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戰略支撐【2】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第四場研討會綜述

李文2018年08月03日08:2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李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戰略支撐

  有專家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以往經濟體系相比有重大創新和突破。它緊緊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貫通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對於當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有專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全局性、總體性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有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須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牽引作用,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協同深化,形成各領域改革互動並進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動力。

  有專家提出,必須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一個新階段,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更加突出。因此,必須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要強化改革責任,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抓好改革督查,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各項改革任務不落空﹔堅守人民立場,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使改革符合廣大人民意願,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關於全面依法治國。與會專家表示,法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特征,法治建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基石。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有專家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協調推進,既做好內部各方面的協調,同時協調好和其他方面的關系。一是必須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內在協調,實現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協調,實現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社會建設的協調,實現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協調。二是必須實現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相互促進,要把依法治國貫穿到三個方面的全過程。三是必須實現全面依法治國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相適應,使全面依法治國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制度根據、行為規范、程序保証。

  有專家提出,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注重解決社會強烈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比如,在解決案件“執行難”上,圍繞提高執行質效的目標,善用執行聯動機制,加強與公安、檢察、金融等聯動部門配合,充分借助相關部門在信用懲戒、失信曝光、限制消費等強制措施上的優勢,通過打好組合拳破解執行難題。再比如,在嚴格防范冤假錯案方面,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証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健全冤假錯案的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督,加強對刑訊逼供、非法取証的源頭預防,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

  第五,關於全面從嚴治黨。與會專家表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要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堅定不移地建設偉大工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有專家提出,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必須保持冷靜清醒和堅韌執著,一刻不停歇地推向縱深。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兩個維護”,即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為方向,“嚴把三關”即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等,切實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的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不斷提高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有專家提出,要多管齊下治理慢作為、懶作為和不作為等不良現象。充分發揮巡視利劍的警示作用、考核評價的激勵作用、選人用人的導向作用,形成治理懶政怠政現象的整體合力,使“懶官”“庸官”“太平官”受到警醒和懲戒。同時通過合理的容錯糾錯,解除干部思想上的顧慮,保護好想干事、敢干事、敢創新的領導干部,著力營造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良好環境。

  與會專家表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總方略和總抓手,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必須凝聚起全社會各方面的強大力量,把這一戰略布局貫徹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