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一個新舞台
動物考古是考古學的前沿學科,依托的是相當強大的科技考古合力。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室大多研究特定時代或特定區域,袁靖所在的科技考古中心則需要與全所的各個研究室合作,還要參與地方上的重大考古發現的綜合研究。
在擔任中心主任的10余年間,袁靖和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心建成了亞洲地區名列前茅的科技考古研究基地,在中國考古學界更是獨樹一幟。中心的人員活躍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考古現場,同時,與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等眾多機構的研究人員有長期的合作,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把目光聚焦到中國。
“可以說,隻要中心依據規劃的思路向前發展,若干年內無出其右者。”袁靖說。
科技考古中心的實驗室可以為任何一個考古遺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夏文化最核心的代表遺址二裡頭,是迄今為止中心介入最多的一個遺址,這也使二裡頭的考古報告能夠對那個時期進行最為豐富、最為翔實的描繪。
在袁靖的筆下,二裡頭遺址的時空、環境、生產、生活狀態都有了直接的呈現——
它的絕對年代大致為公元前1750年至1500年﹔當時的氣候溫暖濕潤,洛河改道,匯入伊河,使二裡頭遺址的北面與邙山連為一體﹔居民在土質肥沃、距離邙山不遠、瀕臨伊洛河的二級階地上建立居住地﹔當時人的健康狀況較好……
一位歷史學家感慨:如果我們所有的考古遺址都能有這樣清晰的報告,就能對不同區域的文明形態進行具體的比較,全面揭示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和內涵。
現在,袁靖有了一個新舞台:擔任復旦大學新成立的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袁靖很喜歡這個舞台,因為他可以系統梳理那些放在自己心中很久的人與動物的故事,把它們講給復旦的本科生聽。
“動物進化的故事是由古生物學家來講的,而人和動物相處的歷史則要由動物考古學家來敘說。這其中的各種故事,想一想都很有趣。”袁靖認為,歷史研究就是講一個好故事,並賦予它意義。“我正在構思的一本書叫《與人同行》,專門講述距今1萬年以來人與動物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含義,動物考古學家有能力把這個故事講好。”
袁靖很忙,除教學外,他還有新的科研計劃,“我們已經與分子生物學的學者商定合作研究。把距今10000年至距今4000年這個時間段,劃分為1000年一個單位,挑選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狗骨遺存,開展包括古DNA在內的多項研究。放眼世界,以這樣的時間尺度、空間范圍和文明持續發展為背景,開展獨立研究,隻有中國有條件。我們的研究結果一定會引起世界矚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