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先達:雄踞人類思想高峰的馬克思【3】

陳先達2018年03月26日08:47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雄踞人類思想高峰的馬克思

當然,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這樣一種改變社會形態、改變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論,必然觸犯一切舊有統治者和有產者的利益。它的存在和發展,不可能無風無浪水波不驚。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半世紀以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和學說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當代,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那種把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對立起來的觀點。有論者往往引用馬克思說的“我隻知道我自已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作為立論根據。其實,這是馬克思對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國工人黨中的一些極“左”分子的批評。恩格斯在批評德國黨內的一些大學生的幼稚行為時,也曾引用過馬克思這句話,並且明確指出馬克思這段話真實意義是為了區分“龍種與跳蚤”。

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是不可分的。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締造者。沒有締造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也許是個律師,大學教授,或者隻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知識分子,而不是現在遍及亞非拉受到人們景仰的偉大革命家和思想家﹔同樣,沒有馬克思,就不可能產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馬克思逝世多年后,恩格斯曾深情地說:“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體系是唯一的,不存在兩種根本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但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逝世后,馬克思主義中會出現不同流派,當代就存在各種名稱的馬克思主義。但歷史和實踐是思想理論的過濾器,它會不斷把風靡一時但終究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所謂“馬克思主義”拋向被歷史逐漸遺忘的角落,例如所謂宗教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或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等等。雖然遺聲未絕,但沒有多大影響力。我們並非對不同觀點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採取一概排斥的狹隘宗派主義態度。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純潔性,但我們也會仔細傾聽和分析不同的觀點。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當代西方最為流行的一個學派。它們的理論視野和理論風格可能與我們不同。可我們並不把它視為異類。西方馬克思主義並非統一的具有完全相同觀點的學派,但其中不少學者由於生活在西方社會,他們對西方社會的問題和矛盾可以就近觀察,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在他們的著作中會有些有價值的思想﹔但由於他們生活在資本主義處於主導地位的社會環境之中,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影響,由於種種西方現代哲學思潮的激蕩,更由於沒有革命需要的推動,因此他們容易走向單純文本的研究,走的是純學術化、講台化的道路。我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各個個人,對他們的觀點和政治立場要採取具體分析的態度。既不是一概贊同,也不是簡單拒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和而不同的原則對我們處理西方馬克思主義同樣適用。

我們反對把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的思想割裂開來,並不意味著我們認為馬克思以后的所有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馬克思思想真正的信仰者和實踐者。其中確實存在龍種和跳蚤區別的問題。在當今世界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中,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也會有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有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假馬克思主義者。我們應該區分龍種和跳蚤,但這不能成為否定作為科學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思想的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不能成為以所謂回到真正的馬克思的原典作為否定馬克思以后全部馬克思主義的根據。把馬克思之后的全部馬克思主義歸為與馬克思思想不同的另類,這實際是在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之間的斷源截流,既否定了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性,也否定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如果隻有馬克思的經典而沒有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指導革命運動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蘊藏在經典中的具有規律性思想必須成為“主義”,成為一門具有科學性、連貫性、系統性的科學學說才能發揮重大指導作用。毛澤東同志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如果沒有由馬克思經典中具有規律性觀點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的旗子作為指導,只是存在著卷帙浩繁的著作和手稿,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和運動就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都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那麼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在哪裡?據說存在於馬克思著作的原典中。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其實似是而非。馬克思的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應該是簡單的互証或互斥關系,並不是馬克思著作中的每句話都能成為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經典著作中反復論述的具有規律性的觀點,而且經過並且經得起實踐檢驗和証明的,況且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和實踐創造,不是所有的都能夠或都應該從馬克思文本中找依據。毛澤東同志曾經批評過這種本本主義的研究方法。如果把衡量馬克思主義的標准求之於馬克思的文本而不是實踐,一切求之於本本,很容易陷入把馬克思著作中的片言隻語,甚至馬克思自己已經刪除的,或者手稿中的某個角落中尋找出的一句話,作為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根據。這是我們現在常見的一種把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割裂開來的做法。我一直不同意那種把手稿置於正式出版的著作之上,把一稿置於二稿之上,把二稿置於三稿之上,把已刪除的置於正式文字之上,甚至把其中任何一個論述作為衡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正確與否的標准。從思想史角度看,研究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研究馬克思何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締造者的艱難探索歷程,可以採用歷史的比較研究法,但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這樣。因為馬克思締造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經歷過自我信仰的清算,經歷過和恩格斯的討論與交換意見,經歷過和對手的論戰,是艱難探索的結果。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