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榭茹(Cheryl Greenberg),美国三一学院历史学教授(Paul E. Raeth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History),此前曾在芬兰赫尔斯基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授课;1981—198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美国史硕士和博士学位,是美国著名学者Eric Foner的第一个博士生;研究专长是非裔美国人史、美国种族与族群关系、20世纪美国史、美国研究和美国文化。当前研究的长期项目包括跨种族婚姻与身份认同、中产阶级的文化消费观等。
2010—2011学年,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Hartford)历史学教授葛榭茹(Cheryl Greenberg)以美国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受邀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任教。其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邀请葛榭茹教授来“社科大讲堂”做了讲座,随后,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详细介绍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现状、历史渊源和经济社会原因。
种族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当初为何选择“种族问题、种族关系”作为您的研究领域?
葛榭茹:美国之所以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人来自五湖四海。因此,美国人彼此分享着各自的不同点,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和每个人历史的重要性。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如今,奴隶制早已终结,但是很多问题却遗留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生而平等”,种族歧视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我对美国历史、美国人的生活、种族以及由于种族而带来的分裂等问题感兴趣。另外,我本人是犹太人。在很长时间内,犹太人没有被归为白人,也没有被归入非裔,因此犹太人让种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要理解美国、理解我自己,就需要理解美国的种族情况。这是我开始进入该领域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美国的种族关系怎样?
葛榭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美国建国之前以及建国初期奴隶制一直存在。奴隶制消除后,黑人依然受到不平等对待,生活在社会底层。因为奴隶制、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在近两个世纪里,黑人被剥夺了很多权利和机会。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黑人为争取权利和机会而奋争。他们通过法律手段、政治手段、游行与集会等各种形式的抗议,为争取受到平等对待而努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已经有了确保黑人受到平等对待的措施,但是白人依然有种族歧视的观念。因为白人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点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例如,作为雇主的白人有雇佣黑人还是白人的决定权。虽然在雇佣劳动力时存在种族歧视是非法的,但他们可以找各种借口。
在美国,一个人所处的状态和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出身决定的。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这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钱供我念大学,我不用贷款;当我毕业进入社会后,他们帮助我买房。假设一个出生在美国的黑人,智商和我一样,技能也差不多,但他父母的经济条件不如我父母,因为他父辈那个时代机会要少很多,因此,他上大学唯一的办法是贷款,毕业后也没有父母的资助。结果,他们住在公寓里,不仅没有存款和房产,还要还贷。即使如今已经不存在种族主义了,黑人和白人的差距依然很大,黑人的机会比白人少很多。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奥巴马当选总统时人们会有如此多感叹的原因。一方面,人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在短短50年间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改变,从认为黑人是劣等的到黑人成为国家总统,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超越种族主义了。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依然有很多问题,大多数黑人并没有像奥巴马那样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无法摆脱“机会很少”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即使白人丢弃了种族主义的观念,即使如今美国选择了一个黑人当总统,大部分黑人的地位依然不会很高。美国白人和黑人在法律上是平等了,大多数白人也在改变观念,但是美国有着种族主义的历史,严重影响着人们获取真正平等的机会。
种族歧视: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经济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观念的遗留是种族歧视存在的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葛榭茹:正如刚才谈的,美国之所以有种族歧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观念是一个原因。美国人从小被告知,黑人是劣等的。很多人虽然口头上不说,但心里依然相信。例如,在拍电视找角色时,可能会雇一个黑人演员演罪犯。导演或许说,我并不讨厌黑人,只是想到犯罪时很容易联想到黑人——因为从小是这么被教育的。但是,当这个形象被搬到屏幕上,新一代美国人会形成一个印象:黑人是罪犯。所以,种族歧视部分源于观念,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且这种观念通过不同途径流传下来。
另外一个原因,种族歧视被用作一种方式,确保某个团体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确保更多纳税人的钱用于白人学校。也就是说,种族主义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经济上的。如果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公平和平等,那么就必须让既得利益集团放弃很多好处。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拥有的是额外的,而认为这是努力所得。甚至我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我的肤色对我的帮助有多大。
所以,当人类与种族主义抗争时,不得不挑战很多固有观念。经常有学者指出,当经济状况比较好时,社会会对种族问题更慷慨和宽容。例如,民权运动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经济状况相对而言很好,因此白人也没有觉得自己丢失了很多机会。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这种“丢失”则带来了直接的损失。如今,美国的经济形势很糟糕,所以突然出现了关于“不准移民”的各种论调,社会变得不再慷慨,因为此时的慷慨意味着部分人放弃既得利益。
真正接受多元文化需要更长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您如何看?
葛榭茹: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美国的移民中有欧洲人、非洲人,后来加入了印度人和中国人。这些不同的群体都面临归属的抉择问题,而且可选的答案很简单。其中大多数群体,如印度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都声称自己是白人。而一种证明自己是白人的方式就是成为种族主义者:我不是黑人,黑人是劣等的。
然而,犹太人却坚持自己不属于两者的任何一个。犹太人不想被看做是黑人,因为他们不希望被歧视;但他们也不愿意说自己是白人,因为他们在欧洲时遭受白人的迫害。于是,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式,例如文化的方式来区分不同族群。他们认为,美国是不同文化族群的集合体,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文化价值都是相通的,只是行为方式表现的不一样。美国人应该尊重现有的族群,而不是用简单的好坏进行评价。
所以,到了20世纪20—40年代,文化多元化的观点产生了。人们意识到社会比非黑即白更复杂,不同族群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二战期间种族屠杀让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接受多元化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迫切和重要。因此更多人开始谈平等的概念。
冷战时期,多元化理论在学校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政治考量,因为美国要争取更多盟友,比如非白人的非洲和拉美国家。苏联试图让非洲和拉美国家离开美国的队伍,理由就是美国是种族歧视的国家。因此,为了赢取非洲和拉美的支持,当时的美国必须在种族问题上有所表示。所以,并不是美国人突然停止种族歧视了,而是二战惨痛的教训、冷战时与苏联的对抗,再加上经济繁荣,才使得社会变得更为理性和宽容,使得美国人开始向非白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1954年、1965年美国向亚洲开放移民,而就在此前的几年里,日本裔的美国公民还曾被关入集中营。但是,人们情感上对于种族歧视的真正改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进入非白人为主流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现状如何?
葛榭茹:当今,没有多样化的族群,社会就无法继续前进。但是,种族主义者依然存在。当更多不同族群的人来到美国,他们都会分享资源和机会。从法律和政治上讲,人人平等是必须得到保护的。但事实上,种族主义的形式却更加复杂了。据预测,到2048年,美国的白人将不再占人口的大多数,非白人的人数将超过白人人数。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提前发生。例如,我孩子念的小学规模并不大,只有600名学生,但他们一共说27门非英语的母语,意味着他们的父母来自27个不同国家。
所以,美国正在进入一个非白人为主流的时代,未来社会将会更包容。白人意识到,国家强大和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种族的人共同合作。但像以前一样,白人也会感受到威胁,因此更多的种族主义情绪也在酝酿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美国民众对华裔印象如何,华裔的处境怎样?
葛榭茹:人们对特定族群有着特征性的定势思维,例如,认为犹太人和中国人更聪明;或因为犹太人有更高的收入,会被认为有更强的控制欲。在美国,亚洲人总体上被认为很勤奋,这也是一个优势。三一学院有很高的亚裔学生比例,他们工作勤奋,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美国白人同时也会对此感到担忧,因为他们有更强劲的竞争对手了。
此外,尽管种族问题依然很重要,但是超越种族的身份认同元素多样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一些社交网络不难发现,不同种族的人们会因为宗教、对事物的看法、父母、地理位置、工作、爱好等各种因素而集结到一起。将来,一方面,种族问题对受教育、找工作的机会而言仍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种族所起的作用会日益减弱,而其他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增强。当前美国正处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
保留和融入的取舍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一开始说,最初开始研究这一领域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理解自己”,能具体谈谈吗?
葛榭茹:对,这也是需要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比如,来自法国的移民会说自己是美国人,而非法裔美国人。但是为什么犹太人不这么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这么说?对于移民来说,很难说哪部分文化应该接受,哪部分应该放弃。例如,华裔美国人会庆祝农历新年,但他们不会请长假,也不会大规模庆祝。
华裔作家任碧莲(Gish Jan)写了一本书,《梦娜在应许之地》(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说的是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家庭,他们的女儿Mona想要成为一个美国人的故事。Mona的父母说中文,开了一家中国餐馆,住在并非富裕区的纽约城外,这些都是传统华裔的特征。Mona琢磨着如何变成一个美国人,并决定通过按照犹太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办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美国人。
还有一本书《偶然生为亚裔》(Accidental Asian),作者是曾为克林顿撰写演讲稿的刘柏川(Eric Lu)。他也一直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困扰:我之所以是华裔美国人,原因何在?我叫我的父亲“爸爸”,但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和美国白人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外表,我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很多移民或其后代希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却面临一些取舍问题。以犹太人为例,他们希望成为美国人,但不希望成为基督教徒。犹太人不庆祝圣诞节,因为不想庆祝基督教的节日。
我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那些重视传统并希望继承其中一部分的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什么是你应该放弃的,什么是你应该保留的。这样,你是一个美国人的同时,又与其他美国白人有着不同的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什么?
葛榭茹:我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身份认同,研究不同社会群体是如何理解“认同”的,包括刚才谈到的如何“理解自己”。民权运动中黑人和犹太人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民权运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黑人,犹太人也占有很高的比例,因为犹太人希望在推进其他种族平等的同时解决自身的问题。
背景链接
美国三一学院简介 建于1823年的美国三一学院是美国最古老的院校之一,坐落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新英格兰古镇,康涅狄格州的州府哈特福德。学院是康州第二所大学,也是经过新英格兰大学协会鉴定的一所无宗教派别、不受文理科限制的高等教育文理学院。它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注重自由探索与实践。学院还是少数工程学专业通过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权威认证的学院之一,是美国第8所荣获优等毕业生(PhiBeta Kappa)荣誉的高校,在美国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荣誉。
目前,三一学院设有38个专业,最知名的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英语和心理学,各个专业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92%的教师都取得了所在专业的最高学位,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高级课程的教学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文艺基金会、国际研究与交流组织、美国航空航天局等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为顺利进行最前沿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条件。
学院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采用小班授课,师生人数比例为1∶10(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共2100多名)。该比例保证了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来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等。为帮助新生培养随时随地的学习习惯,学院组织新生座谈交流会,并安排教导员和高年级学生为新生提供咨询与帮助。另外,学院还与社区各个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
学院的毕业生在政治、商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成绩斐然。毕业5年以上的校友中,有70%的人取得了研究生学位,其中 34%的人跻身商圈,16%的人在教育界就职,8%的人从事法律工作,12%的人投身科学与工程学领域。他们虽然分布在美国50多个州以及海外各国,却仍心系母校,2006—2007年度有56%的校友为母校捐赠,在全美高校捐赠评比中位列第一,可见学院教育对学生的帮助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