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巨變從何而來【2】

金沖及2018年07月04日09:1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歷史巨變從何而來

  高舉旗幟和深化改革

  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的新路后,應該舉著怎樣的旗幟前進?改革開放的目標是什麼?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對這些問題的總回答。

  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面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大旗就這樣高高地舉起來了。

  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它的含義十分明確:第一,我們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絕不是其他什麼社會。后來,鄧小平同志又說:“我們大陸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第二,中國的事情一定要按照中國的實際國情來辦。別國的建設和管理經驗,無論是蘇聯的還是西方國家的,隻要是有益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都可以而且應該學習和借鑒,但決不能照抄照搬。中國的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的認識也有個發展過程,要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要與時俱進。因此,必須在實踐中善於對問題進行分析,不斷進行合乎實際的大膽創新,這樣才能使思想認識保持發展活力而不僵化,使指導建設和發展的方針政策措施保持科學性和正確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面十分鮮明的旗幟,它不是任何人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高舉這面旗幟,就使中國人民在前進中有了共同的明確方向,有了共同的判斷是非的明確標准。

  實現這個目標,自然不可能一步就達到。中國共產黨不是隻限於應對面前的種種具體問題,而是以戰略眼光和宏偉氣魄,高瞻遠矚地立足於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提出自己的發展戰略,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把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全國人民隨時都清楚中國是在怎樣一步一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正處在怎樣的歷史方位,明天會迎來怎樣的更加美好的未來。這種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強烈信心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因為大家在實際生活中看到中國發展的大局勢確實如中國共產黨所指出的那樣一步步向前發展。而這種億萬人的強烈自信反過來又化為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動力,推動黨和人民事業迅猛發展。

  為什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能夠在不長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關鍵在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並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鄧小平同志把改革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目的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改革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是為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所以,改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同志從改革一開始就把改革的對象、目的和意義說得很清楚。他指出:“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這段話很重要,也很明確。也就是說,要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那些已不能適應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方面和環節進行深刻變革,從而為我國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我國經濟實現繁榮和社會繼續進步開辟廣闊道路。

  進行這樣的社會主義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隻能到實踐中去探索,對的就堅持,不對的就及時改正,做得不夠的就加以補充,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就加緊研究,如此一步一步向前發展。

  改革從農村起步,然后發展到以城市為重點的多方面改革。改革初期,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邊實踐邊摸索而逐步提出的幾項重大方針政策,對於打開改革局面以及保証后來改革的順利進行,具有關鍵性意義。一是提出停止實行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二是提出打破生產上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發展、先富裕起來,通過“先發”帶“后發”、“先富”帶“未富”,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提出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下,發展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四是提出實行對外開放,積極而穩妥地利用外資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學習和借鑒外國經營管理的有益經驗。

  以后,十三大強調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代過去實行多年的高度集中而忽視市場作用的計劃經濟體制﹔十五大又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下來,並把非公有制經濟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此等等。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

  事實充分說明,中國的改革一直是在通過總結新的經驗、採取新的措施而不斷推進和深化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一直是在通過確立新的體制機制而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和舉世矚目成就最重要的政治和制度保証。

  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堅持實行改革開放兩者的關系是什麼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改革開放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總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動搖,又堅持從中國國情的具體實際出發,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既防止“左”、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又警惕右、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朝著正確方向和既定目標萬眾一心地持續奮進。這也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在40年這樣不長的時間內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奧秘所在。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