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儺戲鮮活地表現了地域文化,讓人們了解到地方的文化精神。每一地域因其地理條件、經濟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成分、宗法組織等不同,地域文化也有很大差異。
在中國戲劇大家庭中,儺戲是極其重要的成員,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分布較廣,具有強大的宗教功能,與人們生活甚至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儺戲自形成之日起,就成為一種民俗事象,或在規定時間或在與神靈“商約”的時間內,不但必須演出,而且必須觀看,甚至組織者或觀眾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表演”。
儺戲的種類
舊時,儺戲幾乎遍布全國城鄉,乃至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由於儺戲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民族等背景不同,致使不同地區的儺戲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連名稱也不一樣。有的以儺戲主要演出者巫師的地方稱謂命名,如端公戲、香火戲、師公戲、道公戲、釋比戲等﹔有的以祭壇名稱命名,如儺壇戲、儺堂戲等﹔有的以儺戲的功能命名,如打城戲、捉黃鬼、斬旱魃、醒感戲等﹔也有以供奉的神祇命名的,如趙侯壇、關索戲、“孟戲”或“姜女戲”等﹔還有以演出場地命名的,如貴州安順的“地戲”,因該地屬於山陵地區,戲劇多在小壩子上演出,故得其名。以上從稱謂角度例舉的並不是儺戲的全部,還有一些如貴州彝族的“撮泰吉”,藏族的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以及“羌姆”,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廣東潮汕地區的“英歌舞”,東北各地的“旗香”,內蒙古赤峰市的“呼圖克沁”,青海同仁、民和等地土族的“跳於菟”、“納頓會”,以驅邪納吉綏靖地方為目的的“目連戲”,等等。
其實,可以根據組織者的身份和演出場所將名目繁多的儺戲劃分為四種:一是民間儺,顧名思義就是老百姓組織演出的行儺活動。歷史上和現存的儺戲,絕大多數是民間儺。二是宮廷儺,即在宮廷中的行儺活動。宮廷儺一直延續至清代,只是在規模上,各朝或各個時期不完全一樣。三是軍儺。軍儺肇始於何時,因資料缺失已無法溯源,但至遲在宋代即有軍儺活動。軍儺兼有祭祀、操練、誓師、娛樂等功能,貴州的地戲、雲南澄江的關索戲都屬這一種類,所演多是表現金戈鐵馬的戰爭故事。四是寺院儺,為僧人在寺院中演出的儺戲。泉州開元寺和尚所演的“打城戲”,藏族喇嘛在廟中演出的藍面具戲、白面具戲以及“羌姆”即屬此類。
儺戲的功能
衡量儺事活動中的表演是否為儺戲,不能用戲曲的標准,更不能用西方歌劇、舞劇或音樂劇等戲劇的尺度,因為儺戲的源流歷程比戲曲或西方戲劇長得多,功能上多得多,影響力也大得多。除了在戲曲興盛后受過戲曲的一些影響外,儺戲基本上是以自身的規律發展,本質上沒有多少改變。
儺戲的功能主要是驅邪納吉、祛病消災,以保個人、家庭、家族乃至村庄的安寧。這樣的功能是儺戲生命力所在,它之所以能從簡單的儺儀發展為內容繁富的儺戲,根本原因就在於人們將其視為身體健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庭和順、地區安寧的保障。儺戲雖然也有娛人的功能,但僅是客觀上衍生出來的。
儺戲的演出地點不隻在戲台上,也不固定在一個地點,家族的祠堂、家庭的堂屋、打谷場、道路等,都是其表演場所,如果說儺戲有劇場的話,那麼這個劇場包含著整個村庄。
儺戲的演職人員除了巫師外,更多的是願主家庭成員或一個家族、一個村庄的成員。后者既是觀眾,又是演員。而做演員時,不是應差式的參與,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因為在他們看來,參與表演不是娛樂,而是事關自己與親人命運的否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