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金碚:推進工業化仍是我國重要戰略任務

2014年12月01日10:27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推進工業化仍是我國重要戰略任務

大國必須以本國工業來支撐其龐大的經濟軀體,解決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重大經濟、社會和安全問題。圖為第16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決策咨詢點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近年來,國際上有一種輿論認為“中國超越美國成為頭號工業大國”“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採用一定的統計估算方式,也許確能得到這樣的印象,但這絕不是客觀現實。盡管在一定的統計准則下,我國經濟規模和工業產量規模可以很“大”,但在實質上,我國同發達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仍然很低,保守估計至少還有30-50年的差距。由此可以說,我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意志絕不可有絲毫動搖。

我國是一個經濟“流量”規模大國

當估算國家的經濟規模時,通常採用流量統計的方式,即計算一年內所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總量。而這種統計又可採用“生產地准則”或“生產者准則”兩種方式。前者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即GDP,后者稱為國民生產總值即GNP。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如果按GDP准則,那麼“隻要在中國生產而無論歸誰所有都算是中國的”﹔而如果按GNP准則,那麼“由中國國民生產並歸中國國民所有的才算是中國的”。很顯然,按照GNP統計准則,我國的經濟規模顯著小於按GDP准則統計的經濟規模。因為,更多的發達國家企業到我國的國土上生產,而較少的中國企業到發達國家國土上進行生產,即我國的GDP>GNP。即使我國的GDP世界第一,也不表明我國的GNP是世界第一。

可見,只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工業生產地的地域分布向我國轉移,即在我國提供的“場地”上生產出了最大量的工業品,而在這個工業生產場地上生產出的工業品有相當一部分並不屬於中國人,也就是說,其性質是“MADE IN CHINA”(在中國生產)而不是“MADE BY CHINA”(由中國生產),經濟成果(產品)的歸屬並非我國。

更重要的是,我國有13億人口,即使GDP和GNP的總量規模達到世界前列,但人均GDP和人均GNP仍將長期處於世界中等水平,即使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實同發達工業國仍有很大差距,相當長時期內難以進入世界排名前列。

我國經濟“存量”規模仍然較小

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化水平,不僅應計算其經濟流量規模,更要計算其經濟存量規模。經濟存量即一國現存的財富量,是真正的經濟體量。形象地說,如果要評估一個家庭的經濟實力,經濟流量估算的是“全家一年能掙多少錢”,而經濟存量估算的是“全家總共擁有多少財富”。

工業(第二產業)同農業(第一產業)及服務業(第三產業)的重要區別是:農業產品難以保存,服務業的生產過程同消費過程同時發生,而隻有工業產品(除了電力之外)可以長期保存。因此,從物質上看,隻有工業(包括建筑業)產品才可以成為物質財富存量。服務業中的金融產品盡管也可以貯藏,但那只是“索取權”,而不是具有真實使用價值的物質財富。所以,一個經濟體的真正實力(不考慮人力資本)即物質財富擁有量,主要包括了自然物質和工業生產物的蓄存量。也就是說,除了大自然的賜予,各國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主要是工業品(尤其是工業所創造的建筑物和各種物質基礎設施)。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類物質財富主要由工業化時代所創造。

因此,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是否完成,不能僅僅看其工業的當期生產流量,而更要看工業所生產和蓄積的物質財富存量達到了怎樣的規模和水平。一個經濟體隻有當創造物質財富的任務基本完成,社會追求的目標已經主要不是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享用“服務”(和積蓄文化財富)時,工業化時代才會結束。當然,即使到那時,工業也不會消失。

根據一項研究的估算,2008年,美國財富總量是中國的5.9倍,日本是中國的2.8倍﹔美國生產性財富(工業生產物蓄存量)是中國的3.8倍,日本是中國的2.4倍。而人均生產性財富美國是中國的16倍,日本是中國的25倍。如果美、日、中三國均保持當前的生產性財富增速,中國人均生產性財富要到2034和2035年才能趕上美、日兩國。而人均財富總量趕上美、日則需要更長時間。可見,從財富蓄積量來看,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重任還絲毫沒有減輕,工業化還遠未完成。

我國工業綜合素質仍然不高

盡管我國經濟規模已經十分巨大,甚至若干產業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就綜合素質而言,我國工業化並沒有真正達到中后期階段。表現在:

其一,我國工業的主體部分仍處於國際競爭力較弱的水平。把我國工業制成品按技術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其國際競爭力大致呈U形分布,即兩頭相對較高,“中技術”的行業如化工、材料、機械、電子、精密儀器、交通設備等,國際競爭力顯著較低,而這類產業恰恰是工業的主體和決定工業技術整體素質的關鍵基礎部門。如果這類產業競爭力不強,技術水平較低,那麼“低技術”和“高技術”產業就缺乏堅實基礎。即使從發達國家引入高技術產業的某些產業環節,也是淺層性和“漂浮性”的,無法扎根,並會長期受制於人。

其二,我國工業的大多數行業均未站上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不僅如此,要佔領這樣的制高點,我國工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即使是一些國際競爭力較強、性價比高、市場佔有率很大的產業,其核心元器件、控制技術、關鍵材料等均需依賴國外,導致我國工業品的精致化、尖端化、可靠性、穩定性等技術性能同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有些工業品在發達國家已屬“傳統產業”,但對於我國來說還是需要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許多重要產品同先進工業國家還有幾十年的技術差距,離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還非常遙遠。

其三,攀登產業技術制高點需要專注、耐心、執著、踏實的工業精神。這樣的工業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目前,我國工業企業往往急於“做大”,追求短期利益,普遍缺乏耐心和意志。許多制造業企業過早走向投資化方向,稍有成功的企業家都轉而成為賺快錢的“投資家”或進入地產業,企業股票上市后急於兌現股份,無意在實業上長期堅持、做到極致。在這樣的產業界心態下,工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面臨很大障礙。這也正是中國工業綜合素質不高的突出表現。

以堅定的工業化意志強健大國筋骨

在人類數千年歷史的大部分時期,無論是以幅員、人口還是生產總量計算,我國都是世界第一大國,但是,當18世紀一些西方國家率先發生工業革命,出現了“工業國”的時候,我國很快成為疲軟的巨人,盡管仍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卻因工業薄弱而成為任人欺宰的弱國,徒有龐大軀體卻無力挺腰站立。我國近代百年屈辱史,實質上就是工業薄弱的“軟骨病”史。這給了我們強烈警醒:沒有筋骨,必為病夫。

當今世界,盡管一些小國可以從事特色經濟而未必一定要以工業立國,但大國卻必須以本國工業來支撐其龐大的經濟軀體,否則容易導致軟弱甚至衰落。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猶如大國之“筋骨”,擁有“鋼筋鐵骨”,國家方可屹立不倒。新中國65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工業化史,雖歷經艱難曲折,付出沉重代價,卻如錚錚鐵骨般支撐起東方巨龍。

迄今為止,我國崛起最大的“法寶”就是規模巨大的工業體系,工業顯著地提高了國家的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工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支撐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的實現,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創新能力。我國所面臨的各種重大經濟、社會和安全問題的解決都依賴於更加強大的工業能力。因此,在現階段,我國最重要最迫切的戰略任務之一仍然是繼續強健工業筋骨——有了工業之筋骨,才能雄踞於世界大國之列,確保國家安全、人民福祉和民族昌盛,真正成為一個永葆活力的創新型國家。

(責編:秦華、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