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將智庫建設的意義提到了新的高度。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高質量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時代的迫切要求。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也是每個專家學者的初衷。雖然當前地方智庫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來看仍面臨著供需不對稱的困局。而目前,地方智庫也存在著總體規模偏小、機構設置不盡合理、有效人才數量不足、智庫成果質量不高等問題。整體來看,地方智庫建設與日益增長的地方政府需求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如何加強地方智庫建設創新,使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接地氣的實際作用,並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部分地方智庫建設的瓶頸問題
部分領域出現專家壟斷局面,人才結構單一。一些地方智庫的專家庫總容量太小,結構上存在缺餡,各個地方智庫各自為政,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各個區域的專家庫結構單一,往往形成壟斷局面,總是幾個固定的專家在做政府咨詢服務。形成少數專家壟斷智庫局面的原因在於專家庫的建設沒有考慮專家的層次性,本土化、資歷化意識濃厚,國際化、年輕化不足,跨區域跨國際的智庫專家庫建設沒有形成。這樣的局面容易導致專家給出的智庫產品形成固定思維范式,新的理念無法形成,智庫質量難以提高。
管理模式單一,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產出成果質量不一。現在地方智庫項目投放的主要模式是命題申報,即固定的選題讓專家參與申報,進行評審選拔后指定專家進行研究,這樣的形式對於理論研究是沒有問題的,但智庫的需求和單純的理論研究完全不一樣,更多的是對策研究,如何來解決區域發展現狀當中的問題和矛盾,這就需要專家對於現實情況非常熟悉和了解,並且能動態地跟蹤到問題的變化和趨勢。專家學者大多實行網絡申報或者單位組織申報,無法真正面對面地了解到需求方的真實要求。專家無法通過有效途徑了解問題的實質和決策的真實需要是智庫建設中最大的問題所在,也是導致供求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對稱、成果無法轉化的主要原因。
智庫管理團隊管理模式陳舊,人才引進政策激勵不足。管理團隊是智庫建設的成敗所在,智庫不但要有長效機制的制度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精干的管理團隊長期進行建設。團隊的激勵和管理沒有打破傳統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做多做少都是一樣的工資,這就無法真正實行績效管理,引進思路活躍、管理先進的管理人才。現有的智庫管理團隊多為政府行政體制下的傳統團隊管理模式,團隊創新機制不足,團隊人員引進機制、激勵機制、退出機制沒有形成,高效的專業的管理團隊建設迫在眉睫。
信息系統集成化和數據共享落后,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研究需求。專家學者在對現狀進行了解和研究時,苦於沒有相應的數據,快速掌握真實情況和動態趨勢,收集數據和調研有相當的難度,相關的數據往往分散在政府的各個部門,政府部門本身工作繁忙,無暇接待和提供詳細的調研和數據服務。目前,智庫信息系統集成建設落后,大多是單一的辦公處理系統,沒有形成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實踐部門的信息系統集成平台,信息沒有集成共享,信息孤島導致數據和信息交換隻能通過人工完成,內部信息整合和數據整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數據量的增大,需要分布式存儲和雲存儲提供高效的數據存儲支撐。且信息系統集成建模和智能決策系統功能開發缺乏,無法運用信息技術面向問題通過建模進行智能決策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