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始終堅持以問題牽引理論發展。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通過研究分工問題發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法”,並通過這一“辯証法”闡明了社會結構的四個因素及其內在關系,即“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的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傳承了這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把研究對象聚焦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和辯証發展上來。這樣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超越了純粹的經濟范疇,把政治、社會與經濟統籌起來,涉及財產所有權、收入分配以及政治結構等,最終是要使經濟發展為人的解放和社會進步鋪路,而不是使經濟發展本身成為最終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切經濟社會問題,決不僅是單純地研究資源配置和增加物質財富的科學,而是要研究如何增加財富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學。
五是始終堅持在改革創新中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圍繞這個問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比如,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先后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要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這些重要理論觀點,對於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實現市場和政府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引領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黨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推動經濟發展,包括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續實施五年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等,既避免了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帶來的嚴重弊端,又運用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有效應對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反觀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於嚴重扭曲政府與市場關系,高度依賴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已經多次引爆地區性或國際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六是始終堅持從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協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從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統籌政治、經濟與社會,而且從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統籌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不僅努力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良性互動,而且從人類文明進步高度積極推動達成關於促進世界氣候變化和環境改善方面的協議,為全球性的環境改善積極做出貢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近年來,中國陸續出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施行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圍繞生態環保展開的執法督察越來越嚴格,正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報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予以充分肯定,認為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體實踐。
七是始終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謀劃中國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在這一思想引領下,中國倡議並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定不移適應和引導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趙周賢 劉光明 徐志棟,分別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副教授、講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