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文文学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华文文学研究成果一瞥。 本报记者 吴亚明摄
日前,来自两岸、港澳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华文作家代表齐聚广州暨南大学,以“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为主题,就提升华文文学整体创作和研究水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进行研讨。
推出华文文学飨宴
两岸团体首度携手 11月22日,美丽的暨南大学校园洋溢着节日气氛,热情的师生们迎来前来参加“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五洲四海的华文作家朋友们。这次研讨会由大陆的“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首度携手合作主办,而且规模空前。能够参与这两岸文学界的雅事、世界华文文学界的盛事,每一个与会者内心都十分激动。
来自台湾的作家郑明娳女士表示,人和人之间产生感情、觉得温馨,是因为互相之间有交集。我们来自天南地北,我们也有交集:都是炎黄子孙、都热爱中华文化、都沉醉于文学艺术……因为这些交集,我们一见如故。因为这些交集,纵然天涯羁旅,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总是回望着家乡。
非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赵秀英女士这次带了8位作家参加这次论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很高兴看到两岸同胞携手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愿意与大家分享华文文学创作的甘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心得。
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创立于1981年,在世界各地有100多个分会,会员超过3000人,在繁荣华文文学创作、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多有建树。创设于2002年的大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华文文学研究方面着墨甚深,虽然创会时间不长,却已成为海内外作家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两岸这两个团体走到一起,联袂推出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飨宴,也得益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94岁高龄的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先生表示,此次海峡两岸联合举办跨越历史的盛会,参加的朋友或远渡重洋而来、或跨越海峡两岸而来,都是被民族感情牵引而来。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应该“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推动世界华文文学事业,并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也参与此次盛会,并从自身的阅读经历谈到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她认为,华文文学不仅仅在世界上传播着中华文化,同时也在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心灵的成长。于丹认为,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话语权都逐步上升之后,也许文化话语权便成为最有所作为的未来空间,但现在它刚站在起点上。“华文作家,传递出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文本,还有隐蔽在背后的中国人的态度,有深深蛰伏于文字之中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于丹满怀激情地说:“在这样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能够有今天这样一次相聚,这是意味深长的驿站,再出发的时候,我们会穿越千山万水,会把中国人的心灵带向更遥远的世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