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现代性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践根基和理论对象,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则构成了现代性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关键机制。虽然马克思很少使用“现代性”这一术语,但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质却做过深入考察和具体研究,阐发了具有实质内容和鲜明特征的现代性思想。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在各种著作中所频繁使用的“现代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等术语,其实就是对现代性的指称。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所谓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出发,来审视呈现于社会发展理论总体性视野之中的现代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必然贯穿在现代社会机体的方方面面;要把握现代性,就需要对现代社会展开整体性研究。因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就不是仅仅关注现代社会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局部特性的专业学科,而是关注现代社会这一有机整体的根本性质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各个学科内部的专业课题,而是现代性的生成、矛盾与超越这些关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根基性问题。
在西方主流的现代思潮中,无论是现代性的捍卫者,还是现代性的批判者,都将现代性的本质理解为理性、主体性、形而上学、宏大叙事、心性结构、欲望本能等观念形式,而将现实的社会存在理解为这些观念形式的产物和表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则主要是从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审视各种意识形式,观照现代性问题的。他将社会意识层面的现代性理解为社会存在层面的现代性的历史产物和具体表征。由此可见,西方主流的现代性话语仅仅停留在“观念论”层面上,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则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揭示出现代性的社会存在论基础。那么,马克思抓住的这个社会存在究竟是什么?正是作为现代的支配性生产关系的“资本”。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来透视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看来,要把握现代性,就要紧紧抓住控制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就必须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来理解现代性问题。马克思的总体性视野正是追随资本的总体性逻辑而得以展开,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也正是奠定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解之上。历史地看,在马克思时代的现代社会,资本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现代性的“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商品生产、政治领域的权力生产还是文化领域的精神生产,都服从于资本增殖这一最高目的。因而,马克思就把既有的现代性形式理解为资本统治的现代性即资本主义现代性。
虽然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表明现代性就等于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中,现代性恰恰包含着“内在超越”的发展趋势。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性,现代性具有普遍的“物质内容”与特殊的“社会形式”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并不断实现着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现代性的物质内容是任何现代社会形式都普遍具有的现代文明成果,这主要是指,由于生产力史无前例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普遍的文明化趋势,促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与显著进步。例如,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交往活动突破地域局限而走向全球,个人获得了较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从社会形式来看,人类既有的现代性主要是在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形式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现代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强劲推动和全面统治,因而也就包含着各种难以克服的对抗、分裂和异化。现代性的普遍物质内容与特殊社会形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结合,当条件改变时,又会发生历史性的分离,社会形式发生新旧更迭,资本主义现代性必然被“社会主义新现代性”所取代,由此完全可以实现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从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就具体化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矛盾与困境和终结与超越等根本性问题。在当代境遇中,无论是以现代性问题阐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还是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探讨现代性问题,都应当紧紧抓住这些根本性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秦华、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