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数字引人注目:7.5%。针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这一预期目标,外国学者进行了分析。著名国际金融服务企业荷兰国际集团(ING)亚洲金融市场研究主任蒂姆·肯顿(Tim Condon)表示:“中国已经发出不再一味注重经济增速的信号,他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很多外国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与肯顿相似的观点。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艾斯沃·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中国政府在2012年放缓经济增长不仅仅是针对发达经济体低迷的经济走势作出的即时调整,同时表明中国政府正在一步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对出口经济的过度依赖,加大对福利民生的关注力度。经济学人智库的相关专家指出,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中国政府将转移投入重点,把更多经费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福利。这些惠及民生的政策不仅利于缩短贫富差距、提升人均购买力,更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经济学教授多瑞丝·费舍尔(Doris Fischer)说,中国政府正在思考如何过渡到新的增长模式,如何从好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中获益。这无疑是此次“两会”的重要成果。政府工作报告将焦点再一次对准经济体制改革,并将致力于市场价格、私营企业等体制性框架结构的完善。
针对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重任,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路易斯·库耶斯(Louis Kuijs)说:“中国必须鼓励企业生产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是通过提高针对这些产品的后续服务来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对于7.5%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学者提出,实际结果可能更为乐观。麦格理银行香港分行经济学家保罗·凯威(Paul Cavey)说:“很明显,最近中国GDP增长的实际结果大都高于预期,因此中国今年实际的GDP增速很有可能略高于8%。”他提出,中国调低经济增长预期跟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有关。
此外,通货膨胀问题是外国学者关注的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控制在4%左右,与2011年相比,该数据要低很多。肯顿认为,2012年的实际结果可能更乐观。据ING预测:今年中国CPI增幅可能是3.5%。得出这个数字的部分原因在于ING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食品价格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尤利娅·莫妮卡·欧乐-辛塞(Iulia Monica Oehler-Sincai)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中国政府还应继续“严打”通货膨胀。因为高通胀不仅威胁着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还将削弱国内购买水平。
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转型目标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印度安贝德卡大学助理教授罗希特·纳吉(Rohit Negi)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虽然印度近几年发展态势不俗,但印度社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问题凸显,亟须整治。中国经济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的轨道,对于印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 刘潇潇 闫勇 张哲/采访编译)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