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性
經濟思想演進的六個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誕生,不僅從一般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經濟面貌,把中國帶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發展的創新思想至少經歷了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商品貨幣消亡。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最初的設計。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根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設想,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可以實現生產資料的全社會公有制,勞動產品不再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可以由社會直接分配,因而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也不表現為價值,商品貨幣關系將作為不必要的東西而消亡。十月革命后的蘇聯軍事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就是基於這一最初的構思。當然,殘酷的戰爭環境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階段:過渡時期商品經濟。具體表現為,農村採用糧食稅,城市恢復商品貨幣,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各類貿易。
第三個階段: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斯大林宣布社會主義建成后,在整個國家離不開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的困惑中,他將理論和實踐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商品生產、商品交換與社會主義制度並存。相對於公有制條件下商品貨幣消亡論以及允許商品經濟存在但必須以過渡期為條件的設想,這是歷史性突破。
第四個階段:廣泛存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后,實質上就進入這一階段。其階段性特征表現為,對第三個階段的一系列限制予以突破。例如,在交換對象上,生產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交易﹔ 在交換范圍上,全民所有制內部展開相互交易﹔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上,承認對國民經濟起調節作用。權威表述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第五個階段: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承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到承認商品經濟,這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盡管當時的商品經濟有限制詞或者說戴著帽子,但畢竟是承認了商品經濟可以成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
第六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1992年為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貢獻得以正式載入史冊。之前,既有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實踐積累,更有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破題、奠基和繼往開來的延續,終於完成了由承認商品經濟到承認市場經濟的根本性跨越。隨后的實踐探索,使思想進一步解放、改革進一步深化、開放進一步擴大。遵循這一脈絡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
這六個階段中,思想演變、創新是起因和源頭,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則是豐碩結果。創新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乃至整體思想得以驗証、支撐的需要,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持續蘊含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實踐性
為制度和發展創新開辟新路
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及其意義,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學層面上。著眼於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研究,實踐的意義其實可以進一步拓展,即覆蓋馬克思主義整體。
實踐性的首要貢獻是使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形態走向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形態。在馬克思主義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國家,馬克思主義不僅解釋世界,而且實實在在地改造世界。盡管這一過程經歷了曲折,但在調整完善后還是為人類社會制度創新、發展創新開辟了一條新路。這一實踐效果直接產生生命力效應,支撐著馬克思主義持續豐富和發展。
實踐性還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體系、學科建設生態中佔主導地位創造了條件。這裡的實踐性,實際上內含一個前提條件,即共產黨領導。正是由於共產黨領導,才能在整個國家范圍內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思想,成為指導、引領一切學科的思想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分割的。由此,我們得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論斷。這不僅符合歷史邏輯,也符合理論邏輯。
實踐性為馬克思主義長期發揮指導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提供了舞台、開辟了廣闊空間。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按照“兩個一百年”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進入現代化強國行列。伴隨著這個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將在全球范圍內經歷增強、擴大的過程。而這歸根結底是實踐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奮斗的過程。對於忠誠捍衛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唯有實踐、奮斗才是對馬克思的最好紀念,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最大貢獻。
綜上所述,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根基,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條件,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載體。“三性”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內在結構,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追求。
(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常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