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周文2018年05月22日08:5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在5月4日召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切緬懷了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深刻重溫了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視野宏大,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宣言書,是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行動綱領,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時代呼喚,這是對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新要求,也進一步突出了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的重要意義。

  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需要不斷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之源。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一直被視為其“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証明和運用”。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紀念大會上說,馬克思“力求通過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明確昭告世人,他第一次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解答”人類發展的“歷史之謎”。在《資本論》第1版序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他寫這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規律”。

  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特別在40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進程中,我們黨一直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同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形成了大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使政治經濟學“初稿”日臻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不斷續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也無止境。現在,人類社會已步入21世紀,伴隨著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時代潮流的推動,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遠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為復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隻能超越而絕對不能簡單復制西方早期工業化的老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隻有站在時代和實踐發展的前沿,堅持聆聽時代的聲音,不斷回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訴求,才能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入新的理論內涵,使其始終保持“活的靈魂”,從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強大生命力。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堅持一以貫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回答中國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煉和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經驗,從而形成規律性認識和系統化學說,不斷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才能更好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需要不斷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中國道路的解釋力

  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已經反復証明,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開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道路的最鮮亮理論底色,也是中國奇跡的重要理論支撐。離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道路必然失去解釋力和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曾經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重西方經濟學、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傾向,不少學者對西方經濟學“迷信”和“崇拜”,進而妨礙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新能力。這種格局和狀況,容易使我們喪失理論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話語體系的陷阱之中,從而誤判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現在,面對世界經濟發展,西方主流經濟學暴露了其理論的局限性:不僅沒能預測經濟危機,還認為經濟危機僅存在於歷史之中﹔既無法解釋當今社會經濟危機的成因,更無法提出解決危機的辦法,而且因其理論內在問題不斷衍生出更多負面作用,諸如金融泡沫化、產業空心化等。西方學界盡管不斷尋求新的答案,但仍然無力取得突破。在這個過程中,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經濟實踐為促進政治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

  同時要清醒地看到,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豐富實踐成果相比,當前我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滯后”,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節拍。從總體上看,“中國奇跡”、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等還只是停留在具象化,對於發展成就背后的系統化理論歸因或者學說總結觸及有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無論從理論體系還是理論內容上都與時代提出的期待有相當距離。究其原因,既有基礎理論研究比較薄弱、對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不夠深入的因素,也有理論不自信、一些人慣於從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框框”出發進行政策研究的因素。這提醒我們,面對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發展和創新我們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學術話語體系,形成系統化、規律化的經濟學學說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