十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趋失衡直接相关。利比亚战争刚刚结束,西方攻打伊朗和叙利亚的声音日渐升高。不管未来叙利亚和伊朗是否会遭受西方的军事打击,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亚战争绝不是最后一场战争。只有当和平力量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增长时,战争可能性才会降至最低,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才会得到保障。

  倡导宽容的和平文化建设

  在和平学视角下如何化解和转化冲突?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成认为,冲突化解是指冲突各方或外部力量采取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控制和减少冲突的暴力水平,在冲突的主要问题上获得某些理解,并在未来合作与资源分配方面达成一项政治协议或联合决议。从和平学视角看,“问题解决方式”最接近冲突化解,它可以使双方获得满意的结果,防止未来的冲突,维护双方的关系。冲突转化是和平学的一个新领域,是冲突双方从破坏性关系向合作性关系发生转变,那些产生冲突的制度或结构发生了改变。冲突转化提供的是用非暴力方式来处理争执的技巧,消除了直接暴力和结构暴力。它试图避免冲突谈判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或压迫,尽力满足各方的需要,保障冲突中所有人的安全、身份、自立和生活质量。

  和平学的目标是和平,和平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与会专家赞同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作支撑,同时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和平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见解。人们不仅要研究战争,还要倡导宽容的和平文化建设,为世界和平大局的实现、维护、巩固和发展贡献力量。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