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经济

借鉴金融风险防范经验应对社会风险

郑志瑛  2012年05月03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风险不断增加。应对社会风险,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金融风险是社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而言,金融业对风险防范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积极借鉴金融风险防范经验,对于建立健全社会风险应对机制,提高社会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识别机制。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风险识别,就是经常性地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找到金融业内外部客观存在着的各种风险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等。风险识别是金融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应对社会风险也需要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识别机制。应经常性地分地区、分系统、分单位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风险排查、报告、汇总,充分揭露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生产事故、环保、就业、治安、信访等各个方面的风险点。这是科学应对社会风险的基础。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分级机制。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对各类风险按照一定的计量技术计算出预期损失值,针对不同的风险值及其伴生的风险情形创造了许多简明的表达方法,如AAA、BBB等,这就是金融风险评级。为科学应对社会风险,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评级模型,定期对不同地区、行业、单位进行社会风险评级。评级模型的设计,既要考虑社会风险预期损失的绝对额,又要评价社会风险的相对程度;既要观察总量指标,又要分析分项指标。根据评级结果,进行社会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据以匹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比如,对社会风险严重、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就应该配备较多的警力。同时,还可将社会风险评级与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相结合。对任期内使区域社会风险降低、评级好转的领导干部,给予相应激励,反之进行问责。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防控机制。金融业往往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且可获利的水平。比如,采取风险规避,对某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主动放弃;采取风险准备,即预提损失准备金,一旦发生实际损失即可动用,使正常经营不受影响;采取风险分散,从业务、客户、行业、地区乃至国别等方面推行多元化,避免风险集中、祸及整体;采取风险转移,通过担保、抵质押、保险、再保险等途径,将风险转移出去。其实,应对社会风险也要用好各种“技术手段”。当前,防控社会风险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避。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普遍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对具有较大或不可控社会风险的决策和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社会风险。二是抑制。推行社会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的普惠制,通过下访、蹲点、包户等途径深入到风险源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源头上有效抑制社会风险。三是转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创新,通过合法、有偿、有序的方式将本地区、本单位的社会风险转移到专业承接社会风险的部门或企业。四是预备。层层建立“社会风险准备金”,尤其是各企事业单位也要参照各级政府设立财政预备费的做法,建立“单位社会风险准备金”,财政预备费和社会风险准备金的比例要与社会风险的总值和评级挂钩。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处置机制。金融风险兑现、损失发生后,往往从业务、财务、人事、机构、机制等方面采取综合处置措施。比如,在业务处理上,采取追偿、重组、诉讼等行动,尽量减少损失;在财务处理上,动用损失准备金、进行核销、限制分红、冲减资本等;在机制处理上,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亡羊补牢,健全防范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借鉴这些经验,社会风险发生后也要进行系统处置。一是紧急处置。认真落实预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控制事态,把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经济处置。动用预备费或准备金,处理善后。三是人事处置。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四是机制处置。坚持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亡羊补牢,健全应对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邯郸银行行长)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