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胡正榮 李繼東:如何構建中國話語權

2014年11月17日16:36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如何構建中國話語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被各國廣泛關注的同時,也遭受著諸多質疑甚至責難。究其原因,在於目前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話語權與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話語權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我封賞的,更不是他國贈賜的,而需要精細塑造、培育和爭取。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獲取手段快捷多樣,信息內容規模豐富龐雜,更需要主動回應國際社會熱點,高效處置突發事件,在信息發布、解讀和回應等方面主動設置議題,熔鑄和傳播中國的核心價值,展現中國視角、風格和氣派,方能有效構建中國話語權。

  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話語的基本敘事結構仍然是以西方為中心,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掌控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話語,主導著整個世界,全球仍習慣於用西方價值和邏輯來評判是非,詮釋國際和國內議題,國際話語體系仍處於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席卷全球,世界信息傳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種基於資本主義文明的新話語極權。

  實際上,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新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世界權力結構也在調整、變化,國際話語權正在重新分配,新的信息傳播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多極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一種潮流和共識,可以說世界正處於新舊格局交替過渡之中。這期間,快速發展的中國需要向世界解釋自己“從何處來”與“向何處去”的疑惑,這不僅關乎通過解答這一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認識、理解和評價中國,更影響到未來構建和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國際話語新體系和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

  但當前,中國話語權構建存在著三大問題。首先,中國國際話語設置的統領性不強,尚未形成一個有機協調、高效運轉的系統。一直以來,中國對外的聲音多頭、資源分散,在國際傳播事務上涉及部門眾多,形成了一種歸口管理、層級分割的結構,這種多頭行政層級化的模式導致溝通、協調難度增大,難以形成合力。其次,在國際傳播中,中國媒體的議題設置能力不強,習慣於被動跟隨國際強勢媒體,特別是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常常保持沉默,抑或言辭隱晦、不溫不火,對國際社會關切度不夠明朗,也就無法像CNN、BBC和半島電視台等國際一流媒體那樣設置國際事務議程,進而難以影響、引導國際輿論。第三,話語傳播模式創新性不夠,表現在敘事方式不夠成熟,話語傳播體系不夠完善,在國際交流中說教色彩過濃,空泛直白,簡單僵硬﹔同時,對新媒體認識不夠、研究不多進而重視不夠。鑒於此,我們亟須強化頂層設計,主動設置議題,提煉中國核心價值,發揮多元主體積極性、能動性和聯動功能,創新傳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構建中國話語權。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對外傳播資源,凝聚中國核心價值。在日益紛繁復雜的世界,話語權建設應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國際組織、政府、民間團體等多元主體,而且關系價值觀、渠道和方式等多種因素、層次及其相互關系,這就需要在更廣范圍、更高層面,更有權威地對中國話語權建設進行總體設計、優化資源、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監督落實,並形成一整套科學有效的協調機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決目前中國話語建設中統領性不強的問題。而更為關鍵的是要做好中國核心價值的頂層設計,在當前和未來的國際傳播實務中,我們需要超越傳統和現代價值,實現多價值內容凝練,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構建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協同並進的現代社會價值體系,形成熔鑄社會共識的中國核心價值。

  其次,主動設置國際議題,詮釋自己,解讀世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際角色、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前我們不僅需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講中國故事,大大方方塑中國形象,堂堂正正傳中國價值。進一步講,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傳播格局中,我們要用自己的話語主動定位自我形象,而非任由他國來構建,或用他國話語來詮釋自己﹔應當更加主動地回應國際社會關切,積極傳播和塑造自己的國際角色、身份和責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體系解釋清楚、傳播到位。同時,大眾媒體等國際傳播機構要關注國際事件、世界大勢和人類命題,及時迅速、客觀全面、真實公正地報道、分析和詮釋這些事件、趨勢和命題,為世界提供觀察國際社會、國際事務和人類發展的中國視角,讓全球准確理解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主張。特別是要圍繞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重大問題和普遍關切積極主動地表達中國觀點、表明中國立場、彰顯中國價值。

  最后,發揮多主體聯動力量,創新敘事方式,形成復合傳播模式。當前的國際傳播主體日趨多元,渠道日漸多樣,方式日益豐富,已經步入全媒體和全球治理時代。因此,在話語權建設中,一方面,我們需要發揮國家領導人、政府、媒體、智庫、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等多主體聯動的強大合力,建立由大眾媒體、正式渠道和民間交往構成的全介質、全平台、全方位傳播渠道,培育一批國際一流媒體,增強富有國際競爭力的非國有企業參與中國話語權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面向國際的智庫和非政府組織在更多更廣更高層次的國際話語平台上發出中國聲音。同時,要善於運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興媒體,促使中國話語與新生代、新型受眾無縫連接、全面貼近。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和貼近國際話語思維和表達習慣,尋求中國民眾與國外民眾需求及利益相契合的共同點,增強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西方國際傳播對話與接軌的力度,採用國際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達方式,面向外國政府、民眾和國際組織的多元對象組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總之,我們的話語權建設既要牢牢扎根於本土,又要有全球思維,與國際習慣的話語體系、表述方式相對接,使之能讓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

  (作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際傳播發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研究”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課題組成員、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責編:趙晶、程宏毅)