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经济

目前物价变动主要来自国际因素影响

赵海云  2012年04月18日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变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内学者对其成因的研究包括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

  归根到底,此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波动主要还是受总供给和总需求这两个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各经济变量对物价变动的影响渠道见下图。

  其中,进出口贸易通过两种渠道影响CPI,第一种渠道是影响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影响CPI;第二种渠道是改变外汇储备总额,改变基础货币供应量,从而间接影响CPI。外汇储备一方面直接影响CPI,另一方面通过M2影响CPI。M2作为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CPI。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代表社会总需求,对CPI有直接影响。PPI反映了工业企业制造成本的变动,影响社会总供给,进而影响CPI。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变动主要来自国际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影响总供给,从而引起物价变动,另一方面从货币角度和成本角度影响物价。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预期较高,为了将CPI控制在4%以内,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回笼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与此同时,制定配套的财政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调控社会总需求。

  第二,严格管理外汇储备,密切监管国际市场投机炒作资金的流入。由于我国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要避免外汇占款导致的CPI不合理上涨。同时,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独立性,使人民币价值既不被高估也不被低估,防止国际热钱或国际游资进入,扰乱我国金融秩序及物价水平。

  第三,建立完善的价格制度,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游原材料成本以及中游工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应当有效传递到下游的最终消费价格,这样才能调整资源有效配置。

  第四,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进出口贸易。目前,应主要增加短缺的资源性产品、生活必需品和高耗能产品如石油、矿石、大豆、植物油等商品的进口。同时,要控制资源性产品、高耗能产品和钢材、有色金属、化肥、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出口,改善国内的供求关系,减轻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强对市场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随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投机基金炒作行为,准确分析国际市场粮价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特别是期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物价,避免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总之,引起CPI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货币政策、生产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变动,结合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制定合理的配套方案,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