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政治

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蒋乾麟  2012年03月19日13:43  来源:文汇报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是“富裕均等”,而是在包容性增长中保障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仅是“富裕一时”,而是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中追求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富裕”,更追求“精神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从“消灭贫穷”开始的。这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起点,也是在历经“穷过渡”磨难后的历史抉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想要实现13亿人口同步且均等的富裕,无疑只能是一种空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必须摆脱对“割尾巴”的恐惧和“均财富”的担

  忧,找到一条大家都拥护的致富之路。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共识。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规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强调的那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重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和检验标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业,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孜孜以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曾经以为,共同富裕就是“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却发现“大锅饭”式的“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贫穷”。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这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战略思想。发展是硬道理,常常被理解为或者简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少人形象地称之为“把蛋糕做大”的思想,尽管间或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之争。其实,“发展才是硬道理”中所指的“发展”,本身就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内。以“共同富裕”视角下的经济发展为例,就有一个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以及怎样共享的问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成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关键在于,作为目标的共同富裕与作为过程的共同富裕如何有机统一起来,即发展成果怎样共享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用“等蛋糕做得足够大了再分匀”来掩盖发展矛盾与民生需求,也不能用“切匀蛋糕”来影响社会发展活力的激发。

  毫无疑义的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发展的过程与最终的结果。共同富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准确把握“做蛋糕”与“分蛋糕”同步进行的内在逻辑,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里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在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这一局面,要求我们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包容性增长中保障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和谐环境,在和谐环境中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提出后,全国各地在“先富起来”的号召下,纷纷挖掘自身优势,形成发展优势,涌现了发展中的“比、学、赶、帮、超”,在加速我国改革开放整体步伐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频闪的亮点。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土地租金上涨等原因,一些“先富”的地区出现了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发展停滞、倒退的现象。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追求“富裕一时”,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一定是跳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每个人,追求的都应该是可持续的富裕、可持续的发展。

  共同富裕追求的首先是发展。这种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得失成败,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检验标准,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归根到底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换句话说,我们谋发展、促发展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一招鲜”式的单项冒尖、“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式的急功近利,不仅不是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所要求和倡导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切实防止发展的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发展中出现不和谐、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制约因素。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切实把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五个统筹”作为指导思想来谋划发展、作为具体要求来促进发展、作为考核标准来检验发展。

  全面发展的引申之义是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追求的全面发展,是质量和效益并举的发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齐抓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这样的发展道路,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共同富裕之路。循着这样的发展道路,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果与社会发展进步必将相得益彰,城市变化与农村发展必将相互促进,国家的硬环境加强与软环境改善必将比翼齐飞,当前的发展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将有机统一,经济增长的总量与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必将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党的建设的成效必将交相辉映。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初,人们对于共同富裕的关注和讨论,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展上或者说是实现“物质富裕”上。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后,不能设想没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设想“文明”建设者自身发展的长期滞后。共同富裕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而是物质生活满足、精神生活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步推进。这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精髓所在。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他认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建设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要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要注意培养人”,“要教育后代”。

  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所当然包括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理所当然包括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经济很难发展,即便一时发展也难以持续。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感染力、吸引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不竭的人力支持。

  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就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就是人民参与文化创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是要让人民知道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并且团结起来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征程,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展开,必将为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深厚而又广泛的群众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