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并不存在什么边界,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文明不断发展,科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乡村也永远会在前进中发展。归结到底,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不仅不求“快、大、洋”,要求“稳、全、文”,还要求不“死板”、要求“灵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城市发展了,并不意味着乡村就要消亡。城乡差别主要是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劳动生产还有差异,城市和乡村就必然不同。
城乡差别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和结果。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的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理学者引进了城市化理论。其实,中国工业化开始时,已经走上了城市化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有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伴生了一些问题。中国城市化下一步往何处去,学术界还有一些不同看法(如城市化步伐应该快还是慢,城市的布局、结构如何更好等)。尽管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预期有所不同,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恐怕是一致的。
基于国情,城市化要反映中国特色,如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于欧美,小块农地多,导致农民人口比重不可能太小(与国际上比较);全国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城乡布局结构也不一样;总人口众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可能会多一些;城市消费水平可能低一点(如住房等)。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应该如何进一步健康地发展,还需总结经验和深入地研究探讨。城市化涉及方方面面,影响深远,必须进行广泛的研究讨论。笔者认为,还是要从实际问题和解决措施讲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不能 “求快、求大、求洋”,而要“求稳、求全、求文”,即稳步积极,全面周全,有文化特色。
近些年,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有一些地区,每年城市化率提高3%—5%,乃至6%—8%。高城市化率带来城市生产、财政、就业等方面的利益,但也带来若干不利问题。比如,透支农民的长远利益;易发城市病(大城市多了更是如此),如就业困难、贫富差距等;大拆大迁,浪费资源;城市过大、过密,影响大气、水利和环保;城市生活高碳耗能;交通拥堵等。
应该怎样保持健康城市化?笔者建议,城市化速度不宜太快,如预测每年1%—1.5%的增速,实际看来尚可。同时,城市化率最终目标也应低于一些高城市化率国家;城市规模避免过大,少发展特大城市,可建设城市连绵区(或城镇密集地区、城市群地区);通过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规划)发展科学合理的宜居城市;不求大拆大迁,减少碳耗和资源浪费;防止人口过于密集,节约能源,突出绿色和宜人;建设城市,同时建设好农村;提倡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物;解决好已进城农民的生活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进城农民就地取得与城镇居民相同水平的收入,农民应共享城市化成果。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并不存在什么边界,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文明不断发展,科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乡村也永远会在前进中发展。归结到底,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不仅不求“快、大、洋”,要求“稳、全、文”,还要求不“死板”、要求“灵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