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哲学

泛滥的哲学思考可以休矣

郭继民  2012年03月27日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关于××哲学的思考”,理应涉及哲学的特质——超越性。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将“关于××哲学的思考”的焦点集中于对具体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固然实现了作者(思考)的目的(对一般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和对前提的反思,足以使问题分析达到深度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却并没有真正达到哲学的高度。哲学本质上是超越性的思维,它须超越具体的实证经验。如果所谓的“哲学思考”仅仅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那么这种思考还不是真正的哲学思考。

  在“功利性”独占天下的当下,倡导超越性的玄学思维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此亦为笔者辨析“哲学的思考”内涵之目的。

  平素写文章,或对某问题发表看法时,人们惯于以“关于××哲学的思考”或“关于××哲学的反思”等为题,似乎加上诸如“哲学的思考”或“哲学的反思”,文章就增加了深度。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以此命题的文章不乏佳作。笔者关心的是“关于××哲学的思考”中“哲学的思考”这一命题的内涵,或者说“哲学的思考”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哲学的思考”,也许我们可结合哲学的含义进行解析,以期能对此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哲学的定义形形色色,大致可归结为以下诸种:爱智义、逻辑义、世界观义及批判义和超越义等。

  爱智义

  哲学在古希腊意味着“爱智的学问”,简称“爱智慧”。“爱智慧”指通过对某具体问题的“追思”,以获得智慧。以此义言,“哲学的思考”当为“对问题的反诘”或“对问题的追问”。然而,就大多数冠以“关于××哲学的思考”的文章来说,“思考问题”本身已然处于探求“智慧的路上”,智慧总是在思考中获得,即言,智慧寓于思考之中。既如此,缘何还须以“哲学”冠名呢?难道仅仅为了彰显、突出“智慧”的名分?无疑,将“哲学的思考”理解为“智慧的思考”不甚妥当,至少不甚准确——难道还有“非智慧”的思考?

  逻辑义

  逻辑义是狭义的哲学概念,哲学在古希腊亦称“逻各斯”,即后人所谓的“辩证法”的原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逻辑”,那么,诸科学中最重视逻辑的莫过于数学。本质上,数学乃是逻辑的科学,然而人们很少用“关于××的数学思考”;或者直接采用“关于××的逻辑思考”,岂不更凸显逻辑的力量(包括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不过,就我们所见到的相关文章,其内容绝非在谈论逻辑。由此可知,将“哲学”定位于逻辑亦不甚妥帖。

  世界观义

  19世纪流行的“哲学就是世界观”的说法在今天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普罗大众中间更是如此。这一说法不够准确,哲学与世界观关系密切,但差别也很明显。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曾对此作过精当的分析。即使回到“哲学是世界观”这一通俗意义上,仍不妥当。写文章,固然要有自己的主张、论点,但最终必然要牵涉世界观。然而,就某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而言,未必涉及“大而无当”的世界观,因为人们的论题往往针对具体的问题有感而发。作者本人在从事“关于××哲学的思考”的写作时,也并非首先要采取“世界观”的视角。更何况,“哲学的思考”意味着“动态”的过程,而“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则是静态的观点,是一种凝固的框架,将“哲学的思考”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思考,有失偏颇。

  批判、反思义

  批判、反思,对哲学而言,由来已久。无论被称为“牛虻”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被称为“木铎”的孔子,无论是“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学创始人笛卡尔还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都把反思、批判作为哲学的灵魂。至于马恩经典著作,亦充满了批判的特质。当然,这里的“批判”并非 贬义的批判,而是带有反思色彩的前提性批判,是对某问题进行更加审慎的考察及对问题产生前提的反思。客观地讲,多数冠以“关于××哲学的思考”的命题,建基于此立场——虽然有些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但他们却大致践行了这一反思、追问和批判的过程:即对所谈论问题产生的前提、原因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以期为所探讨的问题提供某种方案——这种批判方法明显带有方法论的意义。事实上,我们读到的绝大多数冠名“哲学的思考”的文章乃定位于此。

  超越义

  问题谈到这里,似乎“关于××哲学的思考”的话题应该结束了。其实不然,“关于××哲学的思考”,理应涉及哲学的特质——超越性。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将“关于××哲学的思考”的焦点集中于对具体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固然实现了作者(思考)的目的(对一般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和对前提的反思,足以使问题分析达到深度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却并没有真正达到哲学的高度。哲学本质上是超越性的思维,它须超越具体的实证经验。如果所谓的“哲学思考”仅仅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那么这种思考还不是真正的哲学思考。在哲学所有定义中,超越性乃本质性的概念。因此,就大多数“关于××哲学的思考”而言,远没有达到“超越”的程度,缺乏由具体到抽象、超越这关键的“一跃”。也就是说,“关于××哲学的思考”的问题,至多仍然停留在“方法论”的层次上。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偏向于经验性的、缺乏玄思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也反映实用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多数作者作此“玄学”(超越性)思考的要求似乎过高,然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决定了其存在样式和生存水平,沉溺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玄学思辨固然导致空谈误国的厄运,然而仅仅把眼光注重于功利性思维的民族也注定不能走得更远。在“功利性”独占天下的当下,倡导超越性的玄学思维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此亦为笔者辨析“哲学的思考”内涵之目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