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哲学

科学认识“道德困境”和道德进步规律

唐凯麟  2012年03月12日08:40  来源:北京日报

  一个社会在感受诸如“价值失落”的困惑时,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忧患与觉醒——

  在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困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和“道德困境”问题呢?

  ■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出发

  当人们在看待社会的道德状况、谈论“道德困境”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暗含着一个前提或一种心理期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状况应该是白璧无瑕、高尚美好的,社会风俗应该是清明一片。执着于这样一种心理定势和路径选择,人们的眼里就容不得沙子,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伤风败俗、腐败堕落、假冒伪劣、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人和事,便被极大地放大起来,人们心里充满的是道德的愤慨和心灵的困惑。

  尽管人们在理性上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这种过渡的初始阶段,但是人们在感情上却不愿直面这种初始过渡时期的真实内涵。事实上,所谓过渡,就意味着多种社会因素的长期并存和冲突,就意味着新旧体制的胶着和艰巨的转型,因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切都在变。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客观地看待这种过渡,就不难理解当代中国人在走向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确实面临着道德建设上的重大考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同生共长的现实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它们并存和共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矛盾冲突,此消彼长,此起彼伏,使社会的整个精神结构呈现出一个错综复杂、多维交织的动态图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在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时必须肯定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背景。

  ■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所谓“道德困境”,应该持有理性立场

  首先应当认识到,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关涉到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是就整个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道德的进步或退步都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道德进步是一个通过善和恶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善和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人们现在似乎不再习惯于这样来看问题,但它毕竟是辩证的唯物论的一条基本原理。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阶级对抗和有阶级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迅速转型的时期,倒退和绝境往往是道德进步的伴侣。新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也是这样。某一时期社会上道德的逆转和衰退,往往正是新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先声。人类就是这样克服和解决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又会遇上一些新的甚至更多的伦理道德问题,道德的进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极为复杂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为古今中外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条道德进步的客观规律,也是我们在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所谓“道德困境”时应该持有的理性立场和理论依据。

  ■要认清道德进步的规律,看到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正在矛盾中发展,在困境中前进

  章太炎先生曾经提出“俱分进化论”的理论,他认为在社会的发展中,善在进化,恶也在进化。这种观点的深刻之处在于看到了道德进步的复杂性,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类在道德上是不断走向堕落的道德悲观主义的观点,但它毕竟缺乏历史主义的把握,看不清道德进步的规律,忽视了对善恶斗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超越应然与实然的困扰,走出感性和理性的纠结,才能作出理性的、客观的判断。

  首先,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这不仅是指人们已经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道德思考和价值评价的视域之中,直面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提出了环境正义的问题和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张,而且过去的一些被遮蔽的或寻常百姓无法问津的道德领域也日益广泛地进入公众的视线之中,隐蔽的恶行在不断被曝光。这也正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道德问题、“道德困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道德的认识论内容在不断加深。道德也是一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道德在识别社会关系、提供关于人的生活价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观知识方面,越来越成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地反思。长期以来,那些与道德相关的社会偏见、无知盲从在不断地被打破。这一切都是道德的认识论内容不断加深的结果。

  第三,道德调节的手段在不断完善。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以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作为调节机制的。改革开放以来,扬善抑恶的道德调节手段在不断增加和丰富。传媒的参与,互联网、微博的发展把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历史证明,当一个社会在全民层面上感受到诸如“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的困惑时,这不仅表明这个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的严重挑战,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忧患与觉醒。当代中国人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地履行某种道德义务,而是在自觉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来越成为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创造良好的道德关系的主体,这正是道德调节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征。

  第四,个人道德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在不断丰富。个人的道德意识是人们的道德关系赖以健全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导人们实现道德行为选择,进行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左”的路线的否定,人们在逐步摆脱“行政本位”的束缚、僵化教条的桎梏甚至对“金钱至上”的依从。当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主体。个人完善的道德动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这一切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聚在个人道德世界中的体现,它成为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指出,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正在矛盾中发展,在困境中前进。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产生良好影响的可能性在不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和建构和谐社会的目标的提出,既是对这一进步趋势的自觉反映和把握,又是推动这一进步潮流的有力支撑和价值导向。(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所教授)

  核心词

  “道德困境”

  所谓“道德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涵义。一是与“道德危机”的概念同义,它是指整个社会道德失控,主流道德失声,社会道德状况脱离有序轨道,成逆转或倒退的趋势。二是指社会主流道德与非主流道德处于急剧对抗、冲击的状况。三是指主流道德仍占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但主流道德的发展受到非主流道德的严重挑战与干扰,甚至在某些社会领域非主流道德反客为主,使整个社会道德状况呈现一定程度的无序。(唐凯麟)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