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義、真理與可能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該書緊緊圍繞“可能世界”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以可能世界理論為研究視角,就現代一階邏輯產生到現代模態邏輯的可能世界語義學產生前后,當代西方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界在名稱意義研究上所發生的重大革新性變化及其根由進行系統的闡發,試圖就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學術爭議進行深刻細致的比較和評析,並在分析研判名稱意義理論與真理理論研究主要流派各自成就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融通與整合方案,並檢視了該方案的解題功能。該書內容屬於國內分析哲學領域的補缺性研究和現代邏輯成果之於哲學的應用研究,對推動國內意義與真理理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劉葉濤,燕山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邏輯與分析哲學。已出版譯著《意向性:論心靈哲學》《意識的奧秘》等多部。
2.《康德文藝美學思想與現代性》(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該書以康德為核心人物,從“問題史”的角度出發,對現代性構建與轉型的諸多核心問題展開歷史考察。康德文藝美學話語中存在著審美與政治、形式之維與道德之維的多重張力,這成為啟蒙與現代性工程中的理論焦點。康德美學在根本上推進了西方形式主義詩學、抽象藝術、中國現代美學等各個領域的變革進程。該書借鑒了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和“誤讀”理論,重點考察以先驗人類學為旨歸的康德美學移植與文學藝術理論及實踐領域的“誤讀”影響。康德美學以純粹抽象思辨為特色、極少涉及具體文藝作品案例,而對於西方現代文藝發展的推動力卻遠勝於建構了宏大藝術史體系的黑格爾美學,該書致力於在理論上深入闡發這一奇特的現象。
張政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已出版專著《西方審美現代性的確立與轉向》等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