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决定》精神,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的重要性,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大力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正确导向。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980年夏,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正式提出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围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些都为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指明了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化创作生产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坚持正确创作方向重要性的科学概括,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领会。
(一)这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赢得群众、引领时代,关键是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创作出反映时代主旋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不论是改革发展还是艺术创新,其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上来。在文化产品中,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灵魂、是根本。如果忽视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要义,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灵魂。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生产方向,用正确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用多彩乐章奏响主旋律,用优秀作品礼赞伟大时代,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这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德,愉悦人的心灵,平和人的心态,丰富人的知识,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文化的思想启迪、道德教化、知识提升功能的发挥,最终要靠文化产品这一载体来实现。只有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思想道德内涵,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知识含量,创作生产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悟思想的伟力、道德的魅力、知识的威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寓教于乐中提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这是繁荣文化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有了新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这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同时也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在提高文化产品数量的同时,全面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四)这是解决当前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发挥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引领社会风尚作用的迫切需要。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些年来,我们党十分注重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当前创作方向是健康向上的,创作激情竞相迸发,创作氛围融洽和谐,广大文化工作者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文化创作生产领域呈现出积极和谐、开拓创新、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创作生产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人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有的只强调经济利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单纯追求一己私利而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有的只迎合低级趣味,不注重发挥引领作用,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单纯地以丑为美、以怪为美,庸俗低俗媚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过于追求形式的华丽,过于注重外表的包装,忽视思想深度的挖掘,忽视知识水平的提升,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甚至无视法律道德,用淫秽色情来侵蚀受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